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72岁。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共20篇,计492节,合计12700字。《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作为一名将来的教师,这本书也一定是我们的必修之本。因为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旁的公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孔子从他的政治、哲学和心理学观点出发,认为德育的主要内容是仁和礼。所以

他主张“为政以德”,这反映了当时人的价值的提高和奴隶要求解放的时代特

征。因此,孔子的道德观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具有进步意义的。 孔子所谓“礼”,

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

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

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

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

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

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

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

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除此之外,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

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

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

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

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

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

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多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论

语》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程,体味生命的丰

富元素。驰骋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纯净而通透!

 

第二篇:《论语译注》读后感

《论语译注》读后感

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汇聚着人们的无穷智慧,而孔子便是那清澈,明亮的一活泉水,正是这活泉水不断的滋润着我们的思想,从古至今,从未停止。“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这个名字饮誉世界,他被李若禅大师赞为“圣无域泽天下,圣德有范泽垂人间。”的先哲。

谈到《论语》,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自己说:“而丘也,殷人也。”此句话说明孔子为殷商的苗裔。当时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交替时期,权臣间或强大氏族间你吞我严,各国之间更是骚动不已。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他没有选择驰骋沙场,但他走向了另一种变革的巅峰。孔子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开之。”他大半辈子精心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治学之态度严谨科学。

孔子的许多语录充满哲理性的教育性,我最喜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意思是:学习的时候,经常复习,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这岂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吗?从初中时期接触到这句话时,就将它铭记于心,学习新的知识,复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称不了老师,但自己确实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孔子为我们总结的学习方法真的让我获益多多。认真学习孔子的严谨科学态度,去对待知识,不懂就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身边的老师,优秀者,普通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睿智,学习他们的成功秘籍,学习他们的平静心态。

再来谈谈《论语》吧!《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是后人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典籍之一。“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是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国的源典,其论证的主要思想已浸透到中国两千多年的社教体制,社会风俗,心里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两千多年里,曾经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儒家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对传统的中国人具有深刻影响,《论语》中的许多格言和概念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词语中。 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准确,是当代《论语》最好的读本之一。《论语译注》汇聚了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论语》二十篇,并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和注释。这对于我们这些文言功底差的读者来说,真是一件幸事!《论语译注》让我更好的接触《论语》,接触孔子,了解中国这部圣典。透过文字,仿佛回到了孔子讲学的大叔下,我的他的弟子一起坐着,静静地听着他的讲学,感受这一份宁静。聆听他“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思想,品味“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感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方法……

通过《论语译注》,我了解到孔子的许多治国思想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依旧适用。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主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春秋时礼崩乐坏,所谓不循法度之事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孔子要求“为国以礼”,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礼仪大国,与周边国家和谐相处。21世纪,中国在几代领导人

的英明指导下,快速发展起来,但社会依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城乡贫富差距,农民工待遇,户口问题等,这些都是关于农民阶级的切身利益问题。生活离不开粮食,粮食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所以要感谢他们,我们的生活说到底是他们所赐,所以解决不了他们的问题,无疑会对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国家现在施行的医保,小康村解决了“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我想这便是“仁”,这也是成功治理国家的关键,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正确的。

《论语》不仅对我们的生活,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在国家问题上也是益处多多。“一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贴切地道出了《论语》的作用。它给 后世带来了如此多的感悟,值得我们后人借鉴。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让我们更直接地去了解孔子,了解《论语》,了解儒家精神。儒家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生立命的,精神皈依的归宿的。这是我们中华名族的财富,是我们华夏子女的骄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