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道家感悟

学习道家思想研究的感悟

自上个学期学习了《儒家思想研究》后,这个学期我又接着学习了《道家思想研究》。感谢老师一年内的谆谆教诲,带领我相继感知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文化,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是老子,是我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道家在随后的发展中,虽然未能和儒家一样成为正统官学,但是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极深的,如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的形成都揉合了道家的思想。它和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二者博大精深,各有所长,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在经过一个学期的道家思想学习后,现在我就来分享一下本学期的所感所悟吧!

一、苦与乐并存

在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有着苦与乐的双重体会。

痛苦,是因为在理解文本这一方面,我遇到了很多障碍。道家的著作,语言简洁凝练,意蕴深刻,让语言知识不够丰厚的我在学习中颇受打击,因为很多时候我都无法给它断句,更不用说理解句子的意思了。晦涩难懂的语句,这是让我最为苦恼的一点。

例如在第一次接触老子思想,翻开《道德经》中的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时由于不能把握这里的“道”、 “名”和“常”的意思,我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就出了差错,一看注解,才知道我所理解的和老子所想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曲解原意”这样的问题也屡屡出现,这是我在学习道家思想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学习虽有拦路虎,但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是快乐,因为一旦我把老庄著作中的语句弄懂,理解了它的大意后,我就会觉得万分愉悦。一方面,道家很多思想都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来传达的,如《庄子·逍遥游》就充满着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以幻想出来的鲲鹏之志表达了追求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这样的独特表达方式,让我颇感新奇;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有着严密的辩证逻辑,特别是《庄子》的诸多篇目中,其阔达全面的

辩证逻辑会让你惊叹不已。道家的思想还是一门值得慢慢品味的哲学,很多道理和思想都是在细究之下才能得出结论。例如初读老子思想我会觉得他不够积极,甚至觉得他有一种病态的柔弱,但是在细究之下,我又会发现并非如此,其实老子也是积极乐观而切合生活的,他的柔弱中是有着摧毁坚固事物的刚强之力的。就是这样一顿一悟的学习,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产生了愉快的阅读感。

因此,我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是苦与乐并存的,这样的状态其实也是值得享受的,因为相比一帆风顺、毫无起伏的看书,它能让我收获更多!

二、破陈知新

在跟着老师学习道家思想的过程中,我也能打破一些比较传统的认识,对一些众人普遍传颂的观点也能大致地分辨其是非,学得出一丝学习体会。

很多人都说:“儒家思想是入世的,道家思想是出世的”,未学儒家、道家思想之前,我也极为信奉这句话的。但在学习后,我发现,其实这句话的表达是有偏颇的。因为儒家思想中有入世的成分,道家思想也并非完全出世。

首先在行动上,道家的确是呈现出一种出世的状态,但当我们深究其思想就会发现,道家思想在根本上也是关心人世、关心民生的。它和儒家一样,都怀着一颗救世之心,它的思想也包含着政治哲学的内涵,有着着积极入世的精神。

如《道德经》的第三十七章提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用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这是老子对诸侯王应持有的治国之道的看法,他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设法让帝王以“无为”之道而达到定天下的效果。这里就可以明显看出,家思想并非是出世,不问世事的,老子也有着忧国忧民的光辉一面。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把老子与隐士对等起来,把道家和隐士简单地画上对等号,这样的理解也是有误的。首先,老子长期担任周之“守藏史”,当了一辈子的官,是在晚年“见周之衰,乃遂去”的,在这点上将老子归为隐士就已是不妥的了。其次,从他的思想上进行探究,老子的思想是比较积极的,老子也会抨击时政、反思传统和批判世俗,只是他的批判方式比较特殊,他是基于自然主义价值观的忧患意识去思考问题的,试图用自然主义来矫正和补救人类行为的偏差和失误。最后,老子也是有所争的,老子的处世方式有点特殊,是“以无争达到

争”,以“不争”达到一种目的。

因此,从上述观点看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道家归为出世,不能将老子与隐士对等起来,也不能直接地认为道家就是隐士。

三、道家思想的指导意义

道家思想是极富魅力的,它在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对我们看物、待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道家的一个重要观点:“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句话中, “道”可以是自然之道、为人之道、社会之道、治国之道,而要得到这些“道”都要遵循“自然”。其实这里揭示了整个宇宙生生不息的流行规律,也就是:无论做何事,都要遵循着客观的自然规律。

“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贵的方法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有本质的天性和自然性,有一种自然的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就能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因此,我们在处世的时候应该意识到:与自然相处,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试图去与自然做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要知道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好的相处方法不是去消除对方的缺失,而是把其优点合理利用,避免其缺点,在利用对方天性的基础上,去扩大他的优点。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这个方法论是有着一种生命的活力的,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实用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家给我们提供的方法论远远不止“道法自然”一个,还有“虚怀若谷”、“柔弱处后”、“以德报怨,宽以待人”等。在如此多的处世方法论的指导下,道家希望我们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最高品行、最高为人境界就像水一样,即“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的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最高的善应该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

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对水是给了高度的评价的,想要正确理解老子眼中的水,我们还要看一下他的补充:“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在这里可以得知,老子之所以高度赞扬水,其实推崇的是谦虚和柔弱之道,也就是“虚怀若谷”、“柔弱处后”。

因此,道家就是在指导我们成为一个像“水”一样的人,人生在世就应“虚怀若谷” 、“柔弱处后” ,做到胸怀阔达,谦虚谨慎,不要争强好胜,像大海一样,处天下之底,能容天下之河。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大学问家、大学者,他们为人处世都是很谦虚的,他们做学问不为争强好胜,不会因一点成就就洋洋自得;也不会为了别人的冷讽热嘲而心怀恨意,能容忍对方不同意见的存在。其实这样的人正是做到了老子口中的“水”,谦虚、阔达,“水”的存在准则就应该是我们追求人生境界的一个目标,应不断向“水”之境靠近!

道家思想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一路的学习中,我发现了它有着光辉进步的一面,也有着落后糟粕的一面。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因一些小糟粕而完全否认道家思想的价值。道家思想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也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会继续学习,不断发掘道家思想的光辉之处,学以致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