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融入新集体

《融入新集体》

20xx年10月6日

《融入新集体》 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融入新集体”第一课时是个人在集体中成长和团结就是力量。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本框题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是《融入新集体》。初一《思想品德》现行的教材是粤教版。本框题侧重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对以后的学生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如果让学生通过本课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这过程是他们在对本框知识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实现的。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集体

2、说学生:

由于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而我校又地处山区,学生平时接触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接触的人少,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节课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方法讨论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如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协作能力尚未较好培养。

结合初一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组外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集体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思、多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

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歌曲、教学图片及适合的教学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

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将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3、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学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5人的十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其中合作目标结构所激发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平等、协作关系。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

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张扬学生的个性。

4、说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应注重与旧知识的衔接,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上课前,我准备看一短文《一颗水珠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个人与班集体的关系也像小水珠与大海妈妈的关系一样。

其次,播放视频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告诉我们要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凝聚力来自于全班同学的团结,只有全班同学紧密团结起来,班集体才有力量,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再次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一重点的突破。课前我会准备几双筷子,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先是用手折断一根筷子,而后是一捆筷子,可请班级的所有大力士参与,最后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明白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一样,全班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反之,如果是单兵作战,将会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凝聚力,集体的力量就弱小。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联系“小团体”现象,讨论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下到小组中巡视,备询,针对同

学的疑问做相应的解释,并为小结做好准备。在讨论中可能出现:“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老师同学平等沟通,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然后,各组主持人选代表依次向全班交流,老师尽可能板书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根据各组归纳的方法多少展开竞争,并给予鼓励。最后,老师点拨,把学生找到的方法加以正确归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即找到了方法,不等于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了,关键在于实际行动的落实上。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了认知水平,养成团结协作竞争创新的良好风气,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主要是教师归纳: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靠的是全体成员的团结与奉献,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班级的荣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设集体应从现在开始,课后为班级设计一个合理的适合本班实际的班规,并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设计是根据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中的定量控制理论,本课后作业允许学生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并进行才艺展示,力图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自觉维护集体的荣

誉。在时间安排上,针对具体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在“欢乐快餐”这一环节上可以减少参与学生的数量。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恰当运用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着眼学生发展,使其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发展。

 

第二篇:〈〈融入新集体〉〉说课稿

《融入新集体》说课稿

一、自我介绍:

姓名:林永祥;单位:厦门市汀溪中学;课题:《思想品德》初一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融入新集体”

二、说课内容:

1、说教材:

本框题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内容是《融入新集体》。初一《思想品德》现行的教材是广东版,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有五单元,其中第一单元是第一部分。(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框题侧重从学生的交际能力入手,培养学生适应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的能力,是在明确了自己已是初中生,并认识了新伙伴的基础上,去尝试了解集体、融入集体,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对以后的学生学习、生活做好铺垫,打下基础。(这节内容为今后学习的内容提供了哪些基础。)本框的学习对学生将来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如果让学生通过本课真正学会融入集体,让他们在融入集体的过程中,学会从集体中汲取营养,认识到集体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平时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而这过程是他们在对本框知识有较深认知的基础上,自发实现的。(编者对这节教材的编写思路。)

由于初一的学生正处于“危机”的年龄阶段,他们的情绪呈现出丰富而强烈、波动性大、不稳定,不成熟的特点,而我校又地处汀溪山区,学生平时接触的信息量少,知识面窄,接触的人少,很多人具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小家子气”,在与人交往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节课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的方法讨论作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刚升入中学,各方面的能力,如参与小组讨论的能力、协作能力尚未较好培养,因此,本节课难点应放在学生的个性张扬上。(重点、难点的确定)

结合初一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组织发动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联系实际由小组内部探究扩大为组外交流合作,师生共同总结增强班集体的

凝聚力的方法。强调自主学习,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与集体的处境去思考与领悟,主动地去质疑、探究。让学生多思、多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培养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 (教学目标的确定) 为达到以上的教育教学目标,我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歌曲、教学图片及适合的教学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还将采用集体讨论法中的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想结合。(课时安排和教具准备)

2、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学又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教法依据)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5——6人的十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个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综合。(教法依据)心理学家多依奇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构成学生三种不同的目标结构:合作、竞争和个体化目标结构。其中合作目标结构所激发的是以道德为中心的动机系统。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平等、协作关系。合作使学生具有使同伴接受、支持和喜爱的强烈愿望。合作使学生更专心一致地投入学习,对教学过程、学习任务和学科本身产生更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他人认知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基于这样的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如何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张扬学生的个性。

3、说教学程序:

首先是导入新课。新课的导入应注重与旧知识的衔接,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上课前,我准备播放视频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并提问学生:这首歌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告诉我们要团结;团结才有力量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班集体的凝

聚力来自于全班同学的团结,只有全班同学紧密团结起来,班集体才有力量,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重点难点的突破)其次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这一重点的突破。课前我会准备几双筷子,然后请同学上台表演,先是用手折断一根筷子,而后是一捆筷子,可请班级的所有大力士参与,最后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明白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一样,全班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反之,如果是单兵作战,将会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凝聚力,集体的力量就弱小。然后引导学生分组交流探究:联系“小团体”现象,讨论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正确把握从众心理,怎样才能更好地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下到小组中巡视,备询,针对同学的疑问做相应的解释,并为小结做好准备。在讨论中可能出现:“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学会与老师同学平等沟通,正确认识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然后,各组主持人选代表依次向全班交流,老师尽可能板书记录学生的不同方法,根据各组归纳的方法多少展开竞争,用电脑加星鼓励。最后,老师点拨,把学生找到的方法加以正确归纳,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即找到了方法,不等于班集体的力量就强大了,关键在于实际行动的落实上。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升了认知水平,养成团结协作竞争创新的良好风气,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再次是“让个性在集体中张扬”这一难点的突破。在本环节中,我准备为大家奉送“欢乐快餐”,要求学生根据爱好、特长课前做准备,如送名言、诗歌、书画、唱歌等。这是才艺展示环节,也是情感信念升华阶段,实现课程资源共识、共享。老师可伺机融入学生中间,送一句名言:“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或播放歌曲《校园的早晨》)师生情意交流达到高潮。

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学小结及作业的布置。主要是教师归纳: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的形成,靠的是全体成员的团结与奉献,每个人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应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班级的荣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建设集体应从现在开始,课后为班级设计一个合理的适合本班实际的班规,并把你的设计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根据美国数学家维纳的控制论中的定量控制理论,本课后作业允许学生几个人共同合作完成,减少作业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并进行才艺展示,力图初步培养学生交往与沟通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在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在时间安排上,针对具体情况,如果时间不够,在“欢乐快餐”这一环节上可以减少参与学生的数量。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恰当运用多媒体与学科整合,着眼学生发展,使其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发展。在教学中尽量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做一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的教师。以上是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尝试,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