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孝有感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论语》论孝有感

作者班级:0916011班

作者学号:01601119号

作者名称:杜翔翔

指导老师:颜文武

摘要:《论语》是儒家经典的奠基之作,四书之首,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着我们。读完《论语》,最有感触的就是“孝道”的部分,“孝”的思想贯穿于《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里面。孔子对“孝”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孝道思想,论孝,孝文化 正文:自古以来,许多文献中都有关于“孝”的论述,比如《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墨子经》“孝利亲也”。《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百孝经》各个学派,各个时代对“孝”都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资料显 1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示,湖北的孝感是孝文化的根据地,而“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对“孝”也有不少的传说。其中有“董永的故事”,“二十四孝”之说。可见,中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孝”。了解那么多关于“孝”的故事,我感化甚深。《论语》中,孔子对“孝”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论语在现实社会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它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其实“孝”这个概念早已经存在了。但是孔子给“孝”赋予了新的含义,而这个含义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大不相同。翻开《新华词典》“孝”被解释成孝顺,进一步查孝顺,被解释成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孝”类似于《新华词典》中的解释。但是这种理解在《论语》中找不到。《论语》

第一章中首先给“孝”下的定义是这样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现在仔细说说《论语》中所提到的“孝”,《学而》中提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说明“孝”就是无论父亲在不在,都能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为政》 2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中提到“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说明“孝”是不违背礼法;“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说明“孝”是孩子的为人处世方面不用父母担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明“孝”是指内心要对父母有孝敬之情;“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是说“孝”就是在孝敬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颜悦色,在师生的传承中如何体现孝,孔子给出的标准是“要发自内心的”。如果老师谦谦君子,博学多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勤奋好学,这样的师生关系不是正体现了传承的顺畅吗?不是比“有事,就让学生去做,有酒食,就让老师享用”这样的表面文章要强百倍吗?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孔子说“色难”了。因为要做到这一点,对师生双方都是有要求的。《先进》中提到“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说明“孝”是人们对于别人的称赞没有异议;《子张》中提到“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说明“孝”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充分发挥感情。“孝”不是形式上的奉养和顺从,而是父母、儿女;老师、学生在参与传承的过程中,精心维护两代人之间传递的通道,要诚心诚意地教、诚心诚意地学,发自内心的,才能被称之为孝。

3

广东金融学院2009级汉语言文学(财经传媒)专业论文

总的来说《论语》中的“孝”是讲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

参考文献:序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5)第151838号。作者:李彦昌《论语图典》P6,P11,P12,P113,P213 。云南美术出版社。版次:20xx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4

 

第二篇:论语读后感——贫富论君子

贫富论君子

贫穷与富贵是千百年来儒家必争之话题,而这话题的开山鼻祖,正是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论语》一书。

贫与富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又复杂,自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三要则”以来,贫贱似乎成了君子的必修课。然而不然,追本溯源,孔子对于君子与贫富的关系似乎更为宽容。

因此我认为,贫与富都是君子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善用贫富,时时都可以为君子。 孔子曾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1在孔子看来,前者虽然值得赞赏,但是仅仅局限在善人的阶段;而后者则不同,已经可称之为君子。穷不食嗟来之食,富则广散良财,接济穷人常人皆可做到。但是若能在贫困时以此为快乐,真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在富贵时依然不忘记恪守自己应有的礼节和法度,则只有君子可以为之了。

庄周草席茅舍一生,依附于天地间的自然万物而生存,却丝毫不减对生活的热爱之心,从未以清贫为苦,反而自得其乐。试问若庄周日日因生活贫困而心中愁苦,夜不能寐,其又怎能超脱出同庄周梦蝶一般的境界,最终悟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大成呢?

陶潜归隐南山,于黄花中清贫渡过一生。倘若其常为五斗米而折腰,为清贫而苦恼,又怎么会抛弃在世俗中温饱无忧的生活,依然把自己的梦想根植于田园的土地上,过着晨兴理荒岁,带月荷锄归的生活,成为一代山水田园的启蒙大师呢?

所谓安贫乐道,正是君子之说。正因贫穷而快乐,纵使一生已过身形于广夏之间了然无痕,如君子一般的气息却弥漫在历史的记忆里,经久不散。

第欧根尼指责亚历山大大帝挡住了自己的阳光,后者竟然叹息着让开了自己身后的太阳。身为王者,礼法本可以不束缚着他的一举一动。仅仅一根手指,就能将第欧根尼的生命如草芥一般折断。但他依旧以礼相待,带着他的千军万马离开。

所谓王者之风,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用金戈铁马征服了脚下的土地,更重要的是,在长久的统治中,他们遵循礼法,不因自己手中散不尽的财富而漠视应有的礼节,也不因自己权杖上令人胆寒的权利而草菅人命。当亚历山大叹息着离去的时候,历史就已经承认,他是王者,更是君子。

所谓君子,必先修身,而后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而对于贫富的理解,则正是君子之所以能称之为君子的第一步。忆往昔,范仲淹曾对天下许下无关贫富与地位先其之忧而忧,后其之乐而乐的夙愿;看今朝,温总理曾仰望星空许下对万民负责的承诺。古往今来,不论身处贫富贵贱,只要贫可自得其乐,富不忘天下苍生,均可称之为君子。

孔子之道,亦为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亦为贫富之道。古人曾以青梅煮酒论英雄,正因为英雄不可因成败而论。今朝以贫富之道论君子,亦正因君子不可以单贫富而论。只要世人识得贫富之道,君子之风自可徜徉于天地间,长存沧海桑田。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之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