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威廉?冯特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开始。

心理学是研究机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护理心理学 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研究护理领域中个体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护理心理学定义的特征:1注重护理情境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注重护理情境的探讨,3强点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

护理心理的研究对象涉及护理对象和护士 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2比较文化的方法原则3护理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原则(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

研究方法1观察法2 调查法 3测验法 4实验法

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1是现代医学模式对护理学的要求2调节心理平衡控制自己的言行3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促进患者的健康4促进护理学的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 指对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感受性的高低以感觉阈限的大小衡量,可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 感觉的有关特性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对比4联觉5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

知觉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2 选择性3 理解性4恒常性

错觉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某种歪曲的知觉。

痛觉的特征1痛觉不存在特定的适宜刺激2痛觉的主管感受有显著的个体差异3痛觉与情绪的单级联系 痛觉的评估1患者主诉法2程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法(2)口述评分法(3)McGill问答法,6级评分 影响痛觉的因素1对疼痛的态度2注意3暗示4情绪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人脑对外界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信息存储的时间 顺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2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3记忆是否被意识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记忆过程1识记2保持3回忆与再认

记忆是一个系统,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部分。

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消失后所保持的瞬间印象,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像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刺激的复制品。

短时记忆是指在感觉记忆的基础上保持时间短且容量有限的记忆。可用组块作为测量单位。组块是若干单个刺激联合而成的较大信息单位,又称意义单元,它作为一个单元存储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具有巨大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但信息可能难以提取。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基本特征1指向性2集中性

注意的特征1稳定性2广度3分配4转移

注意的种类1功能 (1)选择性注意(2)集中性注意(3)分配性注意2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1)无意注意(2)有意注意(3)有意后注意

思维指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是以感觉,知觉为基础的更为复杂的更高级的认知过程。特征 间接性和概括性(1对同一类事物扥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的概括2对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知)

思维的分类1凭借物 (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2探索方向(1)聚合思维(2)发散思维3独创性(1)常规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景和认知结构(2)动机水平和情绪状态(3)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4)酝酿效应

情绪指人们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及所持态度在内心产生的体验。

情绪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

情绪体验的维度1强度2紧张度3快感度4激动度

基本情绪的分类1快乐2悲哀3愤怒4恐惧

情绪状态 一 心境指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特点是弥散性。并非是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由一定情境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态度或体验。 二 激情指一种强烈,爆发式,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多由与个体有关的重大事件引起,对立意向的中突,过分抑制,也极易引发激情。 三 应激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应激指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绪表达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分机体的外部变化即表情动作(1面部表情2身段表情3言语表情)和机体的内部变化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组织,内外分泌腺体及其代谢活动。

情绪的生理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2丘脑情绪理论 情绪的认知理论 两因素理论即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两因素理论。

情绪的调控1调整行为目标2改变认知评价方式3改变或转换环境4心理防御或应对5自我控制与求助

情绪与感情的区别 情绪是动物与人类共有的,与生理需要有关,产生较早(3个月新生儿就有表现),有明显外露,有冲动性,不稳定性;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与社会,精神需要有关,产生较晚(社会交往中产生),可不外露,少有冲动性,稳定性

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

个性心理结构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的特征1整体性2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3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结合4社会与生物的双重属性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家对人格所作的系统性,理论性解释1特质理论2精神分析理论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人本主义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论1首要特质2次要特质核心特质 卡特尔的16中种根源特质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模型EPQ人格问卷 “大五”人格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和尽责性)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结构,人格动力和人格发展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人格的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

人格发展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4潜伏期6~12岁5生殖期 青春期至成年

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需要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需要的分类1起源(1)生理性需要(2)社会性需要2对象(1)物质需要(2)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个体需要的特征1人的需要极为丰富2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某一需要占主导地位并支配个体的行为为优势需要3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够,高一级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性需要

动机是实现一定目标满足一定需要而行动的原因

引起动机的条件1内在条件即需要,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不存在离开需要的动机2外在条件即诱因,指引起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

动机的功能1引发功能2指引功能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1)饥饿动机(2)干渴动机(3)性动机(4)瞌睡动机2心理性动机(1)成就动机

(2)交往动机

心理冲突即动机冲突,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方向的动机,欲望,态度,情绪,目标或反映同时出现,在人们内心相互争斗,使人们既无法抛弃任何一方也无法把两者协调统一而引起的紧张状态。1双趋式冲突2双避式冲突3趋避式冲突4双重趋避式冲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遭遇阻碍而产生的烦恼,苦闷沮丧等不愉快情绪反应。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气质是人们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典型、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的特征。

气质的生理基础 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 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类型:1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2强而灵活、平衡型(活泼型)3强而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4弱型(抑制型)

气质的心理特性1感受性2耐受性3反应敏捷性4可塑性5情绪兴奋性6指向性

气质的类型1胆汁质2多血质3黏液质4抑郁质

气质的意义1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塑性2气质无好坏之分3气质对智力发展的影响4气质类型不能决定成熟的高低 性格指人们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与健康关联的分类1A型性格指一种有冲劲、精力旺盛、竞争性强的性格特征(冠心病)2B型性格指一种满足于现状、知足常乐、内心平静、没有大的情绪波动等不温不火的性格特征。3C型性格指一种情绪受压抑的抑郁性性格特征(癌变)

健康的概念 不但要没有生理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 环境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经济因素(2)国家政策因素(3)文化教育因素(4)获得保健性设施(5)社会环境的动荡和变迁 二 个体因素1生物因素2心理因素3生活方式 亚健康状态指人虽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减退,机体各系统功能和代谢功能低下等不够健康的生理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一般多表现为身体或精神的不适,如疲劳乏力,形神不宁,

应激:是一种刺激物于集体无相作用的反应过程。

应激研究路径1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2应激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3应激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

应激源:指能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应激源的种类1躯体性应激源2心理性应激源3文化性应激源4社会性应激源

应激的生理反应1心身中介机制(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2一般适应综合征(1)警戒期(2)阻抗期(3)衰竭期

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反应(1)焦虑(2)恐惧(3)抑郁(4)愤怒2应激的行为反应(1)逃避与回避(2)退化与依赖(3)敌对与攻击(4)无助于自怜(5)物质滥用3认知降低

心理防御机制指 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类型1否认2压抑3反向4退化5转移6合理化7生化8幽默

反向指内心有某种欲望或真实想法,由于受社会道德规范或国家法制限制不允许表达,只能尽力伪装,表现出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退化 当人遭遇挫折时,有时会放弃习惯化的成熟应对方式,而恢复早期幼稚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己欲。像儿童一样为得到某物而耍赖、无理纠缠。

合理化 又称文饰作用,指潜意识地用一种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

应对 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又称应对策略。 应对维度1应激过程维度2应对主体维度3应对指向性维度(问题指向性和情绪指向性)4健康效应指向性5应对方式指向性

心身疾病或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些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的总称

心身疾病患者的特点1性别特征,总体是女性高于男性,二者比例为3:2 2年龄特征 65岁以上及15岁以上的老少年人群患病率最低,患病率从青年期到中年期呈上升趋势,更年期或老年期为患病顶峰年龄3社会环境特征 心身疾病的分类1按器官系统分(1)消化系统(2)心血管疾病(3)呼吸系统(4)皮肤(5)内分泌代谢系统

(6)神经系统(7)泌尿与生殖系统(8)骨骼肌肉系统(9)其他2按躯体病变状态分类(1)心身症(2)心身病

心身疾病阳性指征1存在明确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个体患病与其心理应激发生有密切时间关系3病情程度与心理应激程度及个体情绪体验相关4个体有特定的性格特征或心理缺陷5个体可能有童年的特殊心理体验

心身疾病的诊断过程1病史评估2身体评估3心理评估4综合分析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身心同治原则2心理治疗的目标(1)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2)消除心理学病因(3)消除心理学症状

常见身心疾病1冠心病2原发性高血压3消化性溃疡4支气管哮喘5癌症

个体取得社会团体中某种身份并依照其角色性质与特征显现出的行为,即角色行为

角色人格指具有某种社会特定地位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行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护士角色人格特指从事护士职业的人们,共同具备并能形成相似的角色行为的心理特征总和。

护士角色人格 有别于道德概念,以职业经历为前提与个人人格相辅相成

护士角色人格的未来形象1专家、学者型人才2科普教育工作者3应用型心理学家4健康环境设计师5人际关系艺术家6高层次技能能手7默契合作的医疗伙伴8崇尚奉献的优秀人才

护士角色人格要素特质 在护士角色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起决定作用的、随时可能影响角色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

护士人格要素的主要内容1忠于职守与高度负责2富于爱心与同情3良好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4较出色的交际能力5较健全的社会适应性6较适宜的气质与性格类型

护士角色人格的匹配模式1重匹配模式是最协调的匹配模式5% 2基本匹配模式是较匹配模式80% 3少匹配模式是难匹配模式5%~10% 4完全不匹配模式是不协调的匹配模式5%

护患关系是护士与患者在特定环境中交往互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

护患关系的特征1职业关系2信任关系3群群关系4治疗关系

护患关系的行为模式1主动—被动模式(保护者,昏迷|婴幼儿等,为患者做什么)2指导—合作模式(指导者,创伤恢复期等,教会患者做什么)3共同参与模式(同盟者,慢性患者等,让患者选择做什么)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沟通过程模型1信息发出者2信息,连接各个部分3编码4通道5解码6信息接收者7反馈

沟通的特点1沟通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统一3沟通是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4沟通是整体信息的交流

沟通的方式1语言沟通2非语言沟通(1)无声的动姿(2)无声的静姿(3)有声的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护患沟通的目的1收集资料2建立和完善护患关系3治疗或辅助治疗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1信息编码2态度3知识4沟通技巧5社会文化背景

护患关系的调控 一 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1尊重2体贴3真诚4责任心 二 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1学会倾听2善用非语言行为(1)面部表情(2)目光接触(3)身体接触(4)沟通距离(5)触摸 三 善于交谈1充分准备2提问方式3认知倾听4恰当反应(1)重复(2)澄清(3)沉默(4)同感(5)善用非语言行为5小结6记录

护患冲突的常见类型1期望与现实的冲突2休闲与忙碌的冲突3伤残与健康的冲突4外行与内行的冲突5依赖与独立的冲突6偏见与价值的冲突7制度与己欲的冲突

护患冲突的处置技巧1深呼吸法2换位思考3转移法4冷处理法

患者角色 又称病人身份。当一个人被宣布患病之后,他就获得了患者角色,其原有的社会角色,就部分或全部地被患者角色所代替。

患者角色的权力1享有医疗的权力2得到尊重的权力3免除或部分免除社会责任的权力3享有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力4享有对疾病诊治的知情同意权

患者角色的义务1主动寻求诊治2积极配合治疗3遵守医院规章制度,支付医疗费用4减缓疾病传播 患者角色的行为特征1原有角色退位2自制能力减弱3求助愿望增强4康复动机强烈5合作意愿加强 患者角色模式1角色行为冲突2角色行为缺如3角色行为减退4角色行为强化5角色行为异常

就医行为指个人感到身体不适、有“病感”或体现出某种症状,主动请求医疗机构或医疗人员给予帮助的行为。 患者就医行为的基本类型1主动就医行为2被动就医行为3强制就医行为

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1疾病认知2就医条件3就医经历4就医经费5社会支持6个人人格

患者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1患者心理需要的错综复杂性2患者心理需要的不可预料性3患者心理需要的不稳定性 患者心理需要的主要内容1恢复健康的需要2保障安全的需要3角色适应的需要4群体归属的需要5寻求安抚的

需要6获取信息的主要7接受刺激的需要8得到尊重的需要

患者心理反应指个体取得患者身份期间,心理上产生、围绕“患者”特定概念而展开的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等。

常见负性情绪状态1恐惧2抑郁3愤怒4焦虑

患者心理反应的规律 一患者心理活动与疾病严重程度1患者心理活动强度与疾病认知程度成正相关2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疾病的实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二 患者心理活动与年龄特点1患者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与其年龄增长成正相关2患者心理活动的外显性与其年龄的增长成负相关 三 患者心理活动与疾病治疗方式1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对疾病治疗方式的认知危险程度成正相关2患者的心理活动强度与其对疾病治疗方式的实际危险程度成正相关

心理反应的主要特点1情绪冲动2认知狭窄3意志减弱4心理反应复杂、敏感

心理反应的影响1由疾病所致(由疾病直接所致和由疾病认知所致)2由治疗所致3由病室环境所致(感知超限、环境封闭和信息缺如)

心理反应的过程1初期的恐惧焦虑2早期的否认3中期的孤独与忧郁4后期的依赖或焦躁

意外创伤患者的心理反应 一 创伤早起的心理反应1情绪休克期2情绪休克复苏期—迷失 二 创伤康复期的心理反应1创伤结果所致心理反应2创伤后适应与成长3他伤所致心理反应

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过程1休克恐惧期2否认怀疑期3愤怒沮丧期4接受适应期

临终患者的心理反应1否认期2愤怒期3协议期4忧郁期5接受期

门诊患者的心理反应1茫然、期望2慕名择医3争先就医4审时就医5求全、求断

手术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因素1年龄因素2社会因素3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反应1沮丧敏感2揣测多疑3焦躁厌倦4依赖他人

心理评估即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现状及其水平作出综合性评价、鉴定等,可视作过程、手段或技术。

临床心理评估特指心理评估的通用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以临床患者为主要评估对象、可评定及甄别患者心理状态的一系列应用性评估手段和技术。

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功能1筛选干预对象(1)甄别重度心理危机(2)区分心理干预等级2提供干预依据3评估干预效果

临床心理评估的实践意义1体现先进模式2有益患者身心3促进护患沟通

临床心理评估的实践原则1综合评估原则2动态实时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

临床心理评估的注意事项1赢得患者信任2保护原则隐私3尊重患者权益

临床心理评估的方法1观察法2访谈法3量表法

观察法的特点1结果较客观真实2患者可不受干扰3简便、快捷、易操作4受护士个体水平制约

观察法的设计1确定观察的目标行为2选择适宜的观察方式3设置明确的观察指标4观察资料的记录方法 访谈法的路径与主题1患者的主观表述2患者的客观他评3患者的个人背景

访谈的类型1结构式访谈2自由式访谈3半结构式访谈

访谈的技巧1措辞2提问3记录4倾听5回应(1)认可(2)鼓励(3)适当的自我暴露

心理测验指在标准情况下对个体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

心理测验定义含义1行为样本2标准情境3结果描述4测验工具

常用心理测验的类别1能力测验2人格测验3神经心理测验4心理健康测验5职业咨询测验

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特征1常模2信度3效度4标准化测验

常模1样本2常模形式(1)均数(2)标准分(3)百分位(4)划界分

信度1分半信度2γ系数3正副本相关4重测信度5评分者一致性检验

效度1内容关联效度2校标关联效度3结构关联效度

标准化测验1实施和计分方法的标准化2常模样本的标准化3测量学分析资料标准化

心理测验的注意事项 一 测验方法的选择1充分了解测验的结构与功能2详细了解测验的常模与范围3仔细研究测验的信度4广泛收集和研究测验的效度资料 二 主试者的要求1负责与守密2周密测验准备3建立良好关系4

合理解释结果 三 受试者的要求 四 施测环境

艾森克人格问卷1内—外向维度2神经质维度3精神质维度4掩饰量表

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而达到的一种帮助过程、教育过程和增长过程,即通过咨询给来访者以帮助、教育,使其获益

心理咨询即给予来询者心理帮助、劝告、指导的过程。

医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患者或寻求医学帮助者为对象,根据相关理论,帮助患者解决相关心理问题或障碍,以恢复其整体功能。

心理咨询的作用1应对成长的烦恼2应对适应的困扰3应对疾病的因果(1)针对疾病原因(2)针对疾病反应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一 咨询人数 1个人咨询2团体咨询 二 咨询途径 1门诊咨询2书信咨询3电话咨询4专栏咨询5现场咨询6网络咨询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1保密原则2限时原则3自愿原则4感情限定原则5转介原则

心理治疗:以心理学理论体系,以治疗者与来访者得关系为桥梁,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过程。

心理治疗的要素1治疗者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经过专门培训并得到资质认证2治疗需按照一定程序进行3治疗需应用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4治疗对象具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5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最终缓解或消除其可能存在的各种身心症状,恢复健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

心理治疗的适用范围1非精神疾病患者2精神科患者3各类行为问题4社会适应不良

心理治疗的原则1关系的和谐性2问题的针对性3治疗的计划性4手段思维综合性5方法的灵活性6保密的严格性7立场的中立性8心理治疗的回避性

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的共同点1理论体系相同2达成目标一致3实施过程相似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区别1工作对象的区别2工作内容的区别3工作场所的区别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基本过程1建立关系阶段—准备阶段2探讨感应阶段—协助自我探讨3行动转变阶段—促进成长4结束阶段

心理治疗中医患关系的主要特点1单向性2系统性3正式性4时限性

潜意识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的那部分心理活动

前意识指介于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部分,其内容包括可召回到意识中,可回忆起的经验。

意识指心理的表面部分,指同外界接触直接感知,稍纵即逝的心理现象,指人们当前能注意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以及可清晰感知的外界刺激等。

治疗技术1自由联想2梦的分析3阻抗的分析与解释4移情的分析与解释5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

临床心理护理分类1个性化心理护理与共同性心理护理2有意识心理护理与无意识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与整体护理1心理护理师整体护理的核心成分2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具有独特功能3心理护理贯穿整体护理始终

心理护理的基本要素:护士、患者、心理学理论和技术、3患者的心理问题

心理护理基本要素的作用1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是科学实施心理护理的指南2患者心理问题的准确评估是优选心理对策的前提3患者的密切合作是有效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4护士积极的职业心态是优化心理护理氛围的关键

临床心理护理的基本流程1患者心理的初始评估2患者心理的深入评估3“问题”患者的心理干预4患者心理干预后再评估

临床心理护理的实施步骤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3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4确定患者的基本心态5分析出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6选择适宜对策7观察评估效果8确定新的方案

临床患者心理评估的目的1为实施干预的方案提供依据2评价已实施干预的效果

甄别评估指评估应体现其区分患者心理问题的轻重缓急之功能。

临床患者心理的主要影响因素1疾病认知2就医环境3社会支持4人格特征

临床患者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1针对患者心理反应的等级实施干预2针对患者心理反应的原因实施干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