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哪些经典语录(二)

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

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证果渐中顿。

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

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

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

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

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

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华。

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槃。

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

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 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

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

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

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 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

而照,无棲泊处即是行诸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

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槃。

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 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

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

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

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

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

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

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 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

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 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

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 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

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

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凉,便是本来面目。 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

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 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

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

 

第二篇:佛教2.4

一、 佛教的一般评价

1、 梁启超:“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

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称赞佛教为“全世界文化的最高产品”

2、 鲁迅:“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

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他还捐资助刻《百喻经》

3、 我国近代的思想家几乎无一例外地研习、甚至虔诚地信仰

佛教。康、谭、梁,章、熊、梁(梁漱冥)、

二、 释迦牟尼的生平

1、 当时沙门改革思潮;婆罗门教教义、四种姓说。

婆罗门教以《吠陀》为天书,奉为神圣经典:所谓“吠陀天启”;追求“梵我合一”,“梵”就是宇宙的终极实在,而梵天、毗湿奴、湿婆为三大主神都是具体化了的“梵”,代表创造、护持和毁灭(与再生)。宣扬整个宇宙是一个统一体,相信业报轮回,认为灵魂会转世,人来世的形态取决于人现世的行为,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祈求解脱,认为修行能帮助人们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彻底摆脱轮回之苦,回到并安息于永恒不变的状态——梵我合一。

此外:祭祀万能,仪式繁多,“梵”的原意就是祈祷、咒力之意。

四种姓说认为:婆罗门是从“梵”的口中诞生,被认是“人

间的神”,婆罗门至上;刹帝利从“梵”的肩部诞生;吠舍从“梵”脐处诞生,而首陀罗则自脚下出生。前三个种姓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后灵魂升天的资格,故称为“再生族”,首陀罗只有肉体出生而无精神(灵魂)再生之可能,为“一生族”。更有“不可接触”的贱民阶层,从事最低级不洁的职业:屠夫、刽子手、掘墓人、承办丧葬者、清道夫等,世代传承,只能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城镇外的面,平时行路在身上挂个铃铛之类或敲击某种器物,告知高种姓者即使躲避,高种性人宁愿饿死也不愿食用低级种姓准备的食物;他们用别人遗弃的破容器吃饭,使用自己的寺庙和水井;人们把看见贱民视为极不幸的事,

种姓制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互不交往为特征。

2、 八相成道:公元前566(5)年到486年,世寿80岁

3、 佛教节日与圣地: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成道处(菩提

伽耶,今日印度比哈尔邦伽耶的南郊)、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今日波罗奈城)、涅槃处(拘尸那伽),是为佛教四大圣地;佛陀诞生为(中国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十二月初八、涅槃日二月二十五日。主要游化地区为中印度的恒河两岸。东南亚各国为公历5月月圆之日(相当农历四月十五),而且,诞辰、成道、涅槃都是这一天。

4、 说法的地点

5、 十大弟子

6、 佛典的结集

7、

佛陀生平

“佛陀其人其事已被敷上层层传奇色彩,对于这一点无人表示异议。历史学家有权去伪存真,还这个佛教创始人以真面目。尽管这个尝试注定要失败无疑,因为此举歪曲历史事实的可能性甚于澄清历史事实。佛陀生平的传说和他的教义是无法分开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去研究是生平折射教义,还是教义总结了他的一生。八十年的经历,有一点是肯定的,佛陀的生平是他的教义最完美、最有说服力的说明。原样保持佛陀生平的传统说法,就可以保证对他的教义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对于这篇传记,不如把批判精神暂且搁一搁,先来看佛陀一生的重要阶段。根据他的教义,佛陀的一生,对于每个愿意接受这个充满人情的经历的指导的人,应该是楷模。”《我知道什么?》(第十六版,(法)亨利·阿尔玛)

佛陀出生

关于佛灭度年代,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释迦涅槃处”时说过:“自佛涅槃,诸部异议,或云千二百余年,或云千三百余年,或云千五百余年,或云已过九百,未满千年”。今学术界最早一说,

入灭在公元前2400多年,最近在公元前320—330年之间。比较一致看法是佛陀出生于公元前565年,灭度于公元前486年,世寿80岁,与孔子大致为同时代人。此说法来自“众圣点记”(梁僧佑《出三藏集记》与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都有这一说法)说。4月15日至7月十五日,为安居期,相当于印度雨季(雨安居),也称结夏、坐蜡,最后一天的7月15日,是自恣日(又意译“随意”,也称佛欢喜日、盂兰盆节、民俗鬼节、中元节。佛灭度后第一个安居期结束后,以香花供养律藏,于律后记一点,从此成为定制。即我国南齐翻译的律藏《善见律毗婆沙(娑)》(善见,梵名,色界十八天之一。毗婆沙:广解,注疏解说意思。该书小乘律部五轮之一,注释锡兰上座部所传律藏),到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得975点,由此逆推佛陀灭度于前485年,生于前565年。而根据斯里兰卡佛教史书《岛史》、《大史学》记载,佛灭度于前483年,生于前563年,基本吻合。

人们一般将佛陀一生行迹,即其生平与教化事迹,概括为“八相成道”或“八相示现”:1、降兜率(欲界第四天);2、入胎;3、出生(公元前565年左右),蓝毗尼园;4、出家(年29(一说19),落发贸衣,二月初八);5、降魔,六年雪山苦行,菩提树下即将成道;

6、成道,成正等觉,十二月初八(腊八),睹明星而悟道,35岁;菩提伽耶。7、初转法轮,鹿野苑。以后45年说法度生;8、入涅槃,世寿八十,约当公元前485年2曰15夜半,末罗国的拘尸那迦城外跋提河(希拉尼耶伐底)边的娑罗林中(也称坚固林、双树入灭)入涅槃。

佛经记载了佛陀无数前生往世的故事,集中于《佛本生经》(也称《佛本生故事》)中,总共有546个故事。有人也有动物,四分之三左右属于前者,后者占四分之一。

《宗轮论》说:“一切菩萨入母胎时,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

佛出生于恒河流域的城邦小国迦毗罗卫国(根据佛典记载,当时该流域有16个这样的城邦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恒河南岸的摩揭陀国和西北岸的憍萨罗国(后来佛陀主要是在这两个国家以及另一叫作拔沙三个大国为中心传教的),而迦毗罗卫国只是居住于东北方的一个小贵族政治共和国),依附于憍萨罗国,该国在释迦牟尼晚年时,为憍萨罗国所并吞。其父净饭王,生母摩耶夫人(摩耶:Māyā,意为“幻”),佛出生7天后去世,释迦牟尼是在父王继后、也是其姨母摩诃波阇提(意译:大爱道)抚养下长大的。

佛陀母亲摩耶夫人梦见一位庄严的菩萨乘六牙白象(也是普贤菩萨的做骑)从右胁入腹中(这与天使(主的使者)向基督耶酥母亲马利亚和父亲约瑟(梦中)来预告上帝的旨意,从圣灵怀孕,基督出生时十分类似,时有东方(波斯)三博士(占星家)见东方有颗特别亮的星,就来到耶路撒冷,见希律王后,这颗星带领他们前行至于伯利恒,星停即至,俯拜那小孩后,将黄金、乳香、没药作为礼物献给他。因博士在梦中被主指示不要回见希律王,就择别路返回(马可福音)。天使给牧羊人报喜,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主),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路加福音))出生不久,当时仙人阿私陀120岁,来到王宫为佛陀看相:“虽然将来生于无想天,但等不到太子成佛的那一天了,今生无缘听闻佛法,我为此而悲伤啊”

六牙白象,象征证得六神通: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漏尽,或曰代表六度,四足代表四如意(欲、念、精进、慧如意)。所以关于佛陀入胎,也有两种说法:化为白象与骑白象。六牙白象还是普贤菩萨坐骑,峨眉山万年寺明代无梁殿中,有普贤骑六牙白象的铜象,高7.4米,重62吨,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至今千余年了。文殊则乘青狮,普贤居右司定,文殊居左,代表慧。

佛陀出生相:按照古印度习俗,佛陀母亲在生产前会娘家的路上,路过一个叫蓝毗尼的花园(位置在今尼泊尔的波陀利耶村罗美德寺院处,1897年发现阿育王石柱,而这在公元七世纪玄奘到来朝拜时就有记录,那时还看到阿育王石柱,但已衰坏不堪了,后音柱头文字无人能识,就湮(烟)没无闻了。

据说佛陀从母亲右胁出生。一生下来,就能说话,东西南北各行七步,然后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古印度尚右,中国尚左,后来中国浴佛节改为左手指天),高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诸经记载相同,后两句不一样:“三界皆苦,我当安之”、“要度众生,生老病死”(《长阿含经》)、“今玆而往,生分已尽”(《大唐西域记》)。当时大地震动,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天雨香花,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太子双足(步步金莲、莲足——金莲,齐东昏侯萧宝卷、潘妃,喻女子小脚。)(《普曜经》),时天空二龙(一说九龙)吐水,一温以凉,沐浴太子身体。太子浑身金黄,更有殊胜的相貌,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后文详之)

传说佛出生七日后,佛母逝世升在忉利天,传说佛成道后,曾经有一年至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三个月,讲《涅槃经》,然后由天上

从三道宝阶下来人间,期间(拘睒(音闪)弥国国王优填王想念佛陀,以旃檀木雕刻佛像(五尺,旃檀佛像,是立相,左手下垂为“与愿印”能满足众生愿望;右手屈臂上伸手势名:“施无畏印”,表能去除众生痛苦;常见总四种,另三种:1、成道相,跏趺坐,左手横放左脚上(禅定印),右手直伸下垂(触地印),为众生牺牲自己的一切,这些是在大地上所作事,只有大地能够证明);2、说法相,跏趺坐,左手禅定印,右手微举,拇指与中指成环形,作“说法印”;3、涅槃相,即卧佛像,佛涅槃时头北面西,右胁而卧(详细言之:枕右手,右身侧卧,两足相迭,躬身曲体,右胁在下侧卧,也称吉祥睡、狮子卧,后来所有卧佛像,也就是涅槃像),斯为雕刻佛像之始。另外,阿闍世王曾造黄金的佛陀塑像(五尺),这是佛教最早的佛像。佛陀是在摩耶夫人的妹妹,即佛陀的姨母抚养长大的,后也随佛陀出家为尼,第一个出家为尼者。父亲为取名:乔达摩·悉达多(族姓乔达摩,悉达多意译“成就一切”,一说奇异吉祥。后来称为释迦牟尼,含义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含义为“珠宝”。而我们经常称呼为“佛陀”,意译曰“觉者”,英文Buddha,而且佛、佛陀、佛像,在梵文、巴利文、英文皆如此写,佛陀为之音译)

三十二相也称三十二大人相(据《大智度论》),佛因福智圆满,其身体容貌亦圆满具足各种福相、大人相,有三十二个显著特征,称为相好庄严、妙相庄严):如头顶有肉髻隆起,眼色如金精呈绀青色,眉间有白毫放光,面颊丰满如狮子,舌头宽而长(广长舌相,能覆盖面部)身体呈现金色,身上发出金色豪光,身上毛孔呈青色,肩圆好相,胸部有卐字相(称为吉祥海云相,吉祥喜旋之相后武则天规定读若“万”),双手垂长过膝,手指纤长,手足柔软、指间有缦网相连(手足缦网相:手足掌文如缦网),两足平满无凹处,(足平安相)、足底

有车轮状纹足(千辐轮相),马藏阴相、四十齿相、牙齿齐密、净白,八十种好(八十种随形好、八十种小相、八十微妙种好):耳轮垂成、眉如初月、身毛右旋??。尤其是佛有身光、顶光,佛像后为此要安置光背,以象征佛的身光,光背一般为华丽的叶形屏风,表示佛身的“丈光相”,佛三十二相之一,佛身光芒四射可至一丈)

佛陀为太子时,曾四门游观,分别在东、南、西门见到老病死的人生痛苦惨状,最后在北门见清净沙门,心生向往。

佛陀出家前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据说在他14岁的时候,一次外出郊游,看见农夫在炎炎烈日下艰苦耕作,十分可怜。耕牛颈上勒着粗绳,不断受到鞭打,以致皮破血流;田里不断翻出小虫,被飞来的小鸟争相啄食,而耕田人只知道气喘吁吁地低头耕作,全然没有顾及到这幅景象之悲惨。他猛然感悟到,原来世间是何等残酷,生命何等悲惨。还有,似乎天生就好静不好动,有爱好静坐沉思的习惯,时常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方面的问题,据佛经记载,有时一连几个小时静坐沉思,以至于原来遮挡阳光的树荫早已移开而自己暴露的灼热的太阳下而仍浑然不觉。

佛经记载,佛陀出家之后先修苦行。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的西北加雅(也作耶)附近,有一条尼连禅河(今法尔古河)。在河畔有个“伽阇山苦行林”的地方,释迦牟尼曾在此苦行六年,露天静坐思维,“净心守戒,日忉利天食一麻一麦”,最后“身形消瘦,有若枯木”,释迦认为这样苦行下去无助于达到解脱,决定放弃苦行,改用“思惟法”,“离欲寂静”,达到解脱。公元前530年十二月初一,于是到尼

连禅河中洗澡,因身体瘦弱,洗完后竟上不了岸,据说由“天神”放下一根树枝,他拉着树枝才上了岸。此时,由一位牧牛女(名叫苏耶妲)向他献乳糜(奶粥,一说牛乳)。他吃了之后,体力恢复,便走到一棵毕波罗树(后因称菩提树)下,时一割草童子路过这里,将所割吉祥草铺成一草座,太子向童子道谢,端做树下,提起正念,静坐思维,发誓说:“我道不成,要终不起(终不起座)”。经过七天七夜的潜心思维,对人生之所以痛苦的原因及达到灭苦的方法等真谛大彻大悟,恰此时,东方启明星升起,所谓睹明星而悟道者。时两位商主提谓、波利从山下路过,以所携带的“蜜麦”(用蜜和的炒面)献给他吃,并成为最早的佛教徒。佛陀觉悟后说出了这样的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或“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个个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据说当此刻,正好睹东方夜明星,其间有魔王波旬率众魔军以威胁、利诱,以干扰太子修行。(类似耶酥基督也如此,三次被魔鬼试探:第一次,耶酥在旷野四十天,异常饥饿,魔鬼试探耶稣:“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耶稣回答:“经上记着说,人活者,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接下,魔鬼又领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殿顶上,对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从这里跳下去,因为经上记着说:主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保护你,他们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耶酥对他说:‘经上说‘不可试探你的神’’,最后魔鬼又引诱他到高山上“霎时间把天下的万国都指给他看,对他说:‘这一切权柄、荣华我都要给你,因为这是交付我的,我愿意给谁就给谁,你若在我面前下拜,这都要归你’,耶酥说‘经上记着说:当拜主你的神,但要侍奉他’。魔鬼用完了各种的试探,就暂时离开耶稣。(《马太福音》、《路加福音》)

印度的佛经记载这一天是二月八日,后经人推算,其相当于中国农历(阴历、夏历)的十二月初八。中国古代十二月称为腊月,故称

为“腊八”,为纪念佛的成道,寺院僧人举行诵经供养法会。大概宋代起又兴起以煮腊八粥供佛(取法牧女向佛献乳糜的故事),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10记载:这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扬枝洒浴,排门教化。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通常以枣、桃仁、瓜子、莲子和米豆等煮粥。明清时期,朝廷还向百官分赐腊八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北京雍和宫腊八粥情况见《宗教事典》,9—10页)

初转法轮,东南亚国家佛教徒根据上座部传说,以四月十五日为佛诞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国藏蒙地区亦如此。佛成道以后,经过49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教徒要到寺院旋绕佛塔。北传佛教概括佛陀一生为八相成道,南传佛教则仅有四项,称为四大佛事:诞生、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

佛陀自此以后,以摩揭陀国、憍萨罗国、拔沙三国为中心,奔走在恒河两岸,席不暇暖,四处游化,宣讲自己所创教义,传法化度众生。其中有大约25年时间是在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度过,也常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后文详)。佛陀在这其间,陆续收录很多弟子,接下佛陀化度了耶舍51人,接下又化度三迦叶1000人,和舍利弗与目连各100人,总计1256个常随从弟子(加上最初鹿野苑五比丘)。而尤其以十大弟子为代表(后详)。传教期间,

佛陀为僧团逐渐制定了云游乞食、雨季安居、以及种种戒律(如犯过忏悔)等制度。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说法四十九年,谈法三百余会。

佛陀即将涅槃之时,阿难尊者等(一说阿(需+兔,音耨nou,古江东称兔子),又姓氏(读万))楼陀尊者)向佛陀请示四件事:

1、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后依谁为师?2、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后,僧团依何安住?3、恶性比丘,佛在世时可以设法调服,佛灭后,如何调服恶性比丘?4、结集经典时在诸经之首,讲什么话?即如何结集经典令人证信?佛回答:1、依戒为师(波罗提木叉无上戒法为师,即戒本)另说以法为师);2、依四念处安住(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3、恶比丘默摈;(非理违犯,不受调服的恶性比丘,所有七众不与之来往、交谈之惩戒方法)。

4、一切经典,应在经首安“如是我闻”四个字(又说当说信、闻、时、主、处、众六成就),这是佛最后的教戒。并宣说《佛遗教经》,对弟子门说:“别难过,人人有生必有死,我去世后你们应该以戒律为师,我一生所说的教法已经很多,只要你们依照着去实行,就是我的法身永远在人间了”(事典,15页)。一位名叫须(也作苏)跋陀罗、年已100多岁的老婆罗门外道,请求佛陀开示,阿难阻止,佛听说后说:不要违反来者的意愿,让他来吧”,佛向他说了法成为佛陀最后一位弟子。后半夜,佛最后对弟子说:“你们不要以为失去了我,

就失去了依靠和保护。我说的法就是你们的保护和依靠”、“你们要努力精进,自修身心。凡事要谨慎,千万不可放纵”,说晚最后的教诲,就圆寂了。佛陀以吉祥卧姿态(枕右手,右身侧卧,两足相迭,躬身曲体,右胁在下侧卧,也称吉祥睡、狮子卧,后来所有卧佛像,也就是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势,(如北京有著名的卧佛寺,在北京京郊香山,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清朝雍正十二(1734)年改名“十方普觉寺”,因内有释迦卧佛像,俗称卧佛寺,寺内种植了特地从印度移植来的娑罗树,据元史记载,当时铜铸卧佛,用工七千,冶铜54吨),不仅如此,这种姿势还成为僧人标准的睡眠姿态(《论语·乡党》:寝不尸,居不容(也作客,不像见客那样庄重)),头北面西(据说,头北预示佛法将久炽(兴盛)于北方,又印度尚北),在双娑罗林下进入了涅槃境界,时间是公元前485年,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娑罗双树共八株,四方各两株,在其间安放绳床,佛涅槃时,都变成白色,形如白鹤,所以称为鹤林、霜林。据说,释迦涅槃后,这八株树变成两棵,所以也称为双林,中国山西平遥西南有双林寺,即出此典故。

小结:(与佛陀生平有关的)佛教纪念日与圣地

圣地:佛陀诞生地(蓝毗尼园)、成道处(菩提伽耶,今日印度比哈尔邦伽耶的南郊)、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今日波罗奈城)、涅槃处(拘尸那伽),是为佛教四大圣地;

纪念日:佛陀诞生为(中国农历)四月初八,成道日十二月初八、涅槃日二月二十五日。主要游化地区为中印度的恒河两岸。东南亚各国佛教徒根据上座部传说为公历5月月圆之日(相当农历四月十

五),而且,诞辰、成道、涅槃都是这一天,中国藏蒙地区亦如此。佛成道以后,经过49日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即六月初四日,为佛初转法轮日,教徒要到寺院旋绕佛塔。北传佛教概括佛陀一生为八相成道,分别为:降兜率、入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以上为小乘说法,另一说如《大乘起信论》则以“住胎”替换“降魔”,见陈兵词典230)。南传佛教则仅有四项,称为四大佛事:诞生、成道、初转法轮、入涅槃。

有关四大佛教圣地的近代考古发现:

出生地地蓝毗尼园位于今日尼泊尔境内,公元七世纪时(633年)玄奘曾到过这里,还看见过在他之前800多年前的阿育王在那里所建立起来的石柱,但当时已被雷击破坍倒在地,衰败的样子。后来因为无人认识柱头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地久已湮没无闻,后来直到1897年才被人再次发现阿育王石柱,考古学家经过辨认,据此才发掘出蓝毗尼园遗址,并在附近发掘出古代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确认属于佛陀的祖国迦毗罗卫城。

成道地的菩提伽耶(也称菩提道场)位于今日印度比哈尔邦伽耶城(Gaya)懂得南郊。当年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风拔,但都重生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的曾孙,树下

佛陀坐处有石刻金刚座,树东面是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大菩提寺,至今约1800多年了。19xx年印度比哈尔邦政府为保护这个圣地设立了一个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邀请,指派两名代表参加该会),(北京原来有座真觉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毁,但遗留下当年的金刚宝塔,这座塔就是依据印度僧人班迪达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奉献的印度“佛陀迦耶塔”图样后,于明成化九年(1473)依图样而建造的金刚宝座塔,属于密宗一派的宝塔,参见中国宗教名胜事典,16页)。

初转法轮处(鹿野苑,今天波罗奈城,经近代挖掘发现阿育王时所刻石柱,还有公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轮像,以及古代塔寺的遗址,上面刻有“此为法轮初转之处”,其中阿育王柱的狮子柱头是现印度共和国国徽的图案)

涅槃处拘尸那伽,今印度格西亚城(kasia),现在发发掘出佛陀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等遗迹),为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对这些圣迹的发掘与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东晋高僧法显(《法显传》也称《佛国记》)和(200年后)玄奘(《大唐西域记》)等的记载。

释迦涅槃后,又有八王分舍利之典故。舍利初为末罗族所得,其他国王带兵来拘尸那迦城争夺,在阿闍世王调节下,由八国平分,在各国建舍利塔供养。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繁荣一份,到公元前三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学家在尼泊尔南境发掘迦毗罗卫国故址,发现一舍利塔,塔内藏有石

瓶和石函等物(赵,24),内有黄金花,化上安放着佛骨,从函上刻的文字知道这就是释迦族供养的佛舍利。我国宁波有阿育王寺(宁波东16公里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因供奉传是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佛舍利塔之一而闻名,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今日宁波著名寺院还有:国清寺、天童寺等)以阿育王赐寺额(八指头陀燃二指于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传说并州人刘萨诃(法名惠达)病中梦见梵僧指点去寻找,遍访群山后,在会稽鄮山,听底下钟声,诚心祈祷,有塔高1.4尺,阔7寸的小塔从地下涌出。阿育王(尊称为“弘法大王”)招集第三次结集,结集后派遣传教师去四方传布佛教。据《阿育王传》记载,在中国安放了19座,但佛经所说19座,也只是仅仅此座传世,所以,倍受尊重和爱护。

另外,传说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阿育王,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前261)以武力统一印度半岛后,崇信佛教,借“鬼神”之力,在世界各地建造了84000座宝塔,将释迦牟尼的舍利分置其中。传说位于陕西省扶凤县的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古代也称阿育王寺)。因此,法门寺所藏的佛骨受到历代佛教信徒和崇佛帝王的顶礼膜拜,尤其是唐代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共有七次奉迎佛骨之事。唐宪宗敕迎佛骨便是第六次。韩愈《谏迎佛骨表》之后26年,唐武宗就采取灭佛措施,佛教从此一蹶不振。关于扶风县法门寺所藏的佛指骨的情况,(参见《名胜事典》,296页),另外,还有灵光寺佛牙舍利塔、云居寺佛舍利情况,也见《名胜事典》,20—21页),广济寺内都藏有佛舍利。

19xx年8月21日下午地震、淫雨导致法门寺十三级真身宝塔倒坍一半。19xx年塔底千年之迷终于揭晓,31.48平米,发现佛指骨一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肯、云、雪、知、好”

万历年间西蜀居士,丈余铁索在今法门寺还能找到,而那块明代石刻,距今400多年,129cmΧ82cm:“百尺铁索穿肩筋,欲与如来增气概”

佛陀教化周利槃陀伽“我拂尘,我除垢”日久工夫纯熟(阿难教诵经念咒,念后句,忘前句),心中尘垢要以大智慧清楚,豁然开悟。近代诗人徐志摩《天目山中笔记》讲述一个撞钟和尚的真实故事:“这山上的钟声是昼夜不间歇的,平均五分钟一次。打钟的和尚独自在钟楼上住着,据说他已经不间歇的打了十一年钟,他的心愿是打到他不能动弹的那天。钟楼上供着菩萨,打钟人在大钟的一边安他的 “座”,他每晚是坐着安神的,一只手挽着钟棰的一头,从长期的习惯,不叫睡眠耽误他的职司。

印度圣雄甘地这样认为:“一个国家的伟大与否和它在道德方面的进步如何,只要看它的牲畜受到怎样的待遇,就可以知道了”,素食主义者萧伯纳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吃我的朋友”。伏尔泰:‘将其他动物看作我们的兄弟,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赋有生命,??

它们只缺少(人类的)语言能力”

毕陵慢习:毕陵伽婆蹉宿世骄慢成习虽证阿罗汉。舍利弗嗔习(陈兵,274)

佛陀预言二钱买油供养佛的贫婆成燃灯佛,基督高度评价寡妇的奉献,虽只捐了两个小钱,“把她一切养生的都投上了”(《路加》,21) 佛陀的教化是平等而不择贵贱的。佛陀曾接受了一位富裕的妓女(庵摩罗女)的到其家的应供(受供),而拒绝稍后一位长者的邀请。耶酥基督也这样,他曾以自己的智慧挽救一位通奸女子的性命,也曾赦免有罪女人的罪,“你的信救了你”,还曾住宿入大家公认的罪人撒该都(税吏长,财主,身量矮,爬桑树)的家中(《路加》,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