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加强情感活动 注重情感体验

——我对阅读教学中情感活动的再思考

广东省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 张新元

【摘要】

《语文课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加强情感活动,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乐哀愁,真善美丑,这些感情体验需要我们教师指导学生去体验,如果他们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他们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可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情感活动;情感体验;阅读教学;

【正文】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一种不良倾向:教师分析得过细,面面俱到,搞繁琐哲学,挤掉了阅读主体——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感受、体验的时间,造成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分析多,揣摩得少;讲得过多,感受得少;热闹多,体验得少”。学生无法主动与作品、文本打交道;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阅读”成了教师的“讲读”,学生的“精读”成了老师的“精讲”,其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确实如崔峦先生所说的:阅读教学的确到了跟“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的时候了!因此,在教学中加强情感活动,改变先前阅读教学繁琐分析的弊端,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教师怎样指导才能在加强学生的情感活动时推进情感体验呢?

一、善于创设激发情感活动的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最具情境性的心理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必须要有“煽情”的氛围和环境,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日渐广泛,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必将越来越丰富。

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再情境创设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

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一位教师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课件随着哀伤的音乐出现了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并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活动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境气氛。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学生“触景生情”,被激发的情感活动引领学生奔向更深次的学习。

这不由得让我忆起一位教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课堂上出现了一片啜泣的感人情景。之所以如此,除了课文内容本身的感人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老师的情感投入。用那位老师的话说,在备课时,“我的教案是用泪水写出来的。备课时我想得很多很多,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非凡的才能,直到周总理几十个春秋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特别是想到周总理的临终遗嘱,真是悲痛欲绝。”在上课时,她更是倾注真情,以情激情,以情换情,营造了师生情感和谐共振的理想情境。

二、善于抓住课文的“传情点”

文章的情感信息总是附着或蕴藏于一定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方式之中。所谓传情点,是指那些再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

如教学《伯牙绝弦》时,教师要抓住“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句的传情点“悲伤”展开情感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伯牙伤心欲绝的心情,然后深化引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所创作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

再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周总理工作辛苦、生活简朴后,抓住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的独白,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马?”作者的这两段独白,感情炽烈,直抒胸臆,充分表达了作者那抑制不住的如潮水般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被作者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有的在抽泣,有的眼里闪着激动的泪花。这种入境入情的朗读,学生的内心怎能不激发出对周总理德敬仰之

情吗?恰到好处的朗读指导,唤醒的是学生潜在的激情。有效的朗读,抓住“传情点”,老师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传情点”,就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体验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三、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

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对课文特别喜爱的部分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刻意自足“标准答案”。

如研读了《狐假虎威》这篇课文,老师请学生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老师话音刚落,几十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欺骗别人,真是个大坏蛋!

生:狐狸非常狡猾,把老虎和小动物们都骗了,我们可不能像狐狸那样去骗人。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狐狸虽然狡猾,可它非常聪明,有些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便亲切地说:“噢,狐狸也值得学习呀,那你再来说说看,好吗?”

生:狐狸让老虎逮住了,可它一点儿也不慌张,还把老虎给骗了,说明狐狸很聪明,值得我们学习。

生:狐狸如果不骗老虎的话,说不定早就让老虎给吃了。你看,它多会保护自己啊! 生:这只老虎也真够笨的,还说自己是大王,怎么就上了狐狸的当?它也不想想,百兽怎么会怕狐狸的呢?

生:要是老虎和狐狸能成为好朋友,那该多好啊!让所有的动物都成为好朋友,那么他们肯定会生活得十分幸福!

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完《将相和》后,问学生:“你喜欢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吗?还有别的让你喜欢的人吗?”作为课后拓展项目,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胸怀宽广。也有的学生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知错就改。可这时,有一个男生却说秦王也有可取之处,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老师的预料,有几个学生已在偷笑,大家不由把目光集中到教师身上。教师没有否定这位同学的观点,而

是鼓励他说出理由。有了老师的支持,这位同学更加自信,他说:“虽然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心,而想骗取和氏璧,但当蔺相如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他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正因为如此,他才有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伟绩。”说毕,全班同学不由自主报以热烈的掌声。是啊,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体验,允许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充分地思考、发现和表达。独特的见解,往往蕴含着创造力的萌芽。无论他们的个性体验是多么地出人意料,甚至“荒唐”,教师都应该真诚地理解和鼓励,从而点燃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由表及里,以理服人,学生的见解趋向于多面化,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而且有理有据,学生创造性、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指导学生深入浅出并引领学生有个性化的思考与体验。

四、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当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情感的产生也是如此。对一些与学生情感经验相距较大的课文,教师若不先做有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就有可能出现文章感人,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后。学生追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教师随即介入背景材料。

师:你的追问多么有价值呀,老师提供几组数据,你们对比这些数据,会读懂为什么的。介入材料:

我志愿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付出了相当的代价。198 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统计数字为,在战争中壮烈牺牲和光荣负伤的共36万余人,(其中阵亡11.5万余人,战伤22.1万余人,事故伤亡和病故等非战斗死亡2.5万余人),失踪、被俘2.9万余人。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余人

生1:这些数据中浸满了志愿军战士为保卫朝鲜付出的鲜血。

生2:正因为志愿军战士的牺牲换来了今日朝鲜的胜利与和平。

生3:朝鲜人民目睹志愿军战士的这种牺牲精神,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谢,不去爱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呢?

生4:有了志愿军战士的这种无私的献身精神,所以朝鲜人民表达出“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的情意。

生:??

背景材料的介入,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教学片断:

师:文中有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都有哪些人“醉”?为什么会产生“醉”的感受?

生:两个“翁媪”喝醉了。

师:这里是指喝醉,还是有别的意思?

生:我觉得是陶醉的意思,两个老人家被舒适平静的生活而陶醉。

生:两个老人的三个儿子勤劳,为他们的儿子所醉。

师:其实岂止只有老人家醉,就连路人、作者也为之而醉,同学们读着读着也会陶醉了。

师:如果把这幅画面放在现在,也是一派写意的田园风光,但在当时年代之下,却是难得的和平生活环境。为什么呢?请看背景资料(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诗人,他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亲眼目睹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被贬职。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但他不忘收复失,盼望统一,向往和平生活。)此时,看着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辛弃疾肯定感慨万端,他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希望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快乐的生活。

生:如果战争再持续下去,这样的生活会变破坏的。

生: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

通过补充当时年代资料,学生更加亲近作者,深知文字背后的特殊含义,其要表达的东西不言而喻。文以传承,诗以载道,在和学生一起解读诗词的同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抱负被学生所了解,思想上引起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师将相关背景资料的运用融入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渗透,让学生在丰富的背景资源中,更深刻地感悟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人文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视课文实际进行适当的背景介绍是必要的。

语文姓“语”名“文”,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立足语文学科的“本,学语文,用语文,在学、用语言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倘若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文字都不能正确的感知与深刻的体验,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课事情感性的,文本亦是充满情感色彩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情弦”。因此,我们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更需要要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并善于抓住文章的“传情点”, 架设学生与作者、作品情感交流的桥梁;善于指导学生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使个性化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注意提供适当的背景知识,引起思想上共鸣,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情去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感染学生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学生定能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也能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充实学生美好的心灵和高尚情操。

参考文献

[1]崔峦.和“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说再见[J].《小学语文》20xx年第九期.

[2]陈瑞洪.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之见[DB/OL].. 2010-12-09.

[3]张新元.好课,离不开情感的激发──管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激发的艺术

[DB/OL]..cn/xiaoyu. 2011-04-13.

[4]吴汉平.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DB/OL]..cn/xiaoyu.2003-02-13.

[5]季科平.在研究性阅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J].《辽宁教育》20xx年第11期.

[6]张锋.有效运用背景资料,提高语文教学效益[J].《小学时代(教师)》20xx年第11期.

[7]徐雪明.小学语文背景材料的介入不拘一格——《再见了,亲人》背景材料介入的尝试[J].《新课程(小学)》20xx年第04期.

[8]《语文课课程标准》(20xx年版)[DB/OL]. .cn/xiaoyu.htm. 2012-02-06.

 

第二篇: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注重审美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

洛川学校 王文静

审美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审美育不仅在于欣赏和享受,更在于开阔一代人的眼界,充实一代人的心灵,提高一代人的素养,使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显示出文明的力量。艺术是学校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各具特色,共同构造成一个五彩缤纷、八音协合的大千世界,努力培养造就一代新人。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音乐的独特功能: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审美的作用。用音乐塑造美、创造美的世界。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如何上好音乐课呢?又如何运用课外艺术活动来抓好中学音乐教学工作?我认为要充分运用情感体验原则,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及音乐知识的内涵,激发学生对美、对艺术的热爱,树立终身学习艺术的愿望。

一、 让“乐、情”贯穿音乐课堂,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教育本身是一种情感性很强的艺术,它有沁人心脾的魅力;有陶怡人性情的力量,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等等。音乐教师切忌把音乐课上成说教课或是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1、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审美欲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动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情感共鸣,才能使之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教师可以先用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接着,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知道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例如本人在七年级“民歌飘香”和“美洲印象”这两个单元欣赏课和合唱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和美国早期的音乐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了解美国早期的黑人音乐和乡村音乐及近代的蓝调布鲁斯。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着人们,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愿望、忧愁和欢乐,记录着他们的历史。在民歌中闪烁着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作为中华儿女,应掌握了解我国灿烂的音乐文化,并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艺术的光辉永存。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就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 1

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并有了积极探索音乐内涵的动力。

2、引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情感体现是随时随地就会产生的。由于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一样的知识积累的基础、对音乐爱好程度的不同等等因素,所产生的感受也一定不尽相同或相等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那一瞬间的体验。在学生们此时热切盼望着老师对具体的作品作进一步的分析的时候,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采取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学生们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华丽的文字语言如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个人的才艺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用微笑并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您的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肯定的评价,那么,第二阶段的审美渗透也已悄然达成。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核心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从而培养自己的发现和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体验音乐的欲望,生了原始的情感,不等于说他们已经很好地或者说是正确地体会了音乐,教师要

学会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欣赏独唱曲《故乡的亲人》后,再给他们听无伴奏的混声四部合唱曲《故》,问:大家觉得哪种音色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情绪?为什么呢?学生们都争强着回答是后种音色更能体现作者的思乡的心情,因为合唱的音色很丰满,很丰富,有立体感。教师: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仿着学唱一下呢?激起了同学们的求学欲望。唱完一遍后,再问:你们的音色唱出来是否优美?怎么能唱的更好听一点呢?结论:合唱的难度要高于齐唱,声部间的音程度数的变化不容易唱准,合唱对于歌者来说,演唱的方法和技巧要求更高等。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点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我接着启发:“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我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我只是做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以及再一次让他们注意观看 2

(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中播放的插入影片中的背景画面。学生最后经过自己的观察研究分析,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最后我把他们的观点综合,从作品的结构、句式、音乐的风格、场景、演唱形式、体裁等诸多方面

进行点评式分析“《放马山歌》与《赶牲灵》,最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这个结论是我们师生共同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研究的价值意义,从而使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感受到研究学习的快乐,尤其是让学生对民歌产生了浓浓的情感,有了更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深刻的情感体验。那么在对音乐作品具体分析过程中,教师如果始终贯穿着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作为这堂课的总体教学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即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

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心境会使人在充满情趣、动机勃发和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良好的心境,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愉悦的精神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而变“厌学”为“乐学”。在学习中认识美――以美扬善;教学中孕育美——以美治心;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实践中表现美(创造美)――以美导行。

二、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审美情感升华

课外艺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提升、发展和拓宽。课余艺术活动可以比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更具有经常性、广泛性和群众性。它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它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凸显自己的个性。在课外活动中个性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宣泄,视野得到了拓宽,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品位才能得以升华。

1、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搜集音乐、制作相关的音乐课件、FLASH作品

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例:我校为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加速带动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进行了探索实践。建设了《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这是一个资源型+学习型的教学平台。我让学生先上《水浒》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浏览,通过五大环节(导入—-启发—点拨—交流—展示)让学生自行找到音乐欣赏的切入口,并进行交流展示。成立的专题探究小组有的用电子文稿汇报了关于音高、音色等五大要素的具体内容。有的用两种不同速度演奏了《致爱丽斯》片段,也有的用电子琴模拟出强烈的节奏,或者用击掌表演演示力度的强弱-------。在了解音乐的五大 3

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掌握音乐欣赏方法的基础上,在对历史、人文知识的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剧中《水浒传》的系列主题插曲及音乐片段进行欣赏、品析,从而真正感受到音乐对影视剧的渲染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走出校门,观赏音乐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音乐厅、音乐院校等地方去观摩和参观访问。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从而培养出一批有艺术修养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如:带领合唱团部分学生参观我的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欣赏了有“四眼”哥哥主持的“星期广播音乐会;到华东师范大学观赏荷兰中学生的管乐演出,等等活动,都让学生收益匪浅。

3、搭建平台,表现音乐

学校每学期都为学生搭建舞台,让他们与教师、同学合作,亲自参与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创编。绚丽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会使学生从中感受美、鉴赏美。同时,也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气质、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质修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十月歌会”、“爱我中华”歌会、“迎新年文艺汇演”等,用诗和歌舞串联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方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党的真挚感情。举行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 卡拉OK独唱比赛,器乐独奏比赛、校园集体舞比赛,充分章显学生的个性魅力。还组织学生参加慰问演出,如到福利院演出,为孤寡老人送去快乐;参加社区公益演出,如“手拉手”文艺演出、“宣传环保”演出活动等,以养成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同时也学到了很多课内所学不到的东西,审美的品位、情趣、情感因而也更丰富多彩了。

总之,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根本。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让学生从小懂得求真、向善、爱美。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每当我们和学生们在音乐教学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中获得点滴成功时,我们师生都会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情感的快乐和心理满足。音乐能塑造美的人。创造美的世界。我们教师应该成为美的使者。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