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

初冬的早晨,空气中有些浅浅的寒意。 电车在这个叫金谷町的地方只有两分钟的停留。上车的人寥寥。下车的似乎只有我一个。走出电车站,一眼便看见了不远处的巴士站。

一块竖着的牌子,写着站名和巴士到站时间。旁边是一张长椅。被风雨侵蚀得有些陈旧的站牌和长椅,纤尘不染。一条窄窄的公路通向山上的茶园。路上有一些零散的落叶。冬日的薄雾在小镇轻灵而优雅地飘忽着,车站和周围的民居变得有些朦朦胧胧。 没有一个等车的人。

7点30分,小镇的头班巴士准时到达。不知道是从哪个方向过来的。不经意间汽车已悄没声息地停在了眼前。 我是唯一的乘客。司机回过头来朝我笑笑,说声“早上好”,看我坐稳了便发动了车子,往那深深的绿色中驶去。

要去的地方是金谷町的茶叶博物馆。被称作“日本第一茶乡”的金谷町,在静冈县中部的一片山林间。

我生活着的城市里,故乡杭州,也是有一家茶叶博物馆的。在一片绿色山水之间。 那是我喜欢的地方。没有太多的游客。有茶的悠远,茶的清香,更有茶的散淡。

杭州是个茶乡。喝茶的去处甚多。但杭州却是个能把茶喝出浓浓的俗世生活风情来的地方。龙井茶的阵阵幽香,那绿色的精灵在玻璃水杯中舒展着的身姿都已不再是关注的内容了。更多的是关于佐茶的食物和喝茶时消磨时间的方式了。这个城市,真是无处不浸润着南宋遗风。

只有茶博馆,还留有了几分清幽。

三十分钟以后,车子到了茶之乡车站。 几乎已经在山顶上了。站在路边,能看到山下的小镇。有新干线驶过,但听不到声音。感觉离城镇很远。山顶上的开阔地,是一片苍翠的茶园。 雾渐渐散开,露出透蓝透蓝的天空。阳光穿过云层洒下一片柔和的金色。

茶树上挂满晶莹的露珠。穿行在茶园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茶叶博物馆就在那一片绿色的茶园之中。

这样的一片土地,从未有过任何接触的地方,却时时感觉到一种召唤。我不知道,我要在这里找到什么。但内心感觉,这里有我喜欢的东西。

常常这样。一个人,毫没来由地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些不明确的感觉。 馆长小泊重洋先生已经在等我了。一个清瘦的老者,眼睛里有平和睿智的光。听朋友介绍,小泊先生原本是政府的公务员,因为喜欢茶,筹建博物馆时,自动要求来这里,放弃了公务员的身份。博物馆是社团法人。政府给一部分资金,自己还得创收,才能维持开销和工作人员的工资。 小泊先生在这里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关于茶的著作。

他说,他去过杭州。喜欢那个地方,叫龙井的那个地方。还喜欢一部书,叫茶经。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盒子,打开包装是一本线装本的陆羽《茶经》。 杭州的朋友送的。可惜,中文的,我看不懂。他说。

小泊先生让我先去自己走走看看。下午有茶道老师来,可以看茶道表演。或者,有兴趣,跟着学学。

茶博馆不大,仅参观的话,一小时足够了。茶的历史。茶的种植方式。种植的工具。茶的饮用方式。饮茶的器皿。各国的茶俗。全有。小而精致的博物馆,介绍的很全。 有一株巨大的茶树,穿过楼板,一直长到三楼的屋顶。是按中国云南的一株茶树一比一仿真制作的。是茶,就离不开关于中国的介绍。毕竟,这是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在中国展区,还有留学生在表演中国茶艺。站一旁看了一会,发现那女孩一点没有进入。只是机械地做着几个动作。内心里有些遗憾。可惜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竟被演绎得没有一点美感。

馆内的陈列对我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个人走出陈列室,慢慢地向后面的庭院走去。 是典型的日式庭院。还有茶道教室。庭院里简洁干净。茶室是茅草屋顶的。有着一种古朴的典雅。没有一点多余的装饰。 整个庭院里面空无一人。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有

飘落的黄叶。阳光四处流动,温暖而芬芳。 一个人,就这样站着。风吹过,听见有枯叶飘飘洒洒地掉落。空气中弥漫着茶香。

瞬间,进入了一种恍惚,不知身在何处。

童年的记忆中也有一片茶园。跟着外婆在茶树间穿梭。我把自己藏起来,蹲在茶树下,让外婆找。好久没有声音,便探出头去,发现外婆就站在茶树前看着我微笑。 从小,便跟着外婆喝茶。外婆家有一个大大的瓦罐,在炭炉上炖水。水开了,冒出丝丝的热气。外婆用来泡茶。绿色的高山云雾茶在杯子里翻腾,清香扑鼻。有时候,看着杯子里的茶水,外婆会对着似懂非懂的我说,茶可以明目,可以清心。是个好东西啊。 外婆在那个山村里住了十几年。一直到生命的终结。儿女们在山外的城市里,过得都不错。要接她过去,她却是不愿意。她说,她离不开这片茶园。她说,这是她最后的归宿。

听母亲说,年轻时的外婆,有过她风光无限的生活。

大家族的女儿。美丽而又才华横溢。外公是清末的最后一批秀才,同样的大家族,给了她一个最排场的婚礼。只知道之乎者也的外公,不理家事。外婆成了这个大家族里的当家女人。她却不看重这些,挥金如土。家里的财产在她手里散落贻尽。

记得那时候的外婆,经常捧着一本书,在门前的藤椅上散淡地翻着。 想起来,那是一本《茶经》。

去问馆长借了《茶经》,坐在阳光下的草地上,静静地读。

中餐时,邂逅了会议室里的一场小小拍卖会。拍的全是馆长的藏品。世界各地的名茶。精美的茶具。美丽的水晶杯。甚至,有杭州的丝绸睡衣。是小泊先生去世界各地交流时,收到的礼物。 快过年了。日本的风俗,年底单位要举办忘年会。或去温泉地的温泉旅馆,或就近去一家好的饭店好好宴请一顿。给员工们一个放松地交流的机会,辞旧迎新。

茶博馆没钱。馆长拍卖了自己的藏品,用来招待员工。

我说,把这本《茶经》卖给我吧。我想要。小泊先生说,送给你。书是要在能读懂它的人手里的。

第一眼看到茶道老师,就被她那优雅温和仪态所吸引。接到馆长的电话,老师专门带了一套和服上来。她说,日本茶道,讲究环境和氛围。穿上和服,更能感受那种氛围。和服是白的底色,有一些线条简单的红色图案。喜欢那被丝绸质地的衣服柔柔的包裹着的感觉。第一次发现和服竟是那么的美丽。

进入茶室时,是一扇要弯腰才能进入的小门。客人参观时可以走大门的。但要体验真正的茶道,便要从这小门进入。这样的门,是为了让所有进入茶室的人,去掉身上佩带的一切饰物,包括剑和刀之类的。

老师说,茶的面前人人平等。王公贵戚和布衣百姓一样,没有任何显示身份的装饰。 茶道精神可浓缩为四个字“和、敬、清、寂”。 “和”指的是和谐、和悦;“敬”指的是纯洁、诚实,主客间互敬互爱;“清”和“寂”则是指茶室内外清静、典雅的环境和氛围。

茶室壁上挂着古朴的书画,室内插有鲜花,显得高雅幽静。几张干净的“榻榻米”上除了放上茶道中必需的几件茶具以外,没有任何一件多余的东西。显出一种朴素、清寂之美。

也是一只瓦罐,炖在炭炉上,冒着丝丝热气。老师的声音轻柔、温和,简单地介绍了茶道的意境,便开始泡茶。

跪坐在榻榻米上,用心地看着她做的每一道程序,清静典雅、朴素简洁、优雅无华。递过来的茶是一碗冒着绿色泡沫的沫茶。手工制作的茶碗,造型简单拙朴。双手接过,转两圈,一口饮尽。

那一刻,脑子里什么也没有了,空明澄澈。只有淡淡的茶香,弥漫在室内。

突然间明白了,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内心世界的闲寂、恬静。千利休说,“茶禅一味”,“茶即禅”。是为茶道三昧所在。

外婆喜欢绿茶。没有任何污染的高山云雾茶。经常,她会坐在屋前阳光下,泡一杯茶,不说话,久久,久久。杯子里倒映着蓝天白云。有时候,她会对我说,这里面,有一个世界。

她说,繁华落尽,一切归于简单,平和,才是真正的生活。

那一年,中国的土地上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喧闹的城镇,让人们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安宁。大幅标语。高音喇叭。游街。抄家。她选择了离开。离开了她生活着的城镇,来到这个小山村。这里没有运动,没有批斗。只有整片整片绿色的茶园。这是外婆的外婆家。

总是坐在外婆的身边,头靠在她的膝上。安静地看着玻璃杯里的茶叶一片一片地舒展开来,又一片一片地落下去。外婆会轻轻抚摸着我的头发,说,我的外孙女,以后的生活,也要像茶一样。

老师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关于千利休禅师和丰臣秀吉将军的故事。

千利休创立了WABI茶道的基本理念,是WABI茶的鼻祖。千利休的茶道,具禅的精神、诗的风格于一体。其实,这其中凝聚了千利休的“数寄”精神。所谓“数寄”,便是指繁华过后的清寂。

丰臣秀吉士是当时日本的统治者。听说千利休的寺庙种了满院子的牵牛花,非常美丽。便让手下告诉千利休,说要去赏花。第二天他去了千利休的寺院。一进院子,却发现一朵花都没有。整个院子里的牵牛花被千利休清除的干干净净。丰臣秀吉一肚子怒火,冲进大殿找千利休算账。 一进大殿,只见空旷的殿堂中间花架上放着一只花瓶,插着一朵盛开的牵牛花。只有一朵。一瞬间,丰臣秀吉被震撼了。孤芳一朵,远胜过满院盛开的浓艳。美到极致的,竟只是无边空寂中简洁的一点。

老师说茶道所追求的也正是这一朵牵牛花的意境。也就是禅境。

老师陪我在庭院里散步。阳光斜斜地照过来。

我说,好喜欢这里。真想在这里住下来。 老师的声音依然是淡淡的,优雅的。她说,喜欢一样东西,不一定要去拥有它。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真正的去拥有什么。一切 “有”都是暂时的,“无”才是永远的;任何看见的东西都是瞬间的,而永恒也就在瞬间中。 老师说,附近有个老禅师,家里有好多田地,都无偿地给村民种植。很大的一幢房子,自己只住了一个四榻的小房间,其他的空着,谁来了都可以去住。你要愿意,可以去看看他。晚上就住在他家里。她又说,你可以向他请教很多问题,比如说禅。

沿着博物馆前面的那条小路继续往前走,不久,便看见一个干净的小村落。有村民在田间劳作。仍然是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

老禅师的家,门前也是一片苍翠的茶园。屋里似乎没有人,问了两声,没有回答。径自进了门,看见旁边的小房间里,一白发长须老者正在读书。不敢打扰,在旁边默默站着。老者没抬头,只说了一句,来看茶园的吧。旁边有空房间,厨房里有吃的,你自便吧。 我说,大师,想听你给我讲讲禅。 他抬起头,望望窗外,用手指指外面的那片茶园说,看见了吗? 我问,大师是说那片茶园吗? 他回答说,禅。 说完便又顾自看书了。 我问禅,他也只对我说了一个禅字就再也没有话了。

老禅师家里俭朴至极。没有电视,没有音响。没有太多的家具。榻榻米房间的壁柜里有铺盖,透出太阳的晒过后的清香。旁边一间书房,有一房间的书。随手拿了一本,看着,看着,睡意袭来,丢下书便睡着了。一直折磨着我的失眠症不治而愈。 一夜无梦。

清晨。在一阵鸟鸣声中醒来。走出房间,厨房里的餐桌上放着一锅饭。有一盒牛奶。还有酱汤和一些酱菜。用过早餐,走出门外,看见老禅师在远处茶蓬间散步。远远看了老者一眼,没去和他道别。我想,他一定不会喜欢这些世俗的礼仪。朝着他的背影挥了挥手,便转身漫步向山下走去。

离城市越来越近。已经可以听到山下新干线驶过时的轰鸣声。又要回到喧闹的都市里去了。我停步回头遥望那片绿色的山谷,就在回首的那个瞬间,那片幽静无边的绿色深深的永恒的留在了我的心田。

离开那儿已经好久了,可我还是会时不时的想起那淡泊宁静的山谷茶园。还有同样淡泊宁静的小泊先生和茶道老师,还有那位只和我说了一个字的老禅师。

信息来源:海峡茶学港

 

第二篇:3.“茶禅一味”出夹山

来源:《湖南日报》 20xx年05月13日

“茶禅一味”出夹山

贺新初

4月8日,日本爱知世博会上,由石门夹山寺僧尼表演的“夹山禅茶”,在日本茶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当解说员说道:“若问这一杯是什么,这是一杯茶;若问这茶是什么,它是碧岩的清泉,青嶂的嫩叶;若问这清泉和嫩叶是什么,悟道在心,还是请各位仔细品味吧……”曾于19xx年3月以团长身份率团来“夹山祖庭”拜谒的多田侑史激动不已:“日本茶道的祖庭在石门夹山,夹山和尚是日本茶道的真正鼻祖,茶禅一味是日本茶道的四字真言……”

善会和尚开夹山

距石门县城12公里的夹山寺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 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均曾敕令修缮,故有“三朝御修”之说。夹山的开山祖师是唐代的高僧善会。善会是药山惟俨禅师经船子德诚禅师的再传弟子,属于禅宗的青原系。药山惟俨(751-834)17岁出家,住津市药山,法席很盛。当时,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文学家、哲学家李翱,入山拜谒请教,后作《复性书》,把禅教义理融入儒家学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船子德诚是四川遂宁人,得法于药山惟俨后,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吴江畔,以小船渡人, 1

因号船子和尚。据《五灯会元》载,船子和尚晚年欲以衣钵传人,有一天,他把船停在岸边闲坐,有一位和尚问他:“什么是和尚的日常事务?”船子竖起船桨,问道:“领会吗?”和尚说:“不领会。”船子语带玄机地说:“棹拨清波,金鳞罕遇。”后来,住湖北荆州的道悟禅师云游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正遇善会和尚上堂。道悟指点善会到船子和尚那儿去悟道。船子和尚一看见他就问:“垂下千尺丝绳,意图就在深潭。水面离钩三寸,你说是为什么?”善会刚想开口,却被船子一桨打落水中。当头棒喝之后,善会豁然大悟,道:“语带玄意而没有说明,嘴巴说了等于没说。”船子这才高兴地说:“钓尽江波,金鳞始遇!”唐咸通十一年(870年),善会和尚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大同禅院,居之十余年。归寂后谥号传明大师。

“夹山境地”明禅机

禅宗不立文字,以坐禅内观为宗旨,鼓吹在棒喝之下顿开茅塞,在以心传心之中见性成佛。怎样修行呢?关键是坐禅。禅宗极重坐禅,要求僧人在坐禅时集中思想,专注一境,以达身心“轻安”、“观照”、“明净”的状态。长时间打坐,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饥饿不论,睡意袭来时也是难以抵挡的。于是,具有提神益思、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便成了僧人所必需而且又符合教义戒规的最佳饮料。在唐代,僧人饮茶已成风气,但真正从坐禅饮茶中体味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境界,道出茶禅真谛的,还是夹山善会和尚。《祖堂集》有过这样的记载:

一日,夹山和尚问师父:“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 2

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夹山风景,其实是不正确的。

“夹山境地”真正的含义,是夹山和尚从饮茶中所领悟到的禅机、禅理或禅意、禅境。夹山和尚因茶悟道,得夹山境地,对禅宗机缘启迪尤深。唐五代禅宗中的“夹山境地”,是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茶禅机缘、茶禅境界,所以,后来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在这里,禅师实际上是借景绘意,即夹山和尚因茶悟禅所达到的意境———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境界。

圆悟著书《碧岩录》

斗转星移,朝廷更迭。到了宋代,夹山又出了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

圆悟克勤少时出家,后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圆悟对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一书十分推崇。他对该书加写了三个方面的文字:

一、垂示,放在每则公案之前,大抵有概括和引入的作用。二、着语,放在原公案和雪窦颂诗的每一句下,相当于夹批夹注。三、评唱,分别放在公案后和雪窦颂诗后,对公案和雪窦的“颂古”加以阐释和评论。如此,便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碧岩录》问世之后,禅林对此书评价极高,称为“宗门第一书”。

3

圆悟住持夹山20余年,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

圆悟主持夹山时,禅林大盛,他有两位得意门生宗杲禅师(1089—1163)和虎丘绍隆禅师(1077—1136)。宗杲和绍隆均少时出家,在夹山寺师从圆悟20余年。

“茶禅一味”传日本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回国后,荣西广泛传播禅道与茶道,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一书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

15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一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珠光于是着手创制茶道规矩。一日,茶道法式即将完成,一休问珠光:“吃茶应以何种心情?”珠光回答说:“根据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为健康而吃茶。”然后,他接过修行僧递来的一杯茶,敬献给师父。一休当头棒喝,把茶杯打落在地,再次逼问:“刚才我问你以何种心情吃茶,你若不说心情,只是无心而吃,该又如何?”此时,珠光心情已经平静,轻声回答:“柳绿花红。”一休知道珠光已由茶开悟,遂将圆悟禅师的墨宝“茶禅一味”以及《碧岩录》一书传承给他。珠光“柳绿花红”的吃茶心情与“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何其相似乃尔。

4

日本茶道自夹山的茶禅演变而来,至千利休而将茶道达到最高水平。从此,“茶禅一味”遂成为日本“茶道之魂”。据多田侑史讲,在日本茶道场合,都悬挂着“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挂轴,茶道界几乎无人不知此联出自中国湖南石门的夹山。中国留日学者滕军女士所著《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也曾提及,圆悟禅师的墨宝至今仍作为镇寺之宝,珍藏于日本奈良的大德寺。而《碧岩录》流传到日本后,一直在日本畅销不衰。

可见,夹山的禅宗文化特别是“茶禅一味”真言在日本的影响之深了。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