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怎样应对研究性学习挑战”的讨论总结及发言

关于“教师怎样应对研究性学习挑战”的讨论总结

及发言

半落

教师怎样应对研究性学习的挑战?总结起来也就是:一、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二、掌握系统的研究性学习知识。

三、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四、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五、掌握网络技术。六、改革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如果让我说研究性学习好不好,我一定会说好!但是在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所面对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困难重重。绝不仅是上面提到的那些。下面我将从研究性学习的“时空限制”、教学条件、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面进行说明。

时空限制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安排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太少了,有的学校可以说根本没有安排这些课程。所以我们现在学这个研究性学习看上去就显得多余了。其实不然,因为研究性学习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让我们利用在课堂上的45分钟完成一个小的活动(有

些学校的课程安排有时是两节课连上),但这就要要求学生在课外做 好准备了。虽然这样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它足以让一些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有了“亲身参与与探究探索的体验,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享与合作,对社会的责任心

和使命感”。另外,我还要说: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师有这个义务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权利。

教学条件的因素。

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是制约着研究性学习能否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研究性学习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学习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图书馆、实验室、实验活动的场所。但是,这些本应归学生、教师使用的现代化设备,却被某些人用来捞取资本。图书馆、微机室根本不向学生开放,而当上级领导来时才对外开放,而那些坐在里面的学生也是学校领导临时找来的。试问这样的学校能开展什么样的研究性学习?研究什么?这是一种阻力!教师应不应为学生争取这些权益?一句话,教育应是一个良心职业!

而在农村学校,条件更是落后,甚至有的山村学校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极度缺乏,这都给研究性学习带来困难。

对于上面的困难,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到了一个最为保守的方法,就是“以课本的学习内容为研究课题,以生活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比如物理,化学,生物课本上的实验,都可以用来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至于那些仪器好多学校应该都有,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想呢?至于历史、地理、政治、语文,这些就更容易了。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她的特色,每个农村都有她自己的故事。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我们还要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问题”。在应试教育中,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标准。那么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质量标准应当是什么?这就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六条,即1、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

2、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分享与合作

5、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这突出了培养情意目标,调经验、兴趣、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在现在的教育条件下,特别是经济的差异,还有社会依然关注的是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认为,现在的研究性学习只是对应试教育的局部修正,如果说应试教育是引导学生物质生活,那么研究性学习就是引导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的是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建立。所以我注重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这样说或许太严肃,那么我们也可以讲“生活体验”。

教师面临的研究性学习的挑战还很多,我们只有现在努力的充实自己,有能力去迎接它的挑战。

 

第二篇:关于手机使用的研究性学习总结

手机对学生的利与弊

课题组成员:

XXX,XXX,XXX,XXX,XXX,……

组长:XXX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提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还记得前几年,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20世纪的今天,却不同了。在学校里,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手机来。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手机的价格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式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过去,人与人之间想要传递信息或带去思念的祝福,都只能依靠书信的来往而这一方式也给人造成一系列的不便,投递时间过长导致人们错过了一些重要的内容,造成一些财力的损失。有的人可能为了亲人这封迟到的家信,苦苦等待。手机的出现,无疑是带给人们希望的曙光。它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送信息,过年过节也可以带去人们衷心的祝福。从而以前的“水壶”到现在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在价格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的价格开始逐渐平民化,成为各家各户都拥有的工具之一。

社会生活中,手机在我们同龄人的群体中具有很强的普遍性,而且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比自己的父母更了解一些高新技术产业。这对学生群体来说,可以增进他们对科学技术的了解和应用。但是手机造成的一系列危害不容我们小觑。这

次研究我们主要针对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等方面进行调查,使学生正常了解与使用手机,通过这次调查,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建议。

作为中学生方便快捷的现代交通工具,手机学生中的普及使用,既有利,又有弊。在有利的方面,中学生用手机,一方面方便家长和学生的联系。家长想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向,随时可以联系掌握,对子女的嘘寒问暖也方便;第二方面,有利于学生与老师沟通,有些课业上的问题,生活中的难题及不方便与老师直面交流的问题,通过手机交流免去了胆怯和尴尬;第三方面,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有不愉快的事或烦恼,可以与同学发短信、上网聊Q,加深同学间的友情。在不利的方面学生过频地使用手机,不利学生的学业,造成成绩水平下降,有的学生迷恋于手机上的游戏,通宵玩手机,结果导致日常的休息不够,睡眠质量下降,上课出现打呵欠、趴在桌子上睡觉等现象,无法吸收老师在课堂上所教学的内容。在课堂上,手机忽然响起,既扰乱了课堂秩序,分散同学们的精力,又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情绪;对于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手机上的黄色短信,难以避其影响,再则手机使用不当就成了处于青春萌动期的谈恋爱工具。

对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我们要认清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性,抑制手机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否定它对人类生活的贡献。关于手机的使用,我们认为应该尽量避免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毕竟我们都还是学生,主要是以学习为主。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在消息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负面影响。况且很多学生都还没有收入来源,买手机大多依靠父母的收入,单是每月的话费就容易给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在健康方面上,手机越好,对人体的辐射越大,在信号越弱的地方,手机越要提

高发射功率,导致手机的辐射越大,危害身体健康。

中学生最好还是正确对待手机,有效的运用我们的通讯工具,做到不为手机着迷,而不是手机控制我们的思想。将手机带去学校,不在课堂上玩手机。生活中,也不要让手机占据我们的生活。

这次研究性活动是对我们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此次研究性课题我们的小组成员各自发挥自己擅长的东西,互相配合。这使我们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这次研究我们随机抽取几个课题组成员以口头信息和沟通的方式来获取对该问题的看法,有利于我们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手机对学生的利弊也使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这将对我们的生活给予帮助,我们也希望这项研究可以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了解更多对手机的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