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读后感

读《莫斯科日记》有感

除了自传是以作者本人为中心而写的书,我想日志应该是第二种吧。但是,读完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志》,让我了解罗曼罗兰本人之后,似乎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苏联当时的狂热,正如罗曼罗兰日志中所说: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尽管,当时的斯大林刚刚上台不久,大清洗运动也还未开始。但这一切就好比山雨欲来风满楼满楼般,已经有所兆头。

罗曼罗兰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去苏联?为何又在苏联得到如此隆重的接待和欢迎?他又是在何背景下写下的这本日记?当我看完书后依旧半知半解,去查了点资料才弄清楚。

罗曼·罗兰,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不屈的斗争,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支持社会主义事业,支持苏联(当然是在他访问苏联之前)。

罗曼罗兰于19xx年出访苏联,期间他写下了这本曾被封存了50年的个人札记 —— 《莫斯科日记》。我们再来看看罗曼罗兰去苏联的原因是什么,不是观光,不是旅游,准确的说,是情况所迫。当时有两件事决定了罗曼罗兰的成行:一是苏联国内因基洛夫被杀而开始

的大规模镇压凶手和反对派。二是苏法之间当时签定了互援条约,但随着反对派的反对升级,法国人对苏联的不信任逐日而增。作为“苏联的老朋友和维护者”的罗曼罗兰,每天都收到大量的来信要求作出解释与回答。但他无能为力,因为他也不知道苏联国外在发生着什么。于是,罗曼罗兰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往了苏联。

他的日记时长时短,由于日记的特性,并没有像罗曼罗兰的文学作品般精雕细琢。但是从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备受人们敬仰的文化使者,他的社会地位已经到了许多政治名流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然而他并没有被这种过度官方化的社会敬仰所束缚,他并不会去应和别人的阿谀奉承和款待,他从不会以私下的相处去评判每一个对他投以热诚和微笑的人,而是要从这个人过去的所作所为和生活细节来对之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那些由他的声誉所携带而来的社会尊荣并没有纳入到他的生活体系之中,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日常的自然和人性中那真实的一面,而不是那些刻意的矫揉造作。然而他的生活却总是充斥着这些被修饰过的目光,使他开始厌烦那些至高无上的,俗人们所顶礼膜拜的社会荣誉。

在苏联,罗曼罗兰与斯大林及一大批苏联高官及各界人士进行了会晤。在与斯大林单独会谈的一个多小时里,斯大林回答了罗曼罗兰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斯大林的回答,并没有泄露什么国家机密,他的谈话中所提及的只是外界都已所知的,只不过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开诚布公”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例如,有关基洛夫被杀后的大规模镇压,斯大林就解释到:“我们已经得悉,犯罪分子在杀害基洛夫后,

还打算对其它领导人实施凶残的计划,为了预防这种罪行,我们承担了枪琵这些先生们的不愉快的责任。”仅仅是为了预防,就可以将无罪的人处以死刑。这就是斯大林的解释,斯大林的逻辑。罗曼罗兰还说到他对苏联颁布的惩处十二岁以上儿童的法律不理解,斯大林回答道:“我们应该通过这项镇压性的法律,以死刑来威胁十二岁以上的儿童罪犯,尤其是他们的教唆者。”斯大林的话引起罗兰的反感。他们两人后来虽然还见过一面,但已无话可谈了。罗曼罗兰对基洛夫遇刺后列宁格勒实行的“行政流放令”的做法也极为反感,在日记中写道:“哪怕建几座集中营,简易住房,让有嫌疑的人先住在那里,等候对他们案件的全面审查。但让他们呆在露天的地方,没有任何生活设施。这样,许许多多的儿童将死于亚洲的风沙之中(也许夸大)。”他那时还不知道因基洛夫遇刺列宁格勒处决了数千人。

谈话结束后,斯大林建议罗曼罗兰接受苏联安排的别墅,但罗曼罗兰拒绝了。虽然拒绝了别墅,但无法拒绝苏联政府已经布控好了的各种限制。斯大林邀请罗兰访苏,是希望罗兰为苏联说好话。让他们住在高尔基莫斯科郊外的别墅里,把罗兰完全封闭起来,使他无法接触普通老百姓,只让他看苏联想让他看的,不让他看苏联不想让他看的。但罗兰以他敏锐的目光,依然发现了那隐藏在鲜花掌生下的苏联内情。

罗曼罗兰曾受邀参加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劳动青年体育节,斯大林把他请到列宁墓主席台上。罗曼罗兰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我无法在两个斯大林之间找到共同点――前天在克里姆林宫同我交谈的斯大

林和像罗马皇帝那样花了六小时欣赏自己的封神仪式的斯大林。罗曼罗兰看出斯大林有意制造人民对他的崇拜,以此强化人民对他的忠诚,并指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手段。“如果他真的感到恼火,他的一句话就足以消除这种可笑的崇拜。”罗兰深知个人崇拜是极集权体制的产物,镇压则是巩固这种体制的手段,但怀疑靠镇压来维持的体制能存在多久!

在苏联访问的行程中,与罗曼罗兰接触最多的就是高尔基,他曾在高尔基家住了三周。但高尔基从未向罗兰敞开过心扉。罗兰看出高尔基内心的痛苦:“高尔基被封住了嘴。不幸的高尔基,荣誉缠身,备受敬重,但在内心深处对所有的利益都不感兴趣。他宁愿用这些利益换取昔日流浪汉的独立。痛苦、思乡和遗憾沉重地压在他心头上。”高尔基想看到的更美,更好,更人道的东西,没有看到,却只能看到一些他根本不想看到的东西。他为此痛苦万分,他对这些根本无能无力,他周旋在几个阵营里,从不向任何人吐露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负责监视高尔基的是他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克留奇科夫成为高尔基同外界联系的唯一中间人:收发信件和接待来访者都由他负责,只有他能决定高尔基能见谁,不能见谁。”克留奇科夫听命于斯大林,在高尔基和斯大林之间传播信息。高尔基去世后,克留奇科夫被斯大林处决,因为他已经没用了,况且知道的事情太多,留着有害无益。正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狡兔死,走狗烹”。

但即使是了解了这些内情后,罗曼罗兰在他的日记里,依然书写

着对他苏联的幻想,虽然他已能够清楚的知道这种幻想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我在作出总结时,说出了自己的有利于苏联与斯大林的政策的意见。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打算都不可能没有错误(犯错是人所固有的)。可是,斯大林的政策所包含的积极的东西远远超出所有消极的东西。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而继罗曼罗兰访苏一年后,同样的法国作家,社会主义支持者纪德在访苏归来后,直接发表了《访苏归来》,明确表示了对苏联的幻想的破灭。

而从苏联回来后的罗曼罗兰,却痛苦的发现他的幻想的虚无。他虽然还是在公开场合中依然维护苏联政府,但私下却将自己痛苦的思索写在日记里:。当苏联传来一个个的熟人被枪毙的消息时,他终于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火,写下:“这绝对是失控的专制制度,人类正义最神圣的法则,最基本的自由已无任何保障。我的内心在发出痛苦的呼号,我要反抗。我在抑制自己要说、要写的欲望.....

虽然这时他还抱有幻想,但他已不再信任斯大林。他依然信赖着苏联政府。但更多的苏联内部大清洗的新闻传来时,更多他访苏时认识的人听闻被枪毙时,他对苏联社会主义也拉开了距离,但仍然保留着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

《莫斯科日记》,一直不能出版。曾在日记稿上,罗曼罗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未经我的特别允许,在自19xx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我本

人不允许发表这个笔记,也不允许出版任何片段。

无论是罗曼罗兰本人的原因,还是斯大林不允许出版的原因,我相信罗曼罗兰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深沉的悲哀与凄凉。

这是罗曼罗兰的悲剧,是他盲目崇信斯大林与苏联的悲剧。但是他尘封的《莫斯科日记》,却又是苏联见体的预见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