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观后感

纪录片《华尔街》观后感

很久以前,他是印第安人的土地

400年前,他是荷兰人的一道墙

200年前,他是梧桐树下的金融种子

100年前,他塑造了美国的崛起

今天,他是一张撒向世界的一张金融之网,这张网强大而脆弱,光明又黑暗。这张网既能让经济加速,也能让经济窒息,他就是 华尔街!

我曾对金融业心怀热忱,源于它能够带给人的高额利润。在这个物质极度膨胀的社会,难免会被拜金思潮所左右。但随着在金融专业的不断学习,我开始有对金融业另一角度的思考。金融业这种虚拟经济,是基于信用、未来收益索取权等的一种符号经济,它只不过把已经存在的各种物质因素重新组合,组合成一种新的产品形态或使用价值形态,比如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而通过这些符号经济的反复倒卖来获取利润,它并不真正创造社会财富。

实体经济才应是创造物质财务的载体,是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而高额的利润促使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高昂的税收却导致实体经济的逐步萎靡,社会财富逐渐转向金融市场的投机泡沫之中,缺乏以实体经济作为载体的稳固性和真实性。我于是开始质疑这种投机产业。

在看过《华尔街》系列纪录片之后,发现原来自己是陷入了一个误区。就是将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割裂开,而事实上,他们应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中国的股市比美国的股市要脆弱的多。中国的投资环境中更多的是个人投资者,更多以投机为主。正是这样的投资环境,让我对资本市场有了以上的误读。

《华尔街》第一集《资本无眠》中的一句话正确定义了资本市场,它说:“高效融资和分散风险是资本市场的主要作用。”资本市场并不是靠投机而存活的。

美国道琼斯公司行政主管普雷斯特伯说:“华尔街把各种资源分配到经济的各个方面,它能成就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大事业。”接下来的几集从企业到国家,细致剖析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力量是怎样发挥其资本市场的作用,一步一步地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的。

可以说,华尔街的成长史,就是近代金融史发展的缩影。从荷兰为赚钱而买下曼哈顿地区,荷兰移民从阿姆斯特丹带来的股份制、股票交易所喝货币汇兑银行;到英荷两国因争夺海上霸权而开战,来自英国的移民,从伦敦带来的国债、跨国银行和中央银行;再到美国的独立战争,为还债而发行国债,最终促进了华尔街的兴盛。每一步都伴随着金融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根发芽,并逐渐枝繁叶茂,成为这个世界金融市场的核心。

也可以说,华尔街的成长史,就是整个美国的经济发展史。虽然华尔街只有几百米长而且算不上宽阔,今天的很多金融机构也并不在那里办公,但是那里却几乎是整个美国的缩影。从为修建伊利运河,纽约州政府与华尔街合作,华尔街成效伊利运河债券,至此华尔街有了第一个工程债券,开创政府与资本市场合作完成工程项目成功先例,引领了日后美国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到为修建铁路,也是由华尔街作为融资渠道,使得美国国家铁路一日跃千里,同时促进了国家内部的商品流通,进一步促进市场的繁荣;再到日后的国内战争时期,北方军同样是依靠华尔街源源不断的大额注资才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华尔街这种融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一个承诺,即只要工程的确在长远利益上有利可图,那么就能够保证资金链的稳固。而只要资金链保持稳定,就能支持一项工程的最终完成。

相比于中国的股市,华尔街给美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起伏的股票交易市场,更多的带来了一种模式,一种利用资本市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在客观上以非常高的积极性做成了一件非常有利于全社会的大事情,而不是通过政府拍板从全国人民的财富中强行拿出一部分来干政府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样的模式的好处在于实际上这个决策过程更加地民主化了,如果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资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项目被足够多的人认可了。而且通过华尔街的参与,不仅国内

人民的财富能够帮助政府来做事,国外的资本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流入国内,帮助本国进行建设,这也是一种创新。 同时我也看到,资本市场在美国的迅速成长绝非偶然,这与美国传统的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华尔街的成长与养育它的土壤紧密相连。华尔街是美国经济、政治、信仰博弈的三角地。

第一是美国的信用文化。在独立战争中,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总共留下了高达5400万美元的债务。也就是说,美国刚建国就已经破产。当时的财政部长汉密尔顿认为,既然没有钱来还债,那就把债务留下来,不要失掉国家信用,否则以后再想借钱就借不到了。由此发行的美国国债,启动了华尔街,也启动了美国。美国人拥有中国人不能比拟的信用意识,这来源于两百多年前就形成的信用文化,这也让美国在如今的信用时代拥有更强劲的生存力。 第二是美国的政治民主。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说:“美国历来是根据,任何一件事情,它所影响到公众利益的范围的大小,来作为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判断政府到底要不要介入和介入多少的因素。”这表明美国历来有把公众利益作为政治权衡的传统,同时政治权力的介入是小心的、谨慎的,这个细节正好彰显了美国这个国家政治民主的内核。 第三是美国的监督体系。按照美国的惯例,每次大的灾难发生之后,都会诞生重要的法规,以避免灾难的重复发生。19xx年至19xx年全球经济危机,19xx年美国国会通过《证券法》,1934 年又颁布《证券交易法》,同年又建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用以监管证券市场,促进平等交易,保护投资者利益。在将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组建了一个为人民的福利负责的政府,他不惜一切代价,推动宪法的修正。由此诞生了新的四大自由。其中,免于匮乏的自由成为美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精神内涵。从此,美国诞生了《社会保障法》,而一系列涉及社会保障与管制的法律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哲学。20xx年美国安然公司垮台促使《塞班斯法案》出台,进一步严格了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同时,给予媒体更广泛的监督权力。

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律师事务所密切关注着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这样完善的监督体系来自美国传统上的制衡文化。从建国时对政府权力的制衡,到对华尔街的监督制衡,无不是受这种文化意识的推动。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十分深刻。2010 年,在纽交所上市刚刚十年的丰田公司遭遇汽车召回事件。美国16个州的22家律师事务所准备向丰田发起集体诉讼,指责丰田的召回行动给车主造成了20亿美元的损失,传票已由司法部门送达丰田公司。同时,美国国会及各大媒体对丰田高层有一场严厉的听证会,在听证会上,丰田章男鞠躬道歉,并任由指责。这一鞠躬,日本人愤慨了,认为美国实施世界上最大宗的贸易保护,小题大做;中国人也愤慨了,认为丰田章男居然跟美国人鞠躬而不给其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人鞠躬。其实,丰田章男会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维诺至此很大一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有着最强大的法律力量。

如果没有致力于实现自由而负责任生活的信仰和政治的传统作为保障,很难想象,华尔街能否成长为今天这个样子,跟世界金融中心究竟又能有多少必然的联系。

在《华尔街》的最后一集《资本长河》中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说:“按我对世界的看法,在二十一世纪,中国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资本市场的中心正在从美国向亚洲转移,不论中心是转移到香港、上海、东京或是新加坡,总之一定会转移到亚洲。”

对于中国,如何培育富有创造力的土壤是目前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土壤包括制度的建设、法律的完善和科技的创新。 在制度建设上,如何规范资本市场的运作,如何将它延伸到企业形成,延伸到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中,如何保障市场的透明度,最大范围、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同时政府应该在资本市场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制定应急措施和长久机制。在法律完善上,如何打造同样严格的法律监督体系,规范上市公司及投资者行为,切实发挥法治作用。在科技创新上,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与之相辅相成。此外,资本市场上不管是金融创新,还是风险控制,任何设计都应遵循科学。将

来,人民币国际化,强势人民币,会是健全国际货币的关键一步。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时机。

只要做好这些,我们才有望建立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才有望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美国著名投资家约翰·邓普顿曾说,一个国家的财富,不能依靠自然资源,它应该依靠人们心中的想法和观念。这是纪录片《华尔街》给予我,最大的启示。

 

第二篇:华尔街之狼观后感

《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认为20xx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老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机》,八十年代是《愤怒的公牛》,九十年代是《盗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纪他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华尔街之狼》。        这个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电影与传统的犯罪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更不给人物安排善恶有报的道德结局。它把焦点放在犯罪细节和奢靡生活上,极少关注受害者们。在表面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宣扬金钱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观众愿意去体会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辑、人物的命运变迁,体会字里行间没有被明示的讽刺和抨击,这作品就是一壶老酒,辛辣凌厉,层次丰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钱与信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乔丹·贝尔福特是一只华尔街上嗜钱如命的恶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钱这个终极目标不懈靠近。影片一开始,贝尔福特就自述金钱对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他说这话时刚用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卷成小筒来吸白面,他面对镜头直接与观众对话,神情放松而兴奋,语调洋洋自得。从这里,一个明显的推论是在华尔街上,金钱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有了这样的推论,便会有接下来的道德判断——既然毒瘾有害,那么过量的金钱与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这样的吗?        贝尔福特的确锒铛入狱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当不肯收受贿赂的FBI探员在破烂的纽约地铁里读着贝尔福特入狱的新闻时,地铁里很可能就是贝尔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劳苦大众们神情漠然,没人对这新闻有一丝一毫的反应。与此同时,贝尔福特穿着雪白的狱服在监狱里打网球,要不说那是监狱,我还真看不出来那身狱服和高级乡村俱乐部里的会服有什么差别。不仅如此,贝尔福特离开华尔街后混得一直不错,要么教人脱贫致富,要么当成功的大众教育家,写致富的心灵鸡汤,全世界巡回教授销售技巧。        要是上瘾能玩成这样,那上瘾似乎也挺好。        也许这本非“金钱如毒品”的劝诫?        那么换个思路。贝尔福特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上瘾”了。他在功成名就后明明有机会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离职演说上却真情毕露,越说越激动,他不怕被罚钱,他就是要继续玩下去。金钱

对他,早已超越了物质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赖,上升成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么金钱所代表的东西就必须是一种精神需求。那是成功、出人头地的社会地位,那是一种美国梦式的价值观——英雄不问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学的教导付出全部,机会就会对人有所垂青,你就会获得尊敬、地位、名望和梦想的一切。        这说法是不是听起来耳熟得很?“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实现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进入天堂”,“只要坚定信仰,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信春哥,得永生”……贝尔福特成为了销售专家,那些人在礼堂里听他宣传成功学的理念,那种热切、投入、渴念,跟听着赞美诗伸出双手泪流满面的教徒又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从逻辑上讲,任何说只要你怎样怎样努力,就能获得什么什么的宣传,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至少也是不实的夸张)。为了保证谎言不被拆穿,就必须扼杀那个看见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扩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征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时把信仰体系外的人彻底边缘化。        那么怎么才能让不信邪的人加入组织呢——必须要把谎言做实。怎么做实?没人见过天堂不是吗,我给你建一个,庄严的教堂,宁静的氛围。你说不怕地狱是吗?我给你描述一下:骨肉分离,永恒的痛苦,可怕的魔鬼,万劫不覆。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么样吗?我给你展示一下,香车美女为所欲为,物质绝对等于幸福。你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躏,无情无耻毫无怜悯。        谁要跟你说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们羞辱他们。   谁要跟你说没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异教徒,我们烧死他们。        只要金钱所代表的人类成功和等级制度存在一天,贝尔福特式的成功学就终将拥有市场,物质与灵魂之间的战争永不止息。           2. 视觉的狂欢        《华尔街之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华尔街精英俱乐部内聚众声色犬马的香艳镜头了。没错,老马丁在这些花花绿绿的片段之间节奏拿捏得妙极了,一个小高潮推向另一个小高潮,各种裸露和丑恶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饰。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组成了庞大的荒谬大合唱,一个组曲进入下一个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奋,娱乐效果十足。不管这背后的讽刺在哪里,我猜老马丁和团队在拍摄这些场景的时候自己也该嗨得够呛。要不怎么会有那么随心所欲的表现形

式,贝尔福特可以随时打破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站到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夸夸其谈!        那么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三点毕露的成人镜头,这些极尽其能的奢华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吗?        尤其在最后的道德判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对受害者的刻画少之又少,这样奢华的视觉狂欢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吗?        对一个批判“瘾”的故事而言,视觉的狂欢只是噱头,不仅不能起到戒瘾的功效,甚至说不定会适得其成为反勾人犯罪的宣传。        但对于一个隐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价值观而言,没有超凡脱俗的视觉狂欢,就不足以让人深切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荒谬和悲哀。贝尔福特当然是被批判的,但他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钱、向股民说谎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做的并不出格,起码他没有造苏丹红,没有私挖小煤窑,没有走私文物。他离开了华尔街照样可以运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学,照样有大批学生买票去听。为什么?因为他教的,都——是——真——的!        贝尔福特的成功法则是基于既定社会准则的,他不是无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们急于成功的心理,把本来需要十年的时间硬说成十个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说成光芒万丈,把1%的盈利说成1000%。他做的一切不过是个虚拟的心理游戏,但就有人相信他——难道你不相信吗?——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我们从小就听惯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们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摆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奋不顾身了。        没有这样的视觉狂欢,你能意识到生活这场更大更黑更残酷的狂欢吗?成功者们在电话那头,我跟你在这头;成功者们在电视那头,我跟你在这头。        贝尔福特一个人的沉浮不是重点——他怎么可能沉下去!他不过是个游戏里的聪明人,他可恶,但他不是真正的恶霸。莱昂纳多的脸,哪怕是嗑药过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还是有可爱在其中的。       真正的恶霸才不露头呢。           3. 永远的黑帮        回首看看老马丁最优秀的电影,它们都离不开黑帮的影子。这其中我特别喜欢19xx年的《盗亦有道》。这个关于一个黑帮成员如何成长成熟直至崩溃的故事有着史诗般的气魄,绝对优秀的摄影,自始至终笼罩的,不强调价值判断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调。在某种程度上,《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黑帮传统的延续,贝尔福特就是《盗亦有道》里的亨利,麦康纳扮演的资

深交易员类似罗伯特·德尼罗的吉米,而这个超级黑帮,就是华尔街,就是弱肉强食持续不断推广金钱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国金融界。       这新黑帮是个更为松散的全新形态的暗黑世界。它不以家庭为单位,抓住机会什么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干一票,前提是你得够狠够彪悍。顾及朋友情谊的转天就能被卖,可不尊敬规则的瞬间就被扫地出门。女人和毒品不仅是麻痹神经的必须,更是投名状般的誓词。黑帮里没有一个超出了符号意义的有血肉的女性,因为有血肉的女人在这个以阿尔法男性为主的环境里要么加入粗俗的杀戮,要么抽离灵魂成为玩物。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被架空了的金钱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无边无尽的物质尽头,淘洗出来的却是最传统的、千百年来都同样血腥丑陋的一部暴力史。这部历史里没有哪个人物是真正的十恶不赦——只要足够靠近,谁的人性不透出星点光芒;也根本没什么善恶有报,所谓道德判断根本无章可循——20xx年美国次债危机中的罪魁祸首们,那些炮制出有毒资产的投行精英们和年薪几千万美元的CEO们,有哪个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这就是我们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现实不过的荒谬世界。        这就是真相。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我坚信老马丁的这部电影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让澳洲金发美女玛格特·罗比向莱昂纳多连泼了三杯水!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FBI探员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纽约客》的Rachel Syme把《华尔街之狼》和《伟大的盖茨比》相比,她更向往《盖茨比》中穿透资产阶级声色犬马,仍然指向美好与人性的那束绿光。但我却更欣赏《华尔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基调。这是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真正的华尔街之狼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爆发已经超过五年了,好莱坞所拍的反映这段历史的电影却并不多,直接相关的只有《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利益风暴》这两部片子,还值得可圈可点(详情请参见两年前的影评《从电影看华尔街》)。其实好莱坞并不是不想拍这个题材,只不过是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拍出的片子往往给人一种鸡同鸭讲,啼笑皆非的感觉。比如《入侵华尔街》,完全是表现一个反体制的孤胆斗士的动作片;而《套利交易》,根本和“套利

”这个基本的金融操作毫无关系,拍成了非常狗血的小三逼婚意外身亡的婚姻伦理悬疑片。那老马和小李子这两位黄金搭档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华尔街之狼》呢?      以下有剧透,读者需谨慎。)      其实这部电影表现的并非五年前的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甚至不是87年的那场股市崩盘,而是一个专门从事小面值股票(所谓的Penny Stock,美分股)交易的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Jordan Belfort)。他凭借着天生一张三寸不烂舌,两行伶俐齿,以及靠着在老牌精英公司罗斯柴尔德摸索到的几份行业秘笈,把几个烂仔弟兄用金融术语武装起来,很快在这一个低端的忽悠底层投资者的行业做得风生水起,包装出了一个听上去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经纪公司(片中这个公司叫做斯特拉顿·奥克蒙特(Stratton Oakmont),非常具有WASP范儿,就类似国内的“中字头”公司一样),开始直接进军主流客户。      当然贝尔福很快就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赚取佣金了,而是开始哄抬股价并从中牟利,具体做法非常简单:先把某支小股票全部买断,然后靠着经纪人们去推销,只要策略得当,就会造成这支股票供不应求,股价节节攀升的现象。等到了高点,再全部抛售,大赚一笔离场。到了后来,连这种伎俩也无法让他满足,他干脆采取在首次公募(IPO)中进行幕后操作,在片中最大的一笔史蒂夫·马登(Steve Madden)制鞋公司的首次公募交易中,贝尔福在两小时内赚了2300万美元。      2300万美元,这能算是真正的华尔街之狼的手笔了吗?      20xx年,避险基金巨头John Paulson通过对市场的基本分析,发现次贷债券存在巨大风险,开始做空次贷,在20xx年他亲自精挑细选了数十个风险非常高的BBB级次贷债券,通过高盛和债券发行商ACA Management LLC,发行了臭名昭著的合成抵押债务债券ABACUS 2007-AC1,其中一部分卖给了德国的一家银行IKB,数月之后,该银行在这一宗交易中损失近1.5亿美元,而Paulson在这笔交易中通过购买信用违约掉期(CDS)几乎净赚10亿美元。而高盛从未因为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而受到刑事指控,高盛的高管们没有一个遭到起诉,仅有一个VP级人物(所谓的副总裁,在华尔街上遍地都是,基本上是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MBA担任),因为参与这场交易受到民事指控,被判负有法律责任。说他是这笔交易的幕后黑手,我想全美国人民都要笑了。      一笔交易净赚10亿美元,合作伙伴是高盛,而且交易的对象不是什么个人股票投资者,而是有着自己分析团队,还拥有所有投行分析报告的银行,交易债券是

合成抵押债务债券(Synthetic Collaterized Debt Obligation),这才像真正华尔街之狼的魄力。贝尔福的那些哄抬股价、首次公募的幕后非法交易,比起来就像是小孩子的过家家游戏。所以他很快就被抓了,而且是被FBI抓的。众所周知,在美国影视里,FBI的智力可是不敢恭维的。      要和这样的华尔街之狼对抗,美国人民主要依靠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y Exchange Commission),但是这个机构一直是苦于工资低,经费少,留不住人。道理很简单,如果你能把合成抵押债务债券弄清楚,华尔街就会出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钱挖人。这也是好莱坞为什么总是没法写出一个好的华尔街剧本的原因之一:现在的交易,已经不是80年代的那种想象力就可以解释得了的。      好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人民痛定思痛,敦促民意代表们给SEC增加人手,提高拨款。在20xx年的纽约证交所闪电崩盘(Flash Crash)之后,国会大笔一挥,给了SEC五千万美元,用于提高其信息技术水平,可以几乎实时监控金融市场交易。不过好景不长,在20xx年底的预算妥协案中,SEC的这笔专事专办的经费竟然被砍掉了50%,不知道这是否也是真正华尔街之狼的杰作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