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例大赛作品

五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

《桥》教学案例

沙河市第一小学 韩玮玮

课前分析

一、课文分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 产 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 产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内容。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分析课文的能力。读一篇文章,程度较好的学生已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并思考其深层的内容,程度一般的学生只局限于能把文章读通、读顺,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设计问题时尽量照顾到。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在共 产 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学习方法:

读思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讲故事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小村庄,几天来断断续续一直在下雨,某个黎明的时候,雨突然下大了,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哗哗地下。小河里的水位突然上涨,涨到了岸边,流到了村子里,流到了人们的屋子里,炕脚下。死亡在一步步逼近善良的人们。村民们从惊慌中醒来,跌跌撞撞地向村里唯一的一所木桥拥去。他们的村支书早已等在桥边,他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威严地喊道:“不要乱,桥窄,排成一队!党员到后面去!”在这种危急关头,村支书正确果断的决策救了全村人的性命。村民迅速排成一队,有条不紊地过河。正在这时,村支书突然从队伍里揪出一个人,大声地骂:“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那个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就排

到后面去了。很快,村民们过完了河,最后只剩下老汉和那个小伙子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个老汉不是别人,就是这个小伙子的亲生父亲。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可就在这时,木桥再也支持不住,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死了,老汉最后也被一个浪头淹没了。就这样,父子两个为了挽救全村人的生命,壮烈地牺牲了。同学们,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16课《桥》。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内容。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自己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你有哪些初步的感受?

生甲:我感到老汉很伟大。

生乙:我感受到环境很危险。

生病:我觉得文章很短,却叙述得很感人。

三、精读课文,感受险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

生甲:“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学生抓重点字词谈感受,教师指导总结:

“像泼。像倒”,“泼”字,会让我们想到四字词语———瓢泼大雨,“倒”字,会让我们想到四字词语———倾盆大雨,这三个简短的句子写出了雨水之大。我提议,我们班男生用男子汉的声音把雨水的大读出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乙:“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从哪个词感受到雨很大?

“受惊的野马”

师:你见过“受惊的野马”吗?什么感觉?

“挡不住”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生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这是我们平时在舞台上但到的优美的舞蹈吗?

“不是”

师:这是怎样的舞蹈?

“死亡之舞”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生丁:“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死亡之神露着狰狞的面目向人们走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在这样危险的境遇里,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跌跌撞撞”、“你拥我挤’、“疯了似的”

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有什么感受?(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四、感情读文,感受形象。

与我们的惊慌失措相反,这个村的村支书,一位普普通通的老汉。却表现得相当沉着冷静,让我们读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甲:“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哪个词让你有话想说?用到了什么方法?

指导有感情地读。

生乙: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老汉的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撤离,三个感叹号显出老汉的威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生丙:“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关键词体老汉对不服从命令者的态度。

指导表情朗读,读出老汉的凶。

师:可老汉揪出的人是谁?把儿子揪到队伍的后面意味着死亡的危险更大,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父亲自这样的举动,你会说些什么?

生甲:“爸爸,为什么?”

生乙:“为什么要把我揪到死亡线上?”

师:一个个问题像一把把尖刀,刺在老汉的心里啊,让我们走进老汉的内心,替他来答一句吧!以这样的话开头:老汉说:“我爱我的孩子,我不忍心啊!可是? ?”(引导学生想象情境,练习说话)

生:“我爱我的孩子,我不忍心啊!可是我们两个人牺牲,可以挽救一百多人的生命啊!”

生:“我爱我的孩子,我不忍心啊!可是如果能够挽救一百多人的生命,我也愿意,你也值得啊!”

师:世上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老汉也爱自己的孩子啊,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推”

可毕竟太迟了,最后老汉和他儿子都死了。

师:学到这里,你想对老汉或者他儿子说些什么?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地说。

学生自由发表内心的感受。

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带着对老人的敬佩这种感情,深情地把课文再读一遍。

五、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师: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

师生明确: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通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却在人们心中竖起来,那就是老支书,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 产 党员!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课题——《桥》。

六、布置作业

读完全文后写一篇读后感。

课后反思

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不足有以下几点:

1、朗读不太到位。课文中准确、生动充满感情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次教学中,学生个别读的不好,整体读的效果还可以,今后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个别朗读的训练,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是纵观一节课,占主体地位的总是几个学生,相当一部分学生或不会说,或不敢说,都是“默默无闻”,坐着听其他同学,听老师说,这一节课,对于此类学生的激发还不够,应该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相关素材

课件(见附件)

 

第二篇:《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张店乡岳楼小学 马京国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本节课在小学数学“空间图形”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这是由于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学生见到、摸到、用到的图形的形状、大小比较多,而感受和关注周长的时候比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这样的设计很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

(1)认知目标

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1 1

2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2

3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3

二、〔课堂实录〕

师:今天,图形家族的几个朋友一直在争吵不停,三角形说:“我的这条边最长,我的周长长。”长方形不服气的说:“我有4条边,比你多一条,我的周长最长了。”梯形更不服输,说:“我的这条边也很长,而且我也有四条边,周长应该我最长。”他们在争吵什么?

生:谁的周长长?

师:同学们愿意帮他们解决吗? 生:愿意。

师:有一个问题我们也要先弄明白?(板书:什么是周长)这节课我们就先来探讨这个问题,再来帮助它们解决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感知、理解“一周”

活动一:描一描,说一说

⑴描一描

师:课外大家收集了一些飘落的树叶,想不想把这美丽的形状画在纸上,听清要求:在本上沿着树叶的边线一笔描出它的轮廓。

(学生独立描出树叶的一周)

4

什么是周长教学课例

4

⑵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是怎么描的?请用笔指着,说清楚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我是从这一点开始描,然后沿着边一直描,到这一点结束。

师:我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了起点。谁也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生:我是从树叶的尖这一点开始,沿着边描,又到这点结束。 师:看来,大家都是从起点出发,沿树叶的边线绕一圈,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板书:一周)

活动二:找一找,摸一摸

师:课桌面的一周,请同学们用一根手指摸一摸;

(生摸)

再请同学们摸一摸课本封面的一周(摸完坐直)

活动三:做裁判

师:请你来做小裁判,看一看,小蚂蚁贝贝、豆豆、乐乐谁在规定时间内爬过的是它们所爬树叶的一周呢?

生:乐乐。

师:为什么不选豆豆呢?

生:豆豆不是沿着边线爬的。

师:贝贝呢?

生:贝贝沿着边线爬没有回到起点,不到一周。

5 5

师:看来,只有小蚂蚁乐乐是由一点出发,沿着树叶的边线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

2、感知周长的概念

⑴揭示树叶的周长

师:这个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生1:有的边长,有的边短。

生2:树叶的大小不一样,走的长度不一样。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首先,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地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是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 空间与图形 ” 这部分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这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

其次,我为学生创设开阔的、自由的学习时空,让他们在充满操作性、探索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自己探索未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我让学生选 —— 选班级物品摸周长;选身体部位摸周长;选喜欢的方法量周长。选一选活动,能让每一位学生产生对活动的兴趣,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张扬个性的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或愉悦,增加了学习数学的信

心。

再次,好的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合作与交流。我在这节课中设计了两次 “ 量一量 ” ,一量树叶的周长,二量同学腰围。学生自己量树叶的周长,可有的同学觉得两只手不够用,主动请求同桌的帮忙。他们是那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这样主动的合作与交流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高度发展。他们还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即使学困生也不感到困难,轻松学会了“周长”。

总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专家点评〕马全民(张店乡骨干教师)

前几天,听了马京国老师所上的《认识周长》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预设。本课是一节概念教学课,周长这一概念相对抽象。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段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吴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并不是将周长这一概念强加给学生,她首先让学生根据公园平面图初步感知“一 6 6

周边线”;再借助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进一步感知“一周边线”的特点,从而认识“周长”;接着由游泳池和数学书封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并探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再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周长问题。这样设计,从生活中的实物着手,先形象地感知生活中的“周长”,再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认识数学中抽象的“周长”,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生活—数学—生活”的设计,把形象与抽象形结合,帮助学生逐步将“周长”这一概念从生活与实物中逐渐剥离、步步明晰。

二、在有效探究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中,吴老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第一次是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组织学生探究三角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二次是在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阶段,组织学生探索树叶和神奇宝贝卡的周长求法。两次探究活动,吴老师都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材料,讨论测量计算方法,再进行展示交流。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介解决教学难点。 四、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媒介,将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捕捉下来,反馈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本课教学中,马老师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部分学生的测量时的照片,在交流时展示、播放。从而使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的展示,测量方法的优化也有了充分的保证。 总之,马老师在本课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预设初步认识周长,并通过有效的探究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效果显著。

7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