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

护理心理学绪论

教学目标:1、理解心理学与护理心理学的概念2、说出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3、理解心理的实质4、了解心理学主要理论学派及代表人物5、说出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5、明确学习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一、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概念与发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哲学起源:《灵魂论》公元前4世纪(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西方最早阐述心理现象的专著——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公元前 384--332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1832-1920)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动力学:由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创立。强调幼年心理创伤影响和潜意识冲突对心理障碍形成的作用。采用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等治疗技术。? 心理动力:本能(性、攻击)? 潜意识学说: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3年创立。1、反对研究意识——意识太主观2、心理学是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可观察和测量的刺激和反应)。3、个体行为非与生俱来,而是被动学习的结果。采用强化、反馈、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技术进行治疗。

认知学派:始于20世纪60年代。认为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反应,首先通过认知过程,然后再进一步影响人的行为。?  广义(研究人的认识过程)?  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通过与计算机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 信息(接受、编码、储存、加工、检索、提取、使用)– 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及其机构对其行为和当前活动的决定作用。

人本主义学派: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 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 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学心理学要研究正常人。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等真正属于人性层面的东西。主张人是有理性的,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并强调人自身潜力对心理影响作用。

(二)心理现象的内容

心理现象: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2、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实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护理心理学概述

(一)护理心理学的概念: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在护理活动这个特定情境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护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应用科学。

(二)护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对象—患者与护士;任务—理论任务与实践任务

  护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探索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护理临床工作中;研究患者心理特点及影响健康的作用机制;探索有效的心理护理方法;研究护患关系及其改善;研究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标准。

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1)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1.否认期2.愤怒期3.妥协期4.抑郁期5.接受期。(2)护理:1.否认期 进行安慰,使病人面对现实,看到希望。2.愤怒期 宽容理解、疏导情绪、保护病人自尊。3.妥协期 尽可能满足病人需求,使其身心舒适。4.抑郁期 给予关怀和照顾,嘱咐亲人控制情绪。5.接受期 守候身旁,帮助整容,让家属陪伴左右, 给予心理支持,使病人平静、安详、满足走向生命的终点。

(三)护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测验法5、个案研究

  观察:是一种心理现象,有目的、有意识且长时期的一种知觉活动。

  观察法:研究者依靠自己视、听器官(可借助视听器材如摄像机、闭路电视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某一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系统记录下来,揭示该种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是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类型:1、按观察情境: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按观察时间:长期观察与定期观察2、按观察方式: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按参与者的角色:参与观察(局内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局外观察)4、按程序: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5、按观察内容:叙述观察、取样观察、评价观察

实验法:1、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指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人为创设一定的情境,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考察心理现象的原因、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其基本目的是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对变量的操纵和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是实验的本质和精髓。3、通过有目的的控制或改变研究的某些变量,创设出一定的情景,从而引起和改变某种心理活动,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调查法: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并加以分析研究,间接了解人们心里活动的一种方法。调查的基本途径有:问卷、晤谈、访问、查阅档案、回忆录、日记、总结等。

测验法:使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量表,如:人格量表、智力量表、症状量表等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产生的本质特征的研究方法。

韦氏智力量表:1.测验主要目的和用途:测查个体智力水平及特点。辅助智力低下和痴呆的诊断,人才选拔,疗效评价,司法鉴定。2.测验内容和实施方式:包含成人、儿童、学龄前期三个年龄版本。通过提问、操作方式,个别进行。3.测验工具:玩具、画册、指导手册等。

  艾森克人格问卷:1、主要目的--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2、量表构成--由88个问题组成,分出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度4个维度。3、适用范围--成人问卷适用于测查16岁以上成人,儿童问卷适用于7—15岁儿童

  个案研究:对于单一案例的研究,是借鉴病案记录的模式发展而来的。进行个案研究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如使用观察、交谈、测量和实验等手段。

三、学习意义与学习要求

(一)学习意义:1、提高护理质量——“为病人2、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为自己

(二)学习要求1、培养兴趣2、联系实际3、学会体验”4、树立自信

第二章 第二节 心理过程

  教学目标:1、能正确说出概念: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受性等2、能理解并正确说出感觉、知觉、思维、注意等的基本特征。3、能说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的分类4、理解记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5、理解认知过程对身心健康的影响6、了解常见的认知过程障碍

第一节   认知过程的基本理论

一、感觉

1、感觉的概述:概念、意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是认知活动的起点。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其产生要借助于经验和知识。感觉的意义:感觉剥夺实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赫布(D. O. Hebb)、贝克斯顿(W. H. Bexton)1954年处理: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2、感觉的测量

感受性(sensitivity) :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与感觉能力呈正相关系。感受性的意义:感受性存在个体差异,在临床护理中应重视;个体感受性也会因刺激物的性质、持续时间等而变化。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的大小。用感觉阈限大小度量。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的变化的强度或强度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刺激只有达到了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觉察到。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为了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数量。能觉察出两个刺激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最小刺激(绝对阈限):视觉--在漆黑的夜晚,位于30英里外的烛光;听觉--在安静的环境中,位于20英尺外的手表的滴答声;味觉--2加仑水中加入1茶勺糖;嗅觉--1滴香水弥漫到6个房间大的空间;触觉--从1厘米处落到脸颊上的苍蝇的翅膀

3、感觉的分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内部感觉:肌肉运动感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痛觉”(复习):1、没有独立的信息加工2、不易适应3、受更多因素影响:文化、性别、民族、情绪、动机等

4、感觉的基本特性

感觉适应: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变化。感觉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感觉中,而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同。痛觉适应最难发生。

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先后对比。

感觉后像:在刺激停止作用后,瞬间保留的感觉印象。

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感觉的现象。

感觉补偿:某种感觉消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是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过程。

2、知觉的分类:●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人们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觉对象。被选择出来的叫图形,即知觉的对象,其他部分叫背景。●整体性:?人 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人 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知觉的整合作用离不开组成整体的各个成分的特点;对个别成分(或部分)的知觉,又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特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三、记忆

记忆的作用:? 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和各种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1、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与感知觉:●联系--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区别--◇感知觉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映像,事物作用停止,感知觉也消失;◇记忆则是在事物的直接作用停止后,还能在头脑里把事物的映像呈现出来。

2、记忆的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2、按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按记忆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具形象 面容、声音、气味等;逻辑记忆--抽象内容 定理、公式、概念等;情绪记忆--情绪情感 “后怕”;运动记忆--动作操作骑车、游泳

3、记忆的过程

识记à保持à回忆;编码à储存à提取

识记:是通过反复感知,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即信息输入的过程。记忆的初始阶段。

保持:识记过的事物在大脑中积累、加工、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动态变化)。记忆的中心环节

第三环节:再认--过去事物再度出现能够确认或者回忆--过去事物不在眼前脑中重现。记忆的效果指标

4、遗忘

遗忘的规律:●首先遗忘枝节细微支柱骨架不易遗忘;●遗忘速度与时间有关;●遗忘因材料数量、性质而异;●遗忘与学习程度、学习方法有关;●遗忘与材料的位置有关;●遗忘有选择性;

干扰抑制学说-----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分:前摄抑制——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5、记忆的培养:及时复习,合理用脑;培养兴趣,目的明确;加强理解,减少干扰。方法适当:音韵法,联想法,联合法,表象法,组块法。

四、思维

1、思维的概述:概念、特性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特性:间接性、概括性。

2、思维的分类

(一)按思维凭借物不同--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二)按思维指向性不同—1、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会聚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三)按思维的独立性—1、习惯性思维:又称常规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2、创造性思维:是重组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

3、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有特定目的,需要运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解决问题的过程。心理学史上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经典观点:“试误说”“顿悟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1、心理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对于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过去的思维影响了现在的思维”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2、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些事物的惯常功能,而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因而影响了问题解决。如果初次看到的物品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它的其他用途。3、认知结构4、动机强度5、从众心理--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

五、注意

1、注意的概述: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是一种状态,并非独立的认识过程,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2、注意的分类: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意志努力程度分为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消极注意、情绪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不由自主;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人特有的即使在没有具体事物存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预言实现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作用;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继有意注意。有自觉的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兼有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特点既服从于当前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节省意志努力,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有很大益处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影响因素:? 个体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形式的多样性;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分配条件: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活动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避免发生在同一感觉道内

六、讨论认知过程与健康

关于认知(cognition)①从信息加工角度来说,指信息为人接受之后经

历的转换、简约、合成、储存、重建、再现和使用等加工过程。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注意、想象等过程。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认知指个体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理解的心理活动,即社会认知。

  ABC理论

同样的事情若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也许不会有过于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因为他对这些事件有另外不同的看法,如“没有证据表明我注定要失败。如果是失败,那也只是这一次,它不能表明我以后会怎样”,或者是“女性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表现在嗓音上,我还有比声音更重要的东西。”这些都是合理的观念,它们常常能使个体避免陷入不适应的情绪困扰中。

第二节 认知过程与健康

一、认知与身心健康

二、不合理认知的特征及其原因:1、绝对化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特征: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等。2、过分概括--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3、糟糕至极4、心理过滤。

第四章  心理应激

教学目标:1、能正确解释下列概念:应激、心理防御机制、心身疾病2、能正确说出并辨析常见应激源3、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应激的中介因素及其对应激结果的影响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应激与健康的关系5、说出常见的心身疾病及其防治6、结合所经受的挫折说明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和应对瑜老师式

一、概念:在某种刺激(应激源)作用下,个体在觉察(认知)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应对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应激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三要素--1.应激源2.认知评价(中介) 3.应激反应

二、应激源

  应激源——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紧张性刺激物。

理论上一切环境变化(刺激)都是潜在的应激源。应激源可引起应激反应但反应程度不同。应激源可以有益也可以有害。分为--躯体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文化性应激源。

应激源的分类

◆躯体性应激源--指通过对人的躯体直接发生刺激作用而造成身心紧张的刺激物。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疾病因素◆生理性应激源◆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挫折◆社会性应激源--指造成个人生活方式上变化并要求人们对其做出调整和适应的情境与事件。◆文化性应激源--从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进入另一种语言环境或文化背景中,使人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陌生的风俗习惯、不同生活方式而产生压力。

也分为--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工作相关的应激源,环境应激源

?挫折——指个体在为实现动机而从事有目的活动时,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欲望和现实的矛盾,一种内心体验,一种情感反应。挫折的影响因素? 1.抱负水平: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期望值。? 2.挫折容忍力?(1)生理条件 : ◆高级神经系统功能◆体质等(2)受挫经验:◆历尽艰辛◆挫折教育?(3)对挫折的主观判断

生活事件:生活事件是最早被注意的影响健康的心理应激因素之一;生活事件的致病性与其性质有关:丧失感、家庭成员死亡;生活事件的数量也决定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程度(生活事件的量化);

社会再适应量表--1967年,美国精神病学家托马斯.赫姆斯及理查德.瑞对5000多人进行调查,编制了包括43种生活事件的社会再适应量表(SRRS)。? 可用来研究生活事件同疾病间的关系。? 它的发表标志着生活应激和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有统计学基础的新阶段。

生活琐事——压死骆驼的一根稻草

工作相关的应激源--作情境诸如各种持久的强烈的物理化学刺激,重复、单调、刻板、毫无兴趣、枯燥无聊的工作,过长的劳动时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都会使人产生焦虑、烦躁、愤怒、失望等紧张情绪。91%冠心病人都有工作负担太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而且许多人还从事两项工作。

  影响应激强度的应激源性质:1、强度--高强度的应激带给人伤害;2、积累效应--积累的应激将给身体带来质的变化,危害人的健康;3、能否预期--如果持续的应激是不可预期的,这种不可预期性会加重应激反应。4、是否可控--不可控制紧张性刺激比可控制紧张性刺激能引起更大的压力反应。

三、应激反应

  因应激源的作用而导致个体在生物、心理、社会方面发生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一)生理反应--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非急性应激反应—1、警觉期2、抵抗期3、衰竭期。一般适应综合征

(二)心理反应

①初期:◆适度的警觉◆积极的思维◆注意力集中◆动机的调整◆适度的紧张和焦虑②末期:◆过度唤醒(焦虑) ◆紧张◆过分的情绪唤醒(激动)◆低落(抑郁)◆恐惧◆愤怒◆认知能力降低 ◆自我概念不清

情绪反应:– 焦虑(anxiety)是应激反应中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人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 恐惧(fear)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威胁的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抑郁(depression)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 愤怒 (anger)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

(三)行为反应

  回避与逃避行为、敌对与攻击行为、退化与依赖行为、无助与自怜行为、物质滥用

  12个与工作应激有关的行为症状:拖延和避免工作、表现和生产能力降低、酗酒和吸毒、工作完全被破坏、去医院次数增加、为了逃避,饮食过度,导致肥胖、由于胆怯,吃得少,可能伴随抑郁、没胃口,瘦得快、冒险行为增加,包括不过后果的驾车和赌博、侵犯别人,破坏公共财产,偷窃、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恶化、自杀或企图自杀

四、应激的中介机制

  应激的中介因素— 机体将应激源的刺激转化为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是应激过程的中间环节。1、生物性中介因素2、心理社会中介因素

心理社会中介因素:

◆认知评价:1、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性质、程度和意义作出估计。2、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心身反应,使生活事件到应激反应的关键中介因素之一。3、认知评价本身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支持、人格等

◆社会支持:1、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2、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使应激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3、基本功能,研究表明,当人们有他人可以去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严重疾病以及其他种种灾难 。①可增进情绪的稳定性②可增加认知的广度③可获得人力与物力资源4、来源--①家庭支持系统②同伴支持系统③学校及社会支持系统5、类型--①情感支持②信息支持(能力支持)③信任支持④工具性支持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coping strategies ,指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时采取的各种策略,是个体对外界应激事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的综合体。问题取向应对--针对应激源,寻求解决问题,或者回避问题。情绪取向应对--改变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包括放松、重新评价情境、心理防御机制、宣泄、体育锻炼等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在冲突或挫折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情绪稳定的适应性倾向或行为。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1、否认:? 潜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  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  意志薄弱而知识结构又单纯的人,常会情不自禁地使用否认机制。

2.压抑:?  指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下意识的将极度痛苦的经验或欲望就被潜抑到潜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  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性遗忘(不是否认事实)?  有时表现为口误笔误。

3.反向:? 指意识性的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所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因为真实意识表现出来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4 .退化?  也称为倒退,退行。当人感受到严重挫折时,放弃的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较安全的时期——儿童时期,使用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临床上歇斯底里和疑病症常见退性行为。短时暂时性的退行,不但是正常的,且是极需要的。

5.转移:?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通常是把对强者的情绪、欲望转移到弱者身上。?迁怒于人

6.合理化:又称文饰,指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推诿:考试没考好,真实原因是自己没认真复习,却说题太难或老师改卷严格。

7、投射:也称外射,是主观的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欲望、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8、幻想:指通过想象中的成就去满足受到挫折后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

9.补偿:指个人因心身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代偿某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

10、升华(sublimation):指遇到挫折以后,将自己内心的痛苦通过合乎社会伦理道德的方式表现出来。

11、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 。?  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  是一种以奇特、含蓄、双关、诙谐等行为表现形式的良性刺激。?  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12、:? 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 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其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13、隔离(isolation ):? 将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此处所讲的部分事实,乃是指整个事情中的一部分。

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积极作用--1. 缓冲情绪冲突;2. 减轻痛苦感受;3. 保持心理平衡。消极作用--个体如过分依赖心理防御机制,逃避现实,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形成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

◆   人格特征

? 人格可以影响到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人格影响认知评价。? 人格影响应对方式。? 人格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人格对应激的影响:?  1. 影响认知评价: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等人格心理特征因素,都可以不同程度影响个体在应激过程中的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2. 影响应对方式:人格特质一定程度决定应对活动的倾向性即应对风格。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3. 人格与社会支持密切联系:人格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

A型-B型性格

A型性格冠心病易患模式”----①为取得成就而努力奋斗;②有竞争性;③好冲动,很易引起不耐烦;④有时间紧迫感;⑤固执, 好争辨;⑥对工作和职务过度地提出保证;⑦有旺盛的精力和过度的敌意。

  B型性格:安宁、松弛、抱负较少,顺从,沉默、声音低,节奏慢等。

  C型性格: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合作,易于接受和忍受外界干涉,过度压抑,孤独等。

小结:1.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对过程,其结果可以是适应的和不适应的;2.应激源可以是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3.应激反应可以是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4.应激过程受个体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认知评价在应激作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五、应激与健康

(一)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1.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2.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1) 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表现出来。(2) 应激使以有的精神或躯体疾病复发,或加重这些疾病。(3) 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或躯体疾病。

(二)应激的预防与应对:1、消除和回避应激源2、心理防御机制3、培养良好的个性4、寻求社会支持5、运动和音乐疗法6、药物控制7、必要的心理治疗

第五章  心身疾病

一、概念--心身疾病:亦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特征?1.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大多由情绪和人格因素所致;?2.主要表现为躯体症状;?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4.多病同存或交替发生;?5.常常有相同的或类似的家族史;?6.病程往往有缓解和复发的倾向。

二、致病因素

1.生理因素1、生理始基——指心身疾病患者病前的某些生理特点。2、不同的生理始基使个体具有不同的心身疾病的易罹性。如:高甘油三脂血症-----冠心病;胃蛋白酶原增高-----消化性溃疡;高蛋白结合碘-----甲亢高尿酸血症-----痛风病

  2.社会文化因素1、社会因素是指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经济状况等。2、这些因素对心身疾病起一定的作用(“扳机”作用)。? 生理始基是内因,社会因素是外因。

  3.心理因素(1)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2)人格特征

三、心身疾病的主要理论

  三大理论: 心理动力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心理生理理论

心理动力学:该理论认为:心身疾病的病因是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心身疾病发病的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躯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

行为学习理论:1.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习得性无助:是一种习得的,在面对困难、惩罚或消极刺激时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的表现

心理生理学:该理论注重疾病的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集中在:自主神经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现代的观点: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社会心理因素通过影响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递质和免疫系统等作为中介机制,进而损害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使机体的防御机制破坏,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不良社会心理因素→大脑皮质功能变化→神经递质和内分泌功能变化→免疫功能和内脏功能变化→组织和器官结构改变→产生疾病

四、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冠心病

1.人格特征:A型性格 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丧失亲人或亲密朋友、夫妻关系不和睦、工作不顺心、离婚、丧偶、事业受挫、职业变动3.生活方式:重度吸烟、饮酒过量、运动不足、高脂高胆固醇饮食4.社会环境:战争灾难、社会不稳定,工业化、现代化5 .生理始基: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遗传

(二)原发性高血压

1.人格特征(1)A型性格(2)负性情绪;焦虑、紧张、仇恨、愤怒、抑郁、激动、冲动等均可使血压升高。这种人格特征可能与遗传有关。长期的心理不平衡,使机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促使高血压的发生。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1)职业特征: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较少(2)慢性应激事件如失业、离婚、工作不满意、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生活不稳定者高血压病发病率高。3.生活方式:喜好食咸4.社会环境 :同冠心病

(三)恶性肿瘤

  1.人格特征: C型行为特征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应激、精神紧张

  C型性格;过分谨慎、细心、忍让、追求完美、情绪不稳而又不善于疏泄负性情绪等,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容易产生更多的失望、悲伤、忧郁。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合作;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易于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屈从于权威;过度压抑愤怒怨恨等负性情绪,好生闷气,不表现负性情绪,特别是愤怒;孤独,对忧郁与绝望体验较多等。

(四)消化性溃疡

  1.人格特征:不好交往、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2.生活事件与心理应激:家庭矛盾、高考落榜、司法纠纷、失业等。3 .生理始基:胃蛋白酶原增高(遗传易感倾向)

第七章 人格

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并区分以下概念:人格、动机、能力、气质、性格2、理解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3、理解并说明常见的动机冲突4、理解并说出气质与性格的类型

第一节  概述

人格概念: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各种心理品质特征的总和。

人格特征:1、倾向性2、复杂性3、独特性4、稳定性5、完整性6、积极性

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1)生物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文化(3)社会实践(4)自我教育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人格的形成

第二节人格倾向性

需要

概念:是人对内外环境有某种需求的主观状态,是个体行为活动的源泉。分类:(一)按需要起源不同--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二)按需要对象不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动机

  概念: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需要与动机:需要匮乏——焦虑状态——目 的——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焦虑平息——新的需要

动机的意义和作用:激发行为,是引起行为的原动力;维持行为,是保持行为的续动力;行为指向,是引导行为的指示器;调节行为,是调节行为的控制器

  动机强弱对工作效率影响: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工作效率下降,只有在中等强度动机下,才能产生最佳效果。

动机冲突:一是“双趋式”心理冲突二是“双避式”心理冲突三是“趋—避式”心理冲突

第三节  人格心理特征

(一)能力

概念----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能力在个体活动形成、发展和表现的。包括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分类;1、按能力的倾向性:一般能力、特殊能力;2、按能力的功能:认知能力、社交能力。    

智力:结构差异、发展水平差异、发展早晚差异、年龄变化

(二)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稳定性等动态性质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常见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为特征。●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为特征●粘液质以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为特征●抑郁质以敏捷、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行动缓慢为特征。

关于气质的一些说法:气质具有“天赋性”。Y气质无好坏之分。Y气质差、品德也一定差。N气质决定个人成就大小。N气质决定个人地位高低。N气质对工作效率有一定影响。Y

(三)性格

概念: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性。是人格的核心成分。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1、气质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给性格全部“打上烙印,涂上色彩”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速度。3、性格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4、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核心);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培根:功能优势说;荣格:内外倾向说;阿德勒:独立顺从说;弗里德曼:ABC型行为说;霍兰:职业匹配说

美国心脏病学家弗雷德曼(1974)在研究心脏病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时,把人的性格划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急躁好胜型 易患冠心病 B型性格:遇事想得开 八成长寿老人属于此种C型性格:忍气吞声 患癌症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 D型性格:孤僻寡言人最易患心脏病E型性格:大多感情丰富、善于思索、很少攻击性,不善于人际沟通,情绪较为消极

第十一章 病人心理问题及调适

教学目标:掌握病人常见心理问题、掌握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熟悉内外科病人心理问题与调适、熟悉临终病人心理问题与调适

主要内容: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病人常见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慢性病人的心理问题与调试、外科病人的心理问题与调试

病人心理指病人在生病或产生病感后伴随着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反应或心理变化。

一、病人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认知过程异常--主要是指患者个体因对病情本身的轻重缓急等认知不当,而产生的不良心理反应。1.主观感觉异常2.对客观事物敏感3.认知评价主观片面

(二)情感过程异常—不良情绪反应 1.病人情绪一般特征--心境不佳、情绪障碍、情绪不稳定 2.病人的常见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恐惧、愤怒

病人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医院的特殊环境和特殊气氛;临床处置、特殊检查、手术所致;医院环境的不良刺激、消极暗示;知识缺乏、病情变化;疾病的临床表现、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特质性焦虑,与患者心理素质有关;社会支持资源不足……

(三)病人行为变化—不合作à否认à自尊紊乱

二、病人心理问题的调适技巧

1、评估病人心理问题及原因2、调动病人和家属积极参与3、有效地识别应激源4、注重优先原则5、心理护理一般技巧:创造轻松的环境、解决实际的问题、提供有关疾病的信息、提高自理和自制力、引导合理的宣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6.选用合适心理调适方法:倾诉法、情感转移法、松弛法、疏导法、暗示法、支持法

三、慢性病病人的心理问题:1、抑2、愤3、绝、4、病人角色强化

二、慢性病病人的心理调适:稳定病人情绪、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促进护患沟通、做好解释与指导、协调社会支持系统

三、临终病人的心理调适

否认--真诚忠实,注意使用非语言技巧à愤怒--理解,给患者宣泄的环境à协议--更多关爱,尽可能满

足其各种合理要求à忧郁--社会支持,心理疏导,预防自杀倾向à接受期--帮助未完成的心愿,尊重、关心、支持

形成性练习题:1.一大学生在患关节炎入院后出现烦躁不安、厌食恶心、失眠、头痛、眩晕、易激动、忐忑不安、哭泣等表现,其心理反应属于: A.恐惧  B.焦虑  C.否认  D.攻击   E.绝望2、王某,男,35岁,长期肝区疼痛却忙于工作不肯就医,出现焦虑情绪,属角色适应不良反应之A 角色冲突    B 角色强化    C 角色缺如D 角色恐惧     E 角色消退

十二章 心理护理

教学目标:1.能给心理护理的下定义。2.能说出心理护理的目标、特点与心理护理的原则3.能复述心理护理的主要程序4.能用自己的话说明各科病人心理护理的要点。

什么是心理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根据心理学的理论,通过人际交往,影响或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疾病的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是在病人康复过程的护理,不限于专职护士,也包括医生、工作人员、家属及亲友对象不只是临床各科的病人,还包括疗养院的休养人员、养老院的孤寡老人等。狭义的心理护理指专业的护理工作者根据护理心理学的理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的过程。

心理护理的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病人健康的发展,包括: 1.自我实现、自我接受、增加真正的自我尊敬; 2.提高自信心与个人完善水平;3.促进人际关系和满足需要的能力,获得现实的个人目标。

心理护理的特点:1.心身统一与心理能动性;2.广泛性与前瞻性;3.个体性与情景性;4.复杂性与深刻性;5.可操作但尚有难度。

心理护理的原则:1.服务性原则:在服务过程中满足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2.交往的原则:交流感情、协调关系、满足需要、减少孤寂。要求平等、尊重;主导、有技巧;有深度和质量。3.启迪的原则:宣传解释,消除错误观念、错误认识。4.针对性的原则:心理护理无统一固定模式,要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5.自我护理的原则:自我护理是一种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适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包括维持健康、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预防疾病、参加保健工作等。良好的自我护理被认为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心理护理的程序:系统化整体护理在1994年引进我国,它以整体医学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护理临床业务与护理管理的各环节系统化,突出了护理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心理护理是整体化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兼顾病人身心的各个方面,遵循心理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遵循伦理学三原则:无损于患者身心健康,不违背患者主观意愿,不泄露患者个人隐私。有效的沟通技巧:语言沟通:文明性用语、安慰性用语、治疗性用语、规范性用语;非语言沟通:善用面部表情、目光接触、健美姿态、恰当手势、人际距离、触摸等技巧。

(二) 全方位采集心理信息--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个案分析法

(三) 客观量化的心理评定--依据共性规律:患者的一般心理需求、心理特征和心理问题,特殊患者及各科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考虑个体特征:量化评定患者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病人在不同时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问题

(四) 确定患者基本心态--区别基本心理状态的性质:良、中、差 确定消极心态的强度:轻、中、重度

(五) 析出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外因:疾病、外部环境、挫折、应激;内因:患者自身的人格特征

(六) 选择适宜对策--控制外来危害: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减少外来干扰与应激源;调动内在潜力:改变对疾病的认知、提高抗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掌握心理应对方式

(七) 观察评估效果--患者的主体验、身心的客观指标

(八) 确定新的方案--阶段疗效小结、调整干预对策

心理护理的实施(七、八)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付诸实践的过程。除决策正确之外,心理护理技巧起决定作用。

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心理护理程序的核心是要确定这次心理护理的目标,即通过了解与分析,从病人的大量心理需要中选择最主要、最关键的需要作为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最佳护理干预手段。

儿童病人的心理特点: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年龄小,对疾病缺乏深刻认识,心理活动多随治疗情境而迅速发生变化。新生儿期:以敏捷、熟练、轻巧的动作以减轻刺激婴儿期:爱抚和亲近幼儿期: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学龄前期:具体分析学龄期:以热安慰、有的放矢

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儿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机智灵敏,善于从观察到的细微变化中发现问题,采取措施,防止突然事故发生。对儿童要多加鼓励,不要训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成为儿童的贴心人。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在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和孤独感。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心理护理要耐心、温和、不厌其烦,称呼需有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要专心,回答询问要慢,声音要大些等。多让子女探望、照顾生活习惯,创造安静舒适环境等。

焦虑与心理护理:焦虑是一个人感到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忧郁。(一)产生焦虑的原因:1.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陌生2.诊断不明确3.疗效不明显4.病人是家庭支柱,对老人孩子牵挂惦念5.经济负担重6.恐惧情绪的延续7.疼痛8.怕失去事业,怕失去生活能力,怕失去爱情等

焦虑的护理措施:1.靠护理工作者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原因,进行疏导2.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3.解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4.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有独立人格。5.使病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6.经常变换体位,做些轻微活动,使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情绪。7.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8.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娱乐等,以解除病人无聊乏味的孤寂心情。

抑郁与心理护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是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严重的抑郁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心情绪。心理护理最重要的问题是防止病人的消极行为(自杀)。

疼痛与心理护理:疼痛--心理护理的措施有:1.掌握病人的疼痛情况2.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3.通过心理手段缓解病人的疼痛

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心理护理的中心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性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3.使病人感到安全

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紧紧围绕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 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

术前心理与心理护理:术前一是害怕,二是担心,害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残废和毁容等。

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1.及时告知手术结果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

危重病人的心理护理:危重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1.否认期2.愤怒期3.妥协期4.抑郁期5.接受期

课堂反馈:

一、填空题1、心理护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病人健康的发展2、心理护理的原则 是—、 —、—、—、—。服务性原则、交往的原则、启迪的原则、针对性原则、自我护理的原则3、心理护理是——和——交往中完成的,——在交往中起主导作用。护士、病人、护士护理程序的步骤是——、——、——、——。评估、计划、实施、评价5、自我护理是一种为了自己的——、——及——所进行的自我实践活动,包括——、——、——预防疾病及参加保健工作。生存、健康、舒适,维持健康、自我诊断、自我用药、自我治疗6、严重的抑郁往往导致——和——,对抑郁状态的病人最重要的心理护理问题是——失助感、绝望情绪、防止病人消极行为7、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心理护理中心任务是——。恐惧、增强病人的安全感8、医护人员的——和—— 是病人安全感受的基础医疗道德、医疗技术9、传染科病人开始大都会产生——心理学和——情绪自卑孤独、愤懑

二、 选择题1、心理护理程序的核心是 A了解分析病人需要  B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C确立心理护理的目标 D实施心理护理措施C  2、心理护理的对象包括  A临床各科病人B疗养院疗养人员 C养老院的孤寡老人 D以上都是 D  3、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 A孤独心理  B焦虑心理  C侥幸心理  D抑郁心理 C 4、心理护理中,向病人宣传解释以提高病人对疾病认识应遵循 A交往性原则 B启迪性原则 C针对性原则   D自我护理原则  B 5、运用心理手段缓解病人疼痛首先应 A分散病人注意力   B进行疼痛知识教育 C稳定 病人情绪   D运用催眠技术A

三、问答题 1、疼痛的心理护理措施 ?答:⑴了解分析疼痛的情况;  ⑵减轻病人的心理学压力; ⑶以心理原理和技术缓解病人疼痛。2、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要点? 答:术前针对病人的害怕与担心做好解释工作,减轻焦虑使其合作。术后⑴及时先告知手术效果;⑵帮助病人缓解疼痛;⑶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⑷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3、重危病人心理活动变化的五个阶段及护理要点?答:否认期:真诚忠实,非语言技巧 愤怒期:理解,给患者宣泄的环境 妥协期:更多关爱,满足合理要求 抑郁期: 接受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