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探索

对初中语文课前演讲内容设计的思考

初2012级语文组 朱佳

众所周知,新型语文课堂主要在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又往往特别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说的能力的训练。普遍情况是,在语文课上,只要学生能主动说,说到点子上,老师们就给予肯定。至于说得清不清楚,完不完整,遣词造句是否恰当适宜,就不太强调了,师生一起修订补充就是。几年来,我在语文课讲授的过程中,也时时感觉到学生们在说的能力方面的欠缺。比如课堂提问,很少有同学能主动发言,即使发言,不是不敢大声讲出来,就是表达的不准确。于是我采用“课前五分钟”演讲,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一来旨在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二来为学生后一步的听、读、写打下基础。

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具体实施过程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先抽出五分钟时间,让一位同学登上讲台给同学们讲一个内容,所讲的话题事先由老师布置。要求所讲述的内容健康、叙述完整、语音清晰、态度自然。结束后,由老师三言两语从内容和表达两方面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有时也指名学生谈听后感悟,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学习历来都讲究“积累”二字,“一蹴而就”显然在这门学科中是行不通的。特级教师陈忠梁先生用了一个别具风格的比喻来形容语文学习,他说:语文就像“威士忌”,是在酒桶里慢慢酿成的。我认为,课前演讲也像作文训练一样,在学生进校到离校,要有一个整体计划,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知道从何说起,并在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阅读、收集资料以及演讲技巧和方法的指导。因此我在近几年推行课前演讲的过程中,采用的都是“主题式演讲”,从而有针对有计划的帮助学生“积累”。

我的操作办法是:教师提前两三天给学生布置演讲内容和要求,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和素材,写好演讲稿,并熟悉演讲内容,演讲时尽量脱稿。这个步骤难度较大,教师要多给予写作和演讲指导,要求学生从选择材料,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到命名标题,逐项精心构思,巧于提炼;在语言方面可以字斟句酌,做到准确简练,尽力口语化,晓畅明白,又要富于表现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石三鸟。 我主要设计如下几方面的主题内容:

一.生活类 :生活是最值得也最需要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去感悟的。从生活中找演讲素材,可以引导学生去学着观察和思考,从他们认为最寻常的举动中发现不平凡,从最平淡的语言中倾听出别样滋味。例如:1、自我介绍。学生刚进校,彼此之间都很陌生,需要进行相互了解,作个自我介绍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在自我介绍时,老师要提前告诉他们介绍的内容,方法,并要求他们尽量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特点,有个性,要富有吸引力,在你的介绍后让大家都能记住你,切忌人云亦云。于是学生的自我介绍,有用童话故事丑小鸭开头的,有引用古诗词的,有自编打油诗的??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文字的乐趣,语言的魅力。2. 照片的故事。要求学生选定一张私人照片,风景照人物照都可以,然后围绕照片的内容,拍照当时的情况,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照片的故事”。我要求学生,不仅要按重点有条理的介绍照片内容,还要尽量挖掘照片背后的人情、感悟。这就训练了学生交代信息的顺序、主次,再由表及里的思考深层次的情感。许多同学借由这个演讲主题,介绍了假期游历的见闻感受,体味了亲友间的融洽情感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学,根据小时候在外婆农

家小院中黄桷树下的留影,深情诉说了乡下童年的成长经历和与外婆之间的深厚感情,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照片的故事”,因而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口头话题作文。

二.语言文学类:语文学习,除了情感教育外,更多的还侧重于语言文学素养的提高。所以通过课前演讲让学生积累从最简单的名言佳句到分析文章的人物、情感、写作手法都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安排了说说自己喜爱的名言警句,谈广告语,名人故事,寓言故事,唐诗宋词赏析等演讲话题。例如:1.讲典故或成语故事。典故是指那些常被后人使用的、来自古书中的词语或历史事实。成语来自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它经过实践的千锤百炼,可以言简意赅而又往往形象生动地表达特定的复杂意义。学生通过收集典故或成语故事,并把他们讲给大家听,并说出成语的应用和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以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使听的人和讲的人都有不少的收获。这样既丰富了语言,又会得知许多典故和成语的来历,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运用起来也就自如了。2.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学生在读好课内书的基础上,课外的书也要广泛阅读。鲁迅先生曾说:“大可以看各样的书”这样正“象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密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我设计“文学作品精彩片断赏析”的内容,就是要学生把在平常阅读中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学生把最喜欢的精彩片断或文章读出来,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以加深大家对文章的理解。这些精心选择的文章,有的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们的心灵,使大家从中受到启示,感觉到社会的美好,人类心灵的美好,激起大家做一个高尚的人的愿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量,听的学生也受益匪浅。人人心中有美文,能写不好作文吗?

三.学科知识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我们知道要引导学生不仅局限于学习语言文字和文章赏析法,更要把眼光着眼于课堂外,着眼于社会和自然。人类对知识的渴求是无止境的,特别是青少年,他们对未知的世界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介绍大家所不知道的知识”(可以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这一个演讲主题,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打开视野的宽度,增加思维的深度。这个主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演讲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艺术,政治历史军事的方方面面,有许多知识,是作为老师的我闻所未闻的,着实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比如,介绍由H1N1流感引发的超级病菌,著名建筑、画作欣赏,新的极限运动——跑酷,二战经典战例……

四.时事类。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初中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看问题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等弱点,又影响着他们的健康精神世界的形成,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应注意育人。我根据某一时间段的社会热点,为学生设计时事主题的演讲,一来希望学生能留心社会发展,做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人”,二来希望他们能进行“时事点评”。“点评”活动过程是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面对问题,既要引导学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敢于展示自己的主张,提出自己的看法,又要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形成正确剖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最近两年我涉及的时事话题主要有世博会,亚运会,玉树地震,国庆盛典等。此外,在每一年年末,我还会设计“盘点****年”的话题。以世博会为例,学生们所作的演讲,由最初单纯的展馆和展出内容情况介绍,到各国展览主题的思考,到会展期间主办方的服务,参观者的素质等的反思,无所不包,并且越发的有深度,这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进行课前演讲的最基本目的,还是“积累”。只有“积学以储宝”,学生才能有可讲、可写的内容,才能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我精心设计的课前演讲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积累素材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养成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这对语文教学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篇: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探索

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探索

研究是指在每节课前用三到五分钟时间,通过演讲的形式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锻炼胆魄、增长知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探索一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一)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建立新型的师生双边关系

在师生双边关系问题上,我们曾经有过教师主宰一切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曾经有过且现在正被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知识呈几何级递增、提倡终身学习的今天,这些模式日益显露其局限性。“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一古训在今天显得尤为灵验。因此,在教学中探索以大纲为主导、以教材为主线,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教学模式成了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指导思想之一。

(二)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

教和学,本来无所谓苦乐。只是现在教什么和怎样教,学什么和怎样学,不是自己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的,教者与学者长时间处在一种被动状态,不免身心疲惫,终致厌倦。其实,教和学完全可以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在社会各界提出质疑、语文教学出现危机的今天,我们着实有必要在寓教于乐、创设最佳教学氛围方面探索一番。

(三)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都有求异求新的欲望,而年青人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及至把这一模式推及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高中生这一心理特点。

二、操作要点

(一)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男女生轮流出场(每班学号均为女生在前男生在后)

这样安排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时间,同时避免了乏味单调。学号的排列是随机的,好中差也基本分散。即使偶有几个水平较差的学生连续演讲,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也算是一种调节,让同学们看到了不足,为下一轮精彩的演讲铺垫蓄势。

(二)演讲内容不限,但要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

演讲内容不限,能使学生自主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内容不限也并不排除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偶尔来一次命题演讲或即兴演讲,这样可以调节气氛,使演讲更加丰富多彩,引人人胜。有人担心内容不限会不会导致观点偏颇甚至错误以至出现一些不健康的

内容。对于前一种情况,我认为这正是求之不得的教育机缘。通过师生间的评论总结,孰得孰非,一目了然。对于后一种情况,润物无声般的良好氛围,会保证演讲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行。

(三)演讲要脱稿,讲评不可少

严格要求学生演讲时要脱稿,以求对所写内容的消化吸收。那种任由学生低头念稿、敷衍了事的做法,只能助长演讲走向形式主义。至于演讲的形式等,则不作过多限制,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演讲后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起到辨明事理、画龙点睛、给演讲者以鼓励等作用。

(四)灵活掌握时间

一般来说,演讲只需三到五分钟,用时过多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但在一些具有重大价值的问题上,应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把问题弄懂弄透。演讲后的评论,甚至渐渐发展成的争论,则将演讲推向高潮。语文教学不仅要立足于课内,更要延伸到课外,“学作文,先学做人”,这种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五)讲评重在鼓励

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尊心强、渴望受到鼓励的心理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评时一定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演讲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别致新疑的题目、一段引人人胜的开头、一段发人深思的结尾、一张从饭店借来的招贴画、一件自制的小道具、配乐演讲、双人合作,等等。这样既可以使演讲者受到鼓舞,又可以使听者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演讲中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

(六)创造宽松氛围,让学生各显其能

在演讲的内容、形式以及其后的评论方面,教师都要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才华的空间。允许出错,鼓励发表不同见解。老师以身作则,带头点评,然后请两位学生点评,使学生不再有拘束的感觉。

三、效果分析

经过两年探索,课前三分钟演讲取得了始料不及的效果。在调查问卷中,有98%的学生认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有趣味,其中68%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课前演讲能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欢迎,是因为它不仅在形式上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在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很有实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有很高的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

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老师、家长,甚至有关方面的专家。一个学生为了做关于中东问题的演讲,光摘抄的文字材料就有十几页,而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二)增强了竞争与合作意识

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激烈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竞争中的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演讲实践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得到强化,能力不断提高。演讲前的相互切磋是合作,而演讲效果孰优孰劣则是竞争。双人相声式的演讲是合作,而演讲后的唇枪舌剑又是竞争。大家都仿佛在比赛,看谁新颖,看谁成功,都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韧劲儿。

(三)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发挥。从标题拟定、题材翻新、主题升华,到一段小魔术、一个精心缝制的小道具、一段音乐伴奏,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体裁从议论文逐渐发展到相声、小说、科幻故事等。为了吸引听众注意,各种各样的小花招更是层出不穷,魔术、杂耍、“惊堂木”、配乐,等等,令人耳目一新。

(四)提高了评价、分析能力

科学地分析问题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是高中生必备的素质。但由于目前的高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高气傲,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的问题,致使他们看问题常常偏激,每每以偏概全,顾此失彼。针对这一弱点,我在演讲活动中加强了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通过热烈的讨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得以迅速提高,学生学会了通过一件很小的事去发掘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学会了辩证地去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作文审题的能力,作文切题率有较明显的提高。在高三作文提高班选拔考试中,一道材料作文题难倒了很多学生,命题立意完全切合要求的仅占20%左右,而我任教的两个班达35%以上。平均每班选拔3位学生,我任教的两个班被选中10位。

(五)锻炼了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

在回答“演讲对你各种能力的影响,请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问卷题中,绝大部分学生把这一条放在前列。很多学生第一次上台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有一位女学生,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声音小得几乎无人能听得清。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随笔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三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而就是这样一位女同学,后来却做出了惊人之举----主动要求演讲,且口齿伶俐,潇洒从容。

(六)培养了完善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演讲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

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四、由演讲引发的思考

(一)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语文教学改革搞了几十年,劲费了不少,成效总不大,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观念没有彻底更新。语文课堂讲风太盛,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久而久之,学生变成了一架被动接收知识的机器,毫无自主性、创造性,对语文越来越不感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引自卢家楣著《情感教学心理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搞“填鸭式”还是让学生吃“自助餐”?是以课本为中心还是以生活为中心?是要师道尊严还是要民主平等?是要高分低能还是要全面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具有实践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离不开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该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开放的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而语文课前演讲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反观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已不多见。原因何在?关键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生动活泼的演讲形式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毕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建立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的评价机制

当前的语文教学,依然是一张试卷定终身,重结果而不重过程。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并重”的新视角,从而将语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予以全面完整的科学关照。新大纲提出的对学生的评价,则立足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调整,将有助于引导语文教育去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运用能力,进而促进他们摒除维持性和复制性学习,张扬个体最可宝贵的创造力,使其审美情趣、文化晶位、道德素养和思维品格都得到和谐、健康、全面的升华,形成一种无愧于承担中华民族现代化历史使命的人格体系。高中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实践证明,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评价学生,更加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