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影评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 级:

学 号:

论文题目:电影中折射的女性主义—评《钢琴课》

内容摘要:艾达显然是两个男人心里的维纳斯,而柏比较幸运地将他的女神请下了神殿,走进俗世。像艾达这样精神世界丰富强大,灵魂鲜活的女人,读不懂她的心就永远也无法拥有完整的她。

关 键 词:自由 自主 女性 平等

电影中折射的女性主义—评《钢琴课》

这部影片大多数时候显得压抑。像是被代入到艾达的世界,想要发声,而她倔强固执的灵魂不肯出声。在柏的家里,他冒犯性的举动让人十分不适。在斯图尔特的面前,她抗拒性的沉默让人不解。这应该是一部象征主义电影吧。钢琴象征着艾达所有的内心世界,象征着她灵魂可以自由的程度。听从父亲的安排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艾达灵魂感到了束缚。沉默的人往往有一个异常偏执的内在。但她无从爆发,不能向父亲发泄,于是斯图尔特成了牺牲品。

我认为斯图尔特是这场婚姻的牺牲品,是的,他将艾达的钢琴丢弃在波涛汹涌的海边,他用艾达的钢琴曲换取土地,他不能理解她,当他得不到她的心的时候,他干脆剁下了她的手指,似乎是个庸俗可笑的人。但是,这些不是他的错,从开始到最后,他其实都是很绅士地在等待艾达敞开心扉,他是尊重她的。也许有人会说,但是钢琴是艾达精神的全部寄托,他竟然三番两次地抛弃她的钢琴,他根本就不尊重她的灵魂,这怎么能算尊重。可是,客观地说,艾达内心对钢琴的偏执程度不是一个普通人所能理解的,更何况即使斯图尔特想了解她内心的那份执着,艾达也不可能与他好好地交流。人与人之间所有误会的根源都是因为没有有效地沟通,所以最后剁指的悲剧其实是必然的。任何一个普通人,如果在给予对方尊重和信任后得到的却是谎言和背叛,那都会愤怒的。但这也并不代表所有的一切是艾达咎由自取,她也是这场盲目的婚姻的受害者,她不应该因为独特的灵魂受到指责,但她幸运的是找到了自己的soul mate,而斯图尔特,在这场婚姻中除了背叛、失望和几近崩溃的沮丧,一无所获。当然,如果斯图尔特能早早地认识到,自己无法驾驭艾达似熊熊烈火般燃烧的自我的意志,那他就能早点放手,也不至于后面的悲剧。

对于柏和艾达,我显然不喜欢他们故事的开头。柏的做法带着乘人之危的狡黠,每每对艾达做出的举动加上艾达隐忍的表情让人对这看似文艺浪漫的情挑感到压抑。所以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实在无法理解艾达对钢琴的疯狂,柏的举动没有冒犯到她的自尊吗?连柏最后都说,如若你不能给予我感情,那我这和嫖妓无异的做法也没有意义了。艾达宁愿为妓,也不愿失去钢琴?杜拉斯说出“我若不是一个作家便会是一个妓女”这样的话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她本身追崇的是灵与肉的自由,她像一只柔软的猫,对于挑衅,她只会轻蔑地笑笑然后走开。但是艾达不一样,斯图尔特想要抚摸她的时候,她不是抗拒了吗?那为什么柏的这些举动她却接受了呢?只是因为柏理解她?可我实在没看出柏有多了解她。

剧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存在,那就是艾达的女儿。这是一个勇敢单纯的小女孩儿,毋庸置疑,她是最了解艾达的人,最明显地,每次她都能很好地表达出艾达手语里的愤怒和坚持,包括到最后,艾达要把琴沉入大海,柏都不能理解,但小女孩儿却能马上感知到艾达的决绝。艾

达仅有的几段内心独白也是用了一个6岁小女孩儿的配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小女孩儿几次阻止艾达去见柏,在她看来这是不对的,她以及她的爸爸都不喜欢艾达做这样的事。小女孩儿在片中常常戴着一对天使的翅膀,她的阻挠或许象征着天界的道德约束,她的单纯清澈和两具交缠的成人的肉体形成对比,就像当初伊甸园里,亚当夏娃和上帝之间的冲突。我们最开始都怀着对道德准则和上帝的信仰,我们都有泾渭分明的是非黑白线,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随着欲望的蔓延,我们开始抛弃一些最初的信仰,是非对错越来越难以区分,人性的渴求击败了上帝,天使也会被淋湿翅膀,坠向人间。 回到电影本身,剧中的性爱镜头其实是其出彩之处,我感觉这和温丝莱特主演的《朗读者》里面的情欲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柏喜欢在听艾达弹琴的时候抚摸艾达,而汉娜则喜欢听米高为她朗读一段小说作为两人床第的序幕。艾达和柏两人是在肉体的交缠过程中完成灵的交流,上升为心灵的相通;汉娜和米高常常在交流冲突中爆发为肉体的缠绕。在这些镜头里我们能看到艾达的近似于妓的痛苦,还有汉娜在自尊与自卑间痛苦的徘徊。像钢琴课这种题材的电影,能否准确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心的自我和人格是成功的关键,我觉得它在这点上做得挺不错的。

再回到剧情,最后艾达掉入海里,挣扎了许久之后浮上来,她明白了生与死的意义。在非诚勿扰里,梁笑笑在海里死过一次,之前的爱情也死了,然后心才活了。而艾达在死过一次之后才开始开口说话了,或许她是明白了闭塞的世界终究是不对的,而沉眠在海底的那台钢琴象征着她必须依靠外物才可寄托精神的时光成为了过去,最后她对着柏笑了,那或许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如果真要给这部电影下个确定性的总结,我只能说,艾达显然是两个男人心里的维纳斯,而柏比较幸运地将他的女神请下了神殿,走进俗世。斯图尔特显然不谙文艺女青年艾达的喜好,枉做了一番君子。至于柏是先赢得了艾达的心还是先占据了她的身,这已无从得知,但有一点是明白的,像艾达这样精神世界丰富强大,灵魂鲜活的女人,读不懂她的心就永远也无法拥有完整的她。说到这里,我又似乎理解艾达了一点,我曾这样说过,我生性多思,喜欢放任灵魂追寻所有精彩和丰富的体验,它是我最疼爱的自己,如果遇到了Mr.Right,我希望他能容我有一个完整的灵魂。那是我一切故事的前提。

 

第二篇:钢的琴 影评

再见,钢的琴

早先听人说过《钢的琴》——浓烈的音乐,灰暗的色彩,癫狂的人物,还有我唯一认识的演员秦海璐——小制作。之前看过《大耳朵有福》——喜欢范伟,又听说张猛属贾樟柯之流——《三峡好人》的确不错,便坐下,静静的看……

其实,最初看电影是为了里面的背景音乐。我总会在电影结束之后的一大堆鸣谢和演员列表里找寻那些配乐和插曲。有它们的存在,情节和人物才会饱满。有它们的存在,才会让少女们泪雨潸然。这些音乐是标签,是分隔符,承接着你的落寞和执着——音乐的魅力。我是比较老诚型的,喜欢一些淡淡的轻音乐。如若,论乐器的话,个人觉得钢琴和手风琴是里中的奇葩。《钢的琴》恰合我的口味。这部电影中有出众的配乐。既有细腻情感如水银泻地般的流放,又有似狂沙漫卷般的大胆和狂放——好不自在。

其实,最能动彻人心扉的还是那种细腻和悠长。电影开始不久,有一曲《玛奇朵漂浮》——悠扬的手风琴的味道。没有悲伤也没有不悲伤。只是淡淡的,恰如着平静的生活,即便主人公陈桂林(王千源饰)的老婆移情别恋跟了大款,也没什么——这就是生活。这首曲子里有气味和温度,让我想起某个已经遗忘的下午——也许彼时一群被陈桂林纠集的弟兄,如退役小偷、全职混混、江湖大哥、猪肉王子,正在用废弃的钢铁打造那架钢琴。而,据说曲子的名字——玛奇朵,来自于意大利的一种咖啡——有一种不同于摩卡厚重的细腻香甜。而美国人不喜欢单单这样喝,他们把这种咖啡降温冰冻,在上面加一层焦糖,

便制成了口味独特的冰激凌——但满嘴只剩机械的压力和紧凑,全然没有那种自在的享受。没有陈桂林们朴实的富有张力的生活。这种生活也许单调,但却保留精致的尊严——一如这个用一排玻璃管子养金鱼的女歌唱家——淑娴(由我唯一认识的演员秦海璐饰演)。她是个落籍的女歌唱家,随口能唱俄罗斯歌谣。也许,她就象征着某些已经远离的东西,或者是精神,或者是某个地方。

再向下看,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跟往事干杯》——姜育恒的又一首经典——经过了许多事,你是不是觉得累,这样的心情,我曾有过几回他那总睁不开的眼睛让人愈发觉得有一种力度和韧性。往事成风,却在记忆里刮起了涟漪。这是生活的插曲。跟往事干杯,跟往事作别。随着钢铁厂里两根烟囱的倒下,这个时代过去了。陈桂林们成为了往事。而,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往事。

片中弥漫着浓郁的俄罗斯风情。俄罗斯的音乐从来都不缺大气和磅礴。从柴科夫斯基到斯特拉文斯基再到格林卡。俄罗斯音乐英雄辈出。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多灾多难的俄罗斯”,也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他们以惊人的承受力承受着严酷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苦难,怀着朴素的心灵,用自己的劳动去软化自然,软化土地。就像片中的陈桂林们,也许时代前进的车轮正在碾压他们的身心,但还会昂着头把生活继续,把信念拾起。其实,本片的境遇和主人公有些相似。在《变形金钢3》的档期,《钢》显得多少有些脆弱。寥寥无几的观众把陈桂林们本就糟糕的生活,搅的更乱了。是的,物欲横流早也不是什么秘密。虽然,本片好评无数,但叫好不叫座。同样也是为了物质。陈

桂林的妻子来开了他。

影片在激昂的斗牛士音乐中结束。陈桂林们迈向了新生活,迈向新世纪。钢琴,造完了。生活继续,快乐继续。

王贵珍

09生物技术

0940801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