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左耳观后感

电影左耳观后感

由苏有朋首度执导、根据饶雪漫畅销青春小说《左耳》改编的同名电影将于4月24日正式公映,小说主要塑造了小耳朵,吧啦,张漾,许弋等一批性格迥异的年轻人的形像,并展现了当下青年人成长时期的疼痛和美好。

《左耳》讲述了十七岁的女孩李珥的左耳听力不好,如果站在左边说话就听不见,不起眼而内向的李珥某天突然就暗恋男生许弋,而同时许弋却被放浪女孩吧啦追求到手。心碎的李珥在偶然的机会和吧啦成为朋友,也认识了吧啦真正心爱的男生张漾。随后吧啦在一次意外中去世了,李珥终于与许弋相恋??

《左耳》电影观后感

学生时代看金庸古龙的我们,在青春文学火爆时,都已工作忙碌,似乎错开了频率。因为欧豪,关注了左耳。听过故事梗概,看过预告花絮,忍住了看全文的冲动,我固执地决定,要在电影里和他们初次相遇。那个传说中“很多女孩不谈恋爱只为等到他”的男孩,我也想亲自去见一见,和他面对面地说声,你好。曾经耳闻的关于他和她们的褒与贬,于我而言,已不重要,因为这一次,我会自己去认识他们。于是,我赴约而来,见到了这群青春洋溢的少年。之前的片花其实已经预告,这不会是个简单轻松的故事,但我没想到的是,以我这种常被批评过分理性的局外看客,也会在旁观时不自觉地落泪心疼。

宣传一直说这是部青春片,坦白讲,看完之后,我想说,这真的不只是青春而已。我们以主角们的年纪轻易定性,把他们经历的所有归结为青春二字,过于简单。那些腹黑的利用勾结,感情的背叛,为了真爱的抉择,为了前程的挣扎,堕落、重生、励志、坚强、救赎。。。所有人年龄集体上调5到10岁,这整个故事也依然能够完整成立,扣人心弦。不得不说,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讲好了一个故事。

好女孩暗恋好男孩,坏女孩喜欢上了坏男孩,原本可以平行的感情线,因为一个阴谋而有了交叉点。吧啦为了爱张漾,带坏了许弋。小耳朵因为许弋,结识了吧啦。因好奇而相识,却收获了最坚定的友谊。以利用而相交,却最终成为刻骨铭心的爱。坏男孩的不幸身世,坏女孩的不顾一切,让恨有恨的缘由,爱有爱的合理,是非天平总要选择一边,伤已造成,也许一切就这么顺其自然继续,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惜,复杂的起点似乎注定会有不一样的后续。吧啦出事了。。。一个扛得住漫天流言蜚语的坏女孩,却扛不住心爱男孩的一句否定。所有的伤感,似乎从这一刻开始弥漫,挥之不去。。。

我不是个容易哭的人,即便被打动,也很少触到泪腺。我的第一次被打动,在张漾躺在吧啦腿上那刻,无辜得像个孩子,也许他还迷茫不自知,但我在他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到了信任和依赖。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个男孩,虽然他长得不错,身材也好,篮球场上足以让女孩尖叫。可是,他气场太压抑,无论是站在教学楼上的酝酿,还是拒绝女友打扰时的敷衍,都透着超过同龄人的城府,哪怕和吧啦屋顶相拥,也有看不透是真心

还是虚情的游离。他腹黑,那一句咬牙切齿的身败名裂,被妈妈两个字刺激到的拳打脚踢,我接受不了这样的情绪起落,因为背负的压抑太多,他时而冰冷拒人千里,时而暴躁火山迸发。可那一刻,看着卸下保护色抱着吧啦的他,我发自内心感到欣慰。

第一次的感动来自小耳朵那句“吧啦是我的好朋友,你们谁也不能对她不客气”,原本并不煽情的台词,却在看到吧啦眼里的惊喜时,被感动。傻女孩,其实你哪有你自己说的那么洒脱自由和坏,你不过是个也希望被人疼希望有人爱却被生活所迫不得不独自成长的好孩子。

我的高泪点没能撑到吧啦的离去,尽管忍着没有落下,却分明感受到撞击的心痛。那个在我17岁时未必能认同的姑娘,这一刻我却那么希望她能活下来,希望她能得到幸福,能明白他的爱。至少,不是像这样,带着那么沉重的误会和那么浓烈的爱,匆匆离开。

张漾的眼泪和懊恼,小耳朵的烟和绿色指甲,黑人的悲愤自责,收不了短信的空号,身边空缺的孤单。。都在提醒着那一场意外留下的深刻痕迹。所有人的命运,似乎也因为吧啦的离开,重新书写。。有人回不了心,有人回不了家,有人回不了头。。。“我欠很多人一句对不起,却再也没有机会说了”。。

这哪里只是青春啊?

这分明是在17岁的故事里触摸着人性和命运。每一个回不去的拐点,每一个回不了头的选择,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扛下,谁的错谁买单。

不,或许我应该说,谢谢这只是青春。因为正青春,所以还有机会,很多事还来得及。因为正青春,还有希望,还有勇气继续往前,开始新的征程。呵,所以,这是安慰么,那些如果发生在不是青春的年纪里可能会没有办法复原的命运伤痕,因为他们还青春,所以,好像变得没有那么残忍。

知道了身世真相的张漾,得到小耳朵救赎的许弋,与张漾重逢的黑人,有琳学姐开导的小耳朵,和张漾两清的蒋皎。。。往前走,总还有路,前方是否还有背叛还有堕落还有其他残酷,就像琳说的,傻完了,就长大了。

黑人和张漾的重逢,是又一个印象深刻的画面,这两个以情敌身份不打不相识的男孩,带着那份沉重的自责和遗憾各自疗伤,多年过去,终于再次遇到。灌酒、对饮,释怀,那一拳拳撞在断指上的疼痛,那一句“回不去了”的忧伤。或许,应该欣慰,是吧啦在保佑,想让爱他的两个人,冰释前嫌。

我一直忍住的眼泪,终于在看到张漾和吧啦“重逢”时,不受控地落下,完全刹不住。。水下的那一幕相见,之前压抑在心头的悲伤遗憾,突然跟着眼泪一起解脱了。或许,解脱的不只是我,还有他。。被黑人灌酒时没有二话,被小耳朵仇恨时没有多言,被蒋皎责难时没有辩解,他关心许弋过得好不好,他积极努力去重生,也希望所有人都能重新开始。但是,那个能陪他喝酒交心的女孩走了,封存在心底的遗憾和自责,其实从来都没有放下过。这一刻,他终于又见到她了,终于有勇气面对自己面对她。。。吧啦

的墓前,张漾的痛哭,小耳朵的回答,那一句遗言,你没有理由不为之动容。那一刻,友情、爱情,所有的遗憾,终于得到了最好的解脱。

结局很欣慰,如小镇的蓝天白云,有种一扫阴霾的清爽。

再见,小耳朵,再见,张漾。。。吧啦,你看到了吗?他很好。。。谢谢苏导,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讲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人看到的也许是不一样的观感,至少,在我看来,是以青春的名义对爱情和命运的思考。

尽管影片的宣传,一直在提醒年龄和代沟,但我却很想建议和我一样早已离开了17岁的“大人们”去感受一下,不是缅怀青春,不是回忆过往,是跟着他们一起爱一回痛一回,所有曾经属于青春的过错和错过,也一并和他们一起,解脱。

左耳,不负期待,不只是“青春”而已。>>

电影《左耳》观后感(欧豪篇)

《左耳》改编自饶雪漫热门同名小说,在贩卖青春题材盛行的电影市场,因为原著的强大影响力它依旧特别瞩目,当年阅读时的细节已经模糊,可对小说中李珥、张漾、许弋、吧啦几个年轻人青春成长历程的记忆犹在,忘不了男主人公张漾的两段爱情,与吧啦的热烈残酷,让人心痛,与女主人公李珥的救赎守护,让人心暖。这是个复杂的角色,很难演,却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之一,是电影胜败的关键所在。

看过电影后觉得,欧豪演的真好,他捉住了张漾的内心世界,好与坏的两面性。相信他呈现的张漾在前半部分正是小说迷想象中的模样,“坏”但叫人心疼。矛盾细腻的情绪掌控不像一个电影新鲜人,导演说欧豪很拼,很努力,可在银幕上,你看不到痕迹,只感觉到从容与坚定,欧豪将张漾的纠结矛盾统一了,也将自己和角色统一了。

片中多场戏都挺经典,可以让观众肾上腺素急升,被他散发的吸引力诱惑,例如他和吧啦的床戏,例如他在水中与吧啦重遇的生死时刻,例如他在李珥耳边的轻声呢喃,在新生代偶像里,他算得上是一个没有包袱的人,也不为自己设置条条框框,当你认为他是一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时,他却轻易用“张漾”,颠覆了你的认知和想象。

点映结束出来,看到好友的留言,“欧豪演得好吗?”

那一瞬间,我愣了一下。我认真地在脑海中快速回忆着刚才见过的人,明明还湿着眼眶,却突然自己笑出声来。两年,我拍视频剪视频看过他不下千百遍,他的样子我再熟悉不过,但是我突然发现,刚才很长时间我完全忘记了他。如果说最开场还有那么一丁点这个人和我的记忆好不一样的比对,那么后面真的渐入佳境,让人再也没有想起过他。。。

“你相信吗?我刚才把他忘了,真的,我根本没顾上想他演得好与不好,因为他和导演都没有给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机会。故事完整,节奏紧凑,人物鲜活,你会不由自主跟着他们感受那些原本和你无关却真实发生在你眼前的刻骨铭心悲欢离合。所有的爱和

痛,其实从一开始,我见到的,就是张漾。”

他很消瘦,没有欧豪好看,心事重重,总感觉背负太多,几乎没见他笑过,以至于也几乎看不到酒窝。没有什么好看的衣服,地道的小镇青年,什么看脸什么帅气,都被他的忧郁盖过,你根本来不及留意。但是,那又何妨,他不需要像他,他只是张漾,就足以。帅与不帅,好看与否,陪他哭过痛过,你记住的绝对不会只是一张脸而已。他眉间紧锁的恨意,嘴角勾起的邪气,抱着吧啦时的无辜,敷衍蒋娇时的玩世不恭,被小耳朵质问时的自责,醉酒的哀伤,分手的决然,痛哭的解脱。。。所有的鲜活和真实,是属于张漾的记忆。

 

第二篇:青春,不相欠——《左耳》观后感

很少不看原著就来写影评,《左耳》算一个吧。这部电影,饶雪漫是编剧,苏有朋是导演,片尾曲是赵薇唱的,同样是青春剧,让我想到了两年前那部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如果说《致青春》掀起了80后的集体怀旧热潮,那么其后的《北京爱情故事(电影版)》、《匆匆那年》、《左耳》……往往都是追随而来。有人抨击、有人谩骂、有人嘲笑。但是,最直观的反馈信息就是票房数量,这一部部电影背后“红满天”的票房,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故事本身受众群体的广泛。

话题再次回到《左耳》这部影片,有时候遇到有话聊的影片就会止不住的想抖落一些文字下来,这部影片也是。朋友问我看完后的感想是什么,我说很简单的几个字——“青春,不相欠!”我们生在一个父母很多人是下放知青的年代,就像许弋的父母一样;我们生在一个“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就像高考前的头悬梁、锥刺股一样;我们生在一个好孩子、坏孩子有明显分界的年代,就像李珥和黎吧啦一样;我们生在一个青春可以愚昧但一定要坚强的年代,就像张漾一样;我们生在一个单纯的我爱你,只因为那天篮球场上你穿了我喜欢的白衬衫的年代,就像李珥一样。

多么的懵懂与清纯,仿佛是在书写我们自己的青春,很多的情节那么的熟悉,恰巧某个角色就是身边的某个同学。站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再去看青春,仿佛可以置身事外评头论足,其实我们也不过是其中的一员而已。

·吧啦,性格决定命运,她注定了是一个悲剧

黎吧啦 被别人看作是坏女孩,但她却是最敢爱敢恨、勇于抗争的代表。出生不是对错,但是出生条件决定了她是否拥有被爱的权利。父母的离开、奶奶的忽视,因为缺爱,所以没有安全感,很难去相信别人,自然也不自信,对于爱情,张漾本可以给她一个北京爱情,她

却因为张漾的“吧啦,婊子”这句话输掉了自己的生命。另一个故事是,她欺骗了许弋,毁了这个单纯男孩的未来,良心未必安。人这辈子,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你做过什么都会因果般轮回。外表上的坚强,本质上的懦弱,正因为李珥送她伞,正因为李珥为她挡住张漾的踢打。从心里她感受到这个朋友的关爱,所以李珥是她唯一的朋友。但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一点不假,她的不自信、她的不理智最终定格了个人的悲剧。

·张漾,成长经历让他学会隐忍,而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社会的强者 不要以为我要褒扬张漾这个人物,在看完电影讨论的时候就觉得张漾是个争议非常大的人物,甚至有人说:为了让张漾变好,才安排了吧啦必须死去。吧啦死了才能震撼张漾,才能让他学会爱。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吧啦说,她把男人当做车票,但是事实是张漾把女人当做了车票。需要爱情找吧啦,需要金钱找蒋皎,需要生活追到了李珥。(以上分析不是我的)我的想法和上面的不太雷同,我觉得那句话说的实在“张漾说:我的内心有两个我,善良的和邪恶的在斗争”,张漾是活在纠结中的人物,他以为母亲不要他了,他以为他缺爱,但是事实是他是抱养的孩子,父亲给了他全部的爱。所以他比吧啦幸福,因为他至少得到了一半的爱。但是他很坚强,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就像现在的男孩子一样,很理智,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的修正性格缺点,修改自己的命运。如果说什么震撼了张漾,我觉得不是吧啦之死,而是父亲告诉了他是抱养来的这个结果。他错了,所有的他以为让他错了,但是他决定不了别人,却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虽然内心未必安,但是我相信他会给李珥一个好未来的。(有朋友说电影太偏爱张漾了,为什么他是始作俑者,但却没有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李珥那么好的女孩。我的解释是,青春都有对错是非,但是最后怎么生活还是看自己。也许表面风光内心彷徨,也许让过去随风而去,牢牢把握未来。

必定生活是向前看的。)

·许弋,你是我读不懂的青春,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朋友说,许弋被拍的太惨了,感觉他因为没有主角光环就只能被一路写低,和张漾形成对比。我说,人都在过程中成长,母亲带他离开张漾父亲回到上海亲生父亲身边的时候他还小,应该对他的人生没有什么影响。可能就是这样比较优越的条件,让他禁不住风浪,一蹶不振。因为年轻我们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许弋才因为吧啦的妩媚爱上她,因为吧啦的欺骗失去他的心。不再相信爱情,沉溺赌博,母亲离世,父亲公司破产。他的错误无可挽回时,自己选择了逃避、继续浑浑噩噩。直到李珥在上海照顾他,他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这种光明来自善良的李珥,而不是他自己。因为李珥没有亲他,他就选择不信任,出轨报复李珥,最后伤害了更多人的心。在那个没有彻底形成性格的年纪里,生活恰逢了很多,也许受伤也许坚强,最后救自己的只有自己。李珥的爱来自高中,你打篮球穿了我喜欢的白衬衫那么简单,即使爱的再真心实意,但他也承受不起。

·李珥,勇敢和善良是最好的福报

朋友说他是非常反对李珥和许弋在一起的,他还很愤愤不平为何张漾可以得到这么好的女孩。像李珥这样的姑娘但凡是她觉得可以有机会、有可能,她都不会放弃许弋。我也认为,正是因为痛彻心扉才选择了无能为力的放弃,告别自己的爱情,因为最后我们懂得,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能拯救的只有自己,拯救不了任何人。最后李珥选择了张漾,回顾过往,尘埃落定,张漾是那个熟悉也适合牵手走下去的人。

电影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因为带来的影响力不算太大,我就不

一一赘述。青春,不相欠。不负春光、不负韶华;不欠亲人、不欠自己;善待爱情、善待友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