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有感

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有感

最近,我阅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一书,感受颇多。原来,我们一直追求的有效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更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性教学的艺术。而实现最有效的反思性教学,需要我们掌握问课和品课的艺术。下面我想重点谈一下自己的问课的理解和看法。

在以前,我们每次教学之后也进行"问课",但更多的是问自己上课时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满意,又有哪些不足,有时也问问同事对自己上课的意见,想要通过这样的问课,来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求精益求精。但在读完本书后,我深刻的认识到“问课”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认为,问课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更要“问”以致用。

一、问课的对象应全面。首先,我们要达到反思性教学的良好效果,就要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进行自问,“这节课我设计的怎么样?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还可以怎样设计?等等,这就是我们说的要“问自己”。其次,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老师和学生之间要做好沟通,要倾听学生对每节课的感受,要多问问学生“这节课听的怎么样?学的怎么样?会的怎么样?”“对老师上的这节课有什么建议,希望老师以后怎么上?”等等。对于学生的想法我们要多理解多思考,以此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最后,我们要时刻以一种谦逊的态度,向同行学习请教。问问同行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建议,“教材把握是否合理?有没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调控是否达到了有效的最佳状态?”等等。与同行的促膝交流,有利于我们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长善救失,更好的促进教学。

二、问课要突出重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所要上的课堂自始至终有一个很好的掌握,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因此,我认为,问课的重点应该体现在“问”教师本身上。

(一)在课前反复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是否准确,教学组织过程是否合理,是否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层次性。通过课前问课,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想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更适合学生,如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前问课,还

能对课堂中可能发生的学生的反应进行预设,以便随机应变,统领课堂。

(二)课前“问”好了,并不代表老师要将内容简单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在课堂进行过程中,适时地调整和调控,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的进行。这便是“课中问”。先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学生是否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还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积极性,达到师生的良好互动,使课堂在动态中生成和发展。

(三)在较好的完成课前课中问的前提下,我们要在课堂结束后,及时反省、反思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是否做到了很好的沟通合作,是否有新的生成,以及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参与度如何”等等。这样的反思,将会不断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会极大的提高我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改善教学行为,使自己走向反思,努力发展为能独立思考的有创造性见解的优秀教师。

三、问课要“问”以致用。无论哪一个环节的问,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因此,要把问的成果,应用于教学,用来指导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将所“问”运用到教学,会使我们更加能动性、创造性的去行动,会让我们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己,完成自己从“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的转变。这也将会带来学生学习的优化,让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的根本任务。

 

第二篇: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心得体会

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心得体会

在暑假休息之余,本人认真拜读了宋运来先生的作品《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对于第二篇品课部分,我是感触颇多。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听课我总认为是总结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训而已,这样的心态造就了平时听课的随意性,课后不去细细咀嚼,很难对自己教学路上的创新有所帮助。读了这章内容后,才真正明白,听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经验,而是需要我们互相去做深层次的学习、交流和思考。看字识意,“品”就是要我们分三口食,方能得出个中真滋味,“品课”亦如此。“品课”到底品什么?

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德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教师在听、观、评、议课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品课是初为人师的起点,品课让新教师虚心品味老教师的谆谆教诲,做到评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努力完善、充实自己。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品课让教师在品味他人课堂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的成长,并有更多的教学收获。品课是教师成长的阶梯,品课让教师能联系自己的教学,看看自己的教学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及时改进,正是这一次次的完善与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渐入佳境。

“品课”,是听课、观课、评课、议课的更高一层次的追求,是一种境界,是“关爱他人,善待自己”的人生哲理。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最重要的渠道。为了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我们注重教学研究,而教学研究最被注重的是听课、评课、议课。我认为在此

基础上就听课参与者来说,应该还有一个意义上的深加工——品课,寻求在听完本课的授课和评课、议课后的更高层次的收获:品味本堂课给学生发展带来的欢乐和收获;品味本堂课给授课者本人的成长带来的经验和启示;品味评课参与者在评完本课后的心得和体会;品味“我”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的积淀和超越。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品味。所听的课堂课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受启示的是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会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清楚?这课知识与前后知识的联系怎样?本课中我的学科技能提高了多少?本课中的教学过程脉络怎样?通过本课,可以让“我”把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本课使“我”的思想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得到了哪些熏陶与提升。

二、站在上课者的角度来品味。课前“我”的准备怎样?学情的预见、活动的设计合不合理?哪些新课程理念在本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课中最成功的教学环节有哪几个?本课中的知识构建还需改进吗?本课中的德育资源把握怎样?本课中师生、生生情感传递、心理交流有特色吗?众多的评课意见,你都能认同吗?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条?

三、站在听课者的角度来品味。作为欣赏者,“我”最赏识本堂课的哪些方面?作为评价者,“我”给本堂课打上哪些评语?作为指导者,“我”为本堂课提出哪些指导性意见?作为研究者,“我”给本堂课提出哪些的探究方向?作为学习者,“我”从本堂课中能学到哪些知识,增长哪些见识,借鉴哪些成功经验?吸取哪些不成功教训?

领悟哪些理念或动向?作为管理者,“我”从本堂课中能着到多少花钱多办事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域特色,整体状态?课堂教学研究改革的进程怎样?教师走进新课程的状态怎样?课堂中师生的表现与管理层面提出的理念、方案、要求是否相适应?该做哪些调查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静静思考的。

我们要从品课中学到方法和经验,在反思和比较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可到底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效果呢?毕竟,一堂课中的内容太多,无论如何去听去品,都无法掌握全部的内容,对品课内容的选择成为必然。就像我去听英语课,去之前想了想:英语不懂怎么听?后来一想,英语老师很会调节气氛,课堂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大等,这些都是我很需要学习的,于是,就从这个方面入手。带着问题听课,能促进听课者改变原来那种“旁观者”的身份,以积极“参与者”的角色深入课堂,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程度,并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从而在问题求解中主动听课,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品”的境界。

细细琢磨“品课”之说,与评课一字之差却有全新意蕴。听课的时候多了一份愉悦的心情,以欣赏的眼光、从找闪光点的视角去品课,必会深得个中三味。欣赏者必倾听,倾听者必品味,也自然能品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品出学生的灵动思维,品出课堂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