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解题能力

舒 丽

(黟县美溪中心小学,609800755@qq.com)

摘 要: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解题能力,我从习得解题规律、点拨解题技巧、搜集错误题型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阅读 习得 点拨 搜集 能力

引 言

学生到了中高年级,家长抱怨,小孩语文成绩下降了——很担心;学生抱怨,语文阅读理解题太难了——不愿做;老师抱怨,学生阅读理解的悟性太差了——真难教。在这些抱怨声中,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上下的功夫也不少: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培养语感与悟性;让学生多做阅读理解题,教师不断地讲评。可结果学生在考试时,阅读理解题上的失分还是很多。

无意中,和一个同事讨论一道阅读题的答案时,并不是教中高年级语文的她,突然说道:“平常在讲阅读题时,应该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吧,这样孩子答题不就轻松了。我也不知道,瞎说而已,感觉应该这样。”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教了这么多年的语文,只是一味地和学生分析了一篇又一篇的阅读短文,根本没想到要教给方法。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何不从这些方面做点努力,让家长放心,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呢?于是,我不断学习,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习得解题规律

学生拿到阅读题,不敢或无从下手做题,主要就是没有掌握解题规律。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一篇又一篇地和学生分析阅读短文,而是应该在做题时,运用一些对比,举例、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懂得不同题目类型的解题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完成各类阅读题的解题任务。

针对不同题型,我和学生一起提炼出一些解题规律:

1.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先讲它本身的作用,其次结合上下文说作用。

(1)修辞手法为比喻、拟人:本身的作用是生动形象,一般答题格式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对象)什么(特性)。

(2)修辞手法为排比:本身作用是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一般答题格式为强调了什么(对象)什么(特性)。

(3)修辞手法为设问:本身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一般为引起读者对什么(对象)什么(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修辞手法为对比:一般答题格式为强调了??,突出了??。

(5)修辞手法为反复:一般答题格式强调了??,加强语气。

(6)修辞手法为反问:起强调作用,加强语气等。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一般都是不可以换的。理由分别如下:如果原词为动词: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如果原词为形容词: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如果原词为副词: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一句话中几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一般为不能。答题理由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第二种,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第三种,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4 .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5.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首先要确定文体。如果是记事的记叙文,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要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题目扩充法”或“人物关联法”来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写景的记叙文,在概括时可说清楚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或按什么顺序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如果是说明文,要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一般为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如果是议论文,则要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一般为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 。

学生掌握了一些题型的解题规律,就不会有“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也就能信心满满地投入到阅读理解题的解答中来。

二、点拨解题技巧

考试时间有限,要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进行阅读题的解答,教师给予解题技巧上的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

1.看要求

在拿到一篇短文时,学生可先看一看题目后,知道我们这次要解决哪些问题。看题目时,要求学生认真审视阅读短文后所要求回答的问题要求,关键字、词或句子也要让学生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这是学生回答问题可能的得分点。粗心的同学则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有的同学在正确的句子后面打"√"后,又多此一举地在错误的句子后打上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因此在审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后再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这就是俗称的“倒读法”。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注意力,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2.读短文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在明确任务后,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地阅读过,边看阅读理解题,边从阅读短文中查找答案。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效果,尤其是对于需要深层理解的短文。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3.找原话

我经常挂在嘴边的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就是一个“找”字。我总是告诉孩子们,阅读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谁的眼睛亮,找得准。要么有原词原句等着成为答案,要么只需要你提炼一下或变通一下,就可以拿来为你服务,就这么简单。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我们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深入思考,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4.扣中心

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出题往往要以中心为基准,答题也要围绕中心展开。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5.分难易

几乎每次考试都会有孩子空题,有孩子因为在前边的难题上耗时太多,导致后面会的题目来不及做。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题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时的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目,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目的解题。待全部阅读理解

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6.多角度

对一句话的理解,不要仅限于一点,从多角度去想,列出个一、二、三条来。因为阅卷人通常都是踩点给分,答对一点给一点的分,就算答多了但不严重影响主旨,也无关紧要。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复罗嗦,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7.验答案

答题完毕时,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三、搜集错误题型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这时,教师要做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反思,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学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点拨讲解,这样得来的答案印象深刻。然后让学生把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题型抄写下来,只要求抄题目,定期让学生翻看。这样充分发挥错题的作用,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我认为,在对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中,我们语文教师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规律和技巧,搜集错题加以解题方法的巩固提高,才能让家长不再担忧,让学生学得轻松,才能让教师真正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现身为课改教师,深知课程改革将给我们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再用老观念去教授语文,那无疑将扼杀课程改革那鲜活的生命力。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他们学习能力,我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改变课堂教学上。下面就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一年级识字课《自选商场》,我创设了录像情境。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的:“小朋友们,你们去过自选商场吗?今天,李想小朋友将带我们到自选商场里去逛一逛,她说‘她要买好多东西’,请小朋友们看仔细了,她买了哪些商品?”接着,我就开始放录像。录像一放完,不用我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对文中的九种商品名称已有了初步感性认识。通过录像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自选商场的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选商场。

a另外,我还用图画展现形象,产生美感,把学生引入情境。利用音乐产生美感,把学生带入遐想的境界。无论是因好奇,还是因为关注,都是他们形成一种努力探究的心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心理动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引入情境后被激起。如果教学还是那样刻板,按老办法、老观念去教。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动机定会下降。因此,在引入情境后,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内容的不同,使情境得以持续。教师应不断创设情境,开成连动的整体情境。

下面我还是以《自选商场》为例,在学生们认识了九种商品名称以后,但要让学生学会分类,且了解自选商场购物的方便,我又创设了情境:老师成了“快乐自选商场的总经理”,并告诉同学,今天却不快乐了,因为商品卖不出去,所以现在想聘请三位优秀的售货员,重新将商品摆放整齐。接着就请三位同学当售货员来给黑板上的九种商品分类。并说出理由。通过这个情境的创设,学生很快明白自选商场的东西是分类摆放及在自选商场购物真方便。无需教师分析,就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作为引导者,应指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我从很早就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如何使这一组织教学不流于形式我首先给学习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教学《三只白鹤》时,我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会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2)我会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3)我会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长此以往,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读文中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小组提出学习要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那学习的兴趣可想而知就会更浓了。 另外小组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后在小组内交流,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定会大大提高。我还是以《三只白鹤》为例,由于这篇课文几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我让学生首先画出你心中的太阳来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然后再选择相应的段落学习学生在交流中情绪高涨,全班交流时个个跃跃欲试。文章内容就在学生朗读交流、展示中理解、感悟了。而教师只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参与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一个问题提下去,如果不给足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那将会给课堂带来冷场。作为教师不要让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未充足地去讨论,更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与真情流露,教师就草草收场,势必起到反作用,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对于小组学习的结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评价可多方面,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价都要有详细地分析。我设计了一些表格进行

每月评价,在学期结束对每月评价制作统计表来向学生展示小组学习的结果。我认为作为教师只要精心付出,学生定会还你一个惊喜。

2、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再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课堂教学是属于学生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