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新课程实施阶段性总结报告

作业标题:期末考核题目

作业要求:

题目:提交课程与教学实践思考结果一份;

要求:可采用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设计方案、作品等形式,不少于3000字,并符合通用文体结构与格式规范。

我校新课程实施阶段性总结报告

广西于今年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大潮中,是全中国最后一个进入新课改实验的基地。广西地处西南,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薄弱,落后进入高中课改实验区,难度相当大。

我校是广西一所普通高中。一年来,广大教师努力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探索,奋力拼搏,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综合语言能力培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逐步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单一评价逐步转向多元评价,从教材的执行者向教材的驾驭者转化,从经验型的“教书匠”向科研型的自觉反思者、教育行动研究者转化。

但是这次课改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超前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过于完美、理想化的课程目标与教师长期形成的传统概念以及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学评价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教师一时还很难完全适应,在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如前所述),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必须跟上,比如课程标准应吸收广大教师的合理意见,及时进行修订,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结合课改实践的鲜活案例编写的教学指导用书,应尽快发到广大一线教师手中,便于教师掌握和运用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应一味追求高标准,“与国际接轨”,而应“土洋结合”,编写适合不同程度学校使用的教材。应允许学校自主选用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改变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教师评价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教师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改革之中。

一、基本情况

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校20xx年秋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首先抓好新高一教师培训工作,全校高一教师于20xx年x月和8月的暑假时间,全员参加了广西区组织的新课改教师培训工作。

通过一年以来的新课改教学工作的实施,我校大多数老师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对本校近40名高一老师进行访问调查发现,他们对新课程的态度相当复杂和矛盾。面对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他们既关注、期待新课程的到来,又对新课程的有效实施、能否成功表示忧虑与怀疑,从而表现出态度上的犹豫不决和行动上的滞缓与徘徊。

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意义有一定了解,说明我校高一教师已经开始形成关注、了解、讨论课改的积极氛围。三分之一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和现行课程要求相比有明显改进。在访谈中,当问到“面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你准备怎么办?”的时候,许多教师明确表示,希望尽快研讨新课程标准,尽快进行新教材培训,希望有较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其认同与期待之情可见一斑。但是,部分教师认为新课程过于理想化,其改革目标不大可能完全实现;特别是面对高考这一现实问题,认为高考和评价制度不做根本性的改革,新课程的改革将很难实施,绝大部分的学校和教师在行动上仍处于怀疑、观望和徘徊状态。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大部分实验教师对实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及教法,由很不适应到逐渐熟悉和适应,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发生变化,有些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实际,创

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有较大提高。总之,整个实验工作在平稳进行,有可喜变化,但问题不少,任重而道远。

二、变化与收获

1.最明显的变化是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教材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地投身于新课改的尝试中去。通过课改实验,我校高一教师对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明确了高中课程的总体目标对于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认识到课堂教学设计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认识到课程目标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还包括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方面的;高中课程要使学生激发兴趣,树立自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评价理念也有了转变,认识到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不能只看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2. 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转变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以个人、对子或小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有回答问题、采访调查、讨论或辩论,竞赛,成果展示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素养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3. “新课程、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尝试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倡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创新。

4.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由原来的课程规范的复制者、知识的施予者、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教学的交往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5.课堂上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能尊重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能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实践的机会。

6.教学设计有所突破,能够自觉地改变原有教案格式的约束,认真学习和准备,巧妙设计教学,适应于本校特点与个性发展。

三、新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认识水平普遍不高。根据对我校高一教师的调查显示,很少有教师能够这样高屋建瓴地认识问题。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新课程实验启动伊始,各种舆论宣传铺天盖地,形成了很好的实施氛围,而进入全面推广实施阶段,舆论宣传明显减弱。特别是对家长、学生等社会支持方面的有效宣传,仍然是薄弱环节。要知道,传统教育观念的形成。是长期教育实践积淀的结果,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彻底改变的,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为了使新课程实施可持续地健康发展,舆论宣传工作仍然是头等大事。只有进一步加强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彻底转变他们的观念和态度,使其产生内在参与的热情与支持的氛围,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2.“穿新鞋走老路”者仍为数不少。校范围内听了高中新课程十几节课,真正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仅占三分之一,大部分课仍然偏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灌输,有的教师一节课一半以

上时间用于讲解。大包大揽,代替学生学习,教学课文, 教师自己读,自己逐句翻译,自己归纳主旨要义;回答问题,学生答不出,教师就自给答案;甚至读单词也要教师代劳。语言练习过于机械,缺少有意义和交际性练习。教学活动设计不从学生实际出发,与学生认知水平脱节,造成实际教学效果差甚至无效。

3.经过假期培训,在开始使用新教材的时候,教师们有较高的热情,可是过了一个半月后,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尤其是担心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既影响自己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地位,又影响自己评优、评职等切身利益,于是又加强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走原来的“老路”,用原来的方法教学了。

4.新一轮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于是新教材相应地编排了一系列有利于操作与实践的活动,诸如“动手做某某实验“、“访问某某工厂“、“到图书馆或网上查阅资料“等等。然而,经过听课调研,尤其是农村中学,实际的做法是在黑板上“做实验”,从口里“变颜色”,在黑板上“上网——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成了空谈。

5.实验教师在尝试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同事的认同和家长的理解,总是说:“那样教不行,学不到什么知识”或是“某某教师上课管不住学生,班上闹嚷嚷的,纪律差,影响其它班学生的学习”等。

6.要考虑课改的具体成效,关键还要看师生在教与学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教学方式的变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就目前而言,通过调研,多数教师和领导仍停留在观念是否转变的问题上,至于教学方式的变革仍无从着手。

7.教师负担过重影响了实施新课程的积极性。调查数据显示,许多教师普遍反映工作量增多、负担过重。在承认教师的工作量必然要增加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把握一个时间和强度上的限度,否则会造成教师身心的疲倦和困顿、职业的倦怠和无助,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四、结语

教师是最直接的课程实施者,教师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与持久性对课程实施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哪怕是最微小的课程改革都不可能获得期望的效果。教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和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意义,编制更科学的教师配备标准,为每个学校都配齐、配足师资,并尽量克服新课程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减轻教师的负担,以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进而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价值理念。

 

第二篇: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报告

广州市第七中学物理科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在我省从20xx年开始,已进行了一个循环,20xx年x月7-9日,首届新课程实验毕业的50万高中毕业生考生顺利地进行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第一次“新高考”,意味着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一个阶段的结束。

七中物理科的全体教师,也跟广大的老师一起,在这三年里投身到这场大变革当中为课程实验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 认真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投入改革

20xx年x月,正值高三一摸结束不久,科组长周兆棠就受市教研室派遣,赴京参加了国家教委在北京主办的四省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国家级培训学习班。除了认真学习有关的文件外,还自拍了不少专家大会专题发言的录象带,为回来后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做好准备。 20xx年x月,科组组织了刘贻嫦、谢传耀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广州市新课程标准学习班。周兆棠老师在学习班内担任主讲。

从20xx年到20xx年,科组内高中教师共11人全部参加了各年的物理、通用技术两门课的培训班,全部及格,领到了上岗证,实现了“全员学习,持证上岗”的要求。

三年来,科组一直组织老师坚持各种关于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各级老师积极参加市教研会组织的教研活动,参加发言,讨论。周兆棠老师在20xx年市高一教研活动上分别做了《必修1教材与试验本教材的对比》、《实验探究在必修1的体现》的发言,宋丽蝉老师在20xx年上学期在市高一教研活动中做了《关于高一必修课程复习的意见》的发言。20xx年x月,周兆棠老师又代表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在“广州、韶关、东莞、清远四市新教材研讨会”上做了“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的发言,汇报了科组、教研会在两年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二. 运用邓小平理论,谨慎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在三年的新课程实施工作中,我们始终以课程标准为指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摸着石头过河”,小心、谨慎地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 充分重视,敢于创新:

20xx年x月新课程改革开始在我省实施,科组组织了足够的力量担任本届的高一任课老师,除了科组长从高一一直跟踪到高三进行一个循环的试验,取得经验外,其余两位老师都是教龄xx年和xx年以上的高级教师和一级教师,他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就为后来进行的一系列把教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行为形成了坚强的后盾。

新课程改革一开始,我们高一备课组就应教研室的要求,推出了公开课“位移与路程——如何实现探究”并制成光碟,发至各区,由各区教研室教研员组织老师进行研讨、取得共识。在市教研活动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20xx学年段,我们还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必修1 ”的教学中,进行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的研讨课分别由任教的三位老师讲授,科组全体高中老师进行研讨,探讨在执行新课标过程中应怎样联系实际进行“探究与猜想 ”的教学。随后,又在20xx年x月份开放日由周兆棠老师推出了探究课“牛顿第三定律”供前来老师研讨。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中所提到的“探究与猜想”的意义和可操作性,在20xx学年度,我们又以“共点力平衡条件”这一课题,尝试让学生从初中学过的“二力平衡条件”及高一刚掌握的“合力”知识,自己去上好这节课。两位老师肖哲君和翁华分别设计并实践了这一教学过程,全科组的老师通过对这节课的讨论明确了“探究”的深层意义,并且体验到了“师生互动”“温故知新”在这种实验课中的作用。

在20xx学年,由陆文玲老师主讲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桂湘贤老师主讲了“机械能守恒定律”公开课,在20xx年x月,由翁华老师在区主讲了“探究合外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公开课。

2. 善于总结,不断改进

对于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组都及时总结,并在科组内不同备课组之间进行交流,以防冒进或避免后来人再走弯路.

20xx学年一开始,我们就在高一、高二备课组内召开了经验交流会,让备课组长把在上一学年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比如教材的处理,教辅资料的使用等向新高一老师介绍,在三年的实践中,我们主要做了下面的一些工作:

(1)强调了集体备课,集体研究,统一对课标的认识,发挥集体力量。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对教材,甚至对不同教材之间的研究显得很重要,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每周至少有一个小时进行集体备课,研究教材与教案,讨论每节课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体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对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筛选和精练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的精神,为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我们在20xx年学年度就开始在“必修1”“必修2”和“选修3系列”授课的顺序、内容都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在“必修2”机械能一章教学中,把“功率”安排的教学顺序放在前面;20xx年度有把“选修3-5”中,“量子物理初步”的教学与后面内容也做了调整,使其系统性与新教材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更靠近。

(3)积极改进评价方法

20xx年,我们曾想按照专家们的想法,搞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性评价系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问题的制定标准比较难以界定,于是还是沿用老一套方法,从学生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去进行衡量。20xx年,我们结合第一年的经验,采取了“个人自评,小组评议”的方法,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进行了实验,比如:对某个重要概念的见解、课堂提问、实验问题的讨论,慢慢地学生也习惯了在这些场合的评价活动。从宏观上开始改变了教师们脑海中“一卷定终生”的观念。

(4)把实验课与探究问题有机的结合

通过三年的摸索,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标准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特别是在实验探究方面,做到了如何灵活地把分组实验与授课内容结合,提高效率,比如:探究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的问题,教材上是把它与授课结合在一节,考虑到这是学生第一个实验,我们还是果断地把它与课文内容分开,以便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 充分领略这个实验的意义,初步体验“猜想-实践-探究-评价”这个过程。

3. 重视学生的反馈,结合实际,不断调整课改的重心

科组十分重视学生在课改中的信息反馈,由于课标新,教材新。且由于“削枝保干”的新理念是新教材编写的基调,教材的系统性明显降低,学生大部分不适应。因此每年都定时召开科代表会议,听取对教法、进度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对模块讲授的深浅度,比如对选修3-4中相对论的讲授,我们在第一年高二授课后,学生反映比较抽象,我们在05级的教学工作中,就把它改在3-5教学之后,在学生有了量子理论的初步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进步,才以讲座的形式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从学生的成绩、交谈以及对比中敏锐地发现,在“必修”课程的授课中,学生对“必修2”的内容掌握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必修2”无论是在知识系统或各类考试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在20xx级的教学中,经过两年的经验积累,我们决定把这部分的教学定为必修课程的重点模块,减慢授课进度,降低难度,让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在此期间,尽管出现了教师因各种情况缺员的意外,但科组还是发

挥了集体的力量,调动高二、高三老师支援,力保高一年级在这关键时刻的教学任务能按质、按量完成。

三. 积极参加各级的教育科研活动

课改的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教师在其中除了实践外,必须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科组十分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除了落实学校规定的每个老师的听课任务外,集体备课、讨论教案成了科组的常规工作。

此外,科组的老师积极参加市教研室发起的“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以陆国新老师为主的三位老师开展的课题为“物理活动课发展性评价”在“广州市教育局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中获得二等奖。陈鹏等老师参加了“原认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主要成员)在“第6届广东省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上获二等奖。周兆棠老师参加了省级课题“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实施研究”历时三年,现正进入结题阶段。另外陆国新、周兆棠、陈鹏、桂湘贤、张菊、肖哲君、韩郡老师参加了市教研室“物理有效教学”的研究,探讨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把专家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市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编写相关的符合课标要求的教辅资料,科组老师谢传耀主编了“选修3-1”指导书、周兆棠老师主编了“必修1”指导书和“必修2”指导书的编写以及20xx年《高考备考指南》的编写。为教改的护航工作出一分力。

四. 在教改中大力培养青年教师

教改工作的三年,科组的青年教师始终在教育的第一线。

由于本科组的特殊性,教师年龄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在20xx年教改的第一年就遇上了实际的问题,意识到这个问题,科组组织了青年教师工作小组,在听课、实验各方面全面对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进行落实,以适应教改的需要,如20xx年让陆文玲老师担任了公开课《力的合成》,20xx年肖哲君和翁华分别采用了不同授课形式讲授“共点力平衡条件”一课,在科组和北大附中实验学校的老师中共同研讨。让陆国新老师担任课题组的负责人。这些措施,大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责任心。翁华老师在广州市第一届青年教师解题比赛中获奖,陈鹏、陆国新、桂湘贤在广州市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初赛中获二、三等奖。

五. 始终把物理实验摆在教学媒体的第一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非常强调“过程与方法”,其中的“探究与猜想”的大部分目标都与教学的主要媒体——物理实验有关,除了千方百计保证课标的常规实验、演示实验要100%上课堂外,科组还大力开展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和活动课、环保教育课,在实验基础上强调环保的重要性,介绍光污染、电磁污染等现代环保教育理论。科组的噪声监测小组就是把实验与理论结合的一个活动,组织教师学生参加这个小组,并写出相关的文章。

此外,科组还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作为主要工作,科组长每年了解仪器的配备情况和实验员的工作。对每个老师要求能做好本年级的每一个实验。把它列入考核范围。

科组正在进行“数字化探究实验室”的建设,使科组的实验室达到示范性高中的要求,让物理实验加快走入现代化的阶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