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心演讲稿[1]

我 的 中 国 心

敬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的中国心。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谱写了一曲曲不朽的篇章。我们祖先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建起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万里长城;规模宏大的西安兵马俑更是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些骄人的业绩是古人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呢?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祖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奋力拼搏,嘹亮的国歌声一次又一次地在奥运赛场上空响起,他们用汗水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神舟九号的飞天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越来越成熟;我国的经济更是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安居乐业,这一切都归功于党的英明领导,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怎能不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祖国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有为抢救少数民族孩子而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皮肤的吴登云;有23年如一日帮助边疆孩子尽快适应异乡大学生活的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邵春亮;有含辛茹苦收养了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四

个民族10个孤儿的首届十大杰出母亲阿尼帕。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就如同他们一样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如果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做不了大海的滚滚波涛,那就做一股山间的潺潺溪流吧;如果做不了峰顶的参天大树,那做一棵河边的青青小草吧。让我们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保卫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让我们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爱祖国,爱党的心!

中国心,不只是在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才得以体现。在和平年代里,一批批模范为我们树立了爱国,爱人民的好榜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国家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同样,也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高昂起我们的斗志,怀揣着一颗伟大的中国心,努力拼搏,挥洒汗水,为自己,为我们的祖国,创造出一个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20xx年《我的中国心》 (1)

《我的中国心》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说出歌词的具体含义。

2、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品读,赏析歌词饱含深情的语言。

3、通过吟诵、演唱来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的内容,品味赏析其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歌词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xx年,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文艺晚会上首次演唱了《我的中国心》。歌词一经演唱,立即广为流传。现在,世界上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听到《我的中国心》。是什么让这首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呢?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引起了所有中国人的共鸣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的中国心》。

二、涵泳品味 体悟情感

(一)素读,就是朴素的朗读,不借助任何外在的资料,读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1、教师示范读后, 学生激情朗读。

问:读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通过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2、组织学生完成歌词重点词句的理解。

(例如:哪个词最情深意长的表达出我对祖国的思念?——“只”→深深的思念,深深的遗憾;;“虽然”与“依然”是什么关系?——对比,突出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烙”上中国印如何理解?——祖国与我血脉相连……)

(二)扩读,就是选择文中的一两个名词,将其扩展开去,扩展成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越具体越形象越好。

1、教师出示“黄山、黄河、长江、长城”等描写些祖国山川的美文美图,在音乐背景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学生合作进行扩读,带着对歌词的新的理解和感情再次朗读课文。

(三)联读,就是联想相关的故事朗读。

1、请学生一起来回忆我们曾学过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故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

2、教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钱学森艰难的五年归国路,引导学生想象他当时回国的艰难,在故事情境中反复诵读课文。

(四)比读,就是比较阅读。

1、生自由读唐代大诗人孟郊写的《游子吟》, 问:当我们再次吟诵孟郊写的《游子吟》时,你的心里涌动了什么情感?并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出来。

2、从小我到大我,升华主题。

游子心,赤子情。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母亲。

教师总结概括“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唯独不能选择的是你的母亲、你的祖国。我们的国家现在并不富强,需要发展,正面临着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等困难,但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正视她,改变她。有一天,一旦你身在国外,请牢记这堂课里你学到的“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三、播放MTV 欣赏《我的中国心》的唱词

拳拳赤子心,殷殷故土情,平实的语言,却因为真挚的感情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让我们再次欣赏歌词并学唱。

四、全体演唱《我的中国心》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 、探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图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展示自己课前的所得—《黄河颂》的相关知识(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抗日烽火),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1、播放《黄河颂》的录音。

2、再播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要求尽力揣摩,读出感情。

3.教师范读其中一节,学生品评:请学生给老师做个点评,要求说出教师读的优点和欠缺之处。你认为应该怎样读,为什么。(互动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

4、学生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大声朗读,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展示学生诵读成果。找3~4名同学读,学生互相品评、交流。教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并作重音、停顿指导。

6、你认为谁读的哪一段最好,为什么?(交流)找出一位读的最好的同学,大家模仿他的感情和基调在小组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豪迈、激昂的情调和诗人的爱国情感。

7、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齐读本诗。

三、研讨诗歌内容

1、解题:本文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最关键?(抓住“颂”字)

2、小组交流:全诗可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容)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分组交流,得出答案)

4、先烈们抛头颅,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满怀着对先人的无比崇敬和对祖国山河的无上热爱。再来颂读诗歌。

四、拓展延伸

1、欣赏《黄河大合唱》,交流你所获得的感悟,并写下来。

2、搜集描绘黄河的图片、文章、诗词、乐曲,欣赏交流。

五、教学反思

《在希望的田野上》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

教学重点:

理解歌词内容,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爱生活、爱劳动、爱祖国。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很好听,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放录音带)

请同学谈听后感,以引导同学对歌词感兴趣。

(这首歌很美,很欢快。从歌词我觉得这首歌讲的是农村的事,反映劳动人民的喜悦。)

具体是什么歌词呢?

(比如歌中唱到“田野”、“冬麦”、“高粱”,还有“纺花”、“撒网”、“播种”、“打场”,以及老人举杯,儿童欢笑,小伙弹琴,姑娘歌唱。这就是劳动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心中的喜悦。)

讲得非常好。这篇课文就是这首歌的歌词,叙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在学习方法上与讲读课文有所不同,要求同学们利用本单元学到的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以自学为主,解决文中重点、难点。

(二)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1、出示投影片辨析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讨论词义。

世世代代:一代又一代,祖祖辈辈。

富裕:生活上应有尽有,非常充裕。近义词是富足;反义词是贫穷或者贫困。 兴旺:这个词一般和发达连用,表示兴盛,旺盛。

抽穗:发育完全的幼穗随着茎的伸长,从叶剑鞘内伸出。

(三)读课文,了解歌词内容,学习第一节。

这首歌词共三节,分别有三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节“我们的家乡”,其他两节“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己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歌词的思想感情。请同学谈。

(描写家乡景象,抒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总结第一节学习方法。

第一,读熟,分析内容,质疑;

第二,有感情地读,体会思想感情;

第三,理解,背诵。

(五)自学第二、三节,回答问题。

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学二、三节,理解歌词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可提出问题以检验学生的自学情况。

1、为什么说“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

(禾苗抽穗,牛羊成长离不开农牧民的辛勤劳动,“西村”“东港”“北疆”“南国”东南西北,祖国的四面八方,到处都是“纺花”“撒网”“播种”“打场”忙碌的景象。人们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为她打扮,为她梳妆”。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实际上是把祖国建设得更好,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表达了人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决心和自豪感。)

(六)放《在希望的田野上》录音带,请同学欣赏,并随声哼唱。

(七)总结全文。

师:这篇课文描述了“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生活、劳动、向往未来的情景,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同学们,我们用一个词来高度概括一下每一节的特点: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课文的意境。

2、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一)初读课文:

1、词的常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

(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才是题目。)

2、“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所涉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

4、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

功,统一祖国。

(二)整体感知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

1、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

2、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回:醒。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

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

翻:演奏。

“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

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3、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 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

壮: 点兵出征、飞驰敌阵——壮观而激烈 雄壮 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

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

不是,最后一句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这里的“壮”还有为“悲壮”的含义。

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

“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4、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

5、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忘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6、如何理解这首词?

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

友陈亮而作,但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下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

7、齐读课文

(三)小结全文

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

三、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展示基础学习成果,并记下小组学习中的疑难点

四、师生析疑解难:

学生提出交流中未能解决的难题以及生成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标检测训练。

五、达标检测训练:

六、课外学习指导:

1、朗读、背诵这首诗。

2、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

附:板书设计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沙场秋点兵——豪迈场面(志士热情)

可怜白发生——冷酷现实(朝廷冷漠)

《现代诗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感悟两首诗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品味和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作者在表达感情时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品味、感悟、欣赏诗歌情感和表达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实践。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品味、感悟、欣赏《回延安》的思想感情及表达特征。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一)导入

同学们,民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当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回延安》。

教师安排交流课前学习成果(学习途径:图书资料、网上资料等)。学生自由发言。

1、作者简介。

2、诗歌创作背景。

诗歌写于19xx年。诗人从19xx年至19xx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xx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3、说说“信天游”的艺术特点。

“信天游”:两行一节,一般是一节一韵,也可以几节押同一个韵;多用比兴方法。比,即比喻;兴,先写其他事物引起要写的事物。不少时候,兴中兼比,比和兴融为一体。比兴,一般用在诗节的首句。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形象和思想感情。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全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⑴诗歌主要表现了哪些内容?

⑵主要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明确:

⑴主要内容有;回到延安、回忆延安生活、亲人团聚、延安新貌、歌颂延安历史。(不必拘泥于先后顺序)

⑵诗人流露出来的情感主要表现为激动、难忘哺育恩情、热情歌颂、眷恋热爱等。(只要说出整体印象)

2、从五个部分里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朗读给同桌听。

3、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从音准、节奏、情感三个方面评价。

(三)品读欣赏,体悟诗歌表达特点。

1、学生小组讨论:诗人为什么能将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运用拟人、比兴、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运用凝练的词语表现情感。

2、学生活动。从诗中任选三处(其中有一处是关于词语凝练性特点)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赏析要点:既要写出语言的表达特点,又要指出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比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千声万声”的夸张,“母亲”的比喻,抒发了回到延安时无限欢喜激动的感情。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3、全班交流活动成果。

4、听朗读录音,进一步体悟情感。 三、小组合作交流:

各小组内交流上述问题,展示基础学习成果,并记下小组学习中的疑难点 四、师生析疑解难:

学生提出交流中未能解决的难题以及生成的疑问,师生共同解决达标检测训练。

五、达标检测训练: 六、课外学习指导:

拓展延伸,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发讲义或投影贺敬之的另一首诗《三门峡——梳妆台》与《回延安》进行比较。

教师指导比较要点:写作目的、诗歌内容、手法运用等特点,可在课后完成。附: 三门峡──梳妆台

贺敬之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工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开,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 19xx年3月

参看答案:

一 相同之处

1、文学样式相同,选文与原文都是诗歌。

2、写作目的相同,两首诗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3、构思方式相同,两首诗都是以追思历史,喜爱今天,畅想未来为构思线索。

4、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二 不同之处

1、诗歌形式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是自由诗;《回延安》是民歌体。

2、诗歌内容不同,因而表达的中心不同,《三门峡──梳妆台》抒写的是对黄河的感受;《回延安》抒写的是回延安的感受。

3、《三门峡──梳妆台》气势磅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回延安》气势高亢悠远,突出了民歌特点。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教学《再别康桥》。引导学生感受康河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独特的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名校有哪些吗?(哈佛、牛津、剑桥)唱出“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诗句的诗人是谁吗?

由此引出剑桥大学,引出徐志摩,同时播放剑桥大学图片。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活动成果:徐志摩个人资料及有关背景。

二、初读诗歌,感悟诗中情感。

1、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朗读,其他同学从音准、节奏、对情感的初步理解等方面作评价。

2、欣赏配乐朗读,感受名家对诗歌感情的演绎。

思考:诗中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表达了作者依依惜别之情。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1、引导学生思考:

诗中主要表现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你能把握诗的感情变化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表达感情的关键词语。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

明确:

⑴能够体现作者感情脉络的关键词语:作别——荡漾——甘做——寻梦——别离——沉默

⑵诗人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再到怅惘,经历波澜。这种变化源于对康桥的爱恋。

2、齐读诗歌,注意体会情感的波澜起伏特征。

3、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意象表达情感的?

教师指导: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学生用笔划出诗中的意象。 讨论后明确: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一支长篙等。这些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也构成了诗歌柔美的意境。

4、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清新的语言、和谐的韵律、丰富的想像和优美的意境。同座两人交互读与听,评一评谁更能读准诗的节奏和韵律。

四、尝试背诵。在配乐声中齐背全诗。

五、课后语文活动,深化对诗歌的理解,训练思维能力。

1、文字投影或讲义印发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在比较诵读中体会徐诗风格。

2、学写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同学之间交流朗读。

3、积累:收集大家比较熟悉的古人咏离别的诗句。

附: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