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演讲稿

音乐巨人——贝多芬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首先向大家提一个简单的问题,大家了解哪些著名音乐家呢?朗朗,莫扎特,贝多芬等。今天我们共同交流的主题是一位音乐巨人——贝多芬。

我们大家都知道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他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方面,还有除了音乐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吧。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当地碌碌无为的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名倍受生活折磨的宫廷大厨师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贝多芬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在五岁时患上中耳炎,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贝多芬在十一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当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十三岁的贝多芬参加宫廷乐队担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其次贝多芬还是一位身残志坚的音乐家

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在几年中,他避免与人见面交谈,为了他的残疾不被别人发现,他独自承受着这个秘密。他在给韦格勒的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能对别人说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啊!

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是一个聋子的话,他们还会再相信我的音乐才能吗?他们还会再去听我的音乐作品吗?我的敌人们又会如何让想呢?我真是不敢想象这些可怕的后果!在戏院里,我得坐在离乐队最近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说的什么。如果我稍微距离远一些,我就听不见乐器演凑和歌唱的高音。别人柔和的说话时,我还能勉强的听到一点儿,如果高声叫喊,我简直痛不欲生.我诅咒我的命运,为什么要我承受这样的灾难。”他对生活的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在痛苦中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状态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贝多芬从学生李斯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 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一八一二年,贝多芬在托帕雷兹遇到了大诗人歌德。歌德很早就听说了贝多芬,也曾想法子认识他,贝多芬也非常佩服歌德的才华。他们两人在散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皇室一家。歌德远

远地看见他们,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见歌德谦卑的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走去。太子鲁道夫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看见贝多芬,向他脱帽致敬,皇后也和他打招呼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而此时歌德深深的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经过。事后,贝多芬毫不客气的把歌德教训了一番。他在歌德面前炫耀着自己的高尚和伟大,藐视着王公贵族的世俗和渺小。

一八二二年,贝多芬有一次惨痛的经历。在一次演奏会上,他要求亲自指挥,可是,他根本听不见台上的歌唱,将乐曲延缓了许多,结果当乐队跟着他的指挥进行时,歌手已提前唱出了另一段歌词,整个局面混乱了。贝多芬不安起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忍心告诉他实情。这时他突然用一种命令式的口吻把申德勒叫了过去,申德勒写到:“请您暂时停下来,等回去之后我再告诉您事情的原因”贝多芬看了之后,当即跳下舞台,大声喊道:“快走!”他跑回家中一动不动地倒在床上,双手捂着脸,直到吃晚饭的时候。吃饭时,他一言不发,脸上带着一种痛苦的表情。两年后,当他指挥 合唱交响曲 的时候,他完全没有察觉到全场的喝彩声,直到一个女歌手牵着他的手面向听众时,他才突然看见全场起立,挥舞着帽子向他鼓掌致敬。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这部伟大的作品完全震撼了维也纳的世俗的庸俗和轻浮;它扫去了世俗的阴霾,给庸俗的心灵带来了一丝高尚,这部作品中的《欢乐颂》成为人类音乐中生命的最强音! 1826年贝多芬因患上重病未能完成。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

下葬的那天,所有学校停课以示哀悼,两万人参加了贝多

芬的葬礼,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最后贝多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欢乐给予全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正如他那句誓言:“由痛苦换来欢乐。”他的一生如同一个暴风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微风轻轻掠过,在静止的空气中,隐伏着一种威胁,突然悲壮的雷吼响起,带来一阵阵的狂风,如同 英雄交响曲 与 第五交响曲 所表现的,晴朗的气氛并没有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这样希望。黄昏来临了,雷雨在积蓄,乌云夹杂着闪电,在黑夜里挟带着大风雨,那是 第九交响曲 的开始。突然,狂风骤雨停歇,黑暗被撕开了裂口,坚强的意志吧晴朗的天空又还给了我们。任何伟人的天才必定要经过一个与同他对立的社会激烈斗争的过程,才能完全展现他们的天才,完成他们的创作。爱情的破灭、贫困的侵扰、致命的耳聋——但在精神上依旧坚贞不屈,而且最终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乐章。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能勇敢地面对生活,挑战生活!” 有人说:“人生在世究竟是为了什么,在这一生中无论你是伟大的,还是平凡的,无论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这一切都将在死亡中结束。”这是一种消极的想法,也是逃避现实的借口。当一个人面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往往会产生这种念头。贝多芬是多么的不幸,可是他没有放弃,在无数的冷嘲热讽中他创出了无数的经典作品。与贝多芬相比,生活中有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的人是多么的渺小。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世界给了他太少欢乐,而他却创造了如此多的欢乐给世界。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正是因为他们有面对生活的勇气,有与困难做斗争的决心!面对他

们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深深地了解到,面对生活的消极与积极态度所导致的不同后果。其实,面对关心我们的父母,面对疼爱我们的老师,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更没有理由放弃我们的生命。同学们,就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呼吸明天更清新的空气,拥抱明天更灿烂的太阳吧。

 

第二篇: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