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名言

自强名言

什么叫作失败?失败是到达较佳境地的第一步。 ——菲里浦斯

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俾斯麦

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俾斯麦

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 ——博 维

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爱迪生

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林 肯 暂时的失利,比暂时的胜利好得多。 ——阿卜·法拉兹

挫折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越碰钉子越有心眼

●初生之犊十八跌

●从跌跤中学会走路(哈萨克族)

●不磕不碰,骨头不硬

●小孩是经过跌倒再跌倒,才逐渐长大的(苏联)

●事情的成败以结果为断,中间的波折不足为论(德国)

●不计波折多,但望结局好(俄罗斯)

●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把它的活力解放(歌德)

●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沉浮(宋·吕岩)

●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者表示无限的谢意(邹韬奋)

●火无终日旺,花无百日红

●天有阴晴,事有成败

●月无常圆,花无常红

●月有圆和缺,人有聚和别

●月儿有圆缺,花儿有开有谢

●花有谢时,筵有散时

●月有云遮,花有风吹(日本)

●有一兴必有一败

●江河不曲水不流

●事有百折百变

●坏事的道路顺溜溜,成事的道路弯曲曲(维吾尔族)

●长的旅途,必有崎岖

●最曲折的路有时最简捷(孚希特万格)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朱光潜)

 

第二篇:自强不息名言

自强不息的名言名句

1.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学原放马,易放难收。——《古今对联集锦》

2.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钱泳

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英)萧伯纳

7. 一个人对自己的无知认识得越清楚,他的学问就越大。——(德)库萨的尼古拉

8. 思索,譬如穿井不懈,便得清水。——朱熹

9. 前路崎岖君勿虑,扬鞭更上青云去。——沈康

10.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法)罗丹

11. 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虚镶边,就会灿烂夺目。——(苏)高尔基

12.失掉了现在,也就没有了未来。——鲁迅

13.您本身就是一首美丽、动人的诗篇。——丁玲

14.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在跪着,站起来吧!——(德)马克思

15.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16.逆境是最好的大学。——(俄)别林斯基

17.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8.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一些人。——(美)富勒

19.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英)拜伦

20.勇气是青年最漂亮的装饰。——(德)雷马克

21.美好的容貌,可能给你带来幸运,却不一定能带给你幸福。——汪国真

22.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国真

23.冷落理想,就是冷落生命;拒绝真诚,就是拒绝成功。——张安华

24.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古罗马)塞尼卡

25.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春天。——艾青

26.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精神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法)巴斯德

27.人生从来不像意想中那么好,也不像意想中的那么坏。——(法)莫泊桑

28.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天*地*祖宗,不算好汉。——陶行之。

29.人生就象一枝箭,不能回头。回头就意味着坠落。——但丁.阿里盖利

30.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印度)泰戈尔

31.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晚唐)王贞白

32.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

33.生命如同故事,重要的不是它有多长,而是它有多精彩。

34.美景如画须细看,最动人处是天然。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7.无论路有多长,世界总在我的双脚之间。

38.等待机会,就可能失去机会。

39.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燃起蜡烛。

40.你如果错过了春天,就不要再错过夏季。

41.没有回头的历史,没有回头的人生。

42.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4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5.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清)钱鹤滩

46.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7.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48.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9.英雄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50.山川载不动太多悲哀,岁月经不起太久等待。

51.理想若不建筑在现实的基础上,它*什么来支撑呢?单纯的完美,往往易碎。——秦文君

52.爱,不分形式,只要能抵达心灵;心,不分远近,只要能彼此感应。

53.像个凡人那样活着,像个诗人那样体验,像个哲人那样思考。

54.不要在收获的季节播种,在播种的季节等待。

55.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能如愿便平常。

56.第一次真正大笑你自己的那天,你就成熟了。

5 7.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58.人生得意,有两样东西不可少,一份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一份四季如春的好心情

59.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

60.成功不是机遇的恩赐,而是奋斗的必然。

61.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政治文学家、维新故人梁启超自强不息的故事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是一个异常响亮的名字。他集政治家、学者、作家于一身,以激情澎湃、大开风气的文章,为转折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余万字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

梁启超虽然已经逝去大半个世纪,但在广东新会、北京、天津乃至日本神户,不仅其故居保存良好,而且他那强国、改革的愿望至今仍然鼓舞着无数海内外同胞。19xx年他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提出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被清华大学沿用至今。然而,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内,这位风云人物、学界泰斗的墓碑上没有生平,没有任何一个头衔。透过这座墓碑,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国家复兴而奔走呼号,为民族振兴而鞠躬尽瘁的知识分子的高大形象。

梁启超去世时,曾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三十年来,新事业,新智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此次新会之行,让我们深切感受到,梁启超的精神虽然诞生在风雨飘摇的昨日,但在当下,其分量与价值不但不会减损,还能转化为推动历史和社会进程的巨大动力。纪念梁启超,就绝不仅限于维修故居、吸引观众的简单思路,他的遗址和事迹是对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崇高理想的鲜活教材;他那维新奋发的精神,更应为时所用,为世所用,以彼时之维新促今日之体制改革,以彼时之新民促今日之公民素质,以彼时之爱国促今日之团结共进。

梁启超曾宣称,有朝一日“举国行当思我耳”。我们相信,大到“神舟五号”升空,小到每一件具体工作的革新,让维新故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在百年之后的时空中再次焕发光彩,便是回应这一预言的最好方式。

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

19xx年,文学大师巴金乘船游览了新会天马河中一棵冠盖300亩的古榕树,写下了散文名作《鸟的天堂》。他在文章结束的部分写道:“远远地一座塔耸立在山坡上,许多绿树拥抱着它??那里就是朋友梁的家乡。”

这里所描写的,便是梁启超的故乡。1873年,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出生于新会凤山之下茶坑村一个私塾先生之家。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待到我们寻访之际,先生辞世已75年,但这座百年故居仍然深藏于曲折盘桓的村宅中心,四周广植葵、榕、柑、橘,绿野无极,人声少闻。

梁氏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一幢高墙围筑的青砖黑瓦平房,梁启超的少年时代便在此度过。想当年,在梁家门前来来往往的人,有谁曾料到会从这个门口走出一位撼动世纪之交中国政坛文坛的思想文化巨人?在寻访梁启超少年时代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摸索出这位维新巨人从启蒙到成长的心路历程。

梁启超12岁外出游学之前生活和成长的这个家庭,一向以质朴、端凝的家风闻名乡里。梁启超从小在品德修养上深受祖父的影响。据资料记载,每年上元佳节,祖父都要携诸孙来到当地一座庙宇,对着庙内绘有忠臣孝子的图画,“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位于新会南端出海处的崖门,是南宋将亡时宋军与元军最后激战至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路过崖门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当年南宋宰相陆秀夫背着幼主投海殉国的情景。这些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

在今天,梁氏宅院内中规中矩的厅堂布置,让人依稀看到了这位祖父不苟言笑的面容。正厅中间桌子上置放着一对青天大花瓶,两侧墙壁上悬挂着八仙图案的金木雕彩瓷画,典型的正统家庭气象。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梁启超,日后却远远超越了父辈“文死谏,武死战”的忠君思想。在封建王朝的尾声,他以维新思想为基础,写下了《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名篇,在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心中,描绘出一个改天换地的强国之梦。终其一生,梁启超虽然因为政见的“多变”屡遭诟病,但他爱国的宗旨却从未改变。。在新会人眼里,少年时代的梁启超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当地人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启超幼时出口成章的故事。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看到祖父站在梯子下,便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还有一次,梁启超给来访的客人敬茶,客人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梁启超回应道:“写字狗扒田”,两个人用的都是新会俗语。

客人诵:“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即对:“南国人怀召伯棠”。才思之敏捷令人惊叹。

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0岁前往广州应童子试时,当众以盘中咸鱼为题作诗,“神童”之名传遍乡里。12岁考中秀才、17岁考中举人,他曾令授业先生发出“吾不能教之矣”的感叹。一度沾沾自喜的梁启超,直到18岁时第一次领教到康有为“新学”的“大海潮音”,才如“冷水浇背”,毅然舍去旧学,投奔康有为门下。

梁氏故居内至今保存着梁启超接受启蒙教育和读书的地方“怡堂书室”。

书室很有点鲁迅先生笔下“三味书屋”的味道,正中悬挂着孔子的像,两旁分别是“读圣贤书”、“立修齐志”的对联。书室中间按“品”字形摆放着3张课桌及条凳,室内仿佛至今仍然回荡着诵读“之乎者也”的稚嫩童声。

不难理解,梁启超虽以新学闻名,但终生保持着儒家尊师重教的传统,即使政见相左,仍然将康有为奉为恩师,且在“五四”运动时反对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这一切或许早就在这间书室里埋下了伏笔。 由于梁家是耕读之家,并不富裕,“数亩薄田,举家躬耘”,所以除了读书外,劳动同样也是梁启超少年时代接受教育的途径之一。梁启超曾在《三十自述》回忆父亲莲涧先生“督课之外,使之劳作”,言语举动稍有不谨或者偷懒,父亲便会训斥道:“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

此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影响。有一次,母亲严厉教育儿子不可说谎。她那“欺人与窃盗之性质何异”的质问,令梁启超终生难忘。

梁启超小时候都干些什么家务活?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只不过梁氏故居入门右侧可见一间厨房,内设木磨、椿、灶台、橱柜等物什。百多年前,梁启超小小的身影应该时常出现在这里吧!实际上,梁启超赴北京完婚之后还携妻子回来住过一段时间,长女思顺就诞生在他们的寝室———故居正厅南厢的耳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晓虹———真知灼见为学界重视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最完满的典型代表。无论是疾呼变法图强、宣传西方文明,还是提倡君主立宪,他的兴奋点始终与时代的兴奋点保持一致,其内心的矛盾和政治主张的“多变”,完整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梁启超的许多真知灼见,比如立法修宪、开通民智、改造国民性,

现在很受学界重视。

梁启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但缺乏作为政治家必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他还是一个“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胡适语)的性情中人。他反对康有为参与复辟帝制,但他却真诚地为导师祝寿;康有为去世时,他还主持吊唁仪式。他应胡适之邀来北大讲课,却在课上公开批评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徐志摩结婚的时候,他身为主婚人却在婚礼上严厉批评徐志摩,要徐志摩认真对待婚姻。他去世前曾患尿血症,被医院误诊为右肾肿瘤,亲友纷纷谴责医院,他却告诫众人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知识还不成熟便从根本上怀疑科学。他以生命的代价留给人世间一份最为宝贵的宽容。

梁启超:维新故人重放光彩

今年5月,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如何在中小学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全国上下广泛讨论的话题。在今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天下人谋永福”等催人奋进的字眼,似乎在一些年轻人心目中日渐失去感召力;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情操,面临被网络游戏、日韩音乐、流行时尚所代替的危险。此时此刻,追溯一位维新志士少年时代的成长历程,竟显得如此迫切。我们希望,对这位故人幼时身影的凝望,能够触动更多青少年的心灵。毕竟中华民族的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

梁启超思想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主张变革,倡导创新。他认为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进行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市提出“工业强市、外资民资富市、科技兴市、环境优市”四大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制造业基地、物流基地、能源基地,充分发挥“榕树效应”,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等理念,都是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

梁启超把毕生精力投入到振兴中华的爱国事业上,他的政治主思想学说对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鲁迅等在内的几代中国人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因此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当前青少年教育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梁启超生平贡献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改革家、文学家。

倡导变法维新1895年赴京会试期间,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拒签《马关条约》、变法图强。维新运动期间,曾任《中外纪闻》、《时务报》等刊物主笔,发表《变法通议》,影响巨大。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受光绪帝召见,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同时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反对复辟帝制辛亥革命之后,回国任北洋政府司法、财政总长。19xx年,发表著名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猛烈抨击袁世凯称帝野心,并与蔡锷策划发动了护国战争。

文化贡献卓越流亡日本期间,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19 18年退出政坛,赴欧考察西方文明。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晚年被誉为清华大学“国学四大导师”之一。梁启超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造诣。其著作《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等,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1400余万字。

自强不息催人进

自强不息是仁人志士奉行的坚强精神,他们为祖国的兴旺发达,为了事业的成功,自强不息、不懈追求、坚忍不拔,不向困难低头,用实际行动实行“天行分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中开展培养自强不息精神,是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在少年儿童中开展弘扬和培养自强不息精神,是增强他们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让他们从小培养不怕困难、勇于进取、自主自强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的精神。

随着学校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实践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知难而上,不向困难低头,努力攀登的精神。

自强不息奋发向上

我们学生将来都要走入社会,只有具备自强不息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那么,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塑造坚毅刚强,奋发向上的性格;要充分发挥主观功能动性。 理想,是人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是引导人们自强不息的人生路标,是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没有信念,理想可能发生动摇。我们只有有了远大的理想,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没有理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无法高高的飞翔于蓝天。

自强不息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俗话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不畏困难,不懈奋斗奋斗,才能实现人生所向往的目标。 每一位自强者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取创新,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2000多年前,荀子就发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强音。双耳失聪的贝多芬也增竟以一生的实践来证明他的“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自强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要有勇于突破旧时候的思想,敢于创新。 同学们,让我们创造出比革命前辈更加辉煌的业绩把!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谈当代中小学生毅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在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酷的社会斗争中,锻炼和培育出的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勇于攀登、勇于拼搏的“自强不息”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的坚固脊梁。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统计,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曾先后孕育了26种较有影响的文明。然而,由于外来势力的侵略或征服,内部争斗的消耗或自毁,自然灾害的破坏或毁灭等原因,大多数文明早已先后消灭,或不再独成一系。例如,南美的印加帝国,拥有自己古老的历史文化,一度拥有1600万人口,一度拥有数万人的庞大军队,可是,仅仅150个西班牙海盗,带着一门不太管用的大炮,就使得这个古老的封建帝国崩溃了,以至到后来,主权沦丧,亡国灭种。令世人瞩目的是中华文明,虽历经沦桑、饱受磨难,但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延绵不绝、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其根本原因之一。

“自强不息”一语原出于先秦时期的《周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自然界的四时运行、斗转星移、曰月交替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息的,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住的;人也应效法它而不断进取,奋发图强。这是用比兴的方式,表达了《周易》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顽强奋斗,执着追求,它是一种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一种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它能够使人安逸而不懈怠,遇险而不畏惧,胜利而不骄傲,失败而不气馁,使人锐意进取,勉力向上,永不满足。因此,今天我们 所谈论的自强不息精神的内涵比它在《周易》中最初的表达内容要丰富和深刻得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而也必然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主要、最重要的途径。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更需要搞好持续不断、扎实有效的教育工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民族精神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能否后继有人。为此,搞好对广大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要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尤其要对青少年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搞好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教育,必须把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分解、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十年前,我买过一本《周易》,实话说,附庸风雅。买回来,从头到尾十分艰难而且非常痛苦地读了一遍,就在书橱里面睡觉了。明白了一个道理,记住了一句话。道理是“语言文字改革是中国文化传播的根本大计”,一句话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本来想严肃地把这篇文字给挤兑出来,无奈性格使然。严肃的问题轻松了说,读的人不觉得累,到也是件快事。前不久,大家都在为杂志停刊的事情奔忙。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兼网站勤杂人等,心情十分郁闷。各大论坛里面贴满了大家的吼叫,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今天,水清浅发来了网络教学研究的消息,疆疆

感叹“我们河北落后了,要加油”,小李连忙应声“安徽也很落后啊,星火要燎原”。这算是一组对比么?任你风吹雨打,我就自强不息。区区一个经济效益,能让《科学课》搁浅?即使搁浅,还会有更多的《科学课》诞生。在学校,我们被叫做“综合学科”,我想,这种称谓大概就类似于“杂牌军”吧。办公室最小,教师人数最少,课时最多,工作量最大,学生受众最广。以前街道居委会常常评比“五好家庭”,我们这群人应该是“五最老师”了吧。很多老师,是我们身边的过客,短暂接触,便离开了。但是,有更多的老师坚持了战斗,一直到现在。于是,他们很多成为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名气最大的老师,成为荣誉最多的老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这是什么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杂志是我们的主心骨,这是不争的事实。人的脊梁是永远要挺直的,不能没有这根支柱。兔子,海风,明珠都说,《科学课》是我们唯一的一块阵地,坚决不能丢。是啊,我举双手双脚支持。但是,如果这块阵地真的丢了,我们怎么办?那时,面临的还是选择。一些人,可能会默默地离开,一些人,还会留下来,当然,还会有跟多的加入者。坚持留下来的人和勇敢加入的人,会浴血奋战再把阵地夺回来。他们获得的,会更加厚重。

中国现在的科学教育较我们的前辈开荒的时候,已经是大大进步了,尽管它现在仍然落后。我们处在一个教育被经济和市场冲击的时代。教材象战国时代那样纷繁,教学模式象女人的衣服一样时尚而且多变,教师的内心被物欲的现实冲击得脆弱不堪。于是,我们网络交流时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你们用什么版本的教材?”,第二个问题常常是:“最近你们教研的主题是什么?”,问的最多的问题常常是:“你们那里的收入怎样?”。写这一段的时候,我有点酸楚,于是我就再次大声朗读我在《周易》里面唯一记住的这个句子。我们是老师,我们更加是一个人。人性,是我们的根本,谁也不可能逃脱。世界上只有一个上帝,其他的都是人。在我们面临每一个选择的时候,我们都有可能动摇。所以,我们应该选择自强,这样才不会迷失。

杂志不可能消失,道理也不可能消失,消失的可能是我们的信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这信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