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谈谈我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认识

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过去提起健康,人们只会单纯的认为只要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生理缺陷和疾病就是健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开始用精神状态来衡量生活。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生理状态,还包括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那么什么是健康呢?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xx年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是个体在谋求健全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与情绪上之健全结合。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目前,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心理健康就是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改善家庭、单位人际间关系,缓解冲突,增强团体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有助于提高承受能力和耐受挫折能力,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从而适应环境甚至改变环境,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确保心理健康,最为重的不是要依靠心理医生,而是要依靠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

心理卫生又是什么呢?心理卫生又称为精神卫生,是指维护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保持个人对社会生活,包括工作和学习环境的良好适应,预防心理疾病或心理缺陷等的综合性学问。我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早在四十年前就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乃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心理卫生的目标就是治疗心理疾病及处理不良适应行为,并设法尽早发现疾病的倾向,以期及时矫正或预防其发生;保持并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使每个人都有能力适应变动的环境,同时应设法改善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以减少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

对于即将踏进社会的青年老师,我们要提高教师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搞好教学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古人有语:“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的,为学生解决心理的疑惑,让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是我们的责任,不容推卸。现代教师充当着多种角色,教师集学习的指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和教育科研人员;教师职业的艰苦性也要求教师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教师职业的崇高性也要求教师正确对待各种冲突;教师职业的示范性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楷模;教师职业的教育性同样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者和促进者。

当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一个班主任,几个任科教师或者一个政教处,一所学校这都是远远不够的。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群策群力,共同抵制社会各种变异观念的侵蚀和蔓延,创设良好的健康的育人环

心理卫生不仅是个人,而且也是整个家庭、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既与每个人的个体健康发展有关,也与整个家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关。随着社会的向前推进,物质文明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更加复杂,生活的节奏更加紧张,威胁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而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加强两种心理卫生教育工作,一是个体心理卫生教育;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征,是开展个体心理卫生的前提条件。二是家庭心理卫生教育;家庭心理卫生直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家庭的和睦、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并课提高个体以及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为每一个人、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所必须。

 

第二篇: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1、完整的健康观: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在人的全面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而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取向。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带着墨镜看世界,就别怨这个世界是黑的”。心理不健康的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是畸形的,有的甚至是变态。心理状态处在阴影之中不能自拔,发展到一定程度,有的人走上犯罪道路,仇视社会,有的人变得自私冷酷,没有感情,不讲人性,有的人思维偏激,行为极端,有的人多愁善感,性格抑郁,身体健康受到极大影响,甚至有的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2、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在本身及身体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3、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刘华山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正确认识;自尊自知,自我接纳;能够自我调整;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工作效率高。

4、心理不健康根据心理受阻碍的程度可分为三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5、所谓心理问题是指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而心理障碍是心理功能发生局部障碍的表现,至于心理疾病则是心理功能出现严重障碍的表现。

6、心理卫生即心理健康,是指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

7、学校里不用心理卫生工作的提法,适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的原因:首先,从工作性质上明确了这项工作的教育属性,便于广大教育者接受、参与。其次,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有助于从行政管理权限上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属于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理应担负起管理和领导职责。再次,有助于工作内容和形式的调整,使之更适合学校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教师的社会角色与职业特征

1、素质是人的内在特征的总和,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社会文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角色:与一定的社会位置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是占有某一社会位置的人应具有的行为表现,它规定了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社会角色具有社会性、相对性、特定性与规范性等特征。

3、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的社会角色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特点,即示范性和创造性。

4、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5、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工作态度;广博的学识;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性

格特征;正确的角色认知与角色期待。

6、教师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适应性差;因为各种认知偏差造成的态度偏差;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7、教师心理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健康的心态可以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师生关系;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

教师的压力与挫折

1、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应激反应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压力。人们在感到有心理压力时,都会引起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身心反应。这就是所谓的应激反应。如果在应激过程中出现了整合功能减弱,适应水平下降,甚至发展到心理崩溃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代偿失调。代偿失调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警报和动员阶段;抵抗阶段;衰竭阶段。挫折是因为各种干扰和影响使目标不能实现,希望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境。

2、增强抗挫折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及时调整,学会放弃;灵活应变,另辟蹊径;发愤图强,不断升华。

3、减压的方法:正视现实;合理宣泄;学会放弃;自我放松。

4、心理压力的来源:来源分内部(自己过高的自我期待,过强的心理冲突等),外部(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不可预料的打击等)。

5、心理应对的含义及类型:人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应机制,其成分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应对分消极的和积极的。消极的方式是攻击、逃避、固执、压抑;积极的方式是合理化、否认、投射、幻想。

教师的合理认知与心理健康

1、教师的认知包括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所谓学生观,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等本质特征和基本属性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正确人才观的要求,树立人才标准多元化的观念,克服单纯以分取人的倾向;树立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观点,克服以“老实听话”来评价人才的现象;树立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观,克服“门门优秀”“一刀切”的评价倾向。

2、教师正确的世界观,赋于生活以意义,让生活充实起来;追求淡泊的生活境界,少一点名利之心;正确对待苦楚,学会快乐生活。

3、不合理的信念主要是总是与所得多于自己的人比较,总是以己之长比彼之短,爱同自己熟悉的人或身份地位相当的人比较,以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行为标准与他人作比较。不合理信念的调节,克服完美主义倾向,克服寻求绝对公平的心理,克服以偏概全心理。

4、改善工作态度的方法,培养工作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使工作内容丰富化;有一颗平常心。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健康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它包括对刺激情境的主观体验、表情、解释以及一系列神经生理过程。

2、情感的基本功能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动机,适应,信号。教师情感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积极情感是献身教育事业的动力源泉(2)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3)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取得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条件。

3、教师的积极情感应如何合理表达?使用积极的语言给以鼓励,充分发挥表情的作用,利用动作表达积极的情感,利用多种沟通手段的综合运用。

4、情感调控的方法:知足常乐法,换位法,转移认知对象法,合理宣泄法,升华调控法,自我安慰,一笑了之法,快乐作业法,时间老人法。

教师的性格与心理健康

1、性格是表现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条件发射的研究和大脑高级家庭神经活动学说,把性格称之为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特点与外界环境影响下后天获得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合金”。“合金”论一方面承认性格的一部分取决于遗传素质,是神经系统的先天特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教育和训练在性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

2、比较实用的性格类型学说有两种:一种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人的心理能量的倾向性,把性格分为内向型与外向型。另一种是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关于人格划分的“大五”学说,即倾向性、随和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求异性。

3、我国教育学家韩进之提出,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以下的个性品质: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广,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强自信,耐心自制,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

第七章 教师的教学观与教学心理卫生

1、教师评价学生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要求:全面客观,鼓励为主,宽容学生。

2、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卫生原则包括:积极情绪,体验成功,合理负担,民主自治。

3、期望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态度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八章 教师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一种关系,它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2、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基本成分:认知,它是人际关系建立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它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因素;行为,它是人际关系的表现方式。

3、教师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如同乐队与指挥的关系;教师与同事的关系,如同树木与森林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同园丁与花朵的关系。

4、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满足基本的心理需要(2)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保持愉快的心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可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4)不良的人际关系会损伤身心健康。

第九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业务素质

1、心理诊断的含义、任务与操作过程 运用心理学方法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分类、鉴别与描述的过程称为心理诊断。任务,确定状态是否正常,确定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问题的程度,预测发展前景。操作过程,确定对象,明确目标,收集资料,综合评价。

第十章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

1、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

2、心理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

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指导交友原则,理解与共情原则,助人自助原则,保密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