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近日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深深地感觉到这是我们教师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它说出了我们老师想说而又未能说出的心里话。该书的作者为肖川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青年学者,肖川博士在他的研究领域内建树颇多,他的文章朴实、优美、新锐、独到。这本书收入了他近十年所写的教育随笔50余篇。他的随笔具有思想性,思想在于他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中,思想在于他对新旧课程的透彻分析和诠释中,思想在于他对完美教育的无比坚定的信念中。他的随笔折射着一种灵性,时刻有灵感的火花在闪烁;他的随笔也会带给你无限的灵感,让你头脑中那些深藏已久的言语一下子迸了出来;“他的随笔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或似淡雅的香茗,或胜陈年的烈酒。”劳凯声在序里也给了美好的评价。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有所执著”……那一个个直抵人心的话题,说出了我们的心理话。书中许多经典的表述,让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强大。

此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解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从而得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又有助于教师们确立对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帮助教师生成

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对生活的热爱。

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我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回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心得体会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一串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也牢牢地拴住了我的视线,他就是肖川先生所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种沉静!一看到封面,就爱不释手,我还从没见过如此装帧的教育理论书籍,那堵厚厚的“墙”不见了,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古典、雍容、雅致。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渐渐变得陌生而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读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在智慧里徜徉,在经典里休闲的感觉,他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小技巧,什么才是大智慧。任何知识,特别是个体的经验,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状态中,要使他具有价值就需要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我觉得这很重要。个性是一个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云亦云、附庸风雅,没有必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并不可取,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入世的人,关键在于你能否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反思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历时十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集。书中收录的六十多篇文章,涉及到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意、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道德与成长等等。文章随性而至,随意挥洒,娓娓道来但观点犀利。 其中“教育就是服务”这是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短短六个字其实就在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学生服务,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当我们站在三尺讲台上,传业授道解惑之时,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学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递,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教师要将自身的真实展现来感染身边的学生。简单地说,你要学生有爱,教师先得爱学生;你要学生有容人之量,教师先得对学生宽容;你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教师就得给予学生更多的温暖。当孩子从身边你的身上感受到温暖、真诚、仁慈、宽容的时候,他的心中也开始对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话说:“近朱者赤”应该也适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处吧。从字里行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对教育思考的深刻性,从他的言论中透露着对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但我们又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这一点。知识的灌输往往过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对孩子个性的培养。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

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遇到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会使这位学生终身受益。可见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何其重要,这就对我们广大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中提到了教师需要做到的“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六个学会”虽只有少少的二十四个字作为概括,但却包含了对教师耐心、宽容、责任、为人、处事等素质的众多要求,这也成为了我们衡量自己的专业成长是否成熟的标尺。 一个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了哪怕是一丁点进步时,我们都应该及时的告诉他“你进步了,你成功了。”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成就感,会充满自信,才会不断获得进步。“教育既可以发展人的才能,也可能抑制人的才能”,因此我们应该为每

一个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

很想能像肖川博士那样,在思想中飞扬,在灵感中迸发,点燃《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但在此时我只想更好地、更多地去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去感受他的人格

魅力,让这一把激情之火同时也能点燃我!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反思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著名教育学者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最后一段,回味着这诗一般的语言,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突然意识到,这也就是一本好书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与经典为友”、“教育的灵魂”、“完美的教学”等等。书中这十个直抵人心的话题,把我引入了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的教育学的视界,原来教育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用肖川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是他用心血、生命、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

集腋成裘的产物。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写道:古代《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萌,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

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

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如果还能算是学习的话)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

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反思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

“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学生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面对我们的学生,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们常常有无

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学生了。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_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仁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

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井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有一条就是宽容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

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

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

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反思

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籍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和重大意义。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发现工作以后读书的时间少了很多,也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这个学期学校给我们布置了暑假作业,就是读书,逼着自己去读书我想是痛苦的,不过慢慢地坚持下来,我竟然觉得痛并快乐着。假期中有幸拜读了肖川的那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收益颇深。

说是肖川的书,还不如说是他的教育随笔来的更确切。本书是作者历时10年完成的,涉及教育的众多领域和主题。它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对教育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洞幽察微的效果。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是一个不小的话题,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或远大或渺小,但无论如何肯定是存在的。我是一名新老师,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我的理想就是孩子都喜欢我的课,考试能考得皆大欢喜。我还来不及也没有这个能力去考虑更长远的理想。慢慢地开始起了一些变化,觉得教育似乎不单单是上课、考试,还有更多你所预想不到的,更深远的东西在等待着你。那是什么呢?我又说不上来。读了这本书,让我忽然有些领悟了。原来教育就在我的身边,看似平凡的生活,实际需要我们很用心的去完成。

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说的:我们有一句口头禅,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有人把我们的教育称之为“听话的教育”,联系我们的现状,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的。这种“听话的教育”,肯定不利于富有个性的人和富于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的培养。思考我们的教育,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在教育的诠释中:“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可是想想,我们的孩子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究竟还剩下什么呢?没有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特长,眼高手低吗?他们能回忆起童年的幸福吗?能珍惜同学之间的手足之情吗?能具有广阔的胸襟,百折不挠的精神吗???所有的这些,我们老师和家长朋友们重视了吗?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但完整的爱、健康的爱,应包括五个方面: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这五者是一个整体。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

我开始教书已经第三年了,扪心自问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关心的,但却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们总是习惯先用“学习”来衡量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往往决定了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他在学习上是优秀的,我们总是能包容他的品德行为方面的缺点;相反的,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忽视他其他方面的特长以及身上闪光的东西。但事实上,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目光是短浅的。对于那些学习态

度和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只有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多加表扬和鼓励,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才能促进其各方面的发展。尽管我们知道,但是实际要做到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它需要我们拥有宽厚而博大的胸怀,以真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孩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教孩子做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称为教师。

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只是知识,更是有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做人的准则、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

?

?

?

?

?

?

?

?

?

?

?

?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最近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

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

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孩子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孩子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

?

?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

最近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把孩子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肖川妙趣横生、妙语连珠,巧妙地帮助教师激活教育的智慧和生成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 充满着人生的终极关怀,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孩子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正如书中序中写到的“教育的任务首先不在于教会受教育者多少知识和本领,它最基本的任务是教他们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

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力去挖掘学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质。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树立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我想,在这本书中给予了我们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对自己的实践作一点思考: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欣赏;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孩子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孩子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

读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等等。它对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给人以教育智慧启迪。

肖川博士勤于思考与探索,求真务实,常常以浓浓的情怀表达新锐的思想。劳凯声先生称赞道:我觉得他的文章是美文。张清平赞美肖文很“酷”,激情洋溢,文采斐然,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堪称教育学界美文。十年磨一剑。肖川苦心旨意,高屋建瓴,写成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并全力宣传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在他演绎下,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显得异彩纷呈,激发我们殚精竭虑地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在市场经济色彩充满社会每个角落的今天,教育早已被抹上浓浓的功利色彩,人们往往把务实勤勉视为教师的良好品质,却总是忽略了务虚状态下所闪现的理性的光辉,却总是压抑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诗的情结。于是,教师们总是像春蚕、像红烛、像园丁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忙忙碌碌,埋头苦干,常常兀兀穷年于三尺讲台,却难于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没有理想的教育是可怕的,愿广大一线教师读一读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在咀嚼中让灵性复苏,让诗意迸发,让激情洋溢,让理想放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