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史问廉》观后感2

《鉴史问廉》专题片观后感

--XXX 副主任科员 XXX

从20xx年1月9日至16日中央九套播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按照县委、县纪委要求,我全部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播放的非常及时,对我们当前全国的反腐形势、廉政风暴是一次有力的配合。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和民族心理进行一次总结和认知,使人民群众增强对反腐倡廉的民族自信心,还有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是一次综合性的文化解剖,给全国人民上了一堂很好的历史课。

该片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 1

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九日

2

 

第二篇:某单位组织观看《鉴史问廉》情况汇报

某单位组织观看《鉴史问廉》情况报告

11月 日至 日,某单位高度重视,精心安排,在活动室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央视记录频道播出的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

11月 日上午,某单位召开了座谈讨论会,××强调,观看《鉴史问廉》,深思“廉则兴,贪则衰”的古训,体悟大力反腐对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比如大唐的兴衰是一面镜子:唐朝何以从“贞观之治”演变出“安史之乱”?再比如包拯,刚一上任开封府尹,他就下令打开官署正门,使百姓可以直接向他递交状子,陈述冤情,包拯因清正廉洁、铁面无私,成为百官楷模和百姓心中公正的化身。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 ××提出,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比如文天祥的个人追求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的追求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们把人生追求与国家社稷联系在一起,就是一种最高档次的人生追求,还有焦裕禄、史来贺,他们之所以受人尊崇,就因为他们把个人追求和人民群众以及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党员干部要加强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正确行使权力,正确认识金钱,切实做到严明政治规矩严守政治纪律。

××提出,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观看《鉴史问廉》后,我想到了近几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等等。党员干部要加强主观世界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金钱观。

××提出,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受到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教育。比如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在下步工作中:

1.清正廉洁。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工作。

2.营造氛围。倡导人人学清廉模范、人人做清廉职工的良好风气,营造健康向上的清廉文化氛围,让清廉成为一种常态。

3.为民服务。大力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时刻以人民利益为重,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为美丽××建设做贡献。

20xx年11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