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读后感

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然而伴随着罗马政治形态上从共和走向帝制,罗马原有的小规模奴隶制经济也正不同步地瓦解,罗马原有的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在其之上的很多形态也相应发生变化。公民政治和公民兵制遇到危机,公民道德沦丧,同时自然资源流失,农业发展不平衡。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罗马帝国衰落了下去。

罗马从建城、建国到建立帝国开始,走了一条武力征服的道路。伴随着军事上的武力征服,小奴隶制经济向大奴隶制经济形态演变。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演变过程中,衍生并附带了很多环境和社会结构问题。这些问题深化了罗马本身的深层次的矛盾,使庞大的帝国难堪重负,举步为艰。所以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多元而复杂的。

罗马原是以自耕农为主体的国家,在长期的对征服和扩张战争中,罗马掠夺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同时也俘获了大批奴隶,为大奴隶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奴隶被广泛使用于农业、畜牧业、采矿业和手工业,逐渐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另一方面,战争掠夺的大量土地被充作国家公有地,出租或出卖给富有公民。于是,罗马贵族和富商竞相侵占、租赁和购买公有地,兴建庄园,同时兼并小农土地,致使以大量使用奴隶的大土地所有制迅速增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的矛盾,小土地所有者和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罗马和同盟者、被征服者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元老院贵族和骑士阶层的矛盾等等都充分暴露,并且日益尖锐。虽然当时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试图通过改革来消除这一矛盾,但是最终失败了。

罗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属地中海类型气候,冬季温暖湿润,夏季较为干热,境内河流较密,水流湍急,山区森林茂密,农业作业区广泛。在阿尔卑斯山北部和高卢等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丰富,空气湿润,也是比较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但是随着罗马的发展,其境内的自然资源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罗马的农业生产。这对于依赖意大利本土农业很强的罗马来说,是致命的。 王政时代结束后的罗马,是以美德和荣誉为宗旨的。罗马公民纯朴、高尚、富有爱国心和荣誉感,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尚武精神。这种传统美德和道德精神使人人争先为祖国效力,这是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严峻考验却依然屹立地中海的原因之一。早期罗马公民为富者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为民者,崇俭耻奢、保守纯朴。即使像西庇阿这样的将军,也亲自耕作。然而,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和疆域的不断扩大,以前那种道德观正在迅速成为过时的东西。

同时奢华之风吹遍罗马之时,拜金主义思潮也涌进了罗马。人们认为只有大量的财富才

能享有崇高的光荣和价值,而贪污和受贿成了公开的秘密。

这些奢华和腐败都是建立在广大底层人民的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到了帝国后期,随着由元首制向君主制过渡,君主的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许多帝王荒淫豪奢,腐化至极。许多贵族地主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增加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政局动荡。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公民被统治者无休止的赋税弄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暇顾及帝国的安危与兴亡了。

综上所述,罗马开始的源头是好的,但是罗马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一些末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又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时机和解决机制,所以,当到了帝国晚期时,已是积重难返、无力回天了。这些因素中,除了经济形态发展和政治形态发展的特殊性外,许多个别和偶然因素也是促成罗马衰亡不可忽略的因素。因此说,罗马的衰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罗马衰亡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二篇:西方史学史简答

1、西方古典史学的优良传统。

(1)求真探索的精神 (2)人文主义观念

(3)宏宽的历史眼光 (4)注重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5)重视史著的文字表述与史家的自身修养

2、塔西佗的史学地位。

古代罗马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李维的史学传统和成就,在罗马史学上的地位犹如修昔底德在希腊史学上的地位。

(1)塔西佗在西方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抽离自我”、“超然物外”的客观主义治史原则,这是塔西佗史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也标志着西方史学在对史学本体的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塔西佗十分重视历史的教育垂训功能。

(3)塔西佗的著作写作技巧高超,文字风格独特。

(4)反对暴君统治、怀念共和制度,这是塔西佗历史研究的最大主题。

3、波里比阿在西方史学上的贡献。

(1)历史眼界的开阔。他指出由于罗马势力的扩张,已将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连接在一起,所以历史学家再也不能用“个别的”眼光来看历史,应该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了。

(2)历史思想的深化。他认为,历史的任务有两个:记录事情的真相,对事实作出解释。深信史家之职,在求“实用”。

(3)历史方法的进步。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应当批阅各种文献资料,并能比较其记载之异同。第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第三,政治经验。

4、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基本特征。

(1)历史观:宗教史观,即神学史观

(2)历史发展直线论 (3)新的世界体系

(4)方法论,以《圣经》作为判断历史正确与否唯一标准,基督教纪年方法

5、人文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城市的兴起与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2)意大利古典文化的传统

(3)大学的兴起 (4)印刷术的广泛使用

6、人文主义史学的基本特征。

(1)历史观发生巨大变革 (2)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3)继承、发展古典史学批判、反思的精神 (4)历史体裁五彩缤纷

7、伏尔泰对西方史学的贡献。

(1)第一次打破了独霸西方2000多年的以政军事史为主要内容的史学传统,为历史编纂学开拓了新天地

(2)他有力的批判了神学史观,使史学变成新兴资产阶级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

(3)他敢于否定传统中的世界史体系,开始把人类历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和比较的研究。

8、马基雅维利的史学成就。

马基雅维利是近代第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学家,主要著作有《君主论》《佛罗伦萨史》,其中《佛罗伦萨史》代表人文主义史学最高成就,用把佛罗伦萨融入西欧世界的眼光,开创了编年史体裁,否定基督教史学观念。并且将历史与政治紧密练习在一起,体现了时代的精神。

9、博学派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代表。

博学派的基本特征:历史学家对整理、编纂史料的空前兴趣;纯学术的、忘我而献身的活动;对历史学贡献具有永久的价值。

主要代表:博学派第一位学者是匹陶,比利时玻兰达斯派的路斯威德、玻兰达斯、丕皮布洛

奇等,法国圣摩尔派的达希里、马比昂、蒙福孔等

10、理性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条件:(1)十八世纪的自然科学有了新的重大的突破,数学与力学的发展,实现了科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2)十八世纪欧洲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大陆处于腐朽没落的旧制度之下,危机四伏,社会嬗变。

基本特征:(1)历史观:理性主义史观(2)历史进步思想,厚今薄古(3)社会文化史萌芽

(4)倡导历史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

11、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的主要特征。

《罗马帝国衰亡史》代表了十八世纪西方历史学的最高成就,上自古罗马帝国的全盛时代──安敦尼王朝奠基,下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轫,以基督教与蛮族的胜利为主题,主旨明确,结构严密,共6卷71章,约300万字,全书包括后期罗马帝国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可谓是体大思精、卷帙浩繁。

12、黑格尔《历史哲学》主要贡献及其缺点。

黑格尔《历史哲学》被称为近代历史哲学最辉煌的一幕——完备的辨证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绝对精神”是派生万事万物的最终动因,不同性质的地理环境导致不同的人类性格,以一种哲学思辨的眼光来考察世界历史,将它从经验的层面提升到普遍的层面,注重历史的发展,包括思想史发展的连续性,同时也注重历史的个体性。缺点:陷入了唯心主义,带有明显的欧洲中心论和英雄史观

13、法国复辟王朝时期阶级斗争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地位。

主要内容:(1)阶级斗争视为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动力(2)认识到阶级斗争产生的根源在于利益的对立(3)宣扬资产阶级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4)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就是阶级斗争的终止。

地位: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奠定了基础

14、兰克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影响。

兰克倡导的客观主义史学是十九世纪史学思想的主流,称雄西方史坛百余年。

(1)强调史料高于一起,有一份史料,说一份话,倡导以“如实直书”为基础,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条件,以史料批判为保证。

(2)形成“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模式则为欧洲近代史料批判和文献考证学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范例,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研究的发展。

(3)其最大的“失”过分强调客观性的科学理性,对历史发展的规律避而不谈。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带有宗教神秘主义。

15、卡莱尔英雄史观。

卡莱尔以英雄史观著称于世,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是由少数伟大人物的智慧和力量决定的。他把英雄分为六类:神、先知、诗人、教士、文学家、帝王。对这六类英雄人物的评价上,他都以“真诚”两次贯穿始终,只要一个人具有对创作者真诚的灵魂,他就能成为英雄。隐含之意借助神的权威对人们施加影响,使他们服从所谓英雄的领导,进而服从资产阶级领导。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腐败的控诉,呼唤英雄人物出现。

16、实证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1)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乐观主义气氛,人们开始坚信自己能依靠科学最终控制自然界,并认为科学以精确性为特征,通过它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

(2)十九世纪的科学历史学是在当时的科学观念直接指导下启程的。以兰克为首的客观主义史学在史料考证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不过他们对历史发展规律却避而不谈。

17、实证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

(1)实证主义史学迅速兴起并占领了欧洲史坛的主要阵地,对史学界的深远影响

(2)在历史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心理分析,关注历史现象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历史当作一个客观的有机整体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出隐藏在历史活动背后规律

(3)但抹煞了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本质区别、简单地将历史学与已经确立了其独立学科性质的自然科学诸学科进行类比。因此可以说,实证主义史学从兴起开始,就已经陷入了理论的困境。因而产生重大的争论,在争论中开始了近代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过渡

18、汤因比文化形态学的主要贡献及其缺点。

主要贡献:

(1)提出历史及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问题,抛弃了政治、科技划分、提出以文明为单位,扩大历史学家研究的视野。(2)把各个历史文化、文明当成生命有机体,经历了相同的生、长、兴、衰的周期,历史文化具有连续性。

(3)各个文化在时间上同时代,在价值上是相等的,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欧洲中心论。

(4)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比较研究法。

缺点:把历史当成生物个体的生长现象,生命过程,缺乏科学含义,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和文化至上论。

19、年鉴学派评价。

年鉴学派主要观点:提出总体史概念;提出长、中、短三时段说;提出结构史研究;重视史学理论。积极意义:冲破了实证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创出一条历史研究新路子(1)研究方法上:把其他学科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领域,开阔了历史家的视野(2)研究课题上:开创富有新意的研究领域(3)研究对象上: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否定以往伟大人物的历史就是历史的观念。

局限:(1)注重中古、近代史研究,对上古,现代研究甚少(3)过分忽略了政治史研究(3)缺乏理论研究

十一、简述特纳的边疆理论,并加以评价:

① 特纳认为,在19世纪末叶以前,美国西部存在着一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他或把边疆视为一条线,或称作为“自由土地这一边的边缘”,有时又把它视作一种波浪。他把边疆的扩张视作“文明”的扩张,是“文明”对“野蛮”的讨伐。在他看来,美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不断向西部拓殖的历史;

② 特纳认为,西部自由地是支配美国社会发展的力量。西部就是“机会”它为“最机敏和最勇敢的人”敞开着。这种可以为美国居民所任意获取的自由土地,成了一个“安全阀”,人们不满于自己的境遇,便可以自由地向西移殖,使社会经常处于流动状态通过自由竞争达到繁荣;

③ 特纳认为,这条不断向西移动的边疆的存在,是产生民主主义,个人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是美国不同于欧洲国家的特点之所在,民主制度“来自美国森林,而在同边疆的每一次接触中都获得了新的力量”;

④ 特纳认为,美国文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边疆消失以后,地域间的冲突仍然存在,在特纳看来,地域是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居民心里气质的地理方位。他原本的出发点是承认区域间的多样性,但他却走向极端,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认为是地理环境最终决定了各个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结构,认为地域冲突是始终存在的,这样,整个美国的历史就成了一部地域间的冲突史,他声称:“各个迅速扩大的地区”之间的斗争及其向西部的推进就是18—19世纪美国史的内容。

十二、康德是怎样论述历史发展的,试以康德《世界公民视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译文为例加以说明。如何评价:

康德在这篇文章的命题四中说:“大自然使人类的全部秉赋得以发展的手段就是人类在社会中的对抗性,但仅以这种对抗性终将成为人类合法秩序的原因为限。”这里的对抗性一词我

指的是人类的“非社会的社会性”也就是人类进入社会的倾向,而这一倾向又是和经常威胁着要分裂社会的贯穿始终的阻力结合在一起的。康德认为人具有一种要使自己社会化的倾向,然而他也具有一种强烈的要求自己单独化的倾向,因为他同时发现自己有着非社会的本性,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来摆布一切,并且因此之故就会处处遇到阻力,他凭他本身就可了解的那样在他那方面,他自己也是倾向于成为对别人的阻力的,可是正是这种阻力,才唤起了人类的全部能力,推动他去克服自己的懒惰倾向,并且由于虚荣心、权利欲、贪婪心的驱使,而要在他的同胞们——他既不能很好的容忍他,可又不能脱离他们——中间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于是就开始进入了由野蛮进入文化的真正的第一步。而文化本来就是人类的社会价值所在,于是人类全部的才智就逐渐地发展起来了,若是没有这种非社会的社会性,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睦、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加底亚式的牧歌式四周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他们的胚胎里。因此,让我们感谢自己有这种不合群性,有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有这种贪得欲和占有欲吧!没有这些东西,人道之中全部优越的自然秉赋就会永远沉睡而得不到发展。

十三、维柯的史学思想:

(1)在文化思想的传统上,维柯继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想,但他对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却持异议;

(2)强调知与行,实践与真理的内在联系,认为人类能创造世界,因而也能认识世界。人的认识内容来自创造的实践活动,真理即创造实践,于是便不是笛卡儿的成果;

(3)建立历史发展的观点,并企图为它寻找出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将历史过程分为神祗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

(4)维柯笔下的三段周期性运动,并不是裹足不前的封闭式,而是渐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5)提出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则。提出“世界确实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 十四、塔西陀的史学思想:

1、 反对暴政。有论者认为塔西陀著作的整个主题就是反对暴政。在《阿古利可拉传》中,作者在为其岳父阿古利可拉歌功颂德的同时,也别有所指,指向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处在极度奴役之下”的暴虐时代,他的代表作《历史》、《编年史》尤其体现了反对暴政的主题思想;

2、 歌颂共和。在思想上,塔西陀倾向于共和时代的贵族专政,尤其向往这个制度下元老贵族的高贵地位和自由生活;

3、 痛恨暴君。塔西陀认为,这个充满罪恶的暴虐时代,其源在于帝制,在于暴君的统治,因此,他把对专制政体罪恶的揭露,全部集中到帝制,尤其是他亲自经历过的几个皇帝身上;

4、 塔西陀认为历史之最高功能是赏善罚恶,不要让任何一项嘉言懿行淹没不章,而把千古的唾骂悬为对奸言逆行的一种惩罚,同时他强调历史重在纪实,他是一位哲学历史学家或道德历史学家;

5、 由于塔西陀有贵族共和派的思想情感,使他对早期罗马帝国的人与事还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科学分析,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家,其写作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史料是经过认真筛选的,迄今为止,他的历史著作仍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五、什么是启蒙运动:

是17、18世纪在欧洲知识界获得广泛拥护的一种思想运动和信仰运动,它所研究的是上帝、自然、理性、人类等各种相互关系的概念。它的内容大致分为:人道主义、社会思想和历史观各个方面,在人道主义方面,启蒙思想家发现人类有共同属性,因而从人类社会固有的现象转而研究人类社会因有的现象,从而提出批判鼓吹改良,进而主张革命,欧洲各国的严峻

法律受到攻击,有色人种受到同情,在社会思想方面,启蒙运动表现在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和经济理论三个领域,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在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法律思想体现在以自然法为核心的普鲁士、奥地利法典和《拿破仑法典》之中;在经济理论上启蒙思想家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竞争;在历史观方面,反对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是在不断的进步。 十六、简述赫尔德的史学思想:

赫尔德在他的著作《人类历史哲学思想》之中首次较为系统地体现了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的根本内涵:

首先,赫尔德像法国文学家欢呼“地方色彩”以反对启蒙思想那样,认为人性是多种多样的。他认为人性是一座按不同的情况,需要和磨砺而显现出不同形态的泥塑,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幸福核心,人性不是客观的真理标准,因此启蒙思想中的抽象人性是不可取的;

其次,赫尔德认为历史学家的作用在于从变化着的事实中发现统一性,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赫尔德将这种观念用到了一切领域,如艺术的发展,宗教的发展等等,它们构成了历史整体与部分综合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当各种事物自身发展着时,它们又是有机结合成一个统一体,息息相关,互为条件;

再次,赫尔德明确地将非理性的移情原则用于历史研究。既然历史学家现在要理解每一种文化或个体对象自身的价值,那么,当他不属于自己要研究的文化或个体时,如何能理解外在于自己的东西呢?显然赫尔德抛弃了理性主义按照自身已有的模式来理解它者的方式,而是试图通过移情原则,即设身处地的原则,努力使自己同化于被研究的对象来研究。他说:“为领悟一个民族的一个愿望或行动的意义就得和这个民族有同样的感受;为找到适于描述一个民族的所有愿望和行动的字句,要思索它们丰富的多样性,就必须同时感受所有这些愿望与行动。”他的思想在浪漫史学中有重要地位,以及它对西方史学变革的重要价值。 十七、简述希罗多德《历史》一书的特点:

特点:

1、 视野广阔具有通史规模,希罗多德所叙述不仅是希腊历史,还是当时他所知道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他的著作中埃及、巴比伦、叙利亚、波斯都占有相当多的篇幅,而且希罗多德对各民族都一视同仁,而且他认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点,不应彼此歧视,他虽盛赞希腊文化,但也尊动所谓的“蛮族”文化;

2、 取材宏富,古代历史家从事著述重在传授知识希罗多德的《历史》像百科全书无所不包,他不仅记载军事、外交方面的事,而且记载各国地理形势,民族风俗,宗教信仰等等;

3、 歌颂民主自由,希罗多德是怀着满腔热忱来写《希波战争史》的,他歌颂雅典的民主政治、歌颂民主自由和民族平等,认为雅典击败波斯的原因主要是雅典人民享有民主自由,而波斯帝国则是一个专制国家;

4、 重视道德的训诲作用,希罗多德作书重在训世,那就是用历史事实来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国家兴衰都是有轨迹可寻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书中他列举了许多例子;

5、 文笔华美,描写生动,他是用爱奥尼亚方言来写作的,他可以被称为语文的巨匠,所有词汇丰富、叙事明了、文章晓畅可颂,《历史》有高度的文学价值。

缺陷:

① 希罗多德重神谶,总是认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并且有许多处都讲到奇文佚事; ② 对史料缺乏批判的态度和精神;

③ 对时间概念的模糊和忽略。

十八、古典史学的特点:

1、 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希罗多德说历史学首要特点是它的人文主义,是人的历史的叙述,人的历史,人的失败与成功的历史,毫无疑问他承认有一种神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的

功能是严格受限制的,这种倾向最终的发展,是要在人类行动者的人格之中,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的寻找出一切历史事件的原因,他所依据的哲学观念是人类的意志可以自由的选择他自己的目的,历史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作为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而发生的;

2、 强调道德的垂训作用,垂训后世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目的,英雄时代的神话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的活动开始成为历史关注的中心,当时社会阶级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引起了明显的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古典历史学家看来,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治、乱、兴、衰是同人类道德活动密切相关的,所以历史垂训主要是道德评判,而对历史事件人物的道德评判,是为了给旁观者给后人以道德教训,如塔西陀所说我认为“历史之最高职能,就在于赏善罚恶”;

3、 注重文笔的优美,古典史学著作一般同时又是文学著作,所以都注重文笔的修饰,比较突出的是希罗多德、李维,概括起来,以优美的文笔如实叙述过往的人事,对其进行道德评判,从中揭示出历史的道德教训,这就是古典史学的基本特点。

有人如此总结古典史学的特点:Clio的古典形象=muse(文艺女神)+道德评判家 十九、《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特点:

特点:

1、 充满了一种极为可贵古典人文主义精神与希罗多德的重神谶不同,修昔底德重视人的地位和力量,他借伯里克利之口说出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他说建立城市的是人,而不是没有人的城墙和船舰,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无婶鬼出现的例子;

2、 富于理智和批判的科学态度,希罗多德对于所听到的故事是毫无批判的记载下来,他自己说:“我不知道是不是实有其事,我只是把人们的传说写下来”有时连他自己都不信的事写下来,把其他人捏造的也写下来,而修昔底德对于这种方法加以批判,他说,他自己不会把偶然听到的写下来,甚至也不许自己的一般印象所写下来,他说:“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所亲眼看见的都是自己考核过的”,修昔底德善于分析神话传说驳斥其中错误的成分,在修昔底德的著作中从无神鬼出现的例子,他以怀疑的态度看待神喻,他能以唯物论者的观点看待自然现象,他能吸取神话中史实的核心,例如他分析《荷马史诗》考证希腊远征军的人数以及战争持久的原因,他还特别善于以出土文物和遗留下来的碑文来研究历史,这样,他的历史著作就比希罗多德更富于科学性;

3、 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修昔底德大概是第一个尝试揭露历史事件发展中真正因果关系的史学家,比如希罗多德大概受《荷马史诗》的影响,认为希波战争是因为妇女而引起的,而修昔底德认为“征战”是由于长期以来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的妒忌;

4、 注重经济因素的重要性,修昔底德是第一个注意到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史学家,他说早期希腊尚无定居的人民,只有一些移民,人民无积蓄,后来有了积蓄人民开始过定居生活,商业发展出现了城市,最初的城市只是一些没有设防的村落而已,后来航海技术逐渐改进,海上贸易日益发展起来,海军是保护商业增加财富的有力工具;关于雅典财富和资源,特别是雅典的岁入和赋税,他的论述十分准确,他认为国库不充实就不能支持长期战争和维持一个舰队;

5、 歌颂民主精神和法治精神,修昔底德长期生活在雅典,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比希罗多德了解的深刻,他对民主政治的态度集中反映在伯里克利的演说词中,他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成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我们的法律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保证人人在法律面前的一种平等,尽管人们的社会地位高低不同,但在选拔某人担任公职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他的阶级出身,而是他有没有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为,我们政治上所享有的民主自由也广泛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6、 对历史具有一种高度的哲学理解,把崇高的思想和流畅的表达结合为一体,修昔底德

以一种冷峻不批判哲学的态度和充满人性的悲天悯人之心来洞察和描写事物,他写的是战争史,但他绝不是一位提倡写战争史的人,他认为并不是每一位勇敢的人都想打仗,没有一位聪明人相信战争,只不过是把它作为最后的一种选择而已,他体会到战争引起的混乱,对战争引起的痛苦表示痛心,在他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悲剧,双方都是愚蠢的非正义的,当时双方都有那么一伙不负责任的政客为实现某个人的野心,不顾人民的死活,把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而一般人又没有力量来阻止这一趋势,只能随波逐流,只能同归于尽,他作为雅典的将军,认为雅典的溃败是咎由自取的。

缺点:

1、 计时方法不精确,经常用冬季、夏季来计时,而不写具体日期;

2、 在写作文笔上不如希罗多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