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体会人教版新课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适时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势头。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活动中,凡是学生能够探究得出的知识教师不要单纯地传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的活动教师不要代替。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自主探究,发现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萌发对数学的情感,进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从9月1日起圆圆的爸爸连续工作2天可以休息1天,妈妈连续工作3天可以休息1天。一位朋友想趁爸爸、妈妈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望他们,那么在这一个月里,这位朋友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能帮助他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学生尝试寻找答案,还有部分同学小声议论。1

师: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同桌两位同学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日历纸,一位同学圈出爸爸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圈出妈妈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出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这样就可以找到爸爸、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以下板书:

爸爸的休息日:3、6、9、12、15、18、21、24、27、30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师:看着板书,同学们把这些数读一读、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爸爸的休息日都是3的倍数,妈妈的休息日都是4的倍数。 生2:我发现12和24是3与4的共同倍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生3:也就是说12和24是3与4的公倍数,其中12是最小公倍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实践证明,创设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可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从而产生强烈探究新知的内在需要。这就确保学生在接触新知时,会带着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一般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开放有效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0~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出示以下问题:把0、1、2、3、4、5、6、7、8、9十个数填在□里,每一个数只能用一次。

□+□=□+□=□+□=□+□=□+□

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无人能解答出来。

师:数学中有些问题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你们想想,生活中的什么像“=”这样也是衡量两边物体大小轻重的?(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表意见,有的说像秤,有的说像跷跷板。)

师:我们就把“=”看作跷跷板,那么题中的数可以看作什么呢?

生:轻重不同的人。

师:同学们都坐过跷跷板,重量不同的人应该怎样坐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生:轻重搭配好才行。

师:如果两位老师和两位小朋友来玩,怎样坐跷跷板才能平衡?

生:重的老师和轻的学生在一边,轻的老师和重的学生在另一边。

师:上题中大小不同的数就像轻重不同的人,你们给它们排排座位吧。 学生很快找出答案:O+9=1+8=2+7=3+6=4+5。

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并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索工具,创造一个有较大自由度的环境,引导学生在充足、合理的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中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三、经历数学活动,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产生兴趣与情感,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究的成功。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在教学“什么是三角形”这个环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经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用准备的材料(长方形纸、不同长度的小棒、三角板等),想办法制作一个三角形。学生积极动手,有的独立完成,有的小组合作,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方法,最后教师让学生汇报。有的用长方形纸折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三根小棒摆成一个三角形,有的用三角板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2:有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生3: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举出相应的反例进行反驳、辩论,逐渐意识到上述结论都是不完整、不严密的。教师继续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学生的表述越来越接近准确的定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出“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数学教学不应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应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新课程提出的过程性目标,就是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

四、实施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质量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合作性互动。特别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作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教学资源,当作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用萝卜做成的圆柱体问学生:“如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空间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果老师想准确地知道这个圆柱的体积,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帮助老师想办法。”(有的说把它浸在水中,计算排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有的说把它蒸熟后放到一个长方体盒子里,利用长方体的体积算.出圆柱的体积;还有的说可以量出底面半径,再量出高,利用公式计’算出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想的办法都很好,如果要通过公式计算,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要用什么公式?(因为学生已有长方体体积计算和圆面积计算方面的知识,所以能说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师:这个猜想是否正确?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呢?接下来老师要求同学们根据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的萝卜或山芋做成的圆柱体做切拼实验。(学生积极动手,老师参与多组活动,并指导学生的操作。)

操作结束后,教师请合作获得成功的小组介绍切拼过程。小组代表发言:因为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根据圆可以切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沿着高的方向切,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了。在切拼的过程中底面积和高都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只是形状变了,由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所以圆柱的体积也是底面积乘高。

合作学习追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相互信任,积极参与,共同提高。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激发学生强烈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手段,让学生在探究中开展智力大挑战,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数学体验。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