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骆驼祥子读后感

老舍的这部作品中的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平常他好象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扬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利贷,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

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作品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现在的社会稳定,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作为青少年,有书读,而且到处都有人维护着,鼓励着。所以我们不能辜负新中国对我们的期望。至少,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幸福有7种颜色》读后感

最初看到这本书,被名字所吸引——《幸福有7种颜色》。想着,是哪7种颜色呢?彩虹的颜色?拥有彩虹的色彩必然是幸福的吧!封面上写着这么一段话: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先给自己调制一杯心爱的饮料,找到一个舒适的角落,选好最合适的光源,然后开始享受它!多美的文字,于是,真就宛若品着一盏茶般读了下去。

看完全书,发现纯粹从文字而言,和幸福其实没有太大关联的,全书分为三篇:知识篇,应用篇,疗愈篇,更多的,说的是颜色,很多我们见过却不知名的颜色。但是,依然在细细翻看中固执地寻找与幸福有关的点滴。沉浸于书中散发的淡雅平和的气质,惊喜于细节中感知的美丽色彩,仿佛听着她谈颜色,谈性格,谈教育,谈饮食,谈穿着,谈装修??在一字一句中寻觅着幸福的足迹,慨叹着,噢!原来到处都是色彩的世界!

幸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而读完《幸福有7种颜色》,幸福便是我眼中独特的彩虹,

不止七色,而是透着所有让人愉悦舒心的颜色——火红的、琥珀的、柠檬的、金绿的、天蓝的、靛青的、紫水晶的、雪白的、浅灰的、金银的??

多喜欢那个测试后的一段话——只有我们把自己面前的杯子斟满了,满足了,我们才能把幸福、快乐、爱,分享给周围的人。他们会因我们的丰足而幸福快乐,我们也会因他们的丰足而幸福快乐。

所以,爱自己。所有的幸福源于自己的心。我们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有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在外部世界寻找自己的幸福,结果往往辛苦又徒劳。其实幸福是在内心深处的,它是有颜色的。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自己心中的色彩,我们就能感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是心态的问题。

我的幸福除却家庭,更多的和孩子们有关。面对着那么多的孩子,每一天都是如此忙碌与重复,可是,细细想来,每个新的一天宛如一张白纸,孩子们总能为我涂上幸福的颜色。

那个下课后说“老师,给你敲敲背吧”的小丫头,涂上了一抹温暖的粉红。那个炎炎的午后,晒得人头昏的午后,一个孩子给我批上了阻挡阳光的外套,多么舒服的一丝绿色!上课时孩子无心冒出的一句话让大家乐了许久,一片明丽的黄色呀!那个不聪明却一直努力的孩子,耀着的不就是那执着的蓝么???你的心愿意快乐,你就能看到幸福的颜色!

色彩与色彩相互调和便能变成新的颜色,任何颜色加上白色便能改变明度。心情亦然。彩虹都有暗色,幸福又怎会是单纯的明亮的色彩,学会用色彩拌亮心情,在忧伤不快时添上一抹纯纯的白,淡掉那份不悦,学会感知所有的幸福。

幸福,该如彩虹般绚烂无比。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 夫祥子的悲剧故事。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祥子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灭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信心。

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无不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再起,再度奋斗。祥子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斗,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但搏斗的结局却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并没有得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祥子的失败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通过祥子的事迹和祥子身边人的行为,真实的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

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我们要学习骆驼祥子奋发向上的精神。

朝花夕拾读后感

有人说鲁迅是仇猫的,而且狗也是仇猫的,这不是证明鲁迅先生是狗了么。但鲁迅承认自己是仇猫的,说起原因他觉得理由是挺充足,并且光明正大。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它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其二是猫与狮虎同族却有一副媚态。

而后又因为可爱的小隐鼠的死让他对猫的仇恨更深了,即使后来知道隐鼠是被长妈妈不留神踩死的,但这种怨恨从来都没有消散过。

鲁迅年幼时有一个“保姆”——阿长,大家叫她长妈妈,鲁迅平时叫她阿妈。她懂得许多规矩,而这些规矩也是让鲁迅所不耐烦的,其实那些规矩说白了就是旧时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素称迷信。但是她又有传统妇女的优秀品质:淳朴,厚道。幼时的鲁迅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无意中向她说起,也没放在心上,后来她告假回家回来时给鲁迅买来了,这使鲁迅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于是对她最后一点误解也烟消云散了。

长大后的鲁迅到日本去留学,在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学习。解剖学有两位教授,其中有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大家叫他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一点也没有“种族歧视”,他待人都是一视同仁,先生教学严谨,一丝不苟。一次他让鲁迅抄讲义,然后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用红笔从头至尾添改过了,还增加了脱漏的地方,文法错误也一一订正,而且这样

一直教完所有他担任的功课。正因为藤野先生端正的教学态度,所以鲁迅把他的肖像摆在书桌对面,以此来鞭策自己。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读《朝花夕拾》有感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 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朝花夕拾》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读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有感

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我花了一星期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的文章充满了张力,那些坦白得近乎痛楚的文字,将我的心往不同的方向拉扯,我总能从那些文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童年的影子,少年的影子,如今的影子。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谁说不是呢?小的时候对父母的依赖是多么贴心,多么温暖。小小的人躺在父母怀里,小小的手握在父母的手心里,是多么亲近。当我们离开家,都会有人为我们留恋,为我们牵挂,为我们等待。家,可以容纳我们任性的海港,可以拒绝长大的空间。作为子女,要学会感恩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我愿意捧着这样的书,看着如此睿智而充满魅力的文字,静静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遥想即将到来的未来,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目送》读后感

一个字,能承受多大的感情?一句话,又蕴含了多少意义?《目送》,简简单

单的两个字,却在我的眼前,展现了广阔的意象。透过文字的交织,在我的脑海

中形成一片能穿越时空的网,仿佛伸手就能走进作者的世界,或喜、或悲、或感

动。

在《目送》中,有七十三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

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

龙应台说过,台湾的读者最喜欢《目送》而大陆的喜欢《(不)相信》,而我

却更喜欢《目送》一些,因为我总觉得《(不)相信》中有一种凌厉的感觉。

《目送》透露着淡淡的愁绪。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你爱的人和爱

你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同样的,你也被目送着。这是生命的轨迹,每个人都明

白,我们必须按照这轨迹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清醒的时候想

想,很残忍很残忍,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在一次次的分离中,彻底的学会放手。

龙应台说,她明感到跟儿子之间存在着隔阂。她跟他都有着深邃的眼睛,她

的深邃,清澈明净。而他的,深不见底,这让她非常的挫败。但是,每个人终究

都要走自己的路。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

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

另外还有一篇我很喜欢,就是《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对我而言,家是个难以言喻的所在,在家里,你不必约束、不必伪装,或许,有时候,对于你的事,家人不会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可是在心灵的某个角落,你就是会知道,他们是在乎你的;有时候,家人的话语是严厉的、伤人的,可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都是为你好的。家,就像一个群体的合作关系,每个人抱着决心做好自己分内的事,然后,相互依存,相互信赖。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字,深刻而哀伤;目送的故事缠绵而哀伤。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而且,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

《雅舍小品》读后感

初二十班 郭瑞琳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一部《雅舍》小品又让他成为一位小品文大师。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梁实秋在大陆始终不如他在台湾和东南亚那样尽人皆知,对于他的了解实在有很多不足。

梁实秋生于北京的官宦之家,青年时留学美国的经历磨练了他,造就了他全球性的文学视野。在美国时他就筹划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之后他的翻译成果也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梁实秋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却屡屡受挫。因而由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刻意回避社会政治,潜心撰写闲适、幽默的《雅舍小品》。自从19xx年《雅舍小品》第一篇发表以后,《雅舍小品》共发行了50多版,成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里程碑式任务。阅读这样一部小品文集子,更可以读出梁实秋对待文学,对待人生的态度。

《雅舍小品》的闲适性还表现为自得其乐、自我排解的雅趣。就创作心态而言,他的小品文都是在一种超脱自然无所顾忌的心态下创作出的,常以超功利的审美观观赏人生的方方面面。除了有意回避尖锐性题材之外,日常所见所闻,无论大小雅俗,他都信手拈来,虚怀静观,努力保持悠游自得的审美心态,潜心营造闲适自足的艺术世界,以求愉悦性情、调剂人生,使生活展现出原有的艺术情味,使人们善于观赏日常生活。《雅舍小品》的开篇之作《雅舍》就显示了这种

随遇而安、优雅恬适的人生情调。在他的笔下,雅舍不仅月夜清幽、细雨蒙蒙、远离尘嚣,令人心旷神怡,就是“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若滴漏”之景观也别有风味,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正是梁实秋希望告诉读者的,作者仿佛从雅舍中看到了人生,人生不就是在无数不如意、挫折和很少的满足中度过的吗。

另外,《雅舍小品》的闲适魅力,还表现在语言上,简单本色的语言,实际上包含着很复杂的内容,这是深厚功底和造诣的表现。在文章内容上,梁实秋运用了一种独到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方法,也就是对迫切、重要、与人生紧密相关的种种问题作静化、淡化、内化、深化的处理。可以说,《雅舍小品》的闲适之主要特色是“平淡化”。这是一种表面不动声色的包容深含。具体说,平淡的处理方法一指情感的平淡化方法,二指议论的平淡化方法。从《雅舍小品》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让感情深藏不露,克制抒发,绝不宣泄,让喜怒哀乐流露但不暴露,尽量保持住一种绅士的尊严和风度。比如《又逢癸亥》一文,六十个甲子弹指一挥间,作者仿佛回到60年前的清华校园,当年种种在平淡的语气中娓娓道来,不见抒情的字词,但对那段年华的回忆让人动容,“癸亥级友在台北的最多时有十五人,常轮流作东宴集,曾几何时,一个个的凋零了!现只剩辛文锜(卧病中)和我二人而已。不在台北的,有孙立人在台中,吴卓在美国。现在又逢癸亥,欲重聚话旧而不可得,何况举目有山河之异,“水木清华”只在想像中耳!”这最后一段看似慷慨实则包含了深深的无奈。

梁实秋小品文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来自于他的幽默。他将幽默与讽刺结合在一起,往往用于对人性恶的讽刺。以自己独特的认识俯视对象,获得对对象进行谐笑和批判的“硬性幽默”。如《脸谱》,写傲下媚上的“帘子脸”,“对下属道貌岸然,或是面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面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龙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变成曲线”这里用了漫画的写法,把矛盾之处以夸张的形式凸现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的确有入木三分之效。

梁实秋的幽默还受其超然、闲适的佛道审美意识影响耳带有“游心于物外,不为世俗所累”的士大夫情调和绅士风度,这常体现于对自己的生活事业进行回顾和批判之时。他用超功利的审美态度观照自己的人生历程,心境冲淡,笔调闲适,文字间暗藏一丝淡远的微笑和自嘲。如《讲价》一文,“这一套讲价的秘诀,知易行难,所以我始终未能用。我怕费功夫我怕伤和气,如果我粗脖子红脸,我身体受伤,如果他粗脖子红脸,我精神上难过,我聊以自嘲的方法是记起郑板桥爱写的那四个字:‘难得糊涂’”。

读梁实秋的小品文,是一种独特的体验,每篇文章字数都不多,但字字珠玑,没有华丽语言带来的刺激感,一切都是娓娓道来,平淡中给人无比的震撼。尤其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梁闲适的人生观仍然有着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清新的文字能让人静心沉淀自己。

相关推荐