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复习教师

                                               《论语》导读复习

                                          【第一模块】孔子及《论语》的介绍

【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fù)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成就】

    孔子编撰(zhuàn)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经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收的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孔子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孔子思想】

   他在鲁国做过官,曾游说四方,一生的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学派。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的倡导德化社会和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导“天人合一”之教,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已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后世评价】

1、人们在“感动历史”人物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进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他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2、百代馨香,德配天地。万世师表,道观古今。

3、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4、“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5、 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却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的,从不回头的强人。

6、“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论语》简介】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zuǎn)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北宋宰相赵普所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二模块】孔子语录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孔子学识渊博,那么孔子是怎样学得这些知识的?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他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

2、孔子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警句。

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要时常温习的名言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或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教导我们学习和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以几人行走来阐述学习要有虚心向学的态度的句子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阐述学习要不满足,教育人要不厌倦的一句话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教导人们学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的一句话是: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阐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句话: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为人处世】

孔子以“松柏”来隐喻君子的品格的一句话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孔子可以终生奉行的信条,孔子明确做了回答的一句话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教育人们看到好的要学习,看到不好的要反省的一句话是: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其他关于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

1、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 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5、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附曾子语录】

《论语》中曾子阐述读书人的重任的一句话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中曾子阐述人要善于反省的一句话是: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模块】与《论语》人物有关的成语故事

【子罕辞玉】: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于(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敢献给你。” 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会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献玉的人跪拜于地,告诉子罕说:“小人带着璧玉,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

    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他雕琢成宝玉,等他富有后让他返回了家乡。

【启示】

    宋国那个献玉的人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玉,所以把美玉献给子罕,而子罕认为人世间最珍贵的是廉洁。这叫“人各有其宝”,或叫人各有其志。这是不同的人生观的反映。我们要赞扬子罕洁身自好、不贪钱财的品质。做官的要是都有子罕这样“不贪”的品德,那社会就光明得多了。

【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颜回食米】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过一粒粮食,只好白天睡大觉。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煮起来,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锅里的饭吃。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颜回刚才抓饭吃这件事。

孔子起来后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回答:“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锅里,把饭弄赃了一些,丢掉不好,我用手把它抓出来吃了。”

   孔子听了叹息道:“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心,但心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知道,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啊!”

【启示】

     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惟有了解别人,才能把自己变成一只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了解别人虽然很重要很可贵,但了解别人是非常不易的,中间必须有一个过程。

    如果当时孔子就根据自己的所见而责备颜回,那岂不是冤枉了他的一片好心?幸亏孔子是一个智慧的人。他在了解真实以后所说的一番话饱含着丰富的哲理。世间万物,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现象与本质并非那么一致,要想认识清楚,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看来要想真正地了解别人着实不易,正如陶潜所说:“知人不易,相知实难。”曹雪芹甚至认为:“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白居易也在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人须待七年期。”辨物与辨人在时间上相差至此,其难度可见一班。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了解一个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正如学问必须通过讲解而后才会明白,讲授又必须直观而后才能深入细致。一个人建立自己的德业更是如此。深思熟虑,审时度势,这几个字是德业的首要任务;刻意进取,是德业的重要任务;而循序渐进是德业的成就之源。

【子贡拒金  子路受牛】 

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从国库领取报酬和奖金。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后来,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子贡,很有钱。他从国外赎回来了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报酬和奖金,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子贡算不算是一个善人?)孔子却批评他,说:“子贡做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叫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子路算不算做善事?)落水者送了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报答,子路接受了。(子路算不算贪财?)孔子却称赞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必定会去救落水者。” 
【评论一】

 评曰: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 而得到大家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而子贡的做法,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 ’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了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子贡此举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了,所以不但不是善事,反倒是恶行。因为这样,自子贡之后,很多人就会对落难的同胞装做看不见了,因为他们不像子贡那么有钱,或者他们不像子贡那么喜欢出风头。于是,很多鲁国人会因此而不能返回故土。所以孔子才批评子贡。 
    子路救了落水者,会因为这一善举获得大家的称赞。而之后接收了落水者送的牛,这让冒风险做善事的人获得了‘利’的补偿。子路因为救落水者而名利双收,这样自子路以后,大家遇到落水者,就会去救了。这个影响是多么好啊。所以说孔子看事情看得深远啊!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道德只有全体公众皆应遵循的底线而没有上线,也不应该人为地规定其上线而不允许某些人超越其上,更不能把大多数人做不到的道德恶意地贬斥为伪道德。

 【评论二】  

    子贡富可敌国,赎人而不受金于府,或沽名钓誉为实现其政治意图,或本性使然而随性为之,或出于“达则兼善天下”的胸怀而拯世济民,既是善举,都应无可诘难,至于对子贡的指责,不过是那些一毛不拔的不愿行善者为自己不行善而寻找的借口而已;子路一贫如洗,拯溺而受牛谢,依我愚见,尽管无可厚非,也不值得称道。因为现实情况让我们颇觉无奈,子路拯溺而受牛谢,常常被那些“挟尸要价”的“行善者”振振有词地作为可援之例、可依之典。

  善行道德,既是人皆然之的公理,也应是人可为之的常情。人之本性,无可争议。对于“子贡赎人拒金”和“子路拯溺受牛”,或许都是发之于情行之于理的举动,我都不愿做出过多评判。我只想表明我的观点:若水泽万物而不争,施恩而不图报的无心之善称之为上善。顺遂自然,出于情愿而不为名利所牵的无意之德则该称之为上德。

                                        【第四模块】高考链接

【20##年6月】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案:(1)举一反三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案: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评析:略。

【20##年6月】

(三)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4分)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

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表达的思想:《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

【20##年6月】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答案: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            以法治国

24.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答案: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该相互补充。

【20##年6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

 (1)                    (2)                     

答案:23.(1)贵人贱马     (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20##年6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               者(《西山读书记》)
23.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答案:   颜子          恶衣恶食

24.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答案: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20##年6月】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____观。(1分)      答案:择友

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答案:①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②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慎。

                                       【第五模块】拓展延伸   感悟联想

一、儒雅的君子风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美句美段积累】

(1) 宋  黄山谷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2) 清  张潮《幽梦影》

    经传宜独坐读,史鉴宜与友共读。

(3) 张放《什么是人生快事》

  “悦“是会心的欢喜,仿佛晴云展容、西子含笑。而“非斯文”的欢喜,不是狂笑,就是胡闹,或是恬不知耻的炫耀。……读本书,一有什么心声和体悟就把它写下来,天天不乏饱满的精神与葱茏的活力,这才是圣人之“悦”。

【感悟联想】

  片断一: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沛然而生。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喜悦几多无猜欢乐呢?

  

   片断二:人不知而不愠,于己于人皆好。于己,可以节约许多不必要的倾诉时间,还可以避免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于人,可以避免不少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保证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生本短,其乐融融,当然不错。

  然而,人不知而愠怒,说说话话的,也是人之常情。抱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岳飞,当然是君子;抱怨“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更是一位响当当的君子。

  人不知,愠与不愠,可能公私有别吧!

二、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美句美段积累】

(1)、林语堂

  “贫而乐”就是化痛苦为快乐,这种精神可见于欢快饶舌的北京黄包车夫身上,他们一路上总是谈笑风生地逗乐,这种精神也可见于那些气喘吁吁、汗流侠背地用山轿把你抬上山顶的苦力身上,这种精神还可见于四川那些拉船逆急流向上的纤夫身上。

⑵、张振德《名著精华的现代应用》

  格里高利·派克为种族歧视而奔波;麦当娜为艾逆病患者呐喊;迈克尔·杰克逊为世界环保问题而义演……比尔·盖茨说:“当我50岁时,我将把95%的财产用于资助慈善事业和科研工作”。他们无论是附庸风雅,道貌岸然,还是树立形象,出风头,抢镜头,总之,富人们都彬彬有礼的关注着社会问题,物质上的丰裕使他们竭力寻找精神上的丰裕。因而,“富而好礼”似乎比“富而无骄”更是水道渠成的事。

【感悟联想】

  片断一:能做到子贡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孟子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当然很不错,但严格说来,这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物质计较,尚未上升到对“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境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孔子“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回“不改其乐”(《雍也》),砺德求道,始终与理想同在,才算是入境。

  当然,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大款”不摆派头固然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学问,讲究做人,追求涵养,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岂不更好?

  片断二:说来奇怪,“贫而乐”做得精彩的,不是谨从儒学的研修者,反倒是批判儒学的道学信奉者。

  接舆披头散发,高唱凤歌,把“贫而乐”做到了狂者的绝境;庄周持竿濮水,笑拒使臣,则把“贫而乐”做到了狷者的妙境。而陶渊明归园行乐,与其说是对儒学的谨从,不如说是对道学的皈依;刘禹锡陋室赋歌,与其说是对大众礼义的追求与歌颂,不如说是对一己人品的自矜与自嘲:他们的“贫而乐”并不合圣人的要求。

    难矣,常人之求圣人之“贫而乐”!抑或如涉海凿河,使蚊负山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