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名言警句

《西游记》名言警句

1、美不美,乡中水。 (第五回)

2、胜负乃兵家之常。

3、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4、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第七回)

5、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第九回)

6、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第十回)

7、强中更有强中手。(第十四回)

8、好手不敌双拳,双拳不如四手。

9、福无双降,祸不单行。(第十五回)

10、人没伤虎心,虎没伤人意。(第十六回)

11、要知山下路,须问去来人。(第二十一回)

12、不打不成相识。(第二十六回)

13、虎毒不食儿。(第二十七回)

14、千日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15、当家才知柴米价,养子方晓父母恩。(第二十八回)

16、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第三十回)

17、不看僧面看佛面。(第三十一回)

18、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第三十三回)

19、养兵千日,用兵一朝。(第三十六回)

20、不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第三十七回)

21、家无二主。(第三十九回)

22、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第四十回)

23、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

24、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

25、人逢喜事精神爽。(第四十二回)

26、功到自然成。(第四十三回)

27、龙生九种,九种各别。

28、强龙不压地头蛇。(第四十五回)

29、棋逢对手,将遇良材。(第四十六回)

30、逢山开路,遇水迭桥。(第四十七回)

31、水火无情。(第五十一回)

32、瓜熟自落。(第五十三回)

3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第六十回)

34、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第六十二回)

35、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第八十四回)

36、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第一百回)

— — — 以上名言警句摘自岳麓书社19xx年4月出版100回版本

 

第二篇:解读西游记

解读《西游记》

在我国,《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们从小听着《孙悟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和《三打白骨精》等经典的《西游记》故事长大,每个人对其中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读。本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之后,重读《西游记》,对其中心思想和唐僧师徒四人以及他们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和其中的故事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因此,本人试图对《西游记》进行解读来阐述作者写《西游记》的原意。对《西游记》进行研究的文学大匠很多,本人对《西游记》的解读只是一家之言,不道之处,望有识之士给予批评指正。

一、《西游记》的中心思想:

《西游记》的构思是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要人物,从他们的来历、为什么受到处罚以及怎么会走上取经路,最终取到真经的经过为主线展开的。我认为《西游记》中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其中心思想----宣扬佛法。本人从以下事例来说明其宣扬佛法的本意。《西游记》第十回和第十一回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地府中的一段经历,李世民还魂时经过了十八层地狱、奈何桥、枉死城和六道轮回回到人间。李世民在十八层地狱中看到作恶者的下场,在奈何桥上看到河内鬼魂的苦恼、在枉死城看到枉死者的无奈,这一切对他刺激很大。最后经过六道轮回时听到判官对六道轮回的解释是:“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地府的经历使李世民对因果轮回深信不疑,促使了他积德行善思想的形成。还阳后为了他李氏王朝的千秋万代和江山永固,他广施仁政、宣扬佛法,最终引发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佛法云: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来历和归属就阐述了这一道理。唐僧是如来座下弟子-金蝉,只为他不用心听佛祖讲法而转世投胎到尘世。因他对佛的待谩,投胎落地就开始受苦。他从小在寺院中长大,不知有父母,长到十八岁才知人都是父母生的。在寻找父母亲的过程中,他发现父亲被贼人所杀,母亲被贼人所霸占。虽然父亲后来重生,但母亲自杀身亡。他从小就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后又代表唐王去西方取经,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始得正果。就因其对佛的无心待谩,所以必须转到尘世中来受尽苦难。在这里金蝉的无心待谩是因,唐僧的受尽苦难是果。唐僧在尘世中受尽苦难还能坚持宣扬佛法又促使他修炼成佛。在这里唐僧的受尽苦难和宣扬佛法变成因,修炼成佛变成果。《西游记》通过对金蝉转世为唐僧,再到唐僧修炼成佛的过程的叙述,说明了世事的变化莫测又有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佛法还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也正因为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地狱般的磨难,还能抱定去西天取经的目的,才能最终修成正果。这又体现了佛法中的因果关系,你只能在舍中修成正果,而在求中陷入困境。但世人都认为从外界获取越多越好,并不了解佛法中的因果关系,结果是得到越多就越痛苦。世上有句名言:“知足者常乐,”但又有几个人做得到,看得透呢?

佛家讲究的是顿悟。孙悟空从一个毛猴子能够学成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就是因为他读懂了他师傅菩提祖师的暗示。也就是这一顿悟,彻底改变了孙悟空的命运,最终使其修炼成佛。

佛经有无字经和有字经之分。《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因唐僧师徒四人未向阿傩、伽叶二尊者尽人事,二尊者传给唐僧师徒四人的是无字经。宝阁上一尊燃灯古佛在唐僧师徒四人拿走无字经后笑云:“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这揭示的是世人都在用眼读经,而非用心读经,怎么读得懂无字经呢?虽然同是佛经,也有高下之分。这也是在说明佛法的顿悟,换句话说:无字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处处隐含着佛法的道理。所以用眼读,人们读到的是神鬼故事,

用心读才能读出佛法真谛。

二、对唐僧师徒四人的认识:

唐僧,又名唐三藏。唐三藏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唐王赐国姓为唐,唐僧又被派往西天去取天、地、鬼三藏真经而得名。作者在给其取这个名字时是含有深意的。世上有天、地、鬼三界,人要通达三界,修练成佛,必须要心神合一。从唐三藏的名字来讲,我们也应该了解其代表的意义。唐僧是如来佛祖座下弟子--金蝉转世投胎而来。他一出生就轮落至寺院之中,从小出家为僧,这就是他的命。唐僧是佛的代表,他具有菩萨心肠,不忍心伤害任何的生命。他受尽苦难到西天去取经,是为了取回真经之后,既可宣扬佛法,又能普渡众生。但他也有缺点,比如:是非不分,人妖不分,听信搀言,误解忠良等等。唐僧本来就属于佛教中人,因无心听佛祖讲经,才转入尘世修炼,经历了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终于立地成佛。唐僧的经历说明神佛也有过错。有过错并不可怕,但有过错必须付出代价。唐僧下凡就是要受尽苦难来磨练其意志,以考验其真心,经受了考验始能成佛。

孙大圣,又名孙悟空。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其师傅菩提祖师所取,暗示他要了解“空”的意义,另一方面讲要他掌握佛法中“四大皆空”的真谛。孙悟空受日月精华孕育而成,表示其性格和作为是天生的。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天不怕、地不怕,正直、明辨是非、勇敢好斗和不畏强权。孙悟空自认为武艺高强,不服玉帝约束,自封为齐天大圣。他不明白其师傅给他取名孙悟空的深意,才会与佛祖斗法,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五百年的压迫,金箍咒的约束,对自由的渴望把孙悟空导入取经的行列,最终修炼成佛。

猪八戒,又名猪悟能。猪悟能这个名字是观音菩萨所取,“悟”者顿悟也,悟能的意思要其对人的本能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猪八戒的意思是要其做到佛家八戒,戒除人的八大本能,与悟能的意思相扣。猪八戒是天蓬元帅转世下凡。天蓬元帅调戏嫦娥被打入尘世,打痛了乱投胎,不想会化身为猪。作者对猪八戒的取名、下凡和投胎描绘得环环相扣,活脱脱展现出人的本能。猪八戒的性格特点是好色、贪吃贪睡、懒惰、怕苦怕累和嫉妒,表现的都是人典型的本能反应。猪八戒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受孙悟空的约束和管教。虽然在取经路上充满着矛盾,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修炼成佛。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悟净这个名字是观音菩萨所取,意思要其清净修炼,开化愚昧。沙和尚是卷帘大将转世下凡。沙和尚不小心打破了琉璃盏,被迫下凡。沙和尚的性格特点是愚忠、勤劳。沙和尚自始至终坚守着取经的信念,毫不动摇。在取经路上他勤勤恳恳,干的是最累的活而没有怨言。沙和尚本领不高,但其信念坚强,任劳任怨,也是取经组合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因此,他在经历苦难之后也修炼成佛。

一般来讲,人们把唐僧师徒四人看成是性格各异的四个人,而这样的四个人的组合经过共同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取经任务,取到了真经。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中各有优缺点,通过四个人的相互作用,张扬了优点、限制了缺点,从而使优点得到放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唐僧的菩萨心肠和坚定意志、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和战斗精神、猪八戒的搞笑和沙和尚的勤劳,这几种性格的组合使他们成为最佳组合。

我认为作者是为了描述方便而把一个人身上可能表现的各种性格分解到四个人身上。换句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只是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空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而已。比如就:人都有佛性和慈悲心肠,只是受环境的影响,表现的多少而已。人天生应该是有鳞有角的,但经过太多的磨练,鳞角磨掉了,就像孙悟空一样。人又有八种本能,谁不好色、谁不懒惰、谁又不贪吃贪睡,但受环境的约束人不可能无限制的张扬人的本能。人的勤劳和愚忠本是好的品质,但表现得过头并不是好事。

总而言之,通过对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的分析和描述,我认为人的性格无法用好坏区分,关键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空应该表现出合适的性格特征,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用唐僧的佛性压制孙悟空的无法无天,反过来用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来克服唐僧的是非不分。用孙悟空来

压制猪八戒的本能,用猪八戒的搞笑来调节气氛和用沙和尚的勤劳来完成粗杂的事情。这一切都说明万事相生相克,物极必反,怎么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决定了人的成败输赢。作者设计这样一种组合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也可以像唐僧师徒四人那样,适当的发挥我们的性格取得我们心中的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