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原则即是道,习惯定乾坤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读后感 作者:ZLW

之前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的时候,是匆匆翻阅,然后束之高阁。感觉这类所谓成功学方面的书,只不过是迎合现代人浮躁而又急功近利的心态,除了心灵安慰和自我陶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作用,仔细阅读这样的书只会浪费时间。

然而年初时候,公司要求每个人读这本书,我只能从漫不经心的翻阅转变为认真阅读和用心体会。但是通过认真的阅读和体会,我明白了作者并没有自我吹嘘,而是对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分析,并循序渐进的引领读者善用书中提出的中肯建议。总之,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或许都在暗暗期许着、等待着某种改变,作者通过激发我们自身的潜力来帮助我们打开“改变之门”。而这种改变,对于问题诸多、困惑诸多的我们来讲,将会是一种救赎。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世界,科技空前发达,经济急速膨胀,物质极大丰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我们,都认为我们应该体验到空前的“幸福”,但事实上,我们的幸福指数持续降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多少让我们感到丧气。作者明确指出“我们的问题和痛苦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日趋严峻”。这是为什么呢?首先,过度的社会竞争引发人们普遍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进而导致人们急功近利的追求成功和达到眼前目标,却忽略了未来的发展前景。但是任何没有远见的努力都有副作用,当副作用出现时,人们又怨天尤人互相指责,导致更大的失败和痛苦,进而掉进绝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面对这些问题和痛苦,大部分通过地球村的“通行惯例和思维方式”所做的尝试都苍白无力,更多的时候以失败告终。

柯维博士对这些社会问题,更确切的说,是对人类所面对的共同困惑,做了数十年的探索,他发现“它们的解决之道,一直而且永远都建立在普遍、永恒、不证自明的原则之上,这些原则亲历了人类历史的每一个持久繁荣的社会。”作者在谈到这些原则的时候,更是不断的强调到“这些原则并非我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出来而已。”那么,柯维博士到底发掘了哪些原则,让这么多人为之赞叹、折服,并因此获得了开启“改变之门”的巨大动力呢?

作者所给出的原则被涵盖在七个习惯之中,首先是三个个人领域成功的习惯,然后是三个公众领域成功的习惯,接着是一个补充性的习惯,总共是七个习惯。这七个习惯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由内而外的趋向终极目标的框架结构。但是,这七个习惯并不能让我们面对和解决所有问题,作者也指出,“如果想把别的什么可取之处归纳成习惯,那么只需把它放在习惯二的名下即可…”。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过:“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认同并珍视史蒂芬柯维帮全人类总结出来的这七个习惯,也积蓄了足够的热情打算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和践行这七个习惯。在这里,我先把七个习惯做一个简单的归纳。

首先是个人领域成功的三个习惯:

1、 积极主动(BE PROACTIVE)

2、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3、 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习惯一,积极主动,指的是你可以拥有和选择一个价值观体系;习惯二,以终为始,指的是价值体系的备选项或具体内容;习惯三,要事第一,指的是遵循这些价值观。这三个习惯是基本、普遍和相互联系的。我特意保留了书中的英文注释来复述这三个习惯,它能够帮助我更好的理解这些习惯的实质内容。

积极主动的习惯,帮助我们采取主动的态度,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负责,而不是怨天尤人或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其重点是依据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而不是依据情绪或外在的环境。我们很多时候会忘记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而迷失在自己或公众的情绪里,或者迷失在周围的环境中,进而做了各种各样的错误决定。而因为迷失而做出的错误决定带给我们的,无疑都是痛苦的体验。所以,积极主动的原则首先能帮助我们寻找那些适用于我们一生的正确原则和价值观,而这些原则和价值观恰恰是其他习惯的基础。

以终为始的习惯,就是让我们在人生的每一步中,都时刻关照我们的终极目标,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我们的愿景和目标。如果我们坚持这种习惯,时刻用最终目标指引我们当下的行为,就不会出现“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的窘态,也不会因为眼前的困惑而忘记终极的目标并做出错误判断。此外,时刻关照终极目标可以保证我们的前进方向不发生意外的偏离。这就像每一架飞机都会偏离航线,但通过导航总会回到正确航线上,并最终抵达目的地。以终为始的原则,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保证。

要事第一的习惯,有利于我们处于忙碌或混乱的状态时依然能分清各种事务的轻重缓急。只要我们能把要事始终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因为芝麻而丢了西瓜。这也是我们迈向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习惯当然涉及某些偏重于技术层面的内容,但在区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还是要参照习惯一和习惯二中的那些原则基础和价值观的,因此也可以看出,涉及个人成功领域的这三个习惯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

另外三个习惯涉及公众领域的成功,他们分别是:

4、 双赢思维(THINK WIN/WIN)

5、 知彼解己(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6、 统合综效(SYNERGIZE)

习惯四,双赢思维,是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它否定和摒弃敌对式的竞争模式,从互相依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后边三个习惯的基本指导思想。习惯五,知彼解己,提供了一种合作的基本态度,要想获得别人的理解,必须尝试去理解别人,这是双方或者多方合作的基本保证。习惯六,统合综效,是在双方或者多方合作中追求最大效益的智慧,最大程度的摒弃差异和求得共识,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也就是书中提到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创造式合作关系。

7、 不断更新(SHARPEN THE SAW), 这个习惯是前六个习惯的概括性补充,提升了其他六个习惯的实际

意义,并赋予其持续强大的生命力,这个习惯强调两个领域的六个习惯内容并非是呆板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不断更新的,这是七个习惯能够拥有持续生命力的最终保证。

以上简略的复述了柯维博士总结归纳的足以改变这个世界的七个习惯,虽然我对于七个习惯的理解是片面和肤浅的,但是我非常同意作者对于阅读本书的建议:我们需要不断的、反复的阅读和体会书里的内容,而这种反复的阅读和体会也一定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反复的阅读和理解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因为超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获得了更多的灵感,这些灵感促使我将这些原则拿来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做比照。比照之余,我惊奇地发现作者所归纳的这些原则,竟然都被涵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之中,我因此而兴奋不已,同时也有些羞愧,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刚刚购买了大量冰块的爱斯基摩人,又像一个怀揣宝珠却四处乞讨的愚蠢乞丐……

我越来越佩服柯维博士了,作为一个西方人,他能够在短短数十年时间内,用西方的思维模式发掘并总结出接近于圆满智慧的人生指导原则,真的很不简单。我曾听说,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演绎式的,而东方人的思维方式是归纳式的,也就是说,西方人的思维更趋向细微,追逐事物的发展,并做出相应的判断

和调整,他们会在事物的具象上做深入的分析并寻找相应的对策;而东方人归纳式的思维,更强调万变不离其宗,更习惯超越事物纷繁的外部表象而抓住不变的根本,并在根本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这其中的区别,可以用中西医的差异加以说明。西医的发展是趋向于学科细分的,所以现在过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新的医学的边缘学科出现;而中医一直都秉承归纳式的诊疗思路,《黄帝内经》作为古代权威的医学著作,几乎没有讲如何诊疗和对症下药,而是用大部分的篇幅去解释宇宙的规律。这正是出于天地人合一的归纳式思维,不管复杂人体的什么部位出现病灶,中医永远都是靠望闻问切来诊断的。谈到中西医的差异,我是门外汉,只是想透过这个差异来说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作为习惯于演绎式思维的西方人,柯维博士能够反其道而行之,突破西方文化中的惯常思维定式,发掘并整理了弥足珍贵的七个习惯,实在是难能可贵。

同时,我更加的佩服和敬仰中国古人的高深智慧,因为本书中所提到的任何原则和习惯,我们中国的古人早已明明白白的指出了,只不过作为现代中国人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学习和体会而已,更不用说善加运用了。

下面简要的将这七个习惯对应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相应内容归纳一下,因为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勉强去做对应,也有失偏颇。但是作为一己之言,提出来权当是一厢情愿的分享吧^_^

习惯一,积极主动。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尝试解决,这让我想到了《弟子规》结尾处的一句话:“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我们的古人也教导我们,不管面对什么样的磨难,都不能自暴自弃,并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与柯维博士提出的积极主动寻求有效改变的习惯不谋而合。

习惯二,以终为始。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古训:敬终慎始,还有成语故事《南辕北辙》,都强调了保持正确方向的重要性。

习惯三,要事第一。这个提醒我们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的习惯,让我想到了那句话: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习惯四,双赢思维。这种态度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就更普遍了,比如“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思想,以及“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等教诲。

习惯五,知彼解己。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它的反面就是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就首先要付出什么了。中国儒家“仁”的思想,全部是在讲推己及人的博爱精神,而这种仁爱的精神本质,应该是涵盖并超越知彼解己原则的。

习惯六,统合综效。这种多方和谐共处,共谋发展的美好原则,让我想到了《易经》里乾卦的那句卦辞:“见群龙无首,吉”,这是一种万众和合的最究竟圆满的状态,也是世间万物的理想状态,和合圆融,其力无穷,习惯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也。

习惯七,不断更新。这个习惯要求我们要有动态发展的目光,这与当下比较流行的“与时俱进”的提法比较接近。历史上“刻舟求剑”的寓言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习惯的重要性。而作者提到的必须由内而外开启“改变之门”的观点,更让我坚信起《大学》里的那些话:“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而这种“明明德”的境界,是一种究竟的“由内而外”,我想运用《大学》中的智慧能达到的效果,应该高于柯维博士运用了七个习惯后达到的效果吧!

总之,柯维博士总结的这些原则,很像我们中国道家讲的“道”,所谓“道不远人”;再高一点,也像佛家讲的“自性”或者“佛性”。作者曾说,原则是外部的自然法则,最终会控制我们的行为后果。原则独立于我们之外,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它、接纳它、喜欢它、相信它、遵从它,它都会发挥作用。这不正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吗?这些原则,就是我们古圣先贤所说的“道”,大道至简,“道”无所不在,我们从未离开过,“道”也从来没有休过假,它从古至今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不论我们是否知道,不论我们是否相信。柯维博士在发现和深入认识了这些原则后,意识到了这些原则是超越文化和地域限制的,它是具有普遍性的。他在附录中说到:“事例和做法可能有所不同,具有文化上的差异,但原则都是一样的。我发现七个习惯蕴涵的原则在世界最主要的六大宗教中都有体现……”。这更加坚定了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这些原则相关的智慧的信心。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的粗浅认识,深入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仰。可惜的是,虽然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已然包含了这些原则,但由于历史原因,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却并没有从中得到智慧和益处。一方面,我们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另一方面,古圣先贤的智慧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与现代社会的节奏和要求有些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我相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会有解决的方法,我会继续学习传统文化。

最后,感恩史蒂芬柯维博士!感恩中国的古圣先贤!感恩把此书推荐给公司的某某!感恩推荐我去参加外训的大区某某经理!感恩带给我们启发的培训师Jakie!

BY ZLW

 

第二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四章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四章读后感

——习惯二: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提醒人们首先确定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然后根据这个结果去计划去实现。这个过程也叫二次创造,先在心中构思好自己最终的期许,然后第一次创造是构思计划,第二次创造是依照计划付诸行动,从而达到当初的期许。先将一个需要实现的一个效果或者目的描述出来后,然后根据具体的效果或目的去制定计划,然后再付诸实施的话相信可以事半功倍。根据预期结果开始做,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当今社会,成功人士并不算少,但大多数人成功之后,反而感到空虚,得到名利之后,都发现牺牲了更可贵的事物。因此,我们务必掌握真正重要的愿景,然后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使生活充满意义。

书中所说的“以终为始”有两个基础原则,一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我们做任何事都要事先在脑中构思,即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创造。然后付诸实践,即体力上的或第二次的创造。也就是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先明确目标,根据目标在确定以后的实践。“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基础原则是自我领导。但领导决不同于管理,就像作者说的“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

都重于管理”。要想做一个好的领导,不妨以目标原则为中心,撰写属于你自己的使命,并付诸实践,以终为始。

作者在这个习惯开头提到,想象亲友会在自己的葬礼上说什么,盖棺定论既是人生的结束,也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以终为始是一种态度,一种对待一切的积极而严谨的生活态度。人生不知前路坎坷与否,不知前方是否有风景,摸索着前进,但也要做一回人生的主人。诚然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小的差距,书中有些理念也不能照单全收,但是这本书细细读来,的确为我们的思想进行着修正和升华。

改写人生的“盖棺定论”,当从现下开始。以终为始,找寻人生的中心点,定位自我原则。做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人,以终为始。

济南中支 苗雨露

20xx年12月15日12:48:3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