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歌唱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对歌唱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规定,唱歌教学一项重要内容,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音乐教师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多才多艺的人,那么在唱歌教学中怎样使学生优美而有自信的歌唱呢?在此,我简单谈谈对自己在唱歌教学中的感受。

唱歌教学,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听到优美的童声,那么什么是美好的童声呢?这一问题,在我国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今还有不少的老师强调孩子用真声,这虽然可以获得明亮效果,但用多了肯定会对孩子的歌唱器官造成损伤,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气氛与音量而不顾及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因此建立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歌唱发声状态呢?就是有气息支持的头声歌唱状态。所谓头声歌唱就是以头腔共鸣为主体带动其他共鸣腔体的歌唱发声方法。无论是唱高声区、中声区,还是低声区,都应以头腔的高位置来歌唱。

有人将头腔发声误解为“像蚊子叫似的声音”、“虚弱的声音”。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孩子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真声、追求音量)唱歌,一旦要改为头声唱歌,就必须不去追求歌唱的音量,而着重追求优美的音质,这在生理上也是有重要意义的。实际上,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其附属器官的要领。必须通过这样的训练阶段,方能使儿童领会优美的声音概念和歌唱方法。对于这个用弱声唱歌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无论如何,要使学生能安静地、柔和地进行歌唱,这是一个切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

歌唱是以人体作为“乐器”的,儿童那么幼小的身体不应该发出那么大的音量。不少教师无视儿童的生理条件,对于儿童应该有多大的音量缺乏敏锐的感觉。这种胸声歌唱(真声、追求音量)妨碍了学生声音的正确发展,也不符合儿童生理状态。正如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法权威哈蒂(T.Maskell Hardy)在他的著作里曾警告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他们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年复一年,多少未来可能成为有美好声音的儿童,由于迷惑于这种所谓的‘带劲的’、‘自然的’歌唱,而成为‘牺牲品’”。

那么是不是儿童歌唱就一直是这种弱声演唱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儿童歌声的必要音量和充实感,只有经过弱声发声阶段,使儿童的声带及其附属器官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够获得。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用一点头 1

声的时候就急于要求增加音量,那样,必然导致“进一步,退两步”,这是教师应当务必记住的一点。这好比在体育课上要求低年级儿童做腾空旋转动作,可以说这是粗暴的行为。当然,因此造成的肢体损伤是易于辨认的,而声带的损伤却不容易察觉,往往使人终生受害。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歌声,越是要让他们注意嗓音的保护。

曾经有一位非音乐专业的老师这样问我:你们音乐课是怎么上的?班级活动中要求学生唱首歌,可是全班三十多个学生的音量还没我一个人的大,这样的声音是不是太虚弱了点。我很理解这位老师的心情,他需要的是那种被认为是“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状态。虽然当时大家感觉到的气氛是很热烈,学生也是越唱越有劲,一次两次还行,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唱到高音时,因用力喊叫,致使一些学生显露出痛苦的表情,脖子上的青筋也绷出来,以致有许多的学生只能张嘴而唱不出声来,学生们对歌唱感到单调而逐渐失去兴趣,渐渐就不愿意唱歌了。前面提到的英国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法权威哈蒂(T.Maskell Hardy)曾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比喻:“在写字课上,不经过教师教授就能拿好笔的孩子,一千个人中恐怕连一个也没有;然而,在音乐教育界却有许多教师以为,让孩子们随便去唱,就会发出正确优美的声音来??。”他还为此警告说:“这种所谓儿童‘自然的’、‘带劲的’、‘有生气的’歌唱,特别是男孩子们,几乎把声音全部放出来,激烈地唱那样较低的音域的声音,这种在儿童时期没有得到正确指导的歌唱,使许多将来也许能有良好嗓音的孩子,一辈子就这样被毁掉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儿童的声音,具有成年人的声音不可能具有的美,它的表现力具有明显的特征和限度。对此,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有些缺乏直接指导童声演唱的“声乐理论家”却常常提出不恰当的批评意见,我们不要为此迷惑。

童声训练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而不是追求音量和力度。这是指导发声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音质问题,自然就会产生音量。音质问题一定要彻底解决。缺乏经验的教师,容易在解决音质的问题之前,首先考虑解决音量的问题。那些在解决音质之前首先考虑音量或者对音质和音量等量齐观的人,必定是对童声训练没有经验或对儿童发声缺乏理解的人。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唱歌课关于头声歌唱发声法的训练和要求应注意的几点:

初学歌唱的儿童,多半用真声,一开口只能唱八九个音,再高些就直着脖子喊,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要学生养成微笑似地歌唱和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练习:

2

(1)眉开眼笑、目光有神;

(2)颧骨向上抬起(微笑状);

(3)张开鼻梁骨后方的腔体(鼻咽腔上方)。并要有一股“后张力”,如平时鼻子发痒时的那种感觉。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头腔共鸣区已经打开了。这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打开嘴巴的习惯,比平时更夸张地打开口腔,可以并排竖放进两三个手指。试用手扳住下巴,让嘴巴自然地张开,主要让上牙床往上抬起。其次,要树立打开牙关,提起脸部笑肌的习惯,只有学会了打开牙关,才会有提起硬口盖及软口盖的可能性,也只有打开这些器官才能为气息造成良好的通道,为头腔共鸣的打开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还可以在无声的状态下做下面这个练习:咬苹果,用一个手扳住下巴,嘴巴大大地打开,做咬苹果的动作多次(教师可根据情况定度次数)。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在童声训练一开始让学生来做,让他们养成习惯:我们要唱歌了,歌唱的状态和我们平时的状态是不同的。同时我们还要通过一些练习曲进行多方面的训练。用轻声带假声,假声带头声的训练方法。用p 或mp的音量演唱高音区,然后从高声区下行,练习音阶或琶音,儿童们自然就会用假声来演唱。注意体会要像妈妈哼唱催眠曲那样轻柔的歌声,那样轻松、愉快,那样的自然流畅。但是提醒老师注意的是轻声绝不是那些过分强调轻,结果反而造成漏气的消极的虚声、气声,而是应有正确的气息支持的。

1、选择易于发声的母音进行训练。成人学习唱歌多以开口母音练习为多,然而对儿童就正好相反,因为小孩自制力差,一有机会就狂呼乱喊,如果开始入门就用开口母音,必然会用口腔共鸣,大声喊叫,更谈不上轻声头声了,所以应多选择一些闭口音如:I 、u、 u(上加两点),这些母音位置高,口型小,容易轻声唱又无法喊叫,更能帮助学生获得头腔共鸣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在同一音高用两个母音比较效果,如:“u”与“a ”,就会明显地听出“u”母音集中而往头腔走,“a”母音开放而往口腔走。这样,先在“I 、u、”母音前加上l、m声母,用轻微打哈欠的感觉,从d2开始下行五、六度的练习,使声音振动位置向上,集中在眉心前额部分,培养头声歌唱意识,以后再渐渐地用这三个母音带“a、e、o”,扩展在唱其它母音时的头声。

教师可以把“头声”形象的比喻为“楼上的声音”;“白声”为“楼下的声音”。把这种抽象的“头声”和“白声”变为具体的“楼上”与“楼下”,让学生从中体会头声发声的要领。

3

当然这里教师强调的是头声歌唱,并不是松垮无力地歌唱,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气息

支持的,否则训练的结果将适得其反。

发声练习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唱出一些必要的练习曲。小学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唱得正确、熟练、每支练声曲应注意难易程度,一般应当由浅入深,每支练声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须按要求去做 ,同时要纠正学生经常发生的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毛病,不断给予引导及纠正,还要加以说明讲解。总而言之,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

第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将追求音质的美放在第一位;

第三,训练儿童歌唱发声,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的下行音阶,这是掌握头声

发声要领的捷径。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演唱好歌曲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的备课,体会课标的精神,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化难为易,提高歌唱教学的质量。

4

 

第二篇:浅谈歌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浅谈歌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