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的产生。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并称为西方最著名的三部教育著作。

2、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杜威的教育说提出以后,西方教育学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3、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教育影响。

4、人的发展三个方面: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五个方面: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能动性。

5、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6、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政治、生态、文化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7、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教育目的四个层次结构: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9、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奇,基本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的,教育的真谛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完善的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德国那托尔普、法国涂尔干、德国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10、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三种形态:漫长的古代社会,最初的社会形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个人没有人身自由、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个人依附于群体、部落和国家及其统治者,包括君主和神明)、现代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独立性,大机器的使用,生产力的加速增长,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繁荣致使人的依赖转化为物的依赖关系)、未来社会(个人将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社会实践的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不断走向解放的历史。

11、终身教育倡导者法国朗格朗著作《终身教育引论》,国际21世纪教委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进一步揭示了终身教育内涵。

12、现代学制三种类型:双规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从形态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及实施;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北洋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通称“六三三制”影响最大。

1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14、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三本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

15、19xx年杜威发表的《儿童与课程》,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19xx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被视作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19xx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该书被视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6、我国三级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7、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基本因素:社会、知识、学生。

18、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1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公民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具有国际视野);○2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9、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20、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诘问和助产)是归纳法、探究法、发现法的渊源。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卢梭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强调教学的难度和进度。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2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教学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主要包括四条规律:○1简捷律:教学必须以间接知识为主,使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简捷地获得较完全的知识;2育人律:在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对学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教师应严谨治学,为人师表;○3发展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在智力、体力、审美能力、劳动能力以及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都得到发展;○4二主律:在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却是主导下的主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

22、传授/接受教学的基本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23、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主动性)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洁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树立正确的学生主体观,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

2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践:教师转变角色,提高主体学习效能;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扮演主角”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主体性教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绝不能贬低和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发展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理解和掌握,都要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体育教学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纯粹发现式,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式。

4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给学生创造自由展示○的课堂时空;要重视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24、赞科夫着眼于儿童发展提出了教学的高难度、教学的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过程等原则。

25、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有成效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发展自己的智能与情操,毕竟要靠学生个人自己主动地探究与反思,要通过个人的经验不断地改组、改造和提高才能实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责任,培养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善于思考,教学生学会学习,启发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向纵深发展;提出少而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并给学生时间,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得认识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并结合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学会思考;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在多种教学实践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26、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

27、班级上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xx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它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28、道尔顿制最显著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

29、教学评价的种类(常见三种):○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的不同,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30、斯宾塞发表《教育论》,把教育明确划分为“智育”、“德育”、“体育”,从此,“德育”逐渐成为教育世界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31、审美的人就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32、美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美育使教育走向完善;美育使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美育促成人的自由与解放。

33、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4、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35、实施学校美育主要遵循的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3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

37、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38、班主任素质的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39、培养集体的方法(简答题):确定集体的目标,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坚强集体/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

40、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

41、教师享有的特殊权利(简答题):独立工作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对学生实施教育、指导、评价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即教师依法享有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的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利,即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争取合理报酬、享有各种待遇的权利。

42、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论述题):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每个教师既要有个人的独创性以及个性,又应有作为师资所必备的共同素质,也不可只强调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否定素质的共同性。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1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应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把学生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地人来看待;热爱集体,团结协作,教师的劳动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集体性;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一个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行为展示高尚的道德,才能树立崇高的威望,受到学生的尊敬;○2宽厚的文化素养: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教师要对自己所教专业融会贯通,能从整体上系统把握,教师还应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教育理论素养(现代教育理念,时代发展的脉搏);教育能力素养(主要指保证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操作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引导与创新能力);教育研究素养(主要指教师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探索教育领域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富有问题意识,“反思”能力,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灵活地解决和改进各种教育问题);○4健康的心理素质:主要指教师要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应具备的新的能力包括判断能力、反应能力、评估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管理能力等,尤其强调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综上,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它不仅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的基础,而且是造成教师劳动价值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

 

第二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1、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认识?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征”,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是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和“加速”作用。“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3、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4、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5、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其中知识结构的优化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体独到的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

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意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6、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7、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基本策略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8、比较分析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品评价上,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9、新世纪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

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0、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1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以及列出综合性目标和陈述具体地行为目标都是该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设计,大致包括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以及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而这三点要遵循以下两点要求:①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②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等。

(四)教学措施设计,该点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结构的确定,即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结构的角度加以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取向:

1)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 2)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12、什么是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策略运用的要求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活动。

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教学策略的运用

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 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第三, 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

第四,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13、要培养学生,丰富人性,学校应转变哪些观念。

(一) 重建教育观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首要的是重建一种教育观,包括教育内容(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等,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二)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三)学校重心的转移

1)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要形成培养学生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学校需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必要的变革。

第一、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第二、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 重建校园文化。

2) 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4、举例说明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一)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针对世界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如下一些严重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随着21世纪的到来显得更为迫切:9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承认文盲人数占9.48亿的72%,而印度和中国两国就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0%和23%

(二)教育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民主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

(2)家长、居民,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社会个部门参与教育管理,任何一个利益代表都不占优势

(3)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u,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文艺界,法学界等社会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

(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一样有两个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用于教学与科研

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正式课堂,并增大了投资;

二是注重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四)教育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

尽管对教育全球化进行准确的定义比较困难,但是人们还是确认了一些特征来描述教育全球化,这些特征包括:各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相互借鉴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并由此带来各国之间学历、学位教育水平大致衔接;各国都日益注意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等

(五)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个性,在认识自我个性的同时,认识他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