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心得

古代汉语心得---rootstock 版本

古代汉语心得

之前有人写过古汉的心得,我看了,觉得写很好,原没有再写的必要,不过后来我又觉得我的方法和别人读法有很大的区别,我是基础特别差的人读法,因为这点区别,所以略写一下,给和我一样没有古文基础的人做为参考。

我看了十天过古汉语,自已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事,我去过书店买书,才知道其实古代汉语在初高中都讲得差不多了,虚词部份,语法部份,几乎都是讲过的,这本古汉只是在深度和广度上略深入了,所以如果高中读得好的话,本不用十天,估计五天以内就能过。十天过古汉语总结得很好,我建议有基础的人直接看那个,没有基础的人补完后,在最后的时间里也还是看那个,很精简。

我看造字法,看了很多遍,理解得很可以了,但是在做题的时间还是分不清,于是就用笨办法,把所有的会意字都背住,考试的时候不会出书本以外的字的。还有什么假借通假、繁简、古今,异体,理论我都能明白,但是就是没法书中所讲的根据理论去分辨,因分辨的成功率较低,有40%的错误,所以,还是背住牢靠,反正也不是太多,每一种主要的字也只有二十几个字。象形和指事较少,形成很多,不可能背住 ,所以背会意字就可以很容易分辩其它的类型。

别朝北睡,乘闲启甦伐劣寇,获取武集歪解,逐置与,莫降走,如及遘间,戒负信保命。

上面半通不通的句子没什么意思,用的全是会意字,在字结构上,象形和形声较容易分辩,但是会意字和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有时就很难分,所以只要把上面半通不通的句记住,考试时就能用类推法或排除法,把四体这个分拿个大概。

因为古汉的基础太差,有很多东西不理解,只好用背,古文的东西很拗口,不懂的又多,所以用这种有点笨的方法来背,但发现效果很好,特别是做以前的试题的时候,发现出来出去都是那些字。原来觉得很难现在不难了。

形声很多,不可能靠背,主要记住这几个字,修,彀、腾、载,颖、務、疆、旗、徒、

语文很重理解,只要理解了,就不用背,要是理解不了,就只能先背,有时背熟了,也就理解了。比如上面四种字义的交叉现象就很好理解。 假借和古今的交叉:本无其字,假借它字,如“辟代避、闢、僻”。后假借字又新起“避、闢、僻”专字来表义,于是从语音的角度他们是假借,从时间的角度他们是古今。

古今与异体字的交叉:古今字的关系是从时间上来看,没有词义的区别,同义是音同义同形不同,能互相替用,异体字有些是同时出现的,有些是在不同的时代出现的,后面的这咱情况从时间角度上来看,又是古今

字。如:埜野、曑參。

异体字和繁简字交叉:有少数繁简字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该简字本来是在历史上与繁体字同时并用的异体,如“气氣、云雲“。

这些了的关系对我来说也只能靠背,反正书上的不多,能背几个就几个。

由浅入深

比如:交通王侯,交往的意思很容易就能弄明白,但熟悉后就要知道它和现代用法的区别,在古代它是两个动词连用,组成词组,而现代是把它看来复合词,做交通运输解。

语法我的方法是多看课外书,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会更好理解,我因为对虚词一点印象都没有,所以去书店找了一些虚词总结性的来背,用了一周,把大部份虚都背熟了才发现能看进书了。虚词不成问题了,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本中其它的字上,比如说通假之类的,原来看不进书是虚词都没搞清楚,一章课文,全是不懂的东西,虚词又多,多看几篇就目眩神迷,然后感觉到所谓古文之难,难于上青天。但虚词熟悉后,惭入佳境,终有“暮然回首,古文之乐趣却在灯火阑珊处。

“莫者所或”这四个字要背住,它代表的是两种性质的词,也是常考的,莫、或是不定代词,莫的否定很广泛,或是有一些的意思。所、者是辅助性代词,不单独做语法成分。

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中一些比较暧昧的句型等。多做课外题,很容易就能轻易判断。

字的用法和解释死看课本,因为考试一定是从课本出。语法理解了也多看课文的例子,因为考试不会用课文以外的例子。特别一些字的使动意动之类的。

饥饿的人民恭敬地跪坐在上,被耻辱地诛杀。

这一句就是同义词的六种不同,饥饿是程度、人民是范围、恭敬是侧重、跪坐是状态、耻辱是功能、诛杀是感情色彩不同。我每一次背这六种不同的时候总会漏掉一两种,但是后来发明了这一句,就再也没有遗漏了。

燕大的试题,出得试题太平均,没有重点。但题目得很细,所以非课文的题就很好,比如说同义辩认,宾语前置这类的题,但是通假之类的题,很少会要你根据课文学习的结果去判断新的字,考试一般会课文上出,所以要集中精力看课文,特别是精读部份。

标点符合先分大段,先找曰““的全句,大的分下来再找句号,然后找逗号,最后找分号之类的。不要单句读,要全段读,读顺了再下手。

名词作状语很容易分,比如说“引兵东围即墨”,这个东就是名词作状语。只要名词不是名词性质或不在名词的位置上,那一般不是做状语就是作动词,如果这个名词后面紧跟动词,它一般是副词做状语,如“东向坐,师事之”,师的后还有一个“事”,这个“事”是个动词,则师是副词做状语,像老师一般地对待他。如果是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这个师后面就没有动词了,也不是名词性质,那一般就是动词。

使动,意动,和一般动词也很容易分,如果整句话能解释成是主语和宾语是直接关系就是一般动词,比如说燕人怪之,就是主语认为宾词奇怪,没有任何第三方,这是一般动词,如果是燕人使第三方怪之,就是使动,令其它人觉得宾语很怪,那就是意动。所以使动和意动有两个主事的人,是主事一叫主事二做某事,或让主事人的人觉得某事。如果这样可以翻译得通就不是一般用法。

 

第二篇:古汉语学习心得

古汉语学习心得

通过对古汉语的学习,我学到了好多知识。古代汉语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时间上看,在“五四”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即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算,也有了三千多年。

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对六书进行了解释:“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很明显的是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的字,如:日、月、鸟、鱼、鹿、羊。指事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亦、本、末。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如:步、逐、斗、莫、牧。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杞、问、物、江。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分为字形体态的演变和字形结构的演变。字形体态的演变可分为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而字形结构的演变可分为繁化、简化和同化、分化。繁化指为了更明确的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建或表音构建,如:齿、骨。简化

是将原来构建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如:漢 汉;鷄 分化是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词语来表达它,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增加,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重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义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书写方法就可以了。如“戋”可以变为:浅、贱、残;“白”可以分为:皎、晓、皙。同化是指本来不同的书写方法由于同化作用变得相同了,如肉和月,左和右。古今

古今词义的转变可分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差异。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之中如“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后来不管是坐着睡还是躺下睡,白天睡还是夜晚睡都可以叫做“睡”。词义的缩小是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说今义范围缩小了,如“宫”,上古泛指房屋,现在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宫”。词义的转移即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如“暂”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而现在只是表示时间短暂,并不包含将来要做的意思。感情色彩的差异从意义褒贬不同的情况看有古褒今贬的如“复辟”“爪牙”,也有古贬今褒的如“锻炼”,还有古代无所谓褒贬,后来变成了贬义的如“谤”。从词义轻重的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今义重如“诛”,还有古义重今义轻如“感激”。

古代汉语还有许多我们要探索的地方。我认为,学习古代汉语必须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很好的结合起来。感性认识是学习语言的

必要条件,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获得感性认识就要接触原始材料,即阅读古代的文言作品是一个主要途径。作品读的越多,掌握的越牢固、越熟练,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越深刻。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会随着提高。但是这种感性认识又不同于死记硬背式,它必须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作为指导,而且又要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对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文字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也要有所了解,以便把读过的作品与常识部分互相印证,获得古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是感性认识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我们要学好古代汉语,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