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课改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五年级的语文采用了新教材。尽管老师们是在本学年才接触新教材,但大家对课程改革态度积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工作实践中,大家主动参与,强烈弹奏出“学、看、做、写”四部曲:

学:即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成果,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实际,学习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论,结合以往的教学,对新旧教材的优势和不足加以比较,使之更有利于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办公室内,同伴间相互交流、讨教,取长补短,集体攻关,资源共享,蔚然成风。

看:踊跃观摩特级老师、优秀老师及本校老师的公开课,体会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学习,借鉴同伴的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教学特色。

做:精心钻研教材,按要求设计好每一节课,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设计作业,抓差补缺不放松。

写:一是写教后反思,教后记和课堂教学观察,记载和分析教学过程的得失,记载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意外感悟以及失败教训记载下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还要写经验总结、教学论文,不时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回顾,吸取经验教训,以提高认识,使自己不断充实,不断长进。

进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更进一步认识到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在课改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在此过程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彻底的解决,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非常不利。

新课改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学习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愿意采取的方式去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这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有些教师担心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使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地完成。教师存在这种思想,必定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仅仅成为课堂的一种装饰。还有些教师认为,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要将课堂彻底交给学生,教师的指导越少越好,于是,当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这些教师往往无所事事,甚至做于当堂课无关的事情。 在课改教学中,有些语文课堂上,学生就是按导学案的设计学习,学生把导学案看作是试卷对待,有些学生把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就做下面的环节,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让学生合作讨论,给人感觉学生很“忙”,课堂一场“活跃”。还有,小学课改惯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表扬式”,学生谁回答对了,教师就让大家鼓掌边叫:“好,好,你真棒!”以此来激励学生,这对一、二年级学生很管用,但对五、六年级作用不是很大。

总之,在课改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学习任务,适时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要无所事事,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中去指导,监控学生的合作。对于一些教学模式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管用一种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转变。

“变”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体现在:一、教学语言的变化(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把课文读一读。”“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好吗?”“谁愿意把这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4)由封闭

性的语言向选择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篇短文。”“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就请把它多读几遍并背下来。”(5)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二、教学设计的转变。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实验中,我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我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我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第三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我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习方法,并加以推广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这些语文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第四是评价方式的转变。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近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多”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习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

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习,却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变、多、勤”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机械对话,而是充满了争辩、充满了合作的活跃性的艺术课堂。

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功!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1、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2、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3、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

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有时,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现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充分利用这些设施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置身于课堂学习之外的“看客”出现还是可以做到的。比如,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把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都写出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抽调部分学生的作业,放在实物投影或投影仪上打出来,再进行评讲。这样口头发言和书面表达相结合,就可以较好地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现。

五、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还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但我们在提倡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抹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一个探究的天空,让他们用"探究"这一支点去"撬起"整个知识王国吧!

 

第二篇:小学课改工作总结与反思

几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和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级课改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跟教研室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抓紧抓好各科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学生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课改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课改工作基本情况

1、健全组织,优化资源,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把理论学习放在了重要位置。学校间周一次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其他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并专们为教师购买了记录本,要求教师随时记学习笔记,每学期字数不得少于10000字,并至少攥写两篇学习心得或论文,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并评出优胜者,颁发证书,学期末将记录本上交学校评比打分量化,作为奖励。

除加强理论学习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领导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广泛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动态,学习借鉴外地或外校的课改成功经验,创生课改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课改工作。

2、加强研究,改进教法

教研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只有抓好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改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申报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教师的创新欲望,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使课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探讨机会。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相互磋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学期至少进行了两次集体备课,每一位实验教师均积极参加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在集体备课中,有所提高、有所改进,转变了思想、改变了教法,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振兴教育贡献力量。

(3)上好研究课。任何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都是重点。我结合教学现状,立足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满足教师需求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多种形式上好研究课,至少每月组织一次研究课。通过上研究课,知道了如何灵活地使用新教材,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进一步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了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4、加强宣传,促进交流

加强宣传,促进课改信息的传递和学术的交流,是当今课改工作之一,只有加强宣传,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信息员

(2)召开家长会。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及期中考试后各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向家长汇报现在课改的进展情况,学生用书的改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及评价方式等。通过宣传,让家长配合学校搞好课改工作,有针对性的辅导孩子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3)聘请家长听课。请家长到自己孩子的班内听课是宣传课改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家长亲自听课,了解现在课堂的教学方式,知道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抓好高段与低段的信息交流。为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开展活动,利用“备、说、上、评”的形式,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五年级教师进一步了解低段在课改中是怎样使用教材,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改变,进一步促进高段教师向课改的方向迈进,加快了课改的步伐。

二、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了突破,改变了学生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诸多困惑:

1、合作讨论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现代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存在顾虑,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精心安排合作探究活动,但精彩的课堂活动之后,必要的练习量却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有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在练习的数量,题目类型的丰富程度上较以往稍有差距。大量的练习只能排在课堂之外。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又能按时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下大功夫,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一些示范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游戏等掌握了教学内容,整堂课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教师既要重视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难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探索的空间与环境,逐步调整教学思路,放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与考试之间的矛盾。本次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较老教材相比改动较大,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深度变小了,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但有些必考课程中的试题出现了超纲现象,部分知识面稍窄的学生不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考试成绩下降,影响了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因势利导和激励,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多给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

总之,在追随新课程改革的五年内,我校按照各级课改实验计划进行了积极、认真地探索与实践,以参加实验的教师带动其他年级学科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谐发展,已逐渐适应了新课改快速发展的步伐,教学理念日趋先进,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成熟,今后,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要上下将继续努力,全力以赴,推动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教育再做新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