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结束语”巧妙设计论文

小学数学课“结束语”的巧妙设计

【摘 要】本文论述了小学数学课“结束语”的六种形式,归纳总结语,设立悬念语,拓展延伸语,开明探究语,对比概括语,学科渗透语等,教学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结束语 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教师往往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挖空心思找切入点,希望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一节课良好的结束语设计也同样重要,一个好的结束语,它不仅能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效果,而且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会给学生以很好的启迪。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检查效果,强化兴趣,还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温馨、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达到了“课虽结束,趣味犹存”的良好效果。

一、归纳总结语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束语的形式,一节课教学结束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教学内容和重点作提纲挚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形成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中,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发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

分之几时,都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得到一个小数或分数,然后再把这个小数或分数化成百分数的。”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知识的主要特色进行高度概括,简明提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设立悬念语

数学课中有好多的知识块往往要分几个课时来教学,而上、下节课教学内容联系又非常紧密,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学生的好奇性,在上一节课的结束时针对下一节课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悬念,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教学“圆的认识”简单认识圆的基本特征知识后,在进行课的总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够很快的掌握了有关圆的典型特征,知道了各种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那么你能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智慧,测一测算一算自己家自行车的车轮的周长吗?请设计好方案后自己试试,在下节课时跟老师交流交流。”这个问题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间提出问题,不但预示了下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有一定的定向作用,而且使前后两节课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做到了讲授内容前后呼应,效果较好。

三、拓展延伸语

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能算会写,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使之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

这样,既能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又能使学生所阅读的课外读物与本课知识点密切相联,拓宽知识,扩大视野。例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老师作了如下延展:你知道吗,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这个闰年是怎样走出来的呢?我们所经过的一日时间,是怎样定出来的?请同学们课后多多课外读物,了解更多知识,相信大家一定会很快地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束语,从课内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阅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已知去获得本知,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对数学文化的汲取。

四、对比概括语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的结束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如:学完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练习之后,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分析、讨论:“用这两种方法解应用题时,它们的区别在哪里?你有什么感受或者说你认为那种方法更适合自己?”学生在四人小组讨论中,根据自己的解题经验,各抒己见,对问题进行梳理和概括,最后取得统一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不仅对于用算术方法解和用方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更清楚,而且选用解题的方法更灵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牢固地掌握运用知识。

五、学科渗透语

教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要想让孩子们成为社会中有用的、高素质的人,就要注重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与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机结合,把数学知识的掌握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恰当地联系起来。将有意识的教育寓以无意识的受教育之中,做到在知识教学中自然、适时、适量地渗透。如教学“年、月、日”知识后,结尾这样设计:“时间就像日历一样撕掉一页就不会再回来,说明时间是十分珍贵的,那么同学们要怎样对待时间?”又如教学“元、角、分”知识后,设计的结束语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它们之间是十进关系,还学会了兑换人民币。我看今后班级同学准是储蓄小能手!也相信你们会成为很好的理财者。”结合学生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描龙画凤,贵在点睛。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设计远不止这几种,教学中而且往往是综合运用几种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数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任务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获得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的联想和思考,使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结尾扣人心弦,整个教学

过程协调完美。

 

第二篇:小学数学“国培计划”研修论文

如何在数学实践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自信心

小学国培 杨寿将

20xx年x月x日下午,听了湖南桃花江小学黄丽君校长关于《激发兴趣·提高自信·享受幸福》的讲座后,感触很深。作为学校领导,她决心要引领教师成为幸福的教师,引领学生成为幸福的学生。她坚信只有幸福的课堂才会有幸福的学生。借鉴黄丽君校长讲座的理念,我及时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在数学实践中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与自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学习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学习上有内在的动力。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抽象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小学生畏学、厌学情况不容忽视。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有畏学、厌学的倾向,并不是他们的智力问题,而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怀疑,或者有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或是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可能改变和提高。因此,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那么,该如何实施多元评价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信心呢?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1、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从备课、讲课到练习、作业的布置,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提供不同选择,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2、课堂教学分层设计。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来设计教学环节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这种设计使能力稍差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兴趣,发展思维。结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作业自主选择。作业不宜整齐划一,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

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提高。可把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难度不等的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提高学习兴趣。

4、考核人尽其才。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检查或考试的内容也可以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便于分层管理,可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和小组,让学生自己在所在层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与同一层次中其他同学形成激烈竞争,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分层不能一成不变,要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变化,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评价语言激励化。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激励性评价不仅仅应用于课堂,在课外也同样适用。在作业批改时,写上如“你做得很完整,思考很全面”等激励性语言;课后与学生谈心交流时,说一些鼓励性语言如“你能行”、“你一定能行”、“你很聪明”“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替你高兴!”“有进步,再加油,胜利一定属于你!”等等。这些师生间的交流有益于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意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互动的一个学习群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

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己、同学都将参与这一活动,学生也成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因此,我们应注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评和相互评议,以发展他们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1、学生自评: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反思,了解自我发展的状况,通过反思自己学习的过程,比较自我前后学习情况的变化,了解自己本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情况,改进学习策略,从而明确自我发展的目标。在评价中,学生敢于找出自己的优点加以肯定,发现缺点勇于改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2、小组互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把教师评价与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由此可见小组互评非常重要。小组成员之间了解情况,互评相对比较客观,小组成员之间用欣赏的眼光、中肯的态度互相评价,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并且,对于学生来说,参与评价也是一次好的学习机会,目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学会欣赏别人,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发动学生进行互评,给评价中的后进者以鼓舞,给先行者一个更远的目标;给受挫的心灵以勇气,给骄傲的头脑以清醒。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培养探索问题、发散思维的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生活化”和“数学趣味性”学习是密切联系的,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是在教师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活动。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技能还需要我们做许多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实践。只有通过全体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将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发挥他们的群体功能,提高学生的个体动力,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更多的数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