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有感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之前,觉得“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一英国谚语言过其实。细读《大学》后,方知此言不虚。毫不夸大地说,区区1750余字至少包含了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生哲学等诸多领域的重要道理。从上大学到现在已有16年,到今天才真正通读了一下儒学经典《大学》,读后觉得相见恨晚,有豁然开朗之感。当我们迷茫于该如何做人、行事并希望有所作为时,真该从我们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儒学经典中寻找答案。因此,对我而言,读过《大学》才算真正读过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据称为曾子(即曾参)所作。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二兄弟将它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篇,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将它与《中庸》、《论语》和《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与“五经”并称,为中国近千年来的儒学经典。《大学》作为“四书”之首,绝不是偶然,它是儒学的入门之作,为人们理解儒学的其它经典奠定了基础。

《大学》开篇就给我们指明了治国安邦学问的宗旨“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所谓“三纲”。这个很厉害,可以说对我们现代社会仍有指导作用。所谓“明明德”意思是提倡高尚的品德。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国家的方略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表明,《大 1

学》所提倡的高尚品德对现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仍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虽然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也曾被一些统治者,主要是秦始皇所重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也的确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同时要知道,以德治国可是中国的先哲首先提出来的。实际上,要想建设和谐社会,法与德必须并行,不可偏废。原因是,法不是万能的,对公民行为的规范范围是有限的,其留下的空白需要德去填补。所谓“亲民”指的是要人弃旧图新。这就更了不起了。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一谈到儒学,就想到了守旧、保守甚至封建。所谓的“祖宗之法不可变”、“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等等,给人一种守旧的印象。历史上的变法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下场,轻者去官流放,重者株连九族。实际上,这只是历代既得利益者有意歪曲儒学,断章取义,以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而已。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要忘记,作为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首的《大学》开篇就告诉我们要弃旧图新。温家宝总理也曾引用过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名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要求我们排除一切困难和艰难险阻,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所谓“止于至善”是指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与被我们奉为圭臬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设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使人达到自身发展的最完善境界。这表明,我们先哲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比马克思至少早了20xx年。 2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以上三个目标,即“三纲”呢?《大学》紧接着为我们指明了人生进修的阶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是指对世间万物进行分析研究,致知是指得到正确的认知,诚意是指个人的意念要真诚,正心是指端正个人的思想,修身是指修养个人的品行,齐家是指管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治国是指治理好国家,平天下是指使天下太平,实现和谐社会。按照儒家的观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颠倒或错乱。其中,“格、致、诚、正、修”是“内修”,是为了实现“明明德”,即提倡高尚的品德,完全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齐、治、平”是“外治”,是为了实现“亲民”,即通过弃旧图新来完成家齐、国治和天下平的宏伟事业;而将以上“八目”调整到恰到好处,就能实现“止于至善”。

实际上,“八目”的要求无论对实现我们个人的成功还是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加强学习研究,掌握知识,即格物致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研究事物之间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安身立命、治国平天下的本领。这也与国家提倡的终身学习的观点相契合。而现实的情况是,社会上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了,已经掌握了做人做事的基本知识,足够应付了。殊不知,社会发展一日千里,不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很快就会被 3

社会所淘汰。

第二、要意念真诚,端正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即诚意正心修身。这在各种思想和价值观交相激荡,特别是物欲横流的当下,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什么贪污腐败、问题奶粉、地沟油、暴力拆迁和伪造曹操墓等等事件的层出不穷,显然与人们心术不正,道德败坏和急功近利有关。

第三、要成就一番事业,即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讲究的是积极入世,鼓励人们为社会和天下苍生做贡献。我们当胸怀天下,在家庭管理紧紧有条的基础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当然,人的个性、天赋、能力各异,也不可能要求大家都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工作,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切勿得过且过,一生碌碌无为。

《大学》在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 “三纲八目”后,紧接着花了大量的篇幅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和说理。时间尽管过去了两千余年,但是其中许多思想历久弥新,对当下中国如何凝聚人心、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的再次崛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些思想主要包括:

一是革新思想。上文中已经提到,这是《大学》非常难能可贵之处。正如《大学》引用商汤刻在澡盆上的箴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连商汤都注意到,既然要革新,就必须天天革新,革新了以后还要革新。目前,我国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不可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出现 4

的新问题。

二是民本思想。《大学》中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为历代贤君所推崇。例如,“如保赤子”,要像保护婴儿那样保护平民百姓;“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要像尧舜一样对百姓施仁政,否则就会落得像桀纣一样的下场;“得众得国,失众失国”,得到民众的支持才能得到国家,否则将国破人亡。虽然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尚有一段距离,但是这种思想显然还没有过时,对我们建设中国当代民主政治仍具有借鉴意义。

三是藏富于民思想。《大学》在德财的关系上,主张德本财末,认为人的品德是第一位的,财产乃身外之物。“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认为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财聚民散,财散民聚”。《大学》还主张,发财不是目的,而是修身养性的工具,“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大学》还认为,国家也要重视仁义,而不是重视财物,“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反观我国少数地区不顾民生,一味追求所谓的GDP,不知九泉之下的先贤会作如何感想。

5

 

第二篇: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这本书是我在暑假看过感触最深的一本书,让我队大学的一些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这本书的作者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其实现在太多的大学生被一些看似传统却并非传统的观念牢牢地束缚着,走了一段又一段的弯路,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子。而这本书将我明白怎么主宰自己的大学生活。

这本书共分为自序: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绩技校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

第四部分‘四、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

第五部分;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第六部分;勤工俭学的辩证法

第七部分。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

第八部分;互联网:倚天剑与达摩克利斯之剑

第九部分;花开堪折直须折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

作者通过从每个方面举一定的事实例子,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度。

自序-----作者以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的一个片段来引入主题,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上面临的现状。让大家通过书中的建议在以后能有底气的说,其实,我是一个大学生。

第一部分,大学不是技校,其实这个部分是给我感触最深的部分,确实,若不是从事那种专业的研究又会有多少人的专业和以后的工作会对口,又会有多少人会在工作十几年后还记得当初在大学里学的课本知识。。。。书中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几个学政治生物的大学生在房地产公司做着有关容积率的工作。但是因为通过大学期间系统的思维训练,已经学会了深入分析问题的方法,当这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应用在上面这项工作上时自然游刃有余。 第二部分;人生规划,三岔路口的抉择。本部分主要讲了仕途—风光无限,如履薄冰。学术---孤独并快乐着。商场—一切皆有可能。作者从三方面给读者分析了利弊。

第三部分,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我觉得里面有一句话讲的很好请记住:你只是你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认为你代表了你的学校或者你的专业。这里面讲了关于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管你是学什么的只要你努力就会学到东西。

第四部分—不可一业不专,不可只专一业。在这个部分一个问题贯穿其中那就是社会究竟需要的是专才还是通才。哪个将更受欢迎。作者的主要观点还是术业有专攻,但在这同时掌握其他的技术也是需要的,例如,在一个外企公司面试的时候公司面试的时候,两个实力相当的人,但其中有一个人英语过了8级而另一个只是四级而已,那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应该让专业之外的一门专长成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部分则是指出了,与其在一些无用的课程上玩手机睡觉还不如去听一些你感兴趣的课程或者是讲座,同时他还提出了逃课的方法,嘿嘿。。。

第六部分指出了现在部分大学生并不是兼职员工而完全沦为了兼职学生,完全分不清学习和兼职孰轻孰重。

第七部分则是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现在大学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其中就不乏那种人脉特别好,能在偌大地一个校园随处可见认识的人,但还有一种极端就是读了四年书连一个班的人都认不全的人。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大的可能会失败。人际交往的能力是我们

在以后的社会上必不可少的的一项技能,在这方面还有需要注意的就是自身素质的提高,因为人际交往不只是一味的提高交际技巧。

第八九部分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互联网-一把双刃剑,需要好好使用。而恋爱,则是大学普遍的现象,但有许多人都只是一时热血和寂寞才谈的,这样太不成熟。。。

第十部分,痛苦的安乐死,这个标题就有点矛盾,但对于考研确实如此。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考研”可能算得上是最流行的一个词语了。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和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的行列,有些人可能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便在考虑考研的事情了。各种考研辅导班的广告贴满了大学的每一个角落,一些自称考研猜题大师的所谓著名教授像明星一样四处走穴,并受到了比明星更热烈的追捧。书中指出考研并不是赶集,并不是看他考我也去考。书中指出了是花时间在考研上还是寻求工作经验的这个问题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讨论,在作者看来还是不建议读研的。当然在我看来这种事还是取决个人的,若一两次就考上了,那还好,若死考都考不上就是在没有必要了。

读完全书,对我还是有很大启发的,最起码对于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安排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虽然对于有些观点我还是不大认同作者所说,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采纳的。毕竟大学四年还是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需要利用这段时间来充实自己,不要当一个整天很迷茫的青年,若这个时期发展好了,对于我们以后的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