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密码 苯教

《藏地密码》

探寻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上)

阿扎活佛文字原稿:

主持人:

下面我想请问一下各位老师,本教的本字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阿扎活佛:

在古藏文的记载中,原始本教的本(Bon)是“颂咒”,“祈祷”,“咏赞”之义,这在原始信仰的各种仪式中是个极其重要的部分。以念颂各种咒文为主要仪式的各种原始的本被传统称之为“ 原始苯教”(或“世续苯教”)。而辛绕弥沃所创立的“雍仲本教”,在“Bon” 之后加上一个“Po”(Bonpo本波)。雍仲苯教的 “苯” 有许多释义,而最主要的意思是指“法”。它与汉传佛教的“法”、古印度梵文的“达磨”、象雄文中的 “吉”、 藏传佛教中的“秋” 等意义是一样的。 主持人:

藏族著名大学者根登群培先生认为,“蕃和本是同义词。其原因是古代词语中,蕃字后面要加上又后置字,就变为本了。后来这些字的后置字消失后,又后置字变成了后置字,由此类推,蕃字可能就是由本字演变而来的。”事实上,以前整个藏族地区都盛行本教,地名也可以叫作本地。由此可知,藏族本教信仰和本教文化是地道的藏族人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的源头可追溯至藏族远古新旧石器的原始文化时期。此时低下的生产力面临神秘莫测的自然界,促使原始藏族先民开始进行造神的运动。这个时间正是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藏族社会大约于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从西藏境内出土的骨器、石器、较精致的陶器;阿里、藏南、藏东、甘青等地发现的以狩猎为主要内容的崖画、石刻,已发现三十多个点;两千多座古墓以及其他金石用具中所表现出的原始社会时期拙朴、神奇的自然崇拜、神灵崇拜、生灵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图符崇拜意识等,和世界上其它地域人类发展进程一样,藏族远古时期也经历了一个早期漫长的原始宗教时期,并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影响,逐步形成了具有藏族人民族区域性特征的本土宗教——本教。那么本教

的发源地究竟在哪里呢?这个发源地又有怎样的传说故事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请教一下专家。

阿扎活佛:

雍仲苯教的发源地在古代的象雄国,从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知道:雍仲本教的创始人辛饶弥沃就诞生在象雄的沃摩隆仁,很多专家认为沃摩隆仁就是冈底斯附近。吐蕃崛起以前,象雄的疆域包括南边的拉达克、喀什米尔、西部的巴基斯坦,东段巴尔提斯坦、北至那曲高原甚至包括今青海省玉树的一部分,东达以丁青为中心的包括今天那曲和昌都一带的辽阔区域,几乎包括整个藏区。

主持人:

很多人只熟悉引入佛教的松赞干布,而对松赞干布之前的历史几乎一点也不了解,其实,在松赞干布前面至少有三十多位统领,毫无疑问的是,松赞干布并非第一位统领。根据一些史学家的记载,西藏第一位统领聂赤赞普是由本教的僧团认证并且加冕的,聂赤赞普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也有一些记载说略晚于佛陀或早于佛陀。但无论真相是什么样的,这已经将我们带回了洪荒的古代。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本教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历史甚至比君主制的历史还要悠久……

那么提到本教,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辛饶·米沃,那么辛饶·米沃究竟和本教有着怎么密切的联系呢?我们还是来请教一下专家老师。

阿扎活佛:

辛饶·米沃且是原始本教的改造者,雍仲本教的佛陀。他反对原始本教仪式中杀牲血祭等劣习,用生灵的摹仿物来代替,创造了彩线花盘祭供的习俗,也就是直到现在还被藏传佛教各教派沿用的朵玛。由此可以断定,通常所指的本教,其主体就是辛饶·米沃且改革发展后的雍仲本教,即系统本教,其内容涵括了内明、外明、显宗、密宗和大圆满等九乘次第的全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

主持人:

辛饶·米沃创立的雍仲本教与原始的本教的区别还在于:当辛绕从象雄来蕃地传教时,他已经有一整套理论和相应的教规,而这时原始本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宗教,辛饶弥沃在善巧地吸收原始本教并对其进行大量改革的基础上创建了雍仲本教,比如,辛饶吸收了原始本教中包括藏医、天文、历算、地理、占卦、梦兆、招财、招福、石碑铭文、雕刻以及沐浴等法,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仪轨仍然被村民用以防止来自人和动物的疾病,或者用于带来日常生活中的利益。那么由辛饶·米沃创建的雍仲本教的“卍”字符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阿扎活佛:

这个古老的符号有“永恒不变”、“金刚”、“善妙”、“吉祥”之意,这个符号也象征着集中的能量。“卍”是很多世界古文明中都曾经发现的符号,而根据科学家的发现,这个符号和银河系的平面图如出一辙。“卍”不仅仅存在于西藏和象雄地区,也存在于其他地方的文明中。参照印度文化,这个左旋雍仲的符号可能来自古老的巴利语字母中的“阿”字。同样的在象雄语也如此,左旋的雍仲符号也与其字母中的“阿”字非常相似。这个雍仲的符号也在古希腊的花瓶纹饰中存在、另外在意大利博物馆的一件文物上也有这样的符号,因此,很难轻易地下结论,说某些事物属于一个特定的文化。

主持人:

那么辛饶·米沃又是如何将本教发扬广大的呢?

阿扎活佛:

据本教的《经典汇集》等几部正规历史书中记载,辛饶*米沃所传的象雄文本教四门即恰辛本、郎辛本、哲辛本和赛辛本以及拉本派、杜本派、真心本派等三派曾由波斯的穆查扎哈、松巴的爱里巴勒、印度的拉豆恩多、汉地的勒大玛保、木地的赛托杰先等,分别翻译成各自民族的语言使本教发扬光大。相传辛饶米沃传教所用的八王宫,尔后被译成三百六十种文字。 主持人:

有一种说法是:本教在形成中接受了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本教的九级雍仲神山——岗底斯,圣湖——玛旁雍错,据印度湿婆教的传说,湿婆与其明妃即居住在这里,有一则传说把冈底斯山喻为父,把玛旁雍喻为母,即是受印度湿婆教性力学说的影响。本教也受汉地虎、

龟、朱雀和青龙学说的影响,在二元论思想及婚姻丧葬习俗上则受到波斯袄教和中亚风俗的影响。这种已体系化的本教,于公元前四世纪东传吐蕃等部,开始了在广大藏组地区和周边区域长达两千多年的流播历史,吐蕃第一代聂赤赞普到拉托脱日聂赞二十七代,均由“本”教巫师辅佐国政。其影响遍及整个雪域高原和周边地域。成为世界远古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神秘文化。那么关于“本”教巫师辅佐国政,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呢?各位专家又是怎么看待这个事情的呢?

阿扎活佛:

上面的提法与史实是恰恰相反的,因为雍仲本教根据经典记载诞生在一万八千年以前,按考古学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就算以本教最短的有4000年历史这个结论来看,雍仲本教都要远远早于刚才所提到的湿婆教及其他宗教及习俗。因为湿婆教是兴起于公元九至十二世纪的宗教;而汉地青龙、朱雀等,现在能够找到的最早使用这些字眼的书是《山海经》,据公认的说法,《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产物,而最早的发现青龙白虎是在商朝曾侯乙墓,就是说起码在商朝时已经在使用了,那么也远远晚于雍仲本教的历史。事实上,不存在历史古老的文化向之后的历史文化学习的逻辑,如同唐朝文化不会受了清朝文化的思想影响一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

说到本教辅佐国政,一直是象雄王朝的历代所沿袭的政治策略。本教的国师多精于天文、历法、医学、占卜以及内明等雍仲本教的内外明学,所以对于国王统治朝政有着非常大的辅助作用,而象雄历代国王也多是雍仲本教的修行人,有很多也证得大乘成就的果位。当时的雍仲本教是被作为象雄的国教来学习和信仰的,所以本教作为国师辅佐朝政,是象雄朝历代所沿袭的,也充分说明当时雍仲本教在整个象雄的影响。

主持人:

那么本教究竟有着怎样基本的信仰特征呢?本教和藏传佛教在信仰方面又有着怎么的区别呢?

阿扎活佛:

原始本教的基本信仰包括自然崇拜等等形式,包括念咒,驱鬼等仪式。而雍仲本教的信仰总的来讲,是对轮回中的众生开示究竟解脱之法,根据众生应断的烦恼,祖师指出了与之相应的破灭烦恼的“本门”(也就是法门),一切本门归根结底就是调伏自己的意念及欲望,其主要内容为:告诫以求解脱的善男子、善女子怎样发大善菩提之心、大悲之愿,进而持而上之行,勤修十波罗蜜多之方便,成就究竟无上大圆满,从而识轮回之苦,弃轮回诸业及烦恼,广积善根断业障之本德,以及怎样依缘修道,成就断障(永断一切烦恼和所知障)等等。一言一蔽之,告诫人们:诸本无我,诸行无常,有漏皆苦,涅盘寂静。若以集经来讲:源于化身之外续为显宗,源于报身之内续为密宗,源于本心之密续为心识部,故诸本门若按集经可归纳为显、密、心识部三者。

主持人:

一直到公元七世纪,辛饶·米沃所创立的雍仲本教曾经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本教和印度佛教开始了互相排斥,那么佛本之间互相排斥的根结究竟是什么?经过上千年的磨合,在西藏,今天的本教与藏传佛教之间又是怎么的关系呢?敬请下周同一时间关注《探寻西藏原始宗教》下。

《藏地密码》

探寻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下)

主持人:

从开始一直到公元七世纪,辛饶所创立的雍仲本教都是整个吐蕃地区的唯一宗教和信仰基础。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本教和印度佛教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各自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本教吸收了印度佛教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印度佛教吸收了苯教的内容,也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藏传佛教。

佛本之间碰撞的结果也是吐蕃王朝政治斗争的终结,由于信奉本教的大臣政治势力过大而遭到了王室的忌惮,公元八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开始扶植印度佛教并灭本,这次大法难让本教徒们记忆犹新,在那次大劫难当中,苯教被斥为“黑教”也就是邪教的意思,本教徒们被迫改宗印度佛教,不愿意改宗的本教僧人被迫亡命天涯,到阿里、安多和康区等边远地区,继续信仰和传播他们的宗教。那么在这里我想请教一下专家,这次本教的法难是印度佛教被传入西藏以后,佛本之间的第一次碰撞吗?

阿扎活佛:

藏传佛教和苯教之间相互融合,都以慈悲为根本,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波罗蜜的方法达到究竟觉悟和涅槃。在这些教义和修行方法和目标上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没有区别的两个宗教为什么会产生碰撞和摩擦呢?其实是因为藏王的统治以及一些修行者个人的立场所导致。所以说并非是宗教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争端,这次劫难不是宗教之争。

主持人:

这次法难使本教与公元7世纪始传吐蕃的印度佛教之间两百多年的斗争见了分晓,最终以印度佛教的胜利而告终,赤松德赞也扫清了影响其政治的阻碍并巩固了政权。这次法难也成为佛本斗争史上的一个分界线,此前,本教仍然是主宰吐蕃的主要宗教,而印度佛教则仅仅是一个

主要局限在吐蕃王室传播的外来宗教。但是此后,印度佛教作为一个强势文化在吐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占领了吐蕃宗教文化的主导地位,尤其从其后宏期开始,印度佛教从安多地区逐渐开始重新传播,并且逐渐在民间得势,遍及整个吐蕃。而本教在赤松德赞以后一直处于劣势,尤其在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卫藏地区,基本上被清除逸尽。那么当时本教和本教徒们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呢?

阿扎活佛:

在法难刚开始的时候,赤松德赞强迫本教的高僧大德们:要么你们离开卫藏这个地区;要么就要按照印传佛教的方式来修行。所以很多本教的修行者都离开了卫藏地区,而去到其他地方继续修行,而象本教的第二世德宝占巴南卡大师则对藏王说:“本教和佛教是一样的,法是没有区别的,对于我来说,外在的改变并没有什么。”于是他和少数本教大师剃去头发,穿上印传的僧衣而留在了卫藏地区。

主持人:

当时本教和佛教的关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从公元7世纪中叶佛教传入吐蕃开始,虽然佛教得到吐蕃王室的大力支持,但由于本教作为本土宗教的固有优势及其强有力的抵制,到8世纪,佛教一直仅限于在吐蕃王室内传播。虽然佛教史家们极力推崇松赞干布对佛教的贡献,甚至将其尊奉为法王,但他对佛教最大的贡献仅仅是将佛教引进到吐蕃,

仅此而已。被引进以后的100年里,佛教在吐蕃并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直到8世纪后期,赤松德赞不仅大力扶持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还极力灭本,将佛教在吐蕃传播的主要障碍彻底清除,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在政治方面才开始畅通无阻,公开与佛教为敌的实力基本消除。虽然这样,但是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文化,既不能明确否定本土宗教传统,即本教信仰的文化价值,还要传播一个全新的信仰系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里立足,其境遇显得非常尴尬,困难重重。在这样的条件下,佛教是如何达到自己传播的目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还是来请教一下专家。 阿扎活佛:

目前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结果是这样的:纯粹的印传佛教是没有更多密宗部分的修法和经典,到了西藏以后大量吸收了本教因乘次第的方法,通过印传佛教的一些高僧和学者翻译和编著成为了佛教密乘的经论,但是实际上修法的仪轨等各方面和本教是一样的。这样就对于藏王以及百姓来说更容易接触和接受,以便于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扎根和传播。因此藏传佛教是在大量吸收了本教的教理和仪轨的基础上所形成。这一点从藏传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对比中可以清晰明确的得到答案。

小片:

在佛教前弘期的两个世纪当中,虽然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也有众多的佛僧出现,但是那些文献的内容还来不及普及到民间,僧人集团的

得宠也没有连续性,因而佛教的信仰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作为宗教信仰传统,本教仍然是吐蕃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到了后弘期,情况迅速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

首先,赤松德赞在极力灭本之后,他的王权及其扬佛抑本的政策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因而他的灭本要比达玛的灭佛要彻底得多,达玛灭佛虽然动作很大,但不久国王被弑,王权彻底崩溃,灭佛功亏一篑,为佛教的迅速复兴留下了伏笔。在后弘期,虽然本教和佛教都是遭到灭顶之灾后重新发展,但由于上述原因,佛教在法难之后的留存似乎比本教更为完整一些。首先,前弘期大规模的译经为后世留下了现成的藏文文献,加上后弘期是以律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就为职业的宗教僧团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其次,灭佛活动并没能切断与印度的文化联系,一些印度学者仍然在吐蕃活动,因而梵文佛经的翻译工作不仅没有中断,而且产生了像仁青桑布那样的大翻译家,还成功迎请了阿底峡大师来吐蕃传教,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再次发展,佛教在没有任何抵制的情况下,迅速在青藏高原传播开来。那么相比之下,本教的发展又是怎么样的呢?

阿扎活佛:

当时的青海、四川的嘉绒和阿坝一带,还有后藏的一些本教寺院,包括哲仓、西仓、米仓、巴仓还有辛仓和琼系仓等本教的六大家族开始在

各自的地域弘扬和传播。那么在当时也是有了一定的小规模发展。但是同佛教相比起来,无论是信徒上还是地域方面都处于弱势。 小片:

由于本教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未能复兴;大约在9、10世纪之间,3名尼泊尔香客在桑鸢寺意外地发现了大量的本教经典,揭开了本教复兴的帷幕。在本教史上,三香客发现的经典被称作“北藏”系本教“后弘期”五大“伏藏”之一,并列其首。后又陆续发现并发掘出“南藏”、“卫藏”“康藏”和“新藏”。这五大“伏藏”文献在现存本教文献中占很大的比重。

主持人:

经过在两个世纪的发展后,本教和佛教的势力角逐已经明显分出伯仲,加上佛教势力中出现了帕莫竹巴、萨迦、甘丹颇章等王朝,本教不仅处于劣势,而且成为一个遭受歧视的宗教派别,这就是后弘期。后弘期对本教和佛教都是一个逐步调整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在两个宗教的角逐中败北并完全处于劣势的本教反其道而行之,极力吸收佛教的内容,尤其是显宗的内容,本教的中观、般若、因明等理论建设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这就是在前弘期佛教吸收本教的内容,在后弘期本教吸收佛教内容的历史过程及其缘由。那么当时佛本之间又是怎么的关系呢?

主持人:

在后弘期的本佛斗争中,佛教迅速处于优势地位,处于劣势的本教甚至受到严重的歧视,因而处于优势的佛教史家一般对本教历史文献中本教自身历史的描述不屑一顾。加上从12世纪以后,藏传佛教自身分出若干个派别,大小学派林立,各种传承自成体系,对于不同教派的文献也很少涉猎。随着藏传佛教各教派学经制度及其学位晋升制度的不断完善,学僧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佛教经院哲学的修习上,很少有人关注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本教。那么本教又是在什么时候情况得以改观的呢? 主持人:

经过上千年的磨合,本教与藏传佛教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并且经过长期的融合缩短了这两个宗教之间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许多分歧,促成了这两个宗教传统在许多重要教义上的共识,使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在变化,那么今天在西藏,本教和佛教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阿扎活佛: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修行人既是本教徒又是佛教徒的情况,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样的,不分彼此。而很多高僧大德也都说:“信仰本波教就是信仰佛教,同样信仰佛教也就是信仰本波教;排斥佛教也就是排斥本波教,排斥本波教同样也就是排斥佛教。”现在很多的研究都已经从教理、教义、仪轨等诸多方面证实了两者的统一,其实我觉得,从历史的发展

来看,并非说世界上只是佛教和本教这两个宗教互相学习和吸收,整个世界文化都是相互影响,互相吸收的。

小片:介绍阿扎活佛住持的本教寺院——西藏林芝古秀寺。

古秀寺——是雍仲本教的史传名寺,坐落在素有藏东江南之称的林芝县。古秀寺由多丹日巴珠色大师修建于1332年。

古秀是藏语音译,意思是等身像。根据典籍记载:雍仲本教的祖师敦巴辛绕弥沃佛陀在这里第一次传授大乘佛法的八关斋戒。

寺院的所处地形宛如八瓣莲花,象征着圣洁纯净。一万六千多年前,工布的统领和子民曾在这里聆听敦巴辛绕弥沃佛陀传法。

古秀寺内供奉了占巴南喀大师、才旺仁增大师等佛像。保存的普巴金刚佛像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其中还有很多舍利子、灵塔等具有悠久历史的圣物。

总结:

本教和佛教一样,是一个拥有着独立的创始人、完整的体系、繁杂的仪轨、浩瀚的文献和悠久的历史。

这样一个自成系统的信仰传统经过一千多年的碰撞与融合,本教与佛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它们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着与历史发展相适应的宗教文化体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