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一、谈谈你对教育概念的认识?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征”,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是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之为“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做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和“加速”作用。“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二、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三、简述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

(2)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1、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3)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4)教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

1、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2、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

3、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四、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教育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教育目的即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教育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五、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涵

1、专业理想的建立。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2、专业知识的拓展。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优化。其中知识结构的优化过程还包括教师个体独到的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

3、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主要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专业自我的形成。

教师的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特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自身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具体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识;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意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模式。

六、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

(1)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2)合理的专业知识

(3)复合型的专业能力

(4)崇高的专业道德

(5)强健的身体素质

(6)健康的心理素质

七、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基本策略

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八、比较分析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品评价上,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第一,从目的来看,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而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来看,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则主要是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九、新世纪我国课程改革的方向

第一,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第二,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第三,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第四,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分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第五,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第六,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十、当代“教学”的新观念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十一、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钻研课程标准、分析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学目标分类以及列出综合性目标和陈述具体地行为目标都是该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内容设计,大致包括陈述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程序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以及策略性知识及其教学设计,而这三点要遵循以下两点要求:①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②组织内容时要把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相结合

(三)教学时间设计,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注意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等。

(四)教学措施设计,该点涉及到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和教学结构的确定,即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结构的角度加以设计。

(五)教学评价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取向:

1)目标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 2)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

十二、什么是教学策略,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什么?教学策略运用的要求是什么?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活动。

1】制定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

第二,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

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教学策略的运用

第一,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 要树立整体的观念;

第三, 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

第四,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

十三、要培养学生,丰富人性,学校应转变哪些观念。

(一) 重建教育观

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首要的是重建一种教育观,包括教育内容(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时空观等,因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

(二)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

(三) 学校重心的转移

1) 学校教育实践重心的转变

要形成培养学生丰富人性的学校生活,学校需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必要的变革。

第一, 要让学生从受到管制的生活转向自主的、创造性的生活。 第二, 给予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 重建校园文化。

2) 学校教育目的的转变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十四、举例说明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一)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针对世界教育发展中所存在的如下一些严重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随着21世纪的到来显得更为迫切:9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承认文盲人数占9.48亿的72%,而印度和中国两国就分别占到总人数的30%和23%

(二)教育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

教育民主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1)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

(2)家长、居民,科研人员,教师,学生,社会个部门参与教育管理,任何一个利益代表都不占优势

(3)参与项目扩大,包括经费u,课程,教学法,人事,决策等

(4)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新闻界,文艺界,法学界等社会参与重大教育决策及科研决策。

(三)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一样有两个含义:

一是教育培养适应于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二是教育把信息技术手段有效用于教学与科研

教育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或颁布教育改革的政策法规,把信息教育课程列入正式课堂,并增大了投资;

二是注重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四)教育全球化

教育全球化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

尽管对教育全球化进行准确的定义比较困难,但是人们还是确认了一些特征来描述教育全球化,这些特征包括:各国的教育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强;相互借鉴其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自觉性日益提高;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并由此带来各国之间学历、学位教育水平大致衔接;各国都日益注意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等

(五)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是为了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划一性、僵化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人,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需要。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的认识自我个性,在认识自我个性的同时,认识他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个性。发展个性是为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未来社会是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是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社会竞争都需要创造性人

才。

十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答案不详)

 

第二篇: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教师及其职业素养

一、 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 教师职业概述

(一) 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优越的职业。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19xx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二) 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他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选择人类的文化精华,并将之刻画在年轻一代身上,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与丰富。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现代社会,影响年轻一代品格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但学校起着关键性作用。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人类自身的发展从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从不完善走向完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教育。教育使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三)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阶段。

1、较为明确的教师职业出现在学校出现之后;2、独立的教师行业伴随着私学的出现而出现;3、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以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的出现为标志。世界上最早的师范教育机构出现在法国,16xx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这是世界上独立的师范教育的开始。我国最早的师范教育产生于清末,18xx年,盛宣怀在上海开办南洋公学,分设上院、中院、师范院和外院,其中的师范院即中国最早的师范教育,外院则是师范院的附属小学。师范院的产生使教师的培养走上专门化道路。4、19xx年x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19xx年,我国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规定国家要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这实际上已经开始把教师当做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在19xx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得到确认,该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19xx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

(四) 教师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角色多样化。

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3、“示范者”角色(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角色

强制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管理型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学习者、学者”角色

拓展 教师的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群体或个体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其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与行为方式的整体反映。教师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

2、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3、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的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地建构。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性质、对象、任务、过程、手段的复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语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理解教育机智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教学的复杂性、教学的情境性、教学的实践性。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连续性指时间的连续性,广延性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的劳动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1、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把一个人培养成为能够独立生活,能够服务社会,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合格人才,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2、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见效果。中小学教育处在打基础阶段,教师的教育影响通常要反映在学生对高一级学校学习的适应中,甚至反映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成就上。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体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示范性是指教师的 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五) 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教师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源泉。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还要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教师的知识不仅要专而且要博,教师的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这是因为:

这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要求;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拓展

教师的基本素质结构由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所决定,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巧妙结合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4、健康的人格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2、教师的专业人格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4、专业能力的提高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6、专业自我的形成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

(四)教师专业化的实现

从客观上来看,需要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从主观上看,需要教师的个人努力。

1、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法律法规;提供经济保障

2、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第二节 学生

一、 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1、依据

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3、学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二、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社会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就微观而言,师生关系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

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形成的工作关系,为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师生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不断变化和丰富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划分,主要表现为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和伦理关系。

1、社会关系

2、教育关系

3、心理关系

4、伦理关系(人际关系)

(二)两种对立的观点

1、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2、儿童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法国卢梭,美国杜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从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授受者

2、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一)专制型师生关系

(二)放任型师生关系

(三)民主型师生关系

四、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全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说,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4、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5、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9、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二)学生方面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三)环境方面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

五、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二)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三)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四)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

施过程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

第六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的参与,教学的目标、任务将无法实现,没有教师的教,只有学生的学,这种活动只能称作“自学”而非教学。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辩证统一。教学的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