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特征》心得体会

《校园文化的灵魂与特征》心得体会

校园文化,是现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一所学校里,校园文化通过校风,及其人文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形式,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以健康向上的情趣充实、激励学生,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着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硬文化与软文化”两个方面。不同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准确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基础硬件相对较弱的校园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更要重视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软文化”建设,更应该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在校风建设、行为教育、校园活动等诸方面,搞出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凝聚出整体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风是学校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校全体师生经过长期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行举止的一种共同倾向或表现。校风不仅仅呈现学校形象的识别标志上,如校训、校徽、校旗、校歌、校服等等,更要追寻学校历史文化积淀,体现时代特征,代表先进的办学理念。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风是班集体全体成员认同与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团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班风不是自发产生和形成的。开展班风建设要加强班主任工作,

树立新的班主任理念,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转变传统落后的班级管理方式,落实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主体地位,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和参与作用,在日常班级工作中,注重培养优秀的班级学生干部,树立班级学习的榜样,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塑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关注班级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校风,尤其是良好教风、学风、班风的形成,应该说是一切校园文化的落脚点,也是一个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最根本、最可靠、最坚实的基础。

校园行为文化,是全校师生在校园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形态,是师生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体现,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办学理念在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与反映。

要坚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日常行为规范为主的学生行为文化,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的教师行为文化,以民主、平等、和谐、共进为主的人际关系文化,来引领校园行为活动,构建和谐校园。这就需要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起日常行为规范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的抓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与教育、践行与管理、检查与评价、激励与表彰等关键新的制度和环节,从而督促和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形成。

在教师队伍中,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履行教育法律规定的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学生,

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行为示范,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在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中,要建立以师生关系为重点的人际关系行为文化,树立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师生观,教师要起到引领作用,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平等对话、心灵沟通、思想交流、共同发展。

校园活动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反映学生精神风貌的文化形式,是校园文化的实践和表现。校园活动是推动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最好方法和途径。

长期以来,中小学的团组织和少先队组织在校园中开展了许许多多有益的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中许多活动都是以重大节庆日、传统节日、历史纪念日等为载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也有许多是以时代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或是以开学毕业典礼、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传统仪式为载体,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仪式活动;还有以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为载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主题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在指导校园思想,宣传校园文化,引领校园行为, 树立校园精神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当然,在开展这些活动时,需要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目标,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自身校园文化的特点,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校园活动,尤其是常规的校园活动,在推动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所以学校要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和系列安排国旗下讲话;要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安排好适应学生身

心特点的、有本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要继续开展优秀少儿歌曲歌咏活动,同时要保证团、队组织每周的活动时间和条件,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在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活动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形成校园传统,从而不断地推动校园整体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前进。

总之,精神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和制度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机整体,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灵魂,行为文化是表现,活动文化是载体,制度文化是保障。要切实把校园文化建设好,就需要在校园精神、行为、活动、制度等“软文化”上下功夫,切实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软文化”建设,使得这些“软文化”体现出丰富的育人内涵,凝炼先进的办学理念,反映办学鲜明的学校特色,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构成素质教育环境下的现代校园新文化。

 

第二篇:校园文化建设培训心得体会

肖永光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党的执政基础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大学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的几个“和谐”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首先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高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 法制与法治的和谐。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映山红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四面环水,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

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皖西学院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皖西学院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让我们同心同

德,共同努力,身体力行实践“共建和谐”; 让我们伴随十七大的脚步,共同沐浴那一缕春晖,共同追随十七大的神韵,共同打造我们校园美好的明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