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综合实践 弘扬慈孝文化 传承慈孝美德

《弘扬慈孝文化  传承慈孝美德》主题活动案例

浙江宁波市江北中城小学  高秀明

一、活动背景

(一)现实意义

 “慈孝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社会利益关系凸显,各种文化思潮纷纷涌现,传统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挑战和冲击,使得我们学校、家庭、社会舆论导向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片面地强调了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传统道德教育,造成了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滑坡。慈孝——这生生不息、绵延千年的人类传统美德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与危机。在此背景下,我们亟待提高当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把慈孝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如鱼得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条件

1.地利

中城小学位于历史文化名镇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与浓缩儒孝文化精髓的孔庙仅一街之隔。宁波的江北区作为全国首个获得“慈孝文化之乡”称号的城区(市),“慈孝文化”在这块土地上是极其深厚且悠远的。而江北区慈城镇,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县城,被称为“慈孝之乡、进士摇篮、儒学胜地”,其慈孝文化底蕴的深厚,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2.天时

首届“中华慈孝节”于20##年10月26日在江北区盛大开幕,为迎接首届“中华慈孝节”的隆重开幕,我校也进行了校“十大慈孝之星”评选活动。这一切的开始无疑是开展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良好契机。

二、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慈孝”的内涵,了解慈孝文化。

2.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认识目前人们对慈孝的认识及慈孝行为的情况,发展学生调查访谈、数据统计、资料搜索、报告撰写等最基本的综合探究能力。

3.通过实践过程中的汇报、宣传、手抄报设计等活动,锻炼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动手操作等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并在实践中丰富体验。

4.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活动实施过程

(一)主题确定

1.活动前的调查

意识决定行动,学生对“慈孝”的认识直接影响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性、后续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开展活动前,我指导班内学生针对不同调查人群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让他们对五、六年级的全体同学及两个班的家长进行了调查。在调查统计表明,只有27%的同学会记得家中父母的生日,并送上祝福,有13.4%的同学不记得父母的生日;9.9%的同学会坚持自己洗衣服、书包、红领巾,有29.8%的同学从来不洗;六成以上的同学会常常去看望或打电话给长辈。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学生自我为中心严重,缺乏基本的慈孝意识和行动,于是,适时向学生提出《弘扬慈孝文化 传承慈孝美德》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始行动。

2.分解主题

《弘扬慈孝文化 传承慈孝美德》这个主题事实上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知与行。我就指导学生根据前期所做的问卷调查,引导学生分解主题,确定了两个主题方向:

 

首先通过《走近慈孝文化》来增强学生的慈孝意识,然后通过《感恩父母 弘扬慈孝》学会慈孝行为,弥补当前学生严重缺失的慈孝意识与行为,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其生命的质量。

(二)子题一:《走近慈孝文化》

1.细化主题,分组制订研究方案

(1) 首先,针对活动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集思广益。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出以下小主题:

 

(2)分组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按照座位分成组,根据小组共同的喜好选择一个小主题,并讨论制订研究方案。

例:“寻找古代慈孝故事”小组

小组活动方案

2.实践过程

小组1:寻找古代慈孝故事

在组长的带领下,各个组员有计划地展开活动。图文资料搜集组,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资料收集。社会调查采访组凭借“人脉关系”,在小镇走访,搜索民间流传故事。经过两星期的收集,学生手头上的资料非常丰富。但也带来一定困扰:资料多,重复多,读不懂的多(有部分是古文)。组长就调整了计划,让小组成员先比对故事目录,删去重复的,再让他们对自己的资料进行整理,深入阅读、分析分类、删繁就简,整合研究的成果。

    小组2:采访当今慈孝人物

该小组把全体组员分为2个采访组,采访组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职,有拟采访稿人员、采访记者、记录员、最后撰稿人。有一位组员还担当起摄影记者。他们确定采访稿之后,还进行了采访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在采访中随机应变的能力。一切准备妥当,也征得了404班班主任滕老师的支持,同时得到了王诗迪同学本人的同意,采访了这位校园十大慈孝之星。

 

采访记录

时间: 09.11.24 地点:四年级办公室

 被采访人:   王诗迪 

采访摘要(主要过程):

问:你在家里是怎么孝敬父母的?

答:爸爸妈妈工作忙,我从小就跟外婆一块儿住。跟爸爸妈妈相处的时间不多。

问(临时发问):那你一定很孝顺外婆。

答:我很爱我外婆,有一次,外婆生病住院,我很担心她,就掉下了眼泪。

问:你平日里都做些什么呢?

答:没什么特别的,就是老祖母(外婆的妈妈,也是和我们住一起)的眼睛患有白内障,需要长期滴眼药水治疗。我每次都会主动从外婆手里接过这一任务,每天晚上分三次帮祖母滴不同的药水,从不间断,并且还带出了一个小妹妹做徒弟,一起帮老祖母滴眼药水。

问:你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答:主要是受外婆的影响。外婆和两位七十多岁的老祖母以及我住一块,照料两位七十多岁的老祖母的事就揽到外婆一个人身上,但她从不喊苦、喊累,看着外婆这么孝顺长辈,我也就习惯性地做一些事了。

                                                

采访人: 毛天慧

采访组成员:  叶嘉萍、邵安昊(记录员)

                                                       阙晓雯(拍摄)   

小组3:“慈城”名字的由来(略)

小组4:寻找与慈孝有关的歌曲(略)

小组5:寻访慈孝景点(略)

(三)子题二:《感恩父母 弘扬慈孝》

1.感悟主题,初步策划

随着前期活动的深入,学生对慈孝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明白了慈孝的重要性,懂得了慈孝的道理,那《感恩父母 弘扬慈孝》这一子题可顺水推舟开展了。学生们通过共同商议,决定要开展为期七天的感恩活动。这七天潜移默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父母,懂得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学会如何表达对父母的爱。

2.实践过程:

(1)  采访录:

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试着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想要了解的不同方面(兴趣爱好、身体状况、工作情况等),设计不同的问题。回到家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采访父母。例如:胡悦同学她想了解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她在采访过程中,首先翻出妈妈小时候仅有的几张照片,让妈妈讲讲照片中的故事。其中她的妈妈跟孩子聊起读小学时的故事。说自己当时是第一批光荣地挂上红领巾;自己读的是村小,一个班里有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学生;自己评上了“五好学生”,妈妈给她做了一件新衣服等。在第二天的交流课上,学生一边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自己的收获,渐渐发现父母的形象在自己的脑海里丰满了起来,而不是简单的长相,记忆也不仅仅是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关事情。

(2)  体验录:

学生们为了全面真切地了解父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开展了“感受父母一天的生活”——体验活动:跟父母去上一天的班,亲自感受父母工作的艰辛、生活的重压等活动;跟父母做一天的家务,感悟父母为子女的成长付出的汗水。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亲身感受到了其间的艰辛,更重要的是思想上有所促动,理解了父母,体验到亲情的可贵,真正达到了一种身心汇通、情理交融的境界。

(3)  行动录:

借感恩节来临之际,学生们计划着不妨送样礼物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在感恩节那天,有的做了一张精美的感恩卡片;有的让父母与自己变换角色,自己做起了家务,如:扫地、洗碗、倒垃圾等;有的给父母写了一封感谢信,向父母诉说了感恩之情……

3.活动拓展

感恩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更不是节假日的作秀。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到经常性。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都认为慈孝不能像演戏,演完了就散场。经讨论提出了几个建议:(1)给自己每天布置慈孝作业,并把所做的写在《慈孝日记》中;(2)每个月定一个“慈孝特别日”,给父母一份惊喜,无论是一句话,一件事,还是一样东西,表达对父母的爱,让父母体会到儿女的感恩之情、慈孝之心。

(四)成果交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前要有个方案,在成果展示之前,同样需要让每一组制定不同于活动初期的详细方案,尽可能地写得详尽。同时,指导他们根据实践活动的变化对最初的成果展现形式做修改。我还指导他们选择恰当的成果展现形式。比如:《感恩父母 弘扬慈孝》这一子题的成果要汇报了,第一实践组要讲述从小到大,父母与自己的故事。这就可以选择照片与文字相结合的PPT形式,也可以选择演绎其中一个小故事,根据自己组的能力而定。   

(五)活动的总结评价

学生活动已经告一段落,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实践课程。为了促进今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学生针对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交流和评价,希望记录下学生探索与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活动评价过程:1、发放活动评价表;2、对照评价表,展示相关活动方案、采访记录、调查报告、感想体会等;3、开展自评、小组评活动;4、家长、教师加以评价。

评价原则:注重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注重过程,尊重多元,而非专注于每一阶段的成果展现。

评价表如下: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表

                组别:             姓名:           

亲爱的同学们,《弘扬慈孝文化 传承慈孝美德》这一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回首往昔,一定有许多值得回味的,就让我们重温那一段快乐时光吧!

评价表(一)

评价表(二)

评价表(三)

评价表(四)

四、活动的思考与展望

1.活动中教师的角色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强调了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角色扮演。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是策划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在活动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过程中强调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并不意味在实践过程真正做到只是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或许就在不经意间,就越过了两个角色的界限。大多时候,教师的引导任务是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如何更多地让学生从自主探究中习得,看不到教师生硬的痕迹,那是为师者最理想的追求!

2.活动的主题选择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是一时兴起的快乐PARTY,不能看表面的热闹,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每一个活动主题方向的选择,都是慎重考虑的。

回首此次活动的主题,不管从开展前活动价值的预见,还是开展后活动成效的呈现,都对主题方向的正确选择做了很好的验证,这主题的选择背后结合着学校特色,地方文化,但这一切有的又何其多,有的又何其少,怎样从这中间穿梭行进,明智选择呢?我想一切还是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首位。

3.对提高活动效率的思考

漫长的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与“闪电式”的学生自主实效性活动的对比特别扎眼。如何让

那些总是不积极参与的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中?我想,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应试图把潜藏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智慧之光挖掘出来,让他们的思维置于兴奋、活跃状态,时时有发现,时时有问题。试问被这一切吸引的他们,难道还会游离在外吗?

【评析】

本案例中的学校所在的城镇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的历史名镇,被称为“慈孝之乡、进士摇篮、儒家胜地”,其慈孝文化底蕴深厚。案例中的指导教师正是借助这一有利的文化环境,整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开展了“慈孝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整个活动的主题引入与兴趣激发是通过学生日常慈孝行为的调查活动开始的,通过数据的分析统计,让学生感受自身的慈孝行为与慈孝古镇品牌存在的落差,进而自发产生走近慈孝文化、感恩父母、弘扬慈孝的实践愿望。

实践活动的第一阶段是走近慈孝文化。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定小主题,如寻访慈孝景点、采访当今慈孝人物、寻找慈孝故事等。在具体实施中,教师还进行了细致的过程方法指导。如对于采访校园慈孝人物的主题小组,教师采用了情景模拟训练法,使学生明确访谈的要点,了解访谈的技巧,学会访谈的分工与合作,使访谈气氛更为融洽、话题更为深入、信息收集的更为全面、具体。实践活动的第二阶段是感恩父母、弘扬慈孝。因为有第一阶段的认识与感悟,这一阶段的自我行动也就得以轻松驱动。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白了感恩尽孝也需要用“智”,需要整体策划、动手动脑和亲身实践。在实践活动的总结反思阶段,指导教师重视活动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指导者的评价信息反馈,通过设计诸如“回音壁”这样的评价表,获得家长层面的评价信息。通过设计诸如“丝言絮语”的评价表,交换师生之间对活动本身和各自行为的评价反馈,这种双向的评价交流,将促进师生的换位思考,为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打下基础。

 

第二篇: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

传承文明 践行美德

文明美德就如一泓清泉可以为我们滋润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品德教育、个人修养的民族。一个甜美的微笑,一种执著的追求,一次慰藉人心的宽容,融会成美德赞颂曲上一个个拔动人心的音符。 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先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正是良好文明的体现吗?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的,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的残渣,有的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为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密密麻麻的口香糖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基础,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肩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

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什么用呢?

中华民族,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国民素质的低下,让我不禁担忧起来,明天的中国该如何!中国,需要文明的我们,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当然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

孟德斯鸠曾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说是文明美德!

而我说:在一个伟大的人格中也要有一种前进的阶梯,这必须是文明美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