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读后感

《园冶》是我国明代关于造园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计成对造园艺术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如造园的指导思想,园址选择,园林布局(包括建筑、门窗、栏杆、墙垣等的构造和形式),掇山、理水、置石、择木、铺地、借景等,都有系统阐述。无论对我国造园史、建筑史的理论研究,还是对造园设计和景观艺术的实践,都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书不仅仅是谈"园子",妙在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环境观,"精而合宜"的建筑观,"随曲和方"的空间观为一体,言简意赅。

原文系四六文体,读起来却不涩,极富诗情韵味,朗朗上口。再配以陈植老先生多年辛勤而成的注释,确是一本环境营造学科(built environment)的建筑和环境艺术的专业必读常备书。 书中多有妙言警句,如"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巧而得体,体宜因借","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不一而足。 有"好事者"乎?《园》中一会耳!

其他地方拉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读《园冶》,要联系中国哲理,尤其是它“无往不复”的时空互涵观念,在中国古代园林与建筑中四维时空观表现得很突出。对比一下中西园林之差别,可以反衬各自特点。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异曲同工,中国园林之偏爱借景实源于中国画之动点透视法,也就是在时光流逝,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中去体会时空流与生命流的意义。西方园林几何式布局偏爱对景与夹景,在焦点透视中体会空间的深度与时间的停顿(宛如音乐中的休止),与油画照相式的复制世界同出一辙,反映了绝对时空观。

其次,在中国文化与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命题是一个硬核。计成的《园冶》虽然通篇贯穿天人合一理想,却并不具有天人感应的迷信。“切要四时,何关八宅”,表明他是反对风水术的。所以,在他的因借体宜理论中,反复强调天然之趣,却并不让人们去盲从堪舆形势的说教。因此,中国园林在利用地形,改造自然方面,表现了相当程度的主动性。它既不同于英国纯自然的草地牧场式的风景园,也有别于日本抽象自然的枯山水园,中国园林是对自然的浓缩与提炼,在遵从大自然的前提下实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的理念。《园冶》一书,与其说是一本造园学,不如说是一篇新离骚,充满着古代骚人迁客的悲壮情怀与委婉叹息,这就是计成高出张岱、文震亨、李渔、沈复的原因,也是《园冶》成为奇书的条件。计成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从篇幅上看,全书讲了不少法式制度,画了不少图样,但重点并不在此。事实上,全书重神轻形,重意轻技的特点非常显明。所以,一开篇,就强调“能主之人”,“妙在得乎一人”,并反复露出“构园无格”的观点。他还一再强调“更入深情”,“意在笔先”,认为即使顽夯粗拙之石一旦到了高明造园家手中,也可化腐朽为神奇。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箴言,他自称“性好搜奇”,“想出意外”,其人之奇决定了其书之奇。我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理解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出入儒、道、佛、玄的实质,理解了他们那种由老、庄、易、禅,诗、书、礼、乐,琴、棋、书、画,诗肠酒胆所陶冶出来的狂狷人格和无所不在的“书卷气”,我们才能理解计成和他的《园冶》。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总之,《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自古诗无达诂,可达诂者则非诗也。《园冶》,诗也。《园冶》一书,言有尽而意无穷,妙在诗外,幽于不言,不可以句读作冬烘解。张先生研究造园,功夫在造园外,今为之译注《园冶》,弦外之音,画外之象,文外之神,字外之意,多所领悟,超越前人远矣。

《园冶》的文化学阐释——评张薇著《园冶》文化论

优美的园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璀璨结晶,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宜居环境构筑和审美诉求的有机结合,并呈现出文化的厚重积淀和多样路径。自古以来,因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园林系统:西亚系统、欧洲系统和中国系统,昭显着三种不同的文化气韵。如果说,欧洲的规则式园林,显现出人类宰制自然的力量与智慧,从而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那么,中国的山水风景式园林,昭示天人合一的境界与因势利导的高妙技艺,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精髓。

对于作为园林文化载体的丰赡的造园实践,中国园林家和文人作过经验总结和文化描述,留下浩繁文献,其中价值最高的,是明末计成所著的《园冶》。然而,由于此书撰写、出版于政局动荡的晚明,后东传日本,在中国国内流播不广,清代湮没无闻,鲜为人知近300年。20世纪20年代,中国园林学家陈植先生留学日本,得见《园冶》,开始研究并推介此书。以后数十年间,《园冶》研讨有所展开,然主要用力于对原文的注释和园林艺术的分析,加之《园冶》文字古奥,它至今仍然藏在深山少人识。正是这种意义上,《〈园冶〉文化论》一书的价值得以凸显:作者张薇窥见《园冶》隐而未彰的文化价值,提炼出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选题,综合运用历史学、哲学、美学、文学、造园学以及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园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宏阔的背景下,从晚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江南自然环境等具体而微的特定情境出发,以全景式视角,探索《园冶》广博深邃的内涵,将原创性研究与重构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深入、系统地发掘《园冶》文化的精髓,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园冶〉文化论》在原创性研究方面,依据《园冶》文本及其他第一手材料,以较宽的视角发现《园冶》具有的文化内涵。

一是穷究原始材料,对计成其人与《园冶》其书的命运轨迹做系统考析。二是广为征引文献,分析孕育诞生《园冶》的生态环境,揭示《园冶》在晚明产生的必然性。三是深入辨析《园冶》文本,又置之纵横交错的广阔背景下,开掘其百科全书型的文化价值,提出《园冶》造园理论的精髓是古典宜居环境理论。

《园冶》文本是以形象思维方式表述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术,未能明晰展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造园理论,呈现较为散漫的诗化形态,因而人们难于发现其理论性内涵。然而张薇立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前沿,对《园冶》涉及的内容作了创造性整理,系统概括了《园冶》造园理论体系。

第一,对《园冶》造园理论构架从中国式园林的基本风格、造园创作基本理念、古典造园环境要津、利用资源法度、造园理财信条和造园人才条件等七个方面加以概括。第二,探讨《园冶》的哲学意蕴,展现其以“天人合一”观作为造园理论的灵魂,追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园林文化精神。第三,对《园冶》中涉及的历代翰墨史籍典册、园林文献、古代贤豪隐士典故等丰富用典进行了分类梳理解析,揭示其厚重的人文底蕴,从而昭示《园冶》的历史价值。第四,深入探研《园冶》的文化关联域,分析其诗词歌赋的文心渊源,构图造景的画境墨情,以及与释道文化结缘,对曲艺天籁清音的追求,对酒趣、茶道的吸纳,在哲学、史学、文学、建筑园林学、美学、宗教学、茶文化、酒文化等等诸多领域纵横关涉,从而全方位阐发《园冶》的文化价值。

本书的原创性与重构性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诠释路向,既以原始文本研究为基点,不做空洞浮泛之议,又由原始文本生发开去,作创造性阐发,大开大合,从而搭建起《园冶》学研究的新平台,对于文化史其他领域研究也有方法论的启示意义。

《〈园冶〉文化论》阐述的造园理论、艺术与技法,包括古典宜居环境理念及其实施手法,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联姻,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的时代精神恰相暗合,给当下方兴未艾的造园实践提供关照古今的健全精义,有助于防止悖天逆理做法的泛滥,指引风景名胜区、旅游目的地的规划设计走向合情入理的正途,实有教意;对于今人营造宜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都可以提供精神资源。故而《〈园冶〉文化论》在前贤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基础上,对今人陌生的古典《园冶》所作的精细考证和别开生面的诠释,是适时的、有益的。当然,《〈园冶〉文化论》在《园冶》研究上虽树一里程碑,但是,无论对其文本的考释还是其题旨的创造性发挥,都还是未竟之业,我们期待着新的进展,乐观其程。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图说》读后感

故宫博物院 黄健

发布时间:2006-09-06 15:27:48 点击: 2547次

“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

人作,宛自天开”。读毕这段文字,仿佛迎面吹来一阵清风,满目绿意,恍如画里。这就是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

明代初期朱元璋鉴于元代奢靡亡国的教训,提倡节俭朴素,到成祖朱棣修建紫禁城时,仅仅保留了元代的太液池,开挖了南海,皇帝自奉如此,官员岂敢造次“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藻井”、“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明史·舆服志》),这些规定限制了园林在明初的发展。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前代的水平,当时经济的重心在江南,俗谚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谓,且江南山清水秀,地杰人灵,向为文化繁盛之地。随着个人生活水平和文化意识的提高,以及个人行为与专制政权的矛盾,把那种息政退思、独善其身的理念融于园林之中,使得私家园林在苏州、无锡,扬州等地兴盛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社会一景。计成就是热衷其中的一位实践者(计成,苏州吴江人,字元否,号否道人,生于万历十年,其时明王朝已开始走向衰落)。计成精通绘画,“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擅长诗文,《园冶》一书经常引用列举庄子、扬雄、潘岳、陆云、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典故、作品,涉及到《尚书》、《左传》、《说文》、《释名》等典籍,可以看到他的文化修养是相当高的,这使得《园冶》的写作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意境,全书文字雅致,如隽永之小品文。计成晚年之时正当离乱,抱负无所施展,惟用心于造园之事,在实践中他获得了许多造园的实际经验,先后有武进的吴又于、仪征的汪士衡、扬州的郑元勋邀其为己造园,计成把自己的体会撰成《园冶》一书,使明代的造园技术获得了总结性的成果,也使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粹得以泽被后世。

《园冶》全书文字约18000字,各类插图253幅,分作三个部分:卷一是兴造论,下有园说、相地、屋宇、装折;卷二是栏杆;卷三是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造石、借景等内容,是明代造园技术经验全面、精辟的总结。最有味道的是卷一中的兴造论、园说和相地三章,计成对于园林艺术的体会,被那种简练雅致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园冶》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技术作了集中的阐述,有关造园营林的方方面面要言不烦:从梁架的形式到窗棂的图案,从假山的布局到池塘的疏浚,从地砖的铺设到草木的配置,不但有文字描述还有图示配合,全书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足见作者并非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深研 此道的行家。计成本人常说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 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我想“主人”正是计成自况。 读到这里忽然想起了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也曾提到《园冶》这本书,指出了窗棂图案与家具构件造型的关系。如今把这些棂格的样式一页页看去:冰裂式、束腰式、井字变杂花式;家具的扇活上有、卡子花上有、脚踏上也有这些图案。再往后栏杆的样式:笔管式、绦环式、套方式,几乎在家具的造型、装饰上都有体现。一些研究家具的前辈专家对这种建筑与家具的联系早有述及:无束腰的家具脱胎自建筑的大木梁架,有束腰的家具则源自须弥座的造型,在大的方面如此,在细微之处看来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的建筑与传统的家具因此而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也是园林艺术的追求:景与物、花与木、小径与深院,毫不突兀的化作一幅画,计成的心中正有这样的画,这就是园冶之“冶”。

由《园冶》讲到家具似乎走题,其实学问之道正在于融汇贯通,我读《园冶》对此有所体会。研究的视野原本是该开阔些的,不应囿于一个较为狭窄的范围,业

务知识的积累能在深度和广度共同进步才好,许多专家、大家都谈到过这点。好了,引申就到此为止吧,继续说《园冶》的读后感。

《园冶》作为古代中国园艺的重要资料,它的流传历经坎坷:由于奸臣阮大铖的序,使得《园冶》的流传大受影响,多年默无声息,在清代更被定为禁书,几乎在中国失传。部分刊本流入东瀛,才使得《园冶》得以保存。20世纪30年代,幸亏有识之士由海外抄回刊布,才得以流传后世。我读过王世襄先生的《髹饰录解说》,他解说的古代漆工艺专著《髹饰录》也有着和《园冶》相似的经历,这使得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研究和整理更加困难,不过现在情况有所好转,以《园冶》为例,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著作已经不少,《园冶图说》一书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另辟蹊径,用中国各地著名园林的照片参考解释正文,直观明了,增添了阅读的乐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书读罢,掩卷之余思绪难收:人们每日穿梭于城市的水泥丛林中,为了生活奔忙不已,为交通的拥堵着急,为住房的局促上火,为囊中羞涩而沮丧,如果这时翻开《园冶》,神游名园之中,于幽篁槐荫之下小憩片刻,不亦乐乎? (《园冶图说》,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经典图说丛书,明·计成著,赵农注释,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年1月)

 

第二篇:开天人作 《园冶》读后感-----期末论文

天开人作

----------《园冶》心得

《园冶》,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以一种诗化形态表述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术,因而人们难于发现其理论性内涵。后经陈植等人整理才能呈现如今方便后人学习的著作。此书全面总结了古代丰富的造园经验,并第一次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论,被后世沿为造园之标准。对于今日的园林业而言亦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在我看来,园冶与其说是一部造园艺术理论专著,倒不如说是计成其人的文人情感及个人价值观的写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营园游园的情感体会。但他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关重要。

纵观全书,除却门窗、墙垣、装折等章节的严谨细致介绍略显枯燥的工匠之气,其余文章都仿佛出自一位诗人文者之手。其言辞时而清新淡雅(“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时而意味深情(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时而洒脱倜傥(“少以绘名,性好搜奇”“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想必有着这般性情的人所营之园也似他的文采般感染人。

曾有一位造园大师说过,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园设计者,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我理解为,即使没有诗人般的文笔,也要有诗人般的情怀,怀着浪漫的美好的心情去设计去营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让游人的心灵体会到不同于其他园林的感受。然而,时至今日,怀有诗人情怀的造园者有多少?而能与造园者心灵鸣合的游者又有多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方文化入侵导致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渐渐流失。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我们怎样取胜?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才是世界的。盲目跟风而丧失自己的优势最后只能变得不伦不类。

《园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虽说“师法自然”,却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需要设计者进行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概括提炼和审美再创造。书中提到造园的过程要做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可见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者们在营园时着实需要费一番心力。这让我想起自魏晋南北朝发展起来的山水

画。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山水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亦是对自然之美的提炼与浓缩。

造园最喜有山有水。掇山、选石、借景是《园冶》中的精华篇章。“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之一,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因”是讲园内布局,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兴造论》说:“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则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与山水画动点透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园中与真实自然最为接近的也是山水之营造,它不仅是某种景点安排、地形塑造等形式上的追求,还是包含着艺术家某种精神意义的熔铸。要在山水的脉络结构中表现出真山真水的气势,艺术家必须对自然山水进行浓缩和提炼,在创作中阐发自己对山水美的理解和感悟,有着一定的主观情思意蕴的抒发。

要是简单地将自然界的山水形象搬来园中,不可能赋与园林以生气,机械的模仿只能弄巧成拙,使园景呆板而不真实,特别是范围不大的文化意味较浓的佳园,其造景必定经过艺术家匠意的锤炼。一般来说,为了表现出山水的真实气势,园中景色不是自然范山模水的缩小,而每每取真山水最有典型性的局部或一角,使它与园林小环境的尺度感相符合相协调,再进行某种自然的加强和点缀,才能宛自天开地表现出真山真水的自然美。现存古典名园中以一些颇具魅力的山水造景,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大假山,网师园的莲花池,都是以局部范山模水为骨架,再灌注以造园家胸中的丘壑之情创造而成的。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传统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结合“天然之趣”呈现在园林中,借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之意境为造园依据,取山水画作造园之蓝图,再经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对园林设计者来说着实是种挑战。

总之,《园冶》堪称中国园林文化的里程碑之作,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想来自己作为一个还未深入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初学者,对此伟作评头论足也是有所冒犯。文中若干个人见解如有纰漏请师者见谅。

天开人作 ----------《园冶》心得

指导老师:薛晓飞班 级:风景园林学 号:姓 名:孟盼

时 间: 08-4班 080354427 20xx年5月2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