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成长的教育名言

激励成长的教育名言·读《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

听他人的发言或者读一本书的时候,常常会被其中的某些话语所感动,或者立刻记录下来,或者在书上画上记号,然后隔三差五地回味这些话语,从中获取工作或生活中的灵感,并指导自己的行动。这些话语,对我来说就是名言警句。

教育是民族振兴与社会进步的基石。古往今来,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人们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名言,这些名言以其特有的哲理性和丰富的内涵给人们以激励和警醒,对教师理解教育、促进教育的发展、提升自身的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朱永新老师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邀请全国各地的教师通过网络媒体推荐自己喜欢的教育名言,在广泛征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整理和适当的增补、删减,汇编成了《教师最喜欢的教育名言》这本书。教师可将其作为一本工具书放在案头,随手翻看一下,就会感到一种智慧之光在自己的心头点亮。

一、教育的价值

[美]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期盼教育改革、让其适应甚至引领社会发展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这对每一个教育人来说,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美]马克·吐温说:“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造一座监狱。”这从反面阐明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整治一个地区的秩序、改变一个地区的面貌,有很多种方式,引进一所高品质的学校,常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1

柏拉图的这句话,希望能够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教育两件事:一件是体育,是为身体的;另一件事音乐,是求心灵美善的。”我们今天的教育,在这两方面关注的都很不够。当身心都得不到很好的关照的时候,人生存于世的意义何在?

二、教育的目的

[英]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在学习伊始,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现,他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帮助他理解在他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德]第斯多惠也说:“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广义上讲,这就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动性、独立性可以看作是学生“自我发展”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而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就不能越俎代庖。[巴西]保罗·弗莱雷告诫我们:“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苏联]赞科夫提醒教师:“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 [瑞士]让·皮亚杰更是强调:“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教师不能把讲台看作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准的舞台,而应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生长的地方。蔡元培先生提醒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重要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2

研究学生,依据学生的特点来调整教学节奏,组织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对此,有很多大师深谙其道,并有精彩的观点流传至今:

[古罗马]昆体良:“教师也应当是明智的人,他应当深知教学方法,懂得俯就学生的能力。如同一个走路很快的人,如果他恰好和一个小孩走在一起,他就会用手牵着小孩,放慢自己的步伐,不能走得太快,免得他的小同伴跟不上。”

[法]蒙田:“老师应让学生在他面前小跑,以便判断其速度,并决定用怎样的速度来适合学生。如果师生的速度不合拍,事情就会搞得一团糟。善于选择适当的速度,取得一致的步调,这是我所知道的最艰难的事。”

三、教师的价值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容置疑的。[日]永井道雄说:“办好教育的关键,第一在教师,第二还在教师。”

为什么教师如此重要?因为它能够对学生的生活施加影响。美国年度教师获得者罗恩·克拉克说:“当你真的能够对另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影响时,这是一件很震撼的事情。对我来说,这就是教师的价值。”

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会让学生每天充满生活和学习的激情;反过来,如果一个学生被认为没有出息,他自己也会降低对自身的要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所以[美]詹森·卡姆拉斯说:“我认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不在于条件和资源,而在于教师的核心信念。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有所有孩子都能够达到最高水平的坚定信念。”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说:“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3

四、教学的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创造这一伟大的一艺术,一方面需要依靠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另一方面需要激情和勇气。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技能是否过关的一个基本判据。第斯多惠也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到了[美]威廉姆·沃德这里,教师又根据其教学技能的高低,被大致分成四种类型:“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为学生做示范,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教与学哪个更容易?[德]马丁·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教比学要困难的多,因为教要求的是:容许人去学。”容许学生去学,首先是要尊重学生学习的特点,容许他按照自身的节奏来学习;其次是允许他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在这方面,教育家的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美]贝特西·罗杰斯说:“所有的孩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进度学习。作为教师,我的职责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找到掌握必学技能的最好方法和资料,同时帮助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与心灵发展。” [美]杰罗姆·布鲁纳也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教学是一场激情之旅,也是一次信念之旅。[美]安东尼·马伦说:“如果我的学生感受不到我的教学激情,作为教师,我是失败的;如果我的学生感受不到我带入课堂的专业精神,作为教师,我是失败的;如果我的学生不相信我会坚持不懈地带领他们迈向成功,作为教师,我也是失败的。”

4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美]安迪·鲍姆加特纳说:“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乐趣是看着孩子们幼稚的小脸从困惑转为聚精会神,从聚精会神变为惊讶,最后又从惊讶换成了无比骄傲的神情。”

五、成为学习者

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学习,自己首先就要成为学习者。[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教师的职业,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职业。这种经验的积累,一方面是通过实践,在学生和其他老师的身上汲取智慧;另一方面是通过间接经验,从专家和书籍中获得顿悟。无论哪一种途径,都离不开自身的勤奋好学。魏书生说:“我不会教书,是学生教会我教书;我不会改变后进学生,是后进学生教会我怎样教后进学生。我总是与学生商量着怎么学、怎么教。” [美]菲利普·比格勒也说:“每一天我走进教室,我就在想我能学到什么。我是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知识的传递着。”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醒教师:“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师要通过一切环境和活动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终身任务。”

六、家庭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学校。在这方面,有很多事情需要父母想明白。比如:

5

孩子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可以从孩子的言谈中看出自己教育的成效和得失。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

在如何培养儿童的人格方面,陈鹤琴的教导语重心长:“要培养儿童的人格,我们一定要他去帮助别人,使人得着快乐。这一点,一般做父母的都没有想到,只知使小孩子快乐而不知如何教小孩子使别人快乐。”丰子恺也说:“今天的孩子将会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渡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走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去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夏山学校的创始人[英]亚历山大·尼尔提醒家长:“在一个管束型的家庭,儿童没有任何权利;在一个溺爱型的家庭,儿童拥有一切权利;一个健全的家庭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即儿童和家长享有平等的权利。”

瑞士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父母不应当硬要自己的子女去做与他们的直接兴趣毫不相干的事,而应当首先让他们获得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有效地处理身边的事务而产生的。”

书中的名言警句非常多,上述的介绍只能是挂一漏万。这本书不仅适合教师阅读,也适合家长和所有关心教育的人士阅读。

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读《教育力》

《教育力》是我最近所读的教育著作中少有的一部佳作,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教师教育精品译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斋藤孝,是日本东京 6 大

学教育学研究科博士,现任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他以一个专业研究者的眼光,在书中着力探讨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在面对教育工作时,教师的身心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作为教学的参考。

斋藤孝对当今教育面临的问题有深刻的洞察,也深深理解虽然面临种种苦恼却仍努力过好每一天的教育工作者。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身体和心灵方面得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重新认识教育的工作价值并受到鼓舞,激发大家产生“教育工作虽然辛苦,却很了不起,值得投入一生”的想法和体会。

一、教育梦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正式成为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实现伟大复兴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整个神州大地家喻户晓,“中国梦”成为中国新时期的一个特殊符号。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是基础,因此实现中国梦首先要实现教育梦。什么是教育梦?斋藤孝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梦想的传递。“就是认定某件事情具有一定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心力投注其中,宛如一飞冲天的箭,朝着设定的目标勇往直前。这股推动力便是所谓的梦想。”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激发我们的学习愿望。这里的“我们”,不仅仅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家长等教育工作者。通过教育来激发出人的上进心,令人产生“想学习的更多”的动力,自然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对梦想的信念。

梦想的动力是可以超越语言,从一个躯体传递到另一个躯体的。当教育工作者自身具备这样的梦想动力时,才能够透过教育,将这种动力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斋藤孝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一个禅师想在法国的土地上推广禅,他所采取的办法是每天在人潮熙来攘往的公共场所盘腿打坐,一动也不动,日复一日。开始的时 7

候,人们只是投来好奇的目光,后来逐渐被他那沉静、威严同时又散发出的的一股轻松自在的神态所打动,一股莫名的东西在人们的心田慢慢滋长。不久,一个人开始学着他打坐,接着,又有一个人加入??教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如此,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靠说教,透过以身示范,就可以将学习的动力传递给他的孩子,帮助孩子去成就他们的梦想,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梦。

二、新鲜度

多数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所教的第一届学生,或者是调整了工作岗位之后所带的第一个班级,师生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学生在老师心中留下的印象也最为深刻。随着自己在一所学校里任教时间的延续,后面所带的学生印象反而逐渐淡漠了。 一些老师可能也会有这样的印象,新来的老师和学校里的老教师师徒结对,没想到初出茅庐的新教师的教学成绩反而会高于老教师,也因此造成师徒之间的一些尴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斋藤孝认为,在教育方面,“新鲜度”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不管是第一年教书的新教师,还是到一个新的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因为对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状况不熟悉,不自然地就会感到紧张。老师所带有的紧张情绪,往往会传染给学生。这种彼此之间共有的紧张气氛,使双方产生一种同舟共济的“革命情感”。学生们一旦感到“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在成长”时,课堂上便可望营造出热烈的学习气氛,不仅提升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也连带使得学生对这一经历的回忆特别深刻。

在同一所学校里教了多年的老教师,对教育的环境、学生的状况非常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学生对教师过度放心,就会在课堂上变得漫不经心。就像我们到餐厅里等着厨艺精湛的厨师给我们做菜,因为厨师是权威的一方,我们没有发言权,所以只有等待的份儿,不会参与到食物的创造之中。 8

我们可能会到这家饭店吃很多次自己喜欢的饭菜,但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厨艺。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发生的可能性不大,学生所获较少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教师只要成为“菜鸟”级别就够了。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他的高人一筹的学识和治学态度,也是很难让学生认同的。

让教学始终充满“新鲜度”,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特别是那些已经教了N年的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保留自身的优点,并努力维持新鲜感,让学生感到“老师也和我们一起在成长”,应该成为教师不断修炼的一项教学技艺。

三、重学习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自身必须是一个学习高手。教师自己唯有成为学习方面的专家,才有资格去指导别人。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多、更加富有成效,教师自身的学习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学习能力强的教师,总是在不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并将他们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这种学习精神所产生的气场,感受到教师透过学习而获得的那份喜悦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并产生出“如果我也像教师这样如此有魅力该多好”的憧憬。教育的基本原理便是创造出“憧憬你的憧憬”的关系。一个向往新世界、洋溢着学习热忱的人,自然会散发出一股魅力;人在学习新事物的时候,又特别能促进体内细胞的活化,并加强新陈代谢的效率。而教师自身一旦停止学习,教育力自然随之低落。学生能够非常敏锐地感觉到老师在讲课时气势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们学习的动机。

教师要用教育最原始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其魅力的核心,应该在于学生自己能够切身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可以使他更加茁壮。而这种知识的力量,必须首先要有教师自己 9

感受得到,才有可能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刺激的友情关系,教师作为平等者的首席,要为这种友情关系的建立贡献力量。

四、有深度

最近这些年,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人们一直关注的教育热点。不少人认为孩子现在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偏多,教学内容过难,希望能够通过减少课程门类、降低教学难度等方面,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关于这个问题,我始终有不同的看法。负担的轻与重,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感受,并不能简单地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建立因果关系。很简单的教学内容,因为反复操练也会让学生感到厌烦和倒胃口,认为负担过重;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虽然难度可能不小,但因为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学生反而会乐此不彼,不认为是一种负担。 斋藤孝也认为,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孩子们的“拼劲”。这种看起来有难度的教学,老师实际上教起来反而愈轻松。因为孩子自身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自己的事情了。

斋藤孝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种学习方法,叫做“会读”学习法。讲述了过去人们在绪方塾里求学的情景。文中说,在绪方塾里求学,并非一味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即使是高级班的学生,老师也是偶尔提点。基本上,学生们上课靠的是自主性学习。加入会读行列,即由学生组成10-15人的小团体,针对老师所指定的文章进行日文翻译的工作,稍后由会长评论,给予白色圆点或黑色圆点的成绩。每位学生负责的翻译范围以抽签方式决定,遇到不会的段落,由下一个人接棒。白色圆点表示好成绩,没读懂的学生给黑色圆点,能将自己负责的范围翻译的通顺流畅的学生,则获得白色三角形的好成绩,其意义相当于比白色圆点优秀三倍。

10

“会读”是一种强力学习法,创造出一个可以让学生适度紧张的学习环境,将自己的实力摊在阳光下受众人检视,无处可逃的紧张情绪遂化为学生努力用功的动机,再通过彼此的切磋琢磨和提点,使大家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日本的这种“会读”学习的方式,源自我们国家。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明清,“会读”都是我们国家的私塾里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但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引入,“满堂灌”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的学习方式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今天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其实就是“会读”学习方式的一种回归。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学生来说,要求更加高了。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实施的过程中就一定会流于形式。

读这本书,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先写这些和大家分享,后面还会有一些感受继续和各位进行交流。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读《一盏一盏的灯》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盲人点灯的故事。

在漆黑的路上,一个盲人正打着灯笼前行。因为这盏灯光的照耀,夜行的人们看清了道路和方向。有人好奇地问,既然自己看不到一丝光亮,为什么还要打着灯笼呢?这位盲人说道:我在黑夜里行走,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盲人点亮的这盏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更照亮了自己。 吴非老师主编的《一盏一盏的灯》一书,收录了十多个省市各学段教师的六十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智慧。他们用自己的真情,讲述了自己从 11

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节课、一个案例、一段经历。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仿佛就看到一盏盏的灯在逐次点亮,温暖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着教育工作的幸福。 一盏灯,温暖人心

教师像什么?有人说教师是园丁,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教师是春蚕、蜡烛,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赞美老师的这众多比喻之中,吴非老师认为“灯”这个比喻最为贴切。

当我们在黑夜里前行,如果有一盏灯在前方隐约地点亮,我们就会看到希望;当我们在辛勤的劳作之后返回家中,看到窗口那柔和的灯光,立刻就会品味到幸福的滋味??而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心中的那盏灯,让学习的过程更加温馨,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不拖堂,应该成为教师的好习惯。但当一个孩子正在努力组织语言、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该怎么办?是立刻打断孩子的发言,结束这节课的内容,还是坚持让孩子将要说的话说完?黄雅芸老师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而且还是在一次明确规定拖堂就扣分的大奖赛的课堂上。她坚定地选择了后者,继续给这个孩子一分钟的时间,鼓励他把话说完整。黄老师坚信,只有今天让孩子慢慢地把话说完整,将来他的发言才会准确简练、既精彩又睿智。和是否获奖相比,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信心更加重要。

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儿童节,班级里有一个合唱节目,班主任袁媛要求大家统一服装,女孩子们都换上亮闪闪的七彩裙。一位女同学从来不穿裙子,其他女同学都已经换好了装,她仍然穿着那条洗的发白的牛仔裤。耐心地说服,没用;当着全班同学 12

们发脾气,没用;将她拉到办公室逼着换,孩子无奈换上了裙子。这时袁老师惊讶地发现,女孩子的腿上有一大块黑色的胎记??合唱的时候,这个女孩是穿着牛仔裤上场的,虽然站在最后一排,但她的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午休时间,一个电话让周键老师睡意全无。“你是周老师吗?你的学生王露在我们超市偷东西,被我们抓住了。”赶紧跑过去,看到王露站在保安办公室的一角,面前放着一个叫不出名字的塑料玩具。看着保安气愤的样子,周老师赶紧说:“这玩具多少钱,我来付吧。”两人一前一后回到了学校,周老师满肚子的怒气也慢慢地消失了,该怎么教育这个孩子呢?周老师一下子还没有想好,只好盯着王露看。过了几分钟,王露憋不住了:“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偷超市里的东西。”听到孩子嘴里说出“偷”字,周老师心里一震:“你??你怎么这么不小心,把东西带出超市的时候竟没有付钱。”王露低着的头一下子抬了起来,仿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后在这些地方一定要小心谨慎,快上课了,你去吧。”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周老师再也没有提起过。直到毕业典礼之后,王露过来,将一支钢笔郑重地送到周老师的办公室,说了一声:“老师,谢谢您!”

元旦前夕,一个毕业几年的学生到学校里来看望袁佳老师,让袁老师很感意外。这是一个自己中途接班的高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给他们上课的时间不长,对这个同学也没有很深刻的印象,他为什么会想到来看我?这位同学说,不如意的时候,会想起您的笑容,那是一种温暖的动力。“我的笑容竟有这等魔力?”那年您不是动了一次手术吗?但你只休息了两天就来给我们上课了,更奇怪的是,你始终微笑着,脸上丝毫看不出半点病容,全班同学都很佩服您!袁老师听了非常的感慨,一个小小的微笑竟有如此的魅力,并在若干年之后积淀成了一股催人勇往直前的力量。

13

教师,应该成为温暖学生心灵的一盏灯。让在成长旅途中跋涉的心灵有一个慰藉,让学生感到疲惫的时候有一个温暖的依靠。

一盏灯,指引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为了使他人幸福而奉献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并由此享受到高尚的、无私的欢乐——这种榜样是照耀青年一代生活道路的强大的光源。让学生在刚刚开始认识生活的时候,就能遇到一位可敬爱的老师,这种学校才会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每个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你亮一点,孩子就能走的远一点;如果你过于暗淡,孩子可能就不得不徘徊。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强大光源,坚持正确的教育观,恪守教育常识,具有人道精神,培育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教师要有文化判断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在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方面明辨是非,用自己挺直的腰杆和教育的光辉,照耀孩子人生的道路。

魏洁老师接手这个小学毕业班的之后,发现班级里有一个留过三级的15岁的孩子,数学成绩极差,应用题不会分析数量关系。魏老师找他聊天,他的一句话让老师格外酸楚:“老师,我笨,我学不会应用题。”魏老师去家访,才知道该同学的父母在菜场的旁边开了一个小面店,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孩子正帮着父母算账收钱。顾客报出所消费的类型,他很快就通过心算报出钱数,而且正确无误。能连续做出如此复杂的运算,为什么不会算应用题?魏老师有了办法,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给他编制作业,让他尝试着做。孩子逐渐有了兴趣,后来遇到难题的时候自己还知道先转换成 14

“卖面条”的情境,在给出答案??终于有一天,孩子说出这样的话:“老师,原来应用题并不难啊。”

我想起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因为知道跟着妈妈去买菜有好吃的,所以总是逃学。但在观察妈妈买菜的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计算菜价的方法。回到学校老师编一些题目考我,我都能够对答如流,老师也就不管我了,让我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多吃了不少烧饼和丸子汤。对一个知识的理解,就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作出解释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学习者自己的经验,而不是教师的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将所学的知识内容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获得对知识确定性的意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周五放学的路上,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站在路边在翻自己的口袋,还原地打转,好像在找什么。李老师过去询问才知道,这位同学掉了一元钱,无法乘车回家。李老师给了他一元钱,让他早点回家,他非常感激地说,老师,我会还你的。一个多星期之后,李老师在校园里再次看到了这个学生,但他丝毫也没有还钱的意思。找到一个没有他人的地方,李老师问他是否忘记了什么事情,提问了几次,他才说忘了还老师的一元钱了。李老师对他说,老师知道你不在意这一元钱,老师也不在乎,但自己既然承诺要还,就一定要说话算数??

读李老师讲述的这个故事,我心里很有感触。一个老师追着学生去讨一元钱,是否显得太小家子气?恰恰相反,这正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是在给孩子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我们都在痛斥今天的社会缺乏诚信、很多商家违背诺言等等,为什么不在孩 15

子成长的阶段就让他们保有诚信的品格,让他们能庄重地履行自己的诺言呢。当我们将一盏盏灯点亮,讲诚信、守德的光辉播撒在每个孩子的心田的时候,我们还会为未来的社会担心吗?

一盏灯,照亮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这行职业和劳动工艺的精神基础和哲学基础就是这样: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吴非先生也说:教师比学生善于学习,他才有资格“教”,因而才可能是“师”;也只有比学生更清楚学习的作用,他的“教”才可能是有价值的。

随着孩子们离开学校,和任课教师渐行渐远,那些所教过的课程会逐渐被学生所淡忘,但老师们的职业精神,对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在教育领域的进取心和学习态度,不断反思的专业习惯等等,都会放射着永恒的光芒,照耀着学子们前行的道路。这是因为,每一盏灯,照亮的首先是自己。教师自身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因为车祸,王平在六岁的时候就剩下了一条腿。在艰难的求学过程中,她有一个梦想挥之不去,那就是做一名教师。她刻苦学习,并积极争取,终于在老校长那里找到了一份代课教师的活儿。课上的很好,学生也爱听,可是右手拄着拐杖,左手往黑板上写字实在是别扭,于是就自己尝试用残下肢压住拐杖,用右胳膊夹住拐杖移动,在身子移动的同时,右手迅速落笔,写出连贯的粉笔字。先是教英语,后来又教语文、政治,这对一个肢体残疾,又是代课教师的她来说是多大的压力。她经历过在楼梯上摔倒滚下的苦楚,经历过在沼泽地里找寻学生的焦虑,感受着相邻乡亲以及孩子和家 16

长情真意切的问候,品味着一届届学生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她永远直立的姿态,她不屈不挠的精神意志和品格,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曾做过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陈日亮老师,在学校里一做就是52年的时光。他以一直不停地学习的姿态和习惯,告诉学生好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他一直坚持读书,不仅每天要挤出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读,周末还是自己雷打不动的读书日。他还养成了动笔写作的好习惯,通常会在口袋里装着一个本子,随时摘记点什么;外出排队的时候,就拿出来翻看一番;发现了什么新鲜的词语,立刻记录下来。还随时记录读书的心得体会,捕捉住稍纵即逝的灵感。他还注重说话的锻炼,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建言献策更加准确简练、从容得体。

一个好教师就是这样的人,他精通自己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他永远不会说:我的知识已经积累够用一辈子了。他一生都在为上好一节课而准备着;他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他对学生怀着真挚诚恳的感情,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