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学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 (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 ?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1)好——喜好。? (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第九条:中人以上,可

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十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一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第十二条: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第十三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第十四条: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第十五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第十六条: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

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第十七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第十八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第十九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 第二十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第二篇:孔子关于治学的九条名言

mvbox注册:账号:i98001昵称:ialan生日:1980-01-01所处位置:北京海淀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UU:36201371-----------------------------------------------------------孔子关于治学的九条名言第一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时,经常;习,演习,复习。(2)说——同“悦”。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释:(1)罔——同“惘”,迷惑。(2)殆——危险。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

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注释:(1)好——喜好。(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第九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孔子是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盖烈夫,2008-6-30 12:47:22,浏览:169,评论:0,收藏 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总监的概念,传入中国不过二十来年。可是,在2400多年前,伟大的孔圣人早就把如何做好人力资源工作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提炼出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孔老夫子才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创始人,孔子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孔子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

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何谓“经”?经,就是历久不变的、天经地义的、必须遵循的常理常道。“九经”,就是九条常道,因此,孔子说“凡是治理国家、平天下者,必须遵循九条常理常道”。由此可见,治理一个公司就更需要了。那么,这九条是什么呢?第一、修身也。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工作。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说,就是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加强修养,进而达到激发潜能、调动自觉性和发挥积极性的目的。于此相关的还有诸如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远景、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等等。可以说,所有这些都是围绕修身而展开的。第二、尊贤也。就是尊重贤能。这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核心。谁都知道“企业无人则止”的道理,谁都明白人才第一。所谓贤者,就是人才。卡耐基曾说“如果把我的工厂、设备、资金都拿走,只要把人才留下,十年后我还是钢铁大王。”由此不难看出人才的重要,哈哈,也许,卡耐基读过孔子的《中庸》受到了启发。第三、亲亲也。就是爱亲人。在中国,家族企业的比重已经越来越突出,可是,有多少企业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亲也”?有目共睹的是,为权而争,因利而夺的现象比比皆是。一家人表面上还是一家人,实际上,早已暗流涌动,明和暗斗。第四、敬大臣也。就是敬重在朝辅佐的大臣。在企业就是辅佐老板的高管人才。然而,现实中却又很多企业做不到,他们只把这些“大臣”当作赚钱的工具。不然的话,人才的“选用育留”的问题怎么可能摆上台面?社会上为什么要呼唤“人才的机制”?看来,敬大臣确实重要。问题的关键是,老板们首先要有“敬”的意识,然后才是确定哪些人是“大臣”,最后要有“敬”的机制和方法。第五、体群臣也。就是要体恤文武百官,在企业就是要体恤所有的管理者。何谓“体恤”?就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给以同情、照顾。不得不服,孔子的话太有逻辑性了。他告诉我们:首先,老板要有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理念;其次,要有同情心;最后要有照顾的行动。一个“体”字好生了得。第六、子庶民也。意思是说:要像爱自己儿子一样爱人民。在企业中,就是要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来爱护。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企业这样做。山西黑砖窑事件就是一个例证。第七、来百工也。就是招徕各种工匠。这里面起码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企业招人一定要招具有技能的人,而不是“南郭先生”;二是企业要讲求五湖四海,而不是以地域来招人,比如“只招哪

里哪里人,不招哪里哪里人”;三是企业要根据需要招各种各样的具有技能的人,而不是对付凑合,只招人力成本低的人。第八、柔远人也。就是优待远方的藩国。在企业就是优待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人。很多企业只注重总部的人,而轻视了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只注重母公司的人,而忽略了分公司和子公司人。尤其是对那些回到公司总部办事的驻外人员,不能提供良好的优待和管理服务。第九、怀诸侯也。意思是说,要安抚分封的诸侯。何谓“安抚”?就是安顿抚慰。在企业就是要安抚那些分公司、子公司、事业部和驻外办事机构的“封疆大吏”。虽然孔圣人不懂HR的英语发音,也不懂什么是人力资源总监的头衔,但是,一个公司的人力资源该怎样做,孔圣人已经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了。孔子不愧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总监的鼻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