秋瑾纪念馆参观有感

秋瑾纪念馆参观有感

秋瑾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和畅堂18号,坐北朝南,木构筑,深五进,均为阴阳分瓦硬山造,是一座较典型的江南民居。这里北靠林木苍翠的塔山,离清波荡漾的鉴湖不远,境古雅清幽。秋瑾纪念馆大门上面悬挂着辛亥革命老人何香凝所题的“秋瑾纪念馆”匾额。

孙中山曾写挽联纪念她: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毛泽东的诗作赞她为“忧忡为国痛断肠”的绍兴名士之一: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秋风吟,即指女士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

她就是秋瑾,风华绝代之女性,近代中华巾帼第一人。

绍兴是秋瑾的故乡,也是秋瑾牺牲之地。秋瑾自号鉴湖女侠,鉴湖既在其故乡绍兴。绍兴有秋瑾的四处纪念地:和畅堂秋瑾故居,大通学堂,风雨亭,轩亭口秋瑾就义处(秋瑾纪念碑)。距绍兴不远的杭州西湖西泠桥畔,是秋瑾墓。我读过秋瑾的诗词文章,对她非常敬佩。在南方工作期间,我有幸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秋瑾的遗迹。

秋瑾生于福建,少女时代回祖籍绍兴生活,就住在和畅堂。她少年聪颖,作诗填词,才名卓著。更可贵的是她不仅仅满足于做一个诗词自娱的咏絮才女,她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豪迈人生。她慨叹“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自信“他年书勒燕然石,应有风云绕笔来”。她喜爱武术,去萧山外祖家跟表兄学习骑马击剑,回到绍兴后每日清晨到和畅堂后的塔山刻苦练习,练就了一身矫健身手。这更让她英姿飒爽,豪放潇洒。

虽然秋瑾是如此的卓杰,但她也逃不脱当时封建家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安排,父母把她嫁给了湘乡富绅之子王子芳。王子芳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秋瑾秉性端庄凝重,性格又热情豪放,与纨绔子弟格格不入。“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可以想见。在致友人的信中她写到:

“瑾生不逢时,性难谐俗。身无傲骨,而苦乏媚容,于时势而行古道,处冷地而举热肠,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而无人。”

为了追求知音和理想,她甚至愿意献出生命:“交游薄俗情都倦,世路辛酸味久谙。绿蚁拼将花下醉,黄庭闲向静中参。不逢同调嗟何益,得遇知音死亦甘。”

但有着烈火般性格的秋瑾决不会就此陷于沉闷无聊之中,她必然会冲破牢笼,追求自由与光明。在北京期间,她耳闻目睹了维新变法的失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八国联军的入侵,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和无耻卖国,洋人的横行凶残,这些都激起了秋瑾强烈的义愤。在北京她还结识了吴芝瑛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友人,接触了大量新思想的报刊书籍。这时候的秋瑾已不是那个闺阁中对月吟诗的女子,她已成为一把锋锐的利剑,要穿透那茫茫的暗夜,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大人处世当与神物游,顾彼豚犬诸儿安足伍?”志向宏大的秋瑾不可能被那个俗子王子芳束缚一生。当时的大量留学生包括鲁迅,陈天华,邹容等这样的精英赴日留学,寻求救国

救民的真理,日本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一大据点。赴日本留学就成为秋瑾的选择。其夫王子芳竭力阻拦,断绝秋瑾的经济来源,甚至无耻地窃取秋瑾私蓄首饰。但秋瑾决心既定,虽千难万险决不能阻其行,她仍然变卖剩余首饰筹备学费。这时发生的一件事足以显示秋瑾的豪侠慷慨性格,她自身资费尚且不足,但闻听戊戌志士王照被囚,秋瑾虽与其素不相识亦不赞同其改良主义主张,但钦佩其爱国热情,仍托付友人将自己学费之一部分送入狱中,并嘱勿告己名。

海轮载着秋瑾对新人生的追求,劈波斩浪,直趋日本。在途中,秋瑾填词《鹧鸬天》一首: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在日本期间,秋瑾刻苦顽强,异常用功,读书写作至深夜。并经常到武术会练习体操,剑术,射击技术,为以后的武装斗争作准备。她先后加入三合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并组织“演说练习会”,创刊《白话》,积极鼓动宣传革命救国。她对有志报国之青年,慷慨交友,并尽最大努力安排国内女子赴日留学。对留学只为归国求官的纨绔子弟,她直斥其非,甚至当面斥其为“死人”。秋瑾喜爱宝刀宝剑,在日期间亦常带一短刀随身,演说激昂处,抽刀插于案几,大声疾呼:“有回国后投靠清廷,卖友求荣者,吃我一刀!”鉴湖女侠之名,中国留学生无人不知。秋瑾曾赋诗《对酒》以抒豪情: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此时的秋瑾,已决心为推翻满清王朝,光复华夏而献出生命。19xx年,日本政府应清政府之请求颁布《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中国留学生群体抗议,陈天华滔海自杀并遗《绝命词》以激励生者。秋瑾坚决归国,归国后寄留日同学信曰:“吾归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馀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吾亦所不悔也。”

秋瑾回国后,先在湖州浔溪女学任教,与校长徐自华并其妹妹徐蕴华成莫逆之交。后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权,宣传民主革命。19xx年,绍兴大通学堂公推秋瑾主持校务。秋瑾以大通学堂为培养革命干部之基地,联络浙江会党,亲走浙江十几个县,餐风饮露,为革命日夜奔波,统一浙江秘密军事组织,组织光复军,并与安徽徐锡麟约定浙皖同时起义。是时秋瑾对革命报无限之希望与决心, 19xx年春,秋瑾在浙江发动起义前夕到金华兰溪会见蒋乐山(浙江学界人物,思想急进,与秋瑾共谋起义)时赠诗曰:“好将十万头颅血,一洗腥膻祖国尘。”

但风云突变,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秋瑾的起义计划暴露。秋瑾知晓消息后本有时间躲避,但为保存浙江义军实力,她不顾个人安危,留安全与同志,留艰险于自己。镇定自若组织人员疏散,销毁名册文件。当清军包围大通学堂时,秋瑾英勇抵抗,寡不敌众而被捕。敌人逼供,秋瑾但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余无一言。19xx年7月15日晨,秋瑾英勇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3岁。

在秋瑾故居,我看到了她被捕前寄给学生徐小淑的《绝命词》手迹:

“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图,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虽死尤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尤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读之泪垂??

秋瑾殉难后,国人纪念如潮,怒壑排空,直指腐朽残暴的清廷。当年既发生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防城起义和镇南关起义。直至19xx年武昌起义,满清政府终于被推翻,实现了秋瑾“风潮取彼头颅”的预言。秋瑾领导的浙皖起义虽然失败,但唤醒国人,振奋精神,其功不可磨灭。

秋瑾与徐自华考察杭州制定起义计划时,曾与徐自华一起瞻仰岳坟,留恋不忍去,并定下埋骨湖山之约。秋瑾去世后,其挚友徐自华,徐蕴华姐妹冒清廷之淫威,为秋瑾营葬。实现了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愿望。后虽经数次迁移,秋瑾墓最终还是留在了西泠桥畔。墓地上方为秋瑾手持宝剑的汉白玉雕像,端庄凝重,英姿飒爽,可见鉴湖女侠生前之风骨。绍兴古轩亭口秋瑾就义处,现在是秋瑾烈士纪念碑,蔡元培撰写碑文。纪念碑对面是秋瑾纪念广场,有秋瑾的汉白玉雕像和孙中山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广场时时有民众自发献供鲜花纪念。

一个纯洁高贵的灵魂逝去了,但这样的人,是虽死犹生的。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她还活着。秋瑾这样的英杰,值得全民族的纪念。她的爱国情深,她纯洁而勇敢奋进的精神,她的人格魅力,是璀璨的星光,永远闪耀在中华文明的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