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案发烧》有感

苏州四维空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读《文案发烧》有感

《文案发烧》这本书是路克·苏立文所著,他是美国著名广告公司法龙·麦克艾里哥特广告公司的创意人,他创作的广告醒目、鲜活、简洁、突出,共获广告界最高奖——One Show奖20次之多,有当代全美杰出广告创意人的称号。这本《文案发烧》也是一部非常好的的广告创作书籍。

在这本书中,他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针对平面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和户外广告牌,讲述了广告创作的指导思想、创作规律、操作原则及注意事项;并且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很多实例的分析,细致地倾述了创作精彩广告的妙诀。它基本是用口语写成,轻松自然,风趣幽默,又不乏辛辣和尖刻,风格独特。

很多广告书籍读起来像教科书,很死板正式,《文案发烧》读起来并不无聊,幽默与玩笑会参杂其中。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略说几点。

(1)好的广告追求简单。去除繁重的外壳,里面的内容更简约、精美。当然,追求这种简约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

(2)一个广告创意的萌芽,很容易受到各种力量的打压。这种萌芽需要呵护,并且要让萌芽开花结果。创意出现的时候,马上抓起笔,落实在纸。

(3)当你觉得自己的广告创意十分了不起而自得时,你可能收到这个创意被客户毙掉的消息。做好各种准备,广告人也需要给自己打一剂强心剂。

(4)每一个广告人不论是处于失败的低潮还是成功的顶峰,都不要忘记谦逊!谦逊让心更宽,不断接受新知识,处于积极进步的状态。

在这本书中,汇集了作者将20多年来的宝贵经验,用许多著名的广告策划实例,包括大众汽车、耐克、苹果电脑等,利用大量篇幅对印刷、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广告特色进行了分析,并详细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对广告人,尤其是新入行的“菜鸟”,能从中受益不小。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好的创意、好的想法、立马记下来,创意和想法是最难得的,然后在根据客户需要、创意表现手法进行修改,是受教最深的一个教诲。

 

第二篇:读《看见 》有感

读《看见 》有感

读《看见 》有感

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看见》,而我边看边不由得思考、赞叹!

前半部分看得很动情,因为她写人关注人,尽管她多次提到记者不应带着情感去看待和报道新闻事件。但如果记者只是负责准确报道新闻真像的冷冰冰机器的话,我想我也不会这么喜欢柴静,喜欢《看见》了。特别是《陈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动。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柴静是幸运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运何尝不是来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机会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记得书中写过这么一句,大概是:以前以为客观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记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原来真正的客观是要站在双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有读懂了新闻事件的双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观。《双城的创伤》《我们终将浑然难分》《沉默在尖叫》……都给人带来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我想,有些东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赋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让别人咂出味道的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 而现实是,我们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换位思考,于我而言简直可以说是一场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让思想走得很远。《无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无法理解卢安克。顺其自然,无欲无求,如老庄。不过合书一想,却是感到一阵战栗!从世俗的眼光,卢安克做的毫无意义,但读完就是有一种令人内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说过,不需要目的,发自内心去做。我从其中看到了丑陋的自己,尽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中的大多数何尝不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卢安克面前,我们才是那么的可笑。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中,作者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去思考。土地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制度问题!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个法就能够解决的。然而,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往往会选择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广州小贩和城管冲突一事。在舆论和社会问题面前,我们更愿意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为我们就是弱势大多数中的一员。

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断了。新闻报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给观众,观众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其理性的民众。但过于理性又会失去自己的个人爱憎立场使面对事情时态度变得模糊,而且很多时候暴力才能解决问题,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则考量着每个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溅。就像书中说到的,思想的本质是不安,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是写药家鑫一案,我们中的大多数都为恶人的死亡欢呼,是的,我也是这样想的。但为什么堂堂学艺术的大学生会如此丧心病狂地杀人?近来发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园刑事案件频频发生,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难道不应该该好好反思反思?!我们的社会都应该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会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尝不是?思想又何尝不是?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我想,书也是的吧?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而是理性地看到什么。建立那个认识事物、处于世的坐标系,以便我们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芸芸众生之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