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交流课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中相关的故事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会课外阅读的常用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情,并发表有独特见解的人物评价。

4、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学习流程:

一、 情趣引路,轻松入话。

同学们喜欢读书吗?都读了哪些课外书?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愿意与大家分享?(分别板书:好读书 读好书 会读书)

同学们,假如你将来做了一名校长,你将为自己的学校设计怎样的大门呢? (多找几名同学回答,师作针对的激励性评价。)

你想象过这样一所学校吗?两棵小树长成的活的大门,每个学生在校园里都拥有一棵属于自己的专用树,几辆电车就是自己的教室,更奇特的是想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下午还可以去公园散步呢!是啊,看着同学们惊喜的表情,老师就知道同学们一定非常非常羡慕这所学校!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所特别的“巴学园”,去感受那里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快乐吧!

板书:《窗边的小豆豆》

二、指导学生简介本书及作者

1、对这本书及作者你了解多少,能说说吗?谁愿意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在全世界的影响?

2、谁还愿意向同学们简介一下这本书的作者?(《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 你又是怎么了解的呢?

三、围绕主要人物,畅谈感受,学习通过细节品味的读书方法。

这本书中的人物有很多,主要人物是谁呢?(板书:主要人物)

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判断谁是主要人物的吗?(从书名中,从书的内容中)

1、同学们课前都阅读过了这本书,能说说看小豆豆在你心中是个怎么样的女孩子吗?

2、.小组合作探究

3、交流

①她是个顽皮的女孩子。

你是从书中那个故事中知道的?(《窗边的小豆豆》:(p5-9)

②小豆豆从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

◆《健康树皮》:(P198)

◆《大冒险》;(p81)

◆《泰明死了》:(p219)

◆《洛基不见了》(p238)

????(这些细节都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诵读)

4、小结:老师听出来了,谈小豆豆的时候,同学们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体会的。(板书 细节)

过渡: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因此除了主要人物小豆豆之外,一定还有许多你喜欢的人物,知道这些人物被成为什么人物吗?(板书:次要人物)

知道为什么要写次要人物吗?(衬托主要人物,正因为有了这些次要人物的衬托,才使得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正如人们平常经常所说的红花还要绿叶配。)

四、欣赏次要人物,发表见解,学习抓住特点读懂人物的方法。

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你谈一谈。

2、次要人物有小豆豆的妈妈、小林校长、泰明同学、高桥同学等。

3、谁愿意说说小林校长?

①幼小的豆豆因为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闹出了很多笑话,被原来学校退学了,幸好遇见了开明的小林校长才保护了她的一颗纯真的童心,那么这两个人的初次相遇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校长老师》这个小故事。(p17) ②找找描写小林校长的文字,你读出了什么?

外貌:结实,衣着整齐,(小林校长注重细节);

动作: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抚摸,(对豆豆的关爱);

语言:心里想说的话,还有呢?讲完了吗?(对孩子的尊重)

师:作者写小林校长抓住了他的特点。(板书:特点)

③还有同学想谈谈小林校长的吗?这次,老师要求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 《海的味道、山的味道》:让学生注意营养全面与均衡。(p37) ◆ 《运动会》:项目由校长亲自设计,运动会的每一个项目(几乎都是全校学生参加的)第一名都被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拿走了。(p130-131) ◆ 《游泳池》:校长想告诉孩子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在巴学园的孩子们之中,有像泰明那样曾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也有身材矮小的孩子。但当大家都光着身子一起玩耍的时候,这些孩子就不自卑了。(p70)

五、交流展示读书成果——读后感

六、延伸阅读,推荐书目

《窗边的小豆豆(新版)(套装全6册)》包括《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就在想的事》、《丢三落四的小豆豆》、《小豆豆频道》、《小豆豆动物剧场》6册。《窗边的小豆豆》:“世纪最有价值图书”;《小时候就在想的事》:成就 1、同学们,《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除了主人公小豆豆外,书中还有哪个人

与失败,总能在童年寻找到原因;《丢三落四的小豆豆》:永远在选择,永远在成长;《小豆豆与我》:小豆豆母亲的“教女经”;《小豆豆频道》:《窗边的小豆豆》续集;《小豆豆动物剧场》:学会与动物相处,学会与人相处。

七、板书设计

《窗边的小豆豆》

主要人物 好读书

细节 特点 读好书

次要人物

会读书

《窗边的小豆豆》

——班级读书交流会

教学目标:

知识:读懂书中故事,初步了解书中人物。

技能:初步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积累一定的读书方法。 情感: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课前准备:师生共读《窗边的小豆豆》,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走进巴学园

1、前段日子,老师推荐大家读了一本好书,一起说出它的名字好吗?

2、出示书题,齐读

3、简介主要内容。

4、在那儿有一所不起眼的学校,却令全世界的孩子为之向往,它是?

5、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所学校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6、看来同学们对巴学园已经有相当的了解了。的确,想读懂故事,要清楚故事发生的场所。

二、 了解文本,走近书中人物

过渡:这么一所与众不同的学校,我们的主人公小豆豆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呢?

1、走近小豆豆

(1) 一个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会是个怎样的学生,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形容她?

(2) 她都干了哪些事让你对她有这样的看法。

2、除了小豆豆以外,书中还有许多特征鲜明的人物,你能说出几个来吗?妈妈、高桥同学、泰明同学、小林校长(与众不同的巴学园缘于一位与众不同的校长,让我们一起响亮地称他——小林先生。我们读懂了小林先生,是小林先生的知音,同样的小豆豆也一生感激校长,因为是校长先生改变了她,使这个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小淘气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人,因此,作者在书的扉页这样写道:谨将此书献给已逝的小林宗作老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3、同学们读得真仔细。确实,想读懂故事,要品位书中人物。

三、 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过渡:巴学园是快乐的,巴学园的孩子是天真活泼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但悲伤和痛苦总不忘要来插一脚,从什么时候开始,悲伤和痛苦也在向巴学园和巴学园的孩子们靠近。让我们把书翻到目录,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每个故事都有题目,一个个题目就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比如——所以,想读懂故事,可从题目入手。下面小朋友们就自己读读目录,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最快从目录上发现不幸的来临。

1、自读目录,交流

2、泰明死了确实是一件让人悲伤的事,但这是因为泰明生病没办法。然而后来又发生了许多让小豆豆悲伤,让巴学园悲伤,让整个国家悲伤的事。快速读读剩下的几个小故事,找找还有哪些不幸的事。(在同学们读书时老师还要送你们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自读故事,

交流

3、这么多不幸的事接二连三的发生,有谁发现是什么导致了这些不幸的来临。

4、战争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它能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果你是巴学园的孩子,你是当时日本国的一个公民,你想对你的伙伴说些什么?你想对遭遇不幸的同胞们说些什么?你想对不幸的根源战争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吧,想读懂故事,要与文本对话。)

四、 走向作者,推荐佳作

过渡:看来,这真是一本好书,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个好地方,结识了好多可亲可敬的朋友,还让我们体会到了欢乐与悲伤。那是谁创作了这本好书呢?

1、了解作者

2、推荐好书

五、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上到这儿已接近尾声了,老师最后还想送你们一些话:我们读书时,读懂书中故事当然需要,但如果我们能在读书时积累好的读书方法,那么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

 

第二篇:读书笔记之《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自觉得,此话不仅体现了教育责任与难度的重大,也体现了教育力量在人的发展中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在学校教育在各国广泛普及的今天,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问题争论不休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孩子,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值得教育者们深思的问题。而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给教育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一丝曙光,读完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且不说书中的小林校长以及学校的老师在知识传授上的独到方法,他们用爱与鼓励的教育方式更是让我佩服。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我先前一直纳闷,为什么学校的名字叫做“巴学园”呢?后来在阅读的过程中,便慢慢体会到作者的深刻用意:所谓“巴”,就是由黑、白两个巴字形组成的圆形图案,画在纸上就是就像是中国太极图的图案。校长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谐调。

在这里,我想引用杜威的一些思想谈谈我对书中教育方式的理解。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而著名,他说过,“传统教育‘消极的对待儿童,机械地使儿童在一起,课程和教学法的划一。概括的说,重心是在儿童之外。重心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你所喜欢的任何地方和一切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的直接的本能和活动。’我很佩服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等新的教育思想。

我觉得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很特别,其特别之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设计上,二是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书中提到,“一般的学校里,如果第一节课是语文就上语文,第二节课

是算术就上算术,都是按照课程表的顺序上课的,但这个学校却完全不是这样。

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由女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都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们说:“好,就从你自己喜欢的那个题开始作吧!”

所以,不管是语文也好,算术也好,学生们都是按自己的爱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作文的孩子在写作文。坐在后面的孩子爱好物理,就点燃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地往上直冒泡儿,或者又把什么东西引爆了。这种情形在每个教室里都能看到。这种上课的方式,对于老师来说,是了解学生的最好方法,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清楚地掌握每个孩子的兴趣、特点、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及他们的个性。

再者,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也可以从自己喜爱的学科做起,这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即使那些不喜欢的学科,只要在放学以前做出来就成,所以他们总是能够想办法完成的。而且,自习的形式也就多种多样,如果确实搞不懂了,就或者到老师那里去问,或者请老师到自己的座位来讲解。一直到完全领会为止。还可以从老师那里领来例题,再继续自习。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就等于根本不存在学生呆呆地听老师宣讲这种情况了。”

这就体现了“活动课程”的思想。我们都知道,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了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而且对于刚上一年级的豆豆这类学生来说,引导其兴趣比机械的传授知识更重要。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自主性被调动了,发挥他们个人的潜力、个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与品德修养,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个性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

老师们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会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行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比如,散步。关键的事,老师在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书中提到,孩子们在菜花地里观察花朵的构造,老师边让孩子们观察,便传授自然知识。这种散步,对于孩子们来说,表面上好象是自由游戏的时间,实际上却学到了宝贵的理科、历史和生物学的知识。而这一切又正是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的。

其次,是小林校长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优秀的教师需要有高尚的师德。而高尚师德的核心便是“热爱学生”。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在一般人眼中,小豆豆活泼好动,行为古怪,经常问些让大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俨然是个“问题”孩子。可是小林校长接收了这个孩子,并且发觉她的闪光点。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杜威所谓的“天国引路人”。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对教师爱戴、感激和信任之情,使学生愿意接近教师,接收教师的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学家捷尔仁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再次,是学校对于德育的重视。德育的传授不是在课堂上靠老师的苦口婆心,而是贯彻到生活中。懂礼貌等道德行为规范已经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好的德育,能够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学生的道德实践,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

德育目的归根到底是引导学生审视生活,评价生活,感悟生活意义与生活理想,形成选择生活、更新生活的意向与能力。道德认识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通过言教、学习获得,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与习惯则复杂的多,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与实际锻炼,克服各种内外的障碍才能形成。而现在很多学校教育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极易出现心口脱节、言行脱节的现象。学生们有时懂得了某个道理,但行动上做不到,或者即使暂时做到了,却难以坚持。

德育应该以生活为基础,要寓于经常地活动与交往。德育的理论学习要见诸行动。学校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实际活动与交往,组织他们适当的参加集体生活、公益活动、社会服务,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深化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不过,从批判的角度看,虽然这比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目前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大背景下,个人觉得,还是有些脱离时代。书中提到

的的教学环境、如此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理想型老师”有些不现实。

比如,书中的校长老师们师德方面自不必说,爱的教育贯彻的比较彻底。可是,现在中小学家长们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成绩的高低依然作为选拔人才得重要尺度——虽然教育改革家们一直呼吁“素质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还是家长们评判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标准。

虽然“巴学园”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可是他毕竟有些超现实。就如卢梭小说类教育著作《爱弥儿》一样,孩子的天性真能自由的发展吗?至于说到“那是一所理想的学校”,我们现在的学校也要能像他们那样,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像小豆豆那样,受这种自由发展式的教育。是啊,对待像小豆豆这样的特殊孩子,是应该用特殊的教育方法。试问,有谁谁愿意送自己的孩子,进这类学校?她毕竟是一个“问题”孩子,她离开了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来到这所由旧共车改造的学校学习,对她来说比在其他学校更能学到一些知识。大约在十几年前,曾经有学校试教一个孩子,就因他与小豆豆有点相似的情况,当初实验小学办了适合他读书的班,他们家长不肯上这样的学校,就是因为社会的偏见。我们现在看这本书的意义,就是要重视对像小豆豆这样的弱势孩子群体的教育,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的学习环境,因为他们也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是要把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也培养成小豆豆一样的,富有独特个性的,与众不同的人物吧!

教育的发展是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的,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数量多,还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再加上师资力量与结构的分布不均以及教育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能否使适龄儿童普遍接受教育是教育者乃至国家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在中国的起步又比较晚,真正从事教育改革的专家并不多。所以我认为,在提倡书中新式教育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国情,基于现实情况。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07级4班 020107134 朱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