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经典语录

盘点《浮沉》经典麻辣台词: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

2012-07-04 11:08:45 来源:凤凰网 编辑:赵洋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由电影《失恋33天》原班人马打造的职场情感剧《浮沉》正在东方、北京、浙江、深圳卫视热播。该剧是著名导演滕华涛的电视剧收山之作,集合了张嘉译、白百何、王志飞、矢野浩二等明星联袂主演。

编剧鲍鲸鲸在台词语言上极具天赋,《浮沉》依旧延续电影《失恋33天》轻松活泼的台词风格,尤其是白百何饰演的乔莉,句句给力,被网友评为“黄小仙上身”。网友“耶路撒冷1971”说:“《浮沉》经典,光台词就刀刀见血,够辣够爽够犀利!!真想把它背下来,厉害!”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盘点《浮沉》中的金句。

《浮沉》中的爱情

1、拜金女瑞贝卡:不经历人渣,怎么能出嫁,没有人能随便当妈。

2、车雅尼评论父母吵架:夫妻吵架是给自己的坏脾气找一个不用道歉的发泄对象。

3、乔莉:我们的城市虽小却总归有我们的家,有爸爸妈妈,大都市再大那也是别人的家。

4、于志德面对段芹感情犹疑时说:“你把钱带走,把爱留下”。

5、段芹:男女是有别的,你看我们女的,随便拨拨头发也性感,穿个短裙也性感。可是你们男的,居然只有一种方式会让女的觉得性感就是刷碗。

6、陆帆:你还比较勇敢,敢出来相亲,我就没这个勇气,现在相亲跟打仗似的,拼家世拼学历拼姿色,一上来就真刀真枪的开战了。

7、土井(矢野浩二饰)用跑车形容女人,“琳达是女人里的比亚迪,便宜实惠,有性价比,所以会成功,因为有人愿意贪小便宜。但车雅尼是女人里的兰博基尼,稀有、高贵,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只要男人,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就知足了”。

8、巧妙远离办公恋情:既要和对方保持距离,防止误会,又不可拒人于千里之外,不可小家子气,以免伤了对方的自尊,恶化同事关系。

职场中的友情

1、商场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你借重对方越多,付出也就会越多。

2、你只和你自己在一条船上,只要记住这一条,你就能适当地关心别人了。

3、在职场上,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朋友,每一个人也都不是你的朋友。朋友是难得和珍贵的,你的老板不是你的朋友,同事也不是。

4、怎样在办公室拥有好人缘?同事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记得同事的生日,给她一个意外的惊喜,着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却能让你们的友情迅速升温。

5、路遥知马力不足,日久见人心叵测。

办公室哲学

1、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把握自己的长处。

2、练就从最有限的资源中挖掘最大内容的本领。

3、在职场中,比学历、背景及工作经验更加重要的,是品质与才干。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下级,做好本职工作是首位的,莫要随便去打听上司的工作进展。

5、既然做了别人的马前卒,就得干马前卒的事,如果败局难以挽回,那就不妨努力为自己的将来捞住一点胜算吧。

6、有些事心知肚明即可,说出来味道就变了,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7、考虑问题周到的人在职场上更有优势。

8、不知道怎么走,就停下来,看看全局。当局者迷,不知道怎么走,说明你离棋盘太近了

9、凡事不可太要强,要顺其自然。

10、要想打败一个人,就一定要比他快。

11、过犹不及,事情好过了头,就要谨防后面的危险了。

12、要打大胜仗,无论是老板,还是作为员工的你,都需要整个团队的力量,没有好兵的将军,打不了胜仗,没有好将军的小兵,再逞能也把握不了全局。

13、最受同时欢迎的,一定是哪些关键时候能够帮得上忙,职业化、能干的人。

14、比起聪明,老板更喜欢有执行力的员工。做好上司交代给你的事,不是你操心的就不要,

15、局势未明之前,不要轻举妄动,以不变应万变,让对手先行,自己再后发制人。

16、守口如瓶,不传播秘密。

17、既要学到本事,又要赚到钱,两者缺一不可

18、不要自作聪明。在一件事情没有表现出来之前,不要着急给它下一个判断。

19、有些话老板永远不会告诉你。

20、我们这些小白领,用力过猛会过劳死,用力不足连蜗居都住不起。

21、有野心的人在忙着摧毁这个世界,有梦想的人在忙着修复它。

22:在职场中,不要像玻璃一样脆弱,而是要像水晶一样透明。

23、当陆帆创业失败,土井奚落他时说:“人生最应该拥有什么?高智商?高学历?有钱的父母?其实我也觉得这些不是最应该拥有的东西??什么都不如有一个识时务的好性格。”

销售“三十六计”

1、事成于密、败于泄,销售刚刚开始,不要多想成了怎么样,要多想想事情过程中的细节,哪些是符合人之常情的,哪些是与事实不符的。

2、提高观察力和记忆力。只要是见过一面的人,不管隔多长时间,都能一口叫出名字,并且说出见面时的林林总总。

3、不要把胜负看的太重要:事成固然大吉,不成,最多换一份工作。重要的是,你学到了经验,积累的做销售的知识,这些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是比钱更重要的吃饭的本钱

4、和对手谈判,好比下棋,你先开口未必有先机,而是让对方拿住了想法,确定了你想要什么。

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战胜对手,先要摸清对手的底牌,知道对手都做了些什么。

6、销售不是战争,商场也不是战场。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商场,是需要双生双赢的。在商场上,你没有敌人,也不需要消灭敌人,你要尊重对方,帮助对方获取利润,前提是,他必须和你合作。

7、先有诚意,后有生意。

8、联合次要竞争对手,打击主要竞争对手,然后再打击次要竞争对手。

9、卖软件和卖冰棍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卖东西。

10、成为好销售的必要条件:

1)团结周围的一切力量;

2)对人和事有着明晰的判断;

3)能够事事顾全大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去想问题。

11、有共同的利益,就有联合的可能性,即便彼此是竞争的对手。

12、乔莉:我要做销售,就是为了赚钱。要凭借自己的能力,以不犯法、不亏心为前提,用尽全力挣钱。哪怕从明天起,你们笑我拜金,哪怕榨干我自己,我要改变我的生活,我要留在这座城市里!

 

第二篇: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 (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

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

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

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

不应病,当思其药。

--------清.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

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

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

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症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症瘕类》

症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症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

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

——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

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苟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苟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质可验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应脉,当思其病;脉不应病,当思其脉;药

不应病,当思其药。

--------清.杭世骏--------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

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明.李榳《医学入门》--------

湿病在表,一身尽痛;湿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医方集解》--------

热在上焦,咽乾口糜;热在中焦,心烦口渴;热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医学入门》--------

凡病气重,则小便必涩;病气苏,则便溺渐通。

--------清.程杏轩《医述》--------

卫虚则外寒而栗,营虚则内热而咳;营虚则咳伤

肺而唾腥;卫虚则寒入脾而吐涎沫。

-------《医述》--------

逢节发病,必非议补之时。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脉病人不病则病重,人病脉不病则病轻。

--------清.王孟英《王氏医案译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须辨兼症,徐洄溪谓有一症

不具,即需审慎者,固难为见病治病、知常不知

变者道也。

--------清.费绳甫《孟河费氏医案》--------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取法乎中,得法乎下

上医医人,中医医病,下医害命?

上医医国, 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

中医医欲病之病,

下医医已病之病。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杏林春暖"

"杏林春暖",常被用来赞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

相传三国时,名医董奉隐居庐山。他为人看病从不收诊金,只要被治愈的病人种植杏树。几年以后,被治愈者无数,而杏树也有了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每当杏熟的时候,董奉便贴出告示,凡是到此买杏者,不收银钱,得用稻谷来换杏。然后董奉又将收到的稻谷,悉数用于救济穷苦百姓。乡民们敬佩董奉的人品和医德,便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从这以后,"杏林春暖"一词逐渐流传开来,沿用至今。

“悬壶济世”

《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后来,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这仅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推荐】中医名言集锦

中医, 集锦, 名言, 高明, 祛邪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六腑以通为补少年进补,老来吃苦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暴怒伤肝,五志化火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程杏轩《医述·药略》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 ------靈樞?五邪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大医精诚.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学医从quot;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养生在动,养心在静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用药难,识证难。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疮大疮小,出头就好。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吃药不

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春捂秋冻,无病无痛。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医之为道,全在身考。——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quot;医学实在易")土虚木必摇(尤在泾quot;静香楼医案")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quot;王旭高医案")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quot;至真要大论")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quot;景岳全书")无痰则不作眩(quot;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天人和一。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明·周慎斋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素问·至真要大论》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张仲景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清·章虚谷《医门棒喝》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素问·标本病传论》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景岳全书·寒热》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癥者征也,瘕者假也。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积·聚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积血聚气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表·里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清·唐容川《血证论》血不利则为水。——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后天资生,纳谷为宝。——张锡纯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百病多因痰作崇。——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怪病是痰,十居***。——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湿邪为病,缓而难知。——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

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张子和《儒门事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王旭高《王旭高医案》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宝辉《医医小草》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喻昌《寓意草》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陆九芝《世补斋医书》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周学海《读医随笔》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灵枢·终始篇》“上下交损,当治其中”——清·叶天士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清·王三尊《医权初编》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针灸大成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不應病,當思其藥。--------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秘溺赤。--------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變者道也。--------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中国医学名言名句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氣聚則塞,氣散則通

是痛之休作由氣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氣

--金翼匱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

常有余,血常不足。

——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

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清?章虚谷《医门棒喝》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素问?标本病传论》

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寸尺弱,勿汗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汗法》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

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阴虚之热者,宜壮水以平之;无根之热者,宜益火以培之. ——《景岳全书?寒热》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医学心悟?三消》

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现代?明坚《医林掇英?外病求内在之根源》 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病法论》 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 癥者征也,瘕者假也。

征者成形而坚定不移者是也;

假者无形而可聚可散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癥瘕类》 癥瘕与积聚异名同病。

癥者,有形可征,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 瘕者,聚散无常,推之可移,痛无定处,病属气分。 积?聚

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

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 积血聚气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 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积聚》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心肾?虚寒虚热

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

但益心之阳,寒亦通行,

强肾之阴,热之犹可。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表?里

病在于表,毋攻于里,恐表邪乘虚陷入于里也; 病在于里,毋虚其表,恐汗多亡阳也。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辨治***论》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王纶《明医杂著?医论》

呕苦知邪在胆,吐酸识火入肝。

——清?李用粹《证治汇补?胸膈门?呕吐》

胆热移脑为鼻渊;

肝热转肺为鼻痔。

——清?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诸窍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总穴歌

凡血枯经闭者,当求生血之源,源在胃也; 而呕血吐血者,当求动血之源,源在脏也。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明?汪石山《石山医案?营卫气血论》引朱丹溪语 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盛也;

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吐血》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

而血动不由,惟火惟气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血证》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清?唐容川《知证论?吐血》

朱丹溪: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气实者气必喘粗,声音壮厉;

血实者血必凝聚,多痛且坚。

——清?徐灵胎《杂病源?虚实》

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

——清?唐容川《血证论》

血不利则为水。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明?李宗梓《医案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语

后天资生,纳谷为宝。——张锡纯

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 别阴阳于疑似之间,辨标本于隐微之际;

有无之殊者,求其有无之所以殊;

虚实之异者,责其虚实之所以异。

__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论》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 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痰饮论治》

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医宜通变论》

百病多因痰作崇。

——清?汪昂《汤头歌诀?礞石滚痰丸》

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成。

——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

怪病是痰,十居***。

——清?裴一中《言医》引朱丹溪语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1解表剂

1.1辛温解表

1.麻黄汤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

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

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

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 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

1.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 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 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

1.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 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 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姜桔梗随, 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2泻下剂

2.1寒下

1.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

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

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

1.大黄附子汤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

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2.温脾汤

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

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2.3润下

1.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

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2.济川煎

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

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2.4逐水

十枣汤

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

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2.5攻补兼施

黄龙汤

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

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

3和解剂

3.1和解少阳

1.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2.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 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无双。

3.蒿芩清胆汤

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 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4.达原饮

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 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3.2调和肝脾

1.四逆散

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 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2.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功效卓。

3.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 辛开苦降除痞满,寒热错杂痞证蠲。 4清热剂

4.1清气分热

1.白虎汤

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2.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从, 清补气津又和胃,余热耗伤气津用。

4.2清营凉血

1.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 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2.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清热凉血散瘀专, 热人血分服之安,蓄血伤络吐衄斑。

4.3清热解毒

1.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 烦狂火热兼谵妄,吐衄发斑皆可平。

2.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上中郁热服之消。

3.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 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4.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 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痈疡内消法。

4.4清脏腑热

1.导赤散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2.龙胆泻肝汤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3.左金丸

左金连萸六比一,胁痛吞酸悉能医, 再加芍药名戊己,专治泄痢痛在脐。

4.苇茎汤

苇茎瓜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 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5.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 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6.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7.玉女煎

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 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8.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芩连甘草伍,用时先将葛根煮, 内清肠胃外解表,协热下利喘汗除。

9.芍药汤

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 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10.白头翁汤

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自少脓血医。

4.5清虚热

1.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2.清骨散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3.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清热敛汗强。 5祛暑剂

1.清络饮

清络祛暑六药鲜,银扁翠衣瓜络添, 佐以竹叶荷叶边,暑热伤肺轻证安。

2.香薷散

香薷散中扁豆朴,祛暑解表化湿阻, 易豆为花加银翘,新加香薷治阴暑。

3.六一散

滑石甘草六一散,清暑利湿功用专, 辰砂黛薄依次加,益元碧玉鸡苏裁。

4.桂苓甘露散

桂苓甘露滑石膏,寒水猪苓泽术草, 清暑化气利水湿,暑湿俱盛重证疗。

5.清暑益气汤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6温里剂

6.1温中祛寒

1.理中丸

理中干姜参术甘,温中健脾治虚寒, 中阳不足痛呕利,丸汤两用腹中暖。

2.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

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3.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 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6.2回阳救逆

1.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2.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6.3温经散寒

1.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 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2.阳和汤

阳和熟地鹿角胶,姜炭肉桂麻芥草, 温阳补血散寒滞,阳虚寒凝阴疽疗。 7补益剂

7.1补气

1.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 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相加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除胃寒, 或加夏陈六君子,补气祛痰阳虚理。

2.参苓自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3.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参术,炙草升柴归陈助, 清阳下陷能升举,气虚发热甘温除。

4.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5.玉屏风散

玉屏组合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固卫敛汗效特灵。

6.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神。

7.2补血

1.四物汤

四物熟地归芍芎,补血调血此方宗, 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运用贵变通。

2.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 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3.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7.3气血双补

1.八珍汤

四君四物加枣姜,八珍双补气血方, 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 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2.炙甘草汤

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 益气养血温通脉,结代心悸肺痿疗。 加芍去参枣桂姜,加减复脉滋阴饶。

7.4补阴

1.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三阴并补重滋肾,肾阴不足效可居。 滋阴降火知柏需,养肝明目加杞菊, 都气五味纳肾气,滋补肺肾麦味续。

2.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 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3.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 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4.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7.5补阳

1.肾气丸

肾气丸主肾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少量桂附泽苓丹,水中生火在温煦。

济生加入车牛膝,温肾利水消肿需。

十补丸有鹿茸味,主治肾阳精血虚。

2.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

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7.6阴阳双补

1.地黄饮子

地黄饮萸麦味斛,苁戟附桂阴阳补,

化痰开窍菖远茯,加薄姜枣喑痱服。2.龟鹿二仙胶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

-8固涩剂

8.1固表止汗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麻黄根与小麦齐,

益气固表又敛阴,体虚自汗盗汗宜。

8.2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罂粟乌梅味,参胶桑皮款桔贝,

敛肺止咳益气阴,久咳肺虚效堪谓。

8.3涩肠固脱

1.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当归肉蔻与粟壳,

术芍参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2.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

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8.4涩精止遗

1.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

莲粉糊丸盐汤下,补肾涩精止滑遗。

2.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龙龟甲,参归茯神菖远加,

调补心肾又涩精,心肾两虚尿频佳。

8.5固崩止带

1.固冲汤

固冲芪术山萸芍,龙牡倍榈茜海蛸,

益气健脾固摄血,脾虚冲脉不固疗。

2.固经丸

固经龟板芍药芩,黄柏椿根香附应, 阴虚血热经量多,滋阴清热能固经。

3.易黄汤

易黄山药与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 固肾清热又祛湿,肾虚湿热带下医。

9安神剂

9.1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 怔忡不寐心烦4.,养阴清热可复康。

9.2滋养安神

1.天王补心丹

补心地归二冬仁,远茯味砂桔三参, 阴亏血少生内热,滋阴养血安心神。

2.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 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10开窍剂

10.1凉开

1.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 犀角真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用良。

2.紫雪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3.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 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10.2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荜檀襄, 犀冰术沉诃香附,再加龙脑温开方。 11理气剂

11.1行气

1.越鞠丸

行气解郁越鞠丸,香附芎苍栀曲研, 气血痰火湿食郁,随证易君并加减。

2.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蒌合治胸痹方,

胸阳不振痰气结,通阳散结下气强。

3.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4.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

疏肝泄热行气血,肝郁化火诸痛蠲。

5.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苓陈草,干姜生姜一齐熬,

行气燥湿蔻木香,脘腹胀痛服之消。

6.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青姜巴豆制楝榔,

行气疏肝散寒痛,寒滞疝痛酒调尝。

7.暖肝煎

暖肝煎中桂茴香,归杞乌沉茯加姜,

温补肝肾散寒气,肝肾虚寒疝痛康。

11.2降气

1.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祛痰方,夏朴前苏甘枣姜,

肉桂纳气归调血,上实下虚痰喘康。

2.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黄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3.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础方,

主治痰饮呕吐证,若加茯苓效力彰。

4.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重用姜,半夏人参甘枣尝,

降逆化痰益胃气,胃虚痰阻痞嗳康。

5.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重姜枣,参草益气共煎熬,降逆止呃又清热,胃虚有热呃逆疗。

12理血剂

12.1活血祛瘀

1.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硝黄草,少佐桂枝温通妙,

下焦蓄血小腹胀,泻热破瘀微利效。

2.血府逐瘀汤

血府桔梗生地桃,红花枳壳草赤芍,

归芎柴胡牛膝等,行气活血不作劳。

通窍全靠麝香桃,红花葱姜枣赤芍,

归芎黄酒活血窍,瘀阻头面用之效。

少腹逐瘀小茴香,玄胡没药官桂姜,

归芎赤芍脂蒲黄,经暗腹痛快煎尝。

膈下逐瘀桃牡丹,红花枳壳草赤芍,

归芎香脂索乌药,行气活血阻膈消。

身痛逐瘀羌活桃,红花牛膝没药草,

归芎地龙附灵艽,通络止痛此方饶。3.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药,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

4.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酒军柴,桃红归甲蒌根甘,

祛瘀疏肝又通络,损伤瘀痛加酒煎。

5.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6.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

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7.失笑散

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

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8.桂枝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药与牡丹, 等分为末蜜丸服,缓消瘕块胎可安。

9.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鹰虫鼠妇及蜣螂,

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

疟缠日久胁下硬,瘕消积化保安康。

12.2止血

1.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榈煨,

二蓟栀黄各炒黑,上部出血势能摧。

2.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3.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藕蒲黄,滑竹通栀归草襄, 凉血止血利通淋,下焦瘀热血淋康。

4.槐花散

槐花侧柏荆枳壳,等分为末米饮调, 清肠止血又疏风,血热肠风脏毒疗。

5.黄土汤

黄土汤中芩地黄,术附阿胶甘草尝, 温阳健脾能摄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13治风剂

13.1疏散外风

1.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2.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辛芷芎芍二地当, 苓术石膏黄芩草,风邪初中经络康。

3.小活络丹

小活络祛风湿寒,化痰活血三者兼, 二乌南星乳没龙,寒湿痰瘀痹痛蠲。

4.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合全蝎, 等分为末热酒下,祛风化痰痉能解。

5.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 星麻自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6.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13.2平熄内风

11.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菊花桑,地芍贝茹茯草襄, 凉肝熄风又养阴,肝热生风急煎尝。

2.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

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3.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牡寄生膝与芩, 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呜。

4.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麦地胶芍草麻桑, 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15祛湿剂

15.1燥湿和胃

1.平胃散

平胃散内君苍术,厚朴陈草姜枣煮, 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2.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 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15.2清热祛湿

1.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 便难尿赤腹胀满,功在清热与利湿。

2.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 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

3.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存, 宣畅气机清湿热,湿重热轻在气分。

4.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菖, 芩翘贝母射干薄,湿热时疫是主方。

5.连朴饮

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 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6.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猪苓泽,二术茵芩苦羌葛, 升麻防风知参草,湿重热轻兼风邪。

7.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 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15.3利水渗湿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 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2.猪苓汤

猪苓汤内有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3.防己黄芪汤

金匮防已黄芪汤,白术甘草加枣姜, 益气祛风行水良,表虚风水风湿康。

4.五皮散

五皮散用五种皮,苓腹陈姜桑白齐, 利水消肿理健脾,脾虚湿滞皮水医。 15.4温化寒湿

1.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2.真武汤

真武附苓术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 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晌惕恙。

3.实脾散

实脾温阳行利水,干姜附苓术草随, 木瓜香槟朴草果,阳虚水肿腹胀祟。

4.萆薢分清散

萆薢分清益智仁,菖蒲乌药盐煎成, 下焦虚寒得温利,分清化浊效如神。 15.5祛风胜湿

1.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独防风,蔓荆藁本草川芎, 祛风胜湿止痛良,善治周身风湿痛。

2.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顽痹风寒湿是因。 16祛痰剂

16.1燥湿化痰

1.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 理气祛痰兼燥湿,湿痰为患此方珍。

2.温胆汤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症除。

3.茯苓丸

指迷茯苓君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 中脘伏痰臂酸痛,气行痰消痛自罢。

16.2清热化痰

1.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胆星蒌,夏芩杏陈枳实投, 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瘳。

2.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半蒌,宽胸开结涤痰优, 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服之休。

3.滚痰丸

礞石硝煅滚痰丸,大黄黄芩沉香添, 泻火逐痰临睡服,实火顽痰怪证蠲。 16.3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臣花粉,橘红茯苓加桔梗, 肺燥有痰咳难出,润肺化痰此方珍。 16.4温化寒痰

1.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温肺化饮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饮咳嗽康。

2.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16.5化痰熄风

1.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 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2.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

胆星全蝎蚕琥珀,竹沥姜汁草朱砂。17消食剂 17.1消食化滞

1.保和丸

保和山楂莱菔曲,夏陈茯苓连翘取,

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食积去。

2.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

食湿两滞生郁热,胸痞便秘效堪灵。

17.2健脾消食

1.健脾丸

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

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2.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3.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泽二苓,砂蔻青陈木香并,

姜曲参术温健脾,分消寒化酒湿灵。

18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

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肠清热又安蛔。

19涌吐剂

瓜蒂散

瓜蒂赤豆等分研,豆豉汁调温服验,

涌吐治法之首方,胸脘痰涎宿食蠲。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加味香苏散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辛凉解表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竹叶柳蒡汤: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葱豉桔梗汤: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再造散: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加减葳蕤汤: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大陷胸汤;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温脾汤;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三物备急丸: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润下剂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逐水剂十枣汤: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舟车丸: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疏凿饮子: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增液承气汤: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葛苓清胆汤: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柴胡达原饮: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调和肝脾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痛泻要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清营凉血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气血两清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清脏腑热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左金丸;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泻白散;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喘咳,肺中伏火用之宜。清胃散;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

宣。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囊,胃热阴虚相为病,牙痛齿松宜煎尝。芍药汤:芍药大黄与槟榔,苓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白头翁汤: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止痢在清肠。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篙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滋阴清热敛汗超。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当归六黄汤: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泻火敛汗强。祛暑剂:祛暑清热清络饮: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服之痊祛暑解表新加香薷饮: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祛暑利湿六一散(益元散):散中滑石甘,一方两法义须清,清热祛暑为常法,利水通淋亦细参。桂苓甘露饮:桂苓甘露猪苓膏,木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清暑益气清暑益气汤: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温里剂:温中祛寒理中丸: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吴茱萸汤:吴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合,饴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大建中汤: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回阳救逆四逆汤: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回阳救急汤: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黑锡丹:温下镇上黑锡丹,硫磺桂附茴沉楝,芦故起石肉蔻香,虚喘殿逆服之验。温经散寒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强。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编饶。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石膏汤:石膏汤用苓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解毒兼解表,枣姜细茶一同煎。解表温里五积散: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补益剂:补气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人参蛤蚧散:罗氏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喘满,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缓。补血 四物汤: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重黄芪,甘温除热法颇奇,芪取十分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

秘。归脾汤: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气血双补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泰山磐石散: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苓,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是方名。补阴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左归丸: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大补阴丸:大补阴丸地知柏,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虎潜丸: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二至丸:二至女贞与旱莲,或加桑椹和成丸,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一贯煎: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石斛夜光丸: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霜草决犀羚角,参味连苓蒺草风,再与杏菊山药配,养阴明目第一功。补肺阿胶汤;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龟鹿二仙胶:人参龟版鹿角胶,更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补阳肾气丸: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右归丸: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安神剂:重镇安神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珍珠母丸: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磁朱丸: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日,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滋养安神酸枣仁汤: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天王补心丹;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开窍剂:凉开 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紫雪: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至宝丹: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小儿回香丹:回春丹枳大黄沉,豆蔻木草蚕蝎藤:贝檀陈砂麻竺麝,小儿惊搐赖此平。行军散: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飞金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温开苏合香丸: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囊,犀冰术沉诃香附,再用龙脑温开方。紫金锭:紫金锭有山慈菇,五倍千金一并入,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固涩剂;固表止汗玉屏风散;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牡蛎散: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见效奇。敛肺止咳九仙散;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涩肠固脱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合,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四神丸: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

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桃花汤: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用之,温中涩肠功效好,久痢不愈正可施。涩精止遗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桑螵蛸散: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龟壳同龙骨,菖蒲远志加当归,补骨宁心健忘除。缩泉丸: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固崩止带固经丸: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震灵丹:震灵丹治崩夹瘀,乳香没药五灵须,代赭禹粮赤石脂,朱砂石英,入味具。完带汤: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及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理气剂:行气越鞠丸: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金铃子散: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疏肝泄热痛自蠲。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行气化痰郁自舒。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萎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橘核丸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及槟榔,楝巴麸炒除巴用,寒滞病痛酒调尝。暖肝煎: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厚朴温中汤: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熬,温中行气兼燥温,脘腹胀痛服之消。降气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表寒里热哮喘尝。四磨汤: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摈,四味浓磨煎温服,行气降逆喘自平。旋复代赭汤: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呕呃医,人本甘草枣姜施,胃虚有热气冲逆,清补和中降逆之。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降逆止呃兼温补,胸满呃逆宜煎尝。理血剂:活血祛淤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血府逐淤汤: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草归山甲俱,大黄桃红煎入酒,损伤淤血总能祛。七厘散: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补气活血经络通。失笑散: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淤少腹时作痛,淤散气顺保安康。丹参饮: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合,瘀散气顺保安康。温经汤: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本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生化汤: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与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桂棱茯苓丸;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与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胞宫淤血全可散。大黄庶虫丸:大黄庶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虻虫水蛭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止血十灰散: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丹荷搁随,二蓟栀黄皆炒

黑,凉降止血此方推。四生丸: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瘳。槐花散;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热能涤。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藏,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黄土汤: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胶艾汤: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治风剂:疏散外风大秦艽汤: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消风散: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牵正散: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玉真散: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小活络丹;小活络丹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并,中风手足皆麻木,风痰瘀血闭在经。平熄内风羚角钩藤汤: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镇肝熄风汤: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天麻钩藤仗: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阿胶鸡子黄汤: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大定风珠:大定风珠鸡子黄,麻胶地芍合成汤,三甲冬草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茶,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水归火宁水生木。治燥剂轻宣润燥杏苏散: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桑杏汤: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口渴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滋阴润燥养阴清肺汤: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麦门冬汤: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琼玉膏: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玉液汤: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增液汤: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祛湿剂;燥湿和胃平胃散: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清热祛湿茵陈蒿汤: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葛,苓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连朴饮: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薄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治。蚕矢汤;蚕矢汤用苡木瓜,苓连栀通

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吐利腹痛转筋佳。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二妙散: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痊。利水渗湿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猪苓汤:猪苓汤内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五皮散(五皮饮):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温化水湿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真式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畅急煎尝。实脾散(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蓖廨分清饮:蓖廨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革,冷风顽痹屈能伸。鸡鸣散: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祛痰剂:燥湿化痰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茯苓丸: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清热化痰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杏瓜萎,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小陷胸汤: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滚痰丸: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润燥化痰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秩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温化寒痰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治风化痰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定痫丸: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止嗽散: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 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脘痞泻痢此方寻。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枳术丸;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健脾丸:健脾参米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消痞化积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先,夏曲麦芽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鳖甲煎丸: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蜜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紫苓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

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驱虫剂:乌梅丸;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布袋丸;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化虫丸:化虫丸中用鹤虱,苦楝槟榔一并列,白矾铅粉和丸服,肠中诸虫皆可杀。伐木丸:伐木方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益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涌吐剂:瓜蒂散: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救急稀涎散:稀涎皂角与白矾,急救可去膈上痰;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盐汤探吐方:盐汤探吐千金方,干霍乱证宜急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痈疡剂:仙方活命饮: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五味消毒饮: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四妙勇安汤: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犀黄丸: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牛蒡解肌汤: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海藻玉壶汤: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透脓散: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阳和汤:阳和汤方主阴疽,鹿胶桂麻姜炭地,白芥甘草同煎服,温补通滞疮自愈。小金丹:小金丹用麝草乌,灵脂胶香与乳没,木鳖地龙归墨炭,诸疮肿痛最宜服。内补黄芪汤:内补黄芪地芍冬,参苓远志加川芎,当归甘草官桂并,力补痈疽善后功。苇茎汤: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瓜子薏苡仁,瘀热在肺成痈毒,泻热排脓新自生。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囊:肠痈初起少腹痛,脓成未溃亦可尝。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力不缓,肠痈成脓宜急投,脓泻肿消腹自软黄、枸杞子、地骨皮、熟地黄、当归、柏子仁、石菖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