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经典语录

倾城之恋经典语录

1.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

2.柳原道:“有的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流苏道:“我什么都不会。我是顶无用的人。”柳原笑道:“无用的女人是最最厉害的女人。”

3.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为好女人。

4.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侯在这堵墙根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5.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

6.生死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

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7.一个礼拜往往比一年值得怀念?

8.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9.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工夫恋爱?

10.四嫂挖苦白流苏:

本来呢一个女人,上了男人的当就该死。

女人给男人当上,那更是yin妇。

如果一个女人给男人当上而失败了,反而上了人家的当,那是双料淫恶,杀了她还嫌染污了刀!

11.范柳原对白流苏:你的雨衣好像一个药瓶,你是医我的药。

12 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13炸死了你,我的故事算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14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似乎是魇住了。

 

第二篇:倾城之恋书评

城倾,恋何以相随?

——浅读《倾城之恋》

在张爱玲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倾城之恋》中“大团圆”的结局看似是最完美最皆大欢喜的。然而,随着故事的终结,这样的结局却始终难以让读者真心感到欢喜。且不说故事本身的悲剧性,单是看故事中人物的最终归宿,我们恐怕也难以将其当做喜剧来品读。

《倾城之恋》,名如其作,倾覆了一座城池,成就了一段尘缘。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从一个梦被推向另一个梦,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她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潇洒多金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的。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一个落败家族家的小姐,一个离过婚寄居在娘家的女人。有那个时代新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独立自主的向往;也有封建家族腐朽溃烂的传统思想。可以说,她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矛盾集合体”。她爱面子,爱优渥的精致的生活,然而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尤其在白公馆那样“古老”的几大家族中,更是将其当做奇耻大辱。因此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当钱财被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就成了拖累和多余。所以说在哪个时代那个社会背景之下,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于是,她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赌徒”。 她唯一的赌注是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她不相信命运的安排,却又把自己交给命运。当她处于似乎不可挽回不可更改的生命悖论中时,只有从白公馆的时间轨道中挣扎出来,开始她个人生命的时间——将自己当做赌注,来博取范柳原的一纸婚约。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商人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虽是庶出,却因着俊逸不凡的外表和继承的万贯家财而成为有名的“黄金单身汉”。加上纸醉金迷的众星捧月般的萎靡生活,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在他的世界里,女人不过是个感情的身体的玩物。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与白流苏的开始,也只不过是他顺理成章的感情游戏。当然结局倒应该是让他自己都感到吃惊的——这对乱世间的红男绿女,竟也真的成为夫妻,过着他们“幻想”中的日子了。

故事铺展开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作者张爱玲的性格。她的性格中充斥着大量的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着装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换句话说,白流苏身体里,本身就流淌着张爱玲“矛盾”的血液。这也难怪乎流苏这一人物性格的悲壮与“孤注一掷“了。

张爱玲说:“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子。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我们且不说男女主角的而无处容身的个人主义,单单是两人小小的单纯的“自私”,恐怕也不会就这样轻易成全一段圆满无邪的爱恋罢。

张爱玲始终是擅长于用苍凉灰暗的笔调描写悲剧的,这大概源自她骨子里的清冷疏离——在她的世界里,大概一切都是昏暗的悲悯的调子。有人说张爱玲是个传奇,也有人说她是“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没有月光的月亮,遥远地美好地挂在天上,只是清冷,却难以让人窥探。这样天性悲悯凄冷的张爱玲吧,如何能写出以欢快明亮为主色调的结局呢? 《倾城之恋》中讲述的战火纷飞中的乱世姻缘,题材并不新鲜,男女主人公也并非权倾朝野容颜倾城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他们只是乱世中一对普通自私的男女。然而张爱玲却用精致的语句充分展现了张爱玲极富特色的语言文化。张爱玲语言中最为可贵的,是精巧华丽之中透出的朴素生动,以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小说的最后,“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想那胡琴也在读者悲悯的情怀里奏出绵绵如絮的惆怅,这份惆怅在于白流苏与范柳原畸形的凌驾于整座城市沦陷基础上的爱恋,也在于二人终归无法为对方改变的顽固的“个人主义”。总而言之,二者的矛盾预示着他们即使走在一起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乱世只能成全他们无灵魂的婚姻,却无法成全他们惺惺相惜的爱情。

归根结底,他还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还是一个自私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