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是依据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整合应是融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是两者的融合,而不是简单地凑合。笔者认为至少应做到“三个融合”。

首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信息技术的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了优越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悉网络管理,熟练地进行网页制作,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编程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其次,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

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那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再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因此,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教师必须及时提醒,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对这些学生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二、对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体会。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

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因此,许多专家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学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站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教学生字词时,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激发认读、记忆字词的兴趣,强化学习效果;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教师抓住学生对电脑、网络等新鲜事物甚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课件,创设情境,化动为静,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研究现状分析

山东省济宁市电化教育馆 寻素华 郭利华

我市教育科学“十五”重大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自开题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推动我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整合的理论素质,促进学校设备配备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市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发展成为一个优势,逐渐成为一个亮点。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一简单阐述: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实施整合不可忽视的前提

很多实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课程整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和交流的工具。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对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把整合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在教学中多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域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手段方法,它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触及到教学结构的改变,它只是作为教师辅助教的工具,不能改变教师、学生的地位、作用。它巩固并强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巩固并强化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手段方法,是辅助教师教的手段和方法,而整合则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变,通过整合可以建构或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上网收集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就可以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 1

主探究。这样就不仅仅是手段方法的改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结构、教学环境的改变。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整合的局部,而不能理解为就是整合、等同于整合。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景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环境建设的不平衡成为影响课程整合的全方位推进的瓶颈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平衡问题,我市各实验学校的课程整合步伐也有很大的差异。重点中学的设备配置要高于普通中学。一些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的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服务器,学生能够自主开发基于课程专题的学习型网站,;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课件、因特网,电子邮件等,所以,经济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信息技术水平的层次不一,进而影响到到我市课程整合的全方位实施。

实施整合的前提是有基础的硬件环境,但没有硬件,整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目前基础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硬件建设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能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要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联手进行硬件建设。单靠学校自己的那点可怜的经费去搞硬件建设,就是再等到三五年也不一定办成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首先求助社会上一切愿意资助的单位或团体;然后和有实力、目光长远的电脑公司协商、合作,一次购买设备三五年内分批付款,电脑公司让利,学校计算机的配件由电脑公司供应,实现“双赢”。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闲置着较多数量的586机或486机(因为这些机器原先用在NOVELL网上的无盘站,适应于DOS下的教学,现已不适应WINDOWS教学),扔掉可惜,留着无用还占地方。通过采用WINDOWS2000无盘技术可使大量的586机或486机重新上岗,并能很好为教学服务(只花了很少量经费)。硬件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即可。解决了硬件建设问题才能为整合铺平道路。

2

三、教师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整合实施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现代化的速度和方向。如果教师不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计算机,他怎么可能给学生以技术、思想上的指导呢,更不用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整合研究发展的方向-----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整合结合起来。一次成功的整合课需要时间、资源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多部门教学人员的协调配合(如:图书管理员、计算机教师、美术教师、任课教师等的相互协调),每位教师承担不同的职责:图书管理员提供文献资料、传记书目及电子搜索环境;计算机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因特网搜索和查询技能,以及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方法(如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并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予以技术上的帮助;美术教师提供所需要的艺术素材,并协助学生设计符号;任课教师描述计划和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鉴别和查找资料、评价学生的作品等。由此可见,整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只能是“凑合”。

教师目前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浏览器的使用、上传下载文件、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使用网络学习工具等。给学科教师实际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许多学校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在实处,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为整合实施提供了人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将课程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可以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

纵观我市目前的课程整合,有一部分进步很大,也可能达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但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而且大多数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演示的工具,上课使用一些PowerPoint、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 3

的地位。

多数教师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并没有真正地把整合的思想融合到教学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理想。教师不能“为教而教”,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软、硬两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水乳交融地整合到课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模式,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是不够的,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必须让学生亲手使用工具。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取自己的知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课程的整合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将研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即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资源环境,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以及研发工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的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展的是以某一问题、某一专题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是可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实践模式不断涌现,如互动课件、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这些新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借鉴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昌署平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电教 2004(2)

2、白娟 鬲淑芳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及思考》中小学

电教 2004(2)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